Skip to content

啟動自我療癒力 第一部:「聆聽」~找回與身體的連結 /陳怡貝 醫師

緊張的生活,充滿壓力的工作,對自己或周圍的諸多批判和不滿,填滿了生活的每一分鐘;絕大多數的我們有了問題會先向外求助,卻很少從自身先開始思考。面對痛苦,我們習慣抵抗,因為碰觸到內在負面情緒和脆弱是我們不熟悉, 甚至陌生的,不懂得面對內心的焦慮或糾結,我們選擇逃避不去面對;於是,漸漸對自我失去觀照,與身體解離,身心失去平衡,最終導致疾病。所有的疾病都是失衡的結果,每一種負面情緒以及疾病的背後帶來的終究是一份良善的禮物等待被發掘。

學習從自身下功夫,不斷地向內挖掘便能理解情緒背後的原因和需求,與內在的自我產生深刻的連結,釋放過去,騰出新的空間,給于自己真誠的尊重,才能獲得最深刻的療癒。療癒是恢復機體和組織的活性及平衡性,使自身趨向完整。當我們更加了解和接受自己,所做的這些努力將培養出不同面向的同理心,不論在對待他人或是自己都能漸漸地感受到柔軟和慈悲。而慈悲是對苦難最深刻的理解,幫助人們更加平靜、真實和喜悅。

因此,啟動自我療癒的第一步便是先學會自我覺察。每天十分鐘和自己安靜的在一起,即能和身體建立良好的溝通。

一.  與身體對話

找一個不被打擾的空間,可以坐著或者平躺著,以感覺最舒服的方式開始(坐著時,請將腰背部打直,輕鬆的靠著椅背;平躺時請仰躺,避免身體捲曲,影響呼吸和能量的流動),閉起眼睛,靜靜的感受。

1. 將注意力集中在身體的特定部位,或者當下最困擾、疼痛的,給予自己幾次緩慢和深長的深呼吸,每一次深呼吸,注意力越來越集中。
2. 感覺這個部位是充滿活力、疼痛、緊繃、放鬆、灼熱、冰冷、沉重還是它有什麼顏色、形狀(直覺出現的第一個反應為主)?請以(1)我感覺…,或者(2)我是…!! 描述,可以透過語言或是文字來表達。
3. 它的情緒為何(是難過、哀傷、開心、憤怒、冷漠、沒有自信、恐懼、傲慢、討厭、脆弱等等)?
4. 這樣的情緒對自己的意義為何?
5. 是否對應到過去或者正在經歷的場景?
6. 我能否輕鬆的釋放?或者帶出更多糾結的議題?
7. 這樣的訊息在提點什麼?(請記得,每一個原因或事件的背後都有一個良善的原因等待被覺察。不要害怕,你可以先暫停,等待,或者繼續探索。)
8. 這樣的情緒感受對自己有何正面的價值?
9. 從中學習到什麼重要的功課和智慧?
10. 是否能將學習到的智慧和洞見完整的接納?或者可否融入和他人的互動中?
11. 結束之後,請再次感覺之前集中注意力的部位有何改變?是否變得更加放鬆?疼痛是否消失?或者恢復活力?
  
二. 如何處理我們聽到的語言

當「心」是僵固無法流動或者痛苦到極致時,無論外界傳遞多少訊息,一概視而不見,充耳不聞,往往只聚焦在自身的問題,無法出離,似乎抓住了痛苦才能感到存在,也因為過度聚焦在痛苦中而忽略跳脫「重覆模式」。 面對惡性循環,有意識的為自己下一個「STOP」的指令,讓自己安靜下來,借助下面的方法「有意識」地改變自己的語言和思考程序。

「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法則:在自我對話或者和他人互動過程中,觀想語言化成一道光從左耳(左側主「接受」, 右側是「給于」)進入,往上進入大腦,緩慢地往下進入口腔咀嚼大腦處理過後的訊息,漸漸向下用「心」感受,順著能量向下進入胃腸道「消化」,落實於底部的骨盆腔全然「接納」。感覺安心之後,觀想綻放的蓮花由骨盆腔沿著之前的路徑緩緩升起,從口腔「釋放」,說出感到舒服放鬆的語言,說出自己希望被他人善待的語言。

這個過程幫助我們緩慢下來,有足夠的時間「退後一些」去感受自己或對方語言背後真實的善意,同時減少衝動或者因為平行的對話而產生誤解的機會,不論對方如何的焦急,我們正在學習的是放慢、忍讓和學習「暫時不說」,考驗的是智慧亦是修持。

三.  從生活的定課中學習

煩躁不安,諸事百思不得其解時,請安下心深呼吸,慢慢的持咒矯正磁場,感受咒語帶來的能量振動,答案會在呼吸之間呼之欲出。透過聞(看書、念經)、思(深度覺察、思考、消化訊息)、修﹝自律和修整自身的行為、舉止(身);語言、說話和表達情感的方式(口);意念、信念、情緒(意);懺悔過去和現在的錯誤、接納自己和父母親的困難點(業)﹞幫助我們在複雜的過程中釐清「需要」和「想要」是如此的不同,讓生活變的簡單,朝向精緻化前進;明瞭簡單是複雜的極致;知曉「精緻」不是擁有很多,而是了解自己真實的需求和感受。於是,永恆的安定與祥和將在一點一滴的修整中收穫。

當我們安靜下來,如實的貼近自己的呼吸,五官六感自然地鬆動,聽見心跳聲、感覺身體以及病痛所傳達的訊息。透過不斷地覺察和練習,感知越來越敏銳,身心才能合一。決定這一切的關鍵,在於我們能否誠實的面對自己,無時無刻和自己的內在保持開放的連結,為健康和人生負起全部責任, 以超越盡心盡力的態度將自身保持在正軌上,學習正確的思想,做正確的事,說不傷人的話,安心自在的與自己和他人共處。

人生,不過是一場永無止境的學習、精進和內化的過程, 藉由不同的情境和困難幫助我們擴張閉鎖的心量,學習謙卑和包容,學會和善,直到煩擾的心平靜下來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