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讓孩子一生無憂的智慧–父母的愛與教 /盧桂櫻

台灣近年來青少年問題層出不窮,每天的新聞報導,都占了不少媒體版面,讓社會大眾簡直看傻了眼,不知這些家庭的親與子,究竟是怎麼了?

身為母親兼親職教育工作者,我也要對現代父母們大聲疾呼:孩子是我們自己的,不能只靠學校,也不能只怪環境;孩子既然來讓我們做了父母,我們就有責任,不只生他養他,還要愛他教他。

究竟怎麼愛孩子,記得我的師長上慧下深上人,曾在解釋「如來」這個名相時,有一個很妙的比方。他說,當孩子哭著需要媽媽陪伴時,媽媽就能聞聲而來;一旦孩子想要獨處或和同伴一起玩時,媽媽也能欣然放手而去。這樣的媽媽,能依孩子的需求從容自在,來去自如,便是做了孩子的如來。

對了,父母若能做孩子的如來,就是給他最好的愛。不過如來媽媽並不是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媽媽依的是孩子的「所需」而非「所欲」,否則就不是愛,而是放縱。現代父母常分不清孩子的「需求」與「欲求」,而在不對的時機,給了放縱的愛。例如因禁不起孩子的要求威脅,父母會給孩子買超過年齡、身份的東西,像昂貴的手機或很潮很炫的機車,因而讓全家陷入一連串的夢魘與苦惱。

有位已經退伍的年輕人,不去工作整天宅在家,享用父母所供應的一切,過日夜顛倒的生活。他的認知是自己又不用錢為何需要找工作?試想若不靠父母,他可能連三餐都沒有著落。但卻天真到以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

有位媽媽,兒子已讀高二。她為了怕孩子餓,想趕在他回到家前就備好晚餐。於是用簡訊想確認兒子是否要回家用餐。不料孩子竟責怪媽媽在上課時間吵他,回到家後,勃然大怒,不只賭氣不吃,還丟給媽媽一句話說:「自己要煮就自己吃,倒掉也行。」然後用力甩門離去,留下媽媽一人哭倒在地,悲傷不已。

這位媽媽不願喝斥制止孩子的逆行,是不想引起衝突,更希望能因自己的忍辱而喚起孩子的良知,長大後能懂得媽媽對他的愛。將來孩子能否懂得媽媽這種忍辱的愛,尚不可知。但當下卻已在孩子心中,種下「目無尊長」的種子,而且孩子若食髓知味,養成對父母可以任意而為的習慣,孩子一生將後患無窮。

以上這些,都是父母愛錯的結果。至於「教」,教要得法,才會有效。

有次我和一對母女以及孩子(小一)的阿姨一起在餐廳用餐。吃完主餐,服務生送來一盤有各類水果的優格甜點。一開始,孩子先拿起叉子在盤中攪拌,接著取走其中五片奇異果中的四片,全放到自己的小盤中。媽媽制止她,不料她竟變本加厲,把剩下的一片也取走並送進嘴裡。這時候媽媽大聲了:「妳這孩子怎麼搞的?愈說愈故意?」阿姨接著打圓場,對我表示,孩子愛面子,覺得丟臉就鬧脾氣。當時,我一直靜靜從旁看著,想說該怎麼做,才能一面教會孩子,又一面讓母女都有台階下。以下便是處理經過的描述。我笑笑對孩子說:「婆婆知道妳愛吃奇異果,可是其他人也都愛吃喔!怎麼辦?」孩子默默看著我。我接著說:「現在盤內有五顆葡萄,妳算一算每人可吃幾顆?」孩子比一跟手指頭。我再說:「那剩下的一顆,妳若想吃,可以問問大家,是否可以給妳,如果大家同意,那一顆就可以是妳的,這樣好不好?」她點點頭。這孩子很聰明,立刻主動為每人取一顆葡萄,放入各人的小盤中,其他的芭樂西瓜也都如是處理。最後她問大家:「每一種多出來的,可以都給我嗎?」這時在場的三個大人,都不約而同地讚許她是乖小孩。

我也曾多次在餐廳,見鄰桌的孩子玩到忘情,吵到所有用餐的大人,都無法交談。這種時候,我通常會請服務生去私下轉告孩子的父母,其他用餐客人的感受與反應,令人欣慰的是,多半都有不錯的效果。可見不論大人或小孩,只要用對方法,都是可以接受提醒或被教會的。

身而為人,學會尊重貼心別人的需求與存在,是很重要的一件事。這種「他者存在感」就是同理心的基礎。不久前許多專家學者評論在北捷瘋狂殺人的鄭捷,缺乏的,正是這種同理心。同理心要從小,由父母親自做給孩子看,說給孩子聽,直到把他教會為止。教孩子,除了要有方法,父母還要努力建立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力)與(仰)望。

威就是一種力量,來自父母長期對「是非對錯善惡正邪」的清楚分辨與不妥協的堅持。而要得到孩子的仰望,父母則要努力地自我約束,用良好的榜樣為孩子作言行的示範。一旦父母在孩子的心中既有威的份量,孩子又能因仰望而對父母生起敬愛之心時,教育孩子,絕對可以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父母若有正確的愛又能用心的教,那麼要孩子一生無憂,就指日可待,那是必然的結果。

本文將收錄在<妙音>雜誌4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