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換兒女作長輩(下篇)          /盧桂櫻

上篇寫完兒女照顧長輩要細心和耐心,這篇反過來,父母照顧兒女要非常注意自己的身(行為)口(語言)意(想法),因為兒女會複製,久而久之兒女會變成父母的樣子,甚至會用跟父母一樣的方式來回報父母。

以下是接下來我要提供給大家的內容大綱:

一、照顧兒女要慎始

二、兒女會用一樣的方式照顧父母

三、有責任會獨立的兒女

(一)動物比人類更會訓練兒女獨立

(二)訓練兒女自己善後

(三)不要替孩子的犯錯撐腰

四、有判斷及思考能力的兒女

五、有福報的兒女:

(一)知福惜福

(二)種福:養善與行善    

六、我們到底要做什麼樣的父母:讓孩子敬畏的父母

照顧兒女要慎始

父母要慎始,一開始種了什麼因,將來好的壞的我們都必須承受後果。

有一個兩三歲的幼兒用腳趾去開電風扇,結果一不小心隨著電風扇底部的滑輪滑了出去,摔了一跤後腦勺腫了一個大包,母親又心疼又生氣,甩了孩子一巴掌。其實這個孩子會這樣,正是學她媽媽開電風扇的樣子。

兩三歲的孩子就會學媽媽做事的樣子了。

有一個青少年騎機車沒帶安全帽,被警察攔下來開了罰單,回到家氣不過,對著媽媽大罵警察,認為自己倒楣死了。媽媽回他:要怪你自己笨,看到警察為什麼不會閃?媽媽只是輕輕一句話,便在孩子心中種下了一顆種子,交通規則不用遵守,看到警察躲得過就行了。

有個讀幼稚園的小男孩對著弟弟叫說:某某某你給我過來!他的媽媽告訴我,這個就是他叫老大的口氣。

假如我們細細觀察就可以發現,每一個家庭的語言文化都不同,有的優雅有的粗暴,通常那第一位種因的人都是父母。

記得我的兩個女兒小學時曾經參加學校舉辦的夏令營,最後一天營火晚會有餘興節目,每一組學生都必須上台表演。其中有一組表演的劇情,大概是講當時正在流行的《大家樂》,其中有個小男生把飾演簽賭的路人甲,演得唯妙唯肖,記得當時他們的老師告訴我,這男孩的爸爸本身就是組頭。

據我所知很多父母不希望孩子長大,步自己的後塵,其實真的難喔!

很多人喜歡靠關係享特權,例如只為了方便(並不是非不得已的生死大事),掛號或看診就找人幫忙插隊等等,這種行為孩子也是樣樣看在眼裡,久而久之也會變成他們的行事作風。

其實享特權這件事情,會有很多後遺症,我是這樣想的:首先會跟別人結惡緣,雖然不知道自己挿的隊,本來是誰的位子,但以因果概念來看,被插隊的痛苦將來還是會回到插隊的人自己身上。

再來,能享特權本身就是福報,每享用一次就消一次福,除非時常知道為自己種福,否則那堪如此這般消受?孩子如果也習慣這種形式作風,哪天沒有父母的福報可以靠,試問孩子未來又會如何?

兒女會用一樣的方式照顧父母

有位媽媽是公益團體的志工,很認真常把沒完成的公事帶回家繼續做,兒子常叨念她公家的事有很多人會做,為何只有媽媽一個人加班?有時候做太晚了,還會提醒媽媽早點睡,甚至直接替媽媽關燈。她告訴我,以前孩子晚上在家為班上做壁報,她也常提醒孩子,這麼多學生為何只有他做?也曾怕孩子睡眠不足而直接替他熄燈。媽媽說:壓力好大!孩子用同樣方式來照顧我了。

記得去年四月左右,台灣疫情還在二級警戒,尚允許大眾旅遊,我和幾對夫妻朋友一起去旅行,途中大伙開心相聚說說笑笑,突然手機鈴聲響起,有位朋友的女兒從美國來電,他接起電話立刻比個要大家噤聲的手勢,原來是美國疫情嚴重,女兒一直嚴禁爸媽不可隨意外出群聚。他說:女兒是孝心啦!可是台灣的狀況明明還好啊!老人家想玩就只能偷偷做啦!

各位!不是只有孩子,大人也會陽奉陰違喔!好意尚且如此,何況當年我們對兒女,因為擔心等理由,對於我們不認同的要求,我們總是用最方便簡單的方式:拒絕加禁止!現在易地而處,我們才發現原來在父母看不到的地方,孩子不知道也做了多少讓父母更擔心的事了。

記得我的兩個女兒讀小學時,也常會在每次的大考完,要求與同學一起騎車出去玩(聚餐,逛書店、看電影等),我認為這是孩子的交友需求,更是一種跟在校園內不同的與人互動的社交學習,因此我通常不會拒絕。不過我會事先把可能遇到的危險狀況跟孩子說清楚,並要求先讓我知道有哪些人同行?去哪裡?幾點會回來?到達目的地要隨時用公共電話(還沒有手機的時代)向爸爸媽媽報平安,並且跟他們演練一兩次,直到他們記得為止。

正因為他們有這些機會學習,在如此這般逐漸長大的過程中,得到的好處真是不勝枚舉。

現在我和她們角色互換,輪到她們可以回過頭來照顧父母的時候,對於爸媽想做的任何事很放心很少唱反調,譬如每次得知爸媽要去旅行,她們總會說,爸媽很棒!並提醒我們要注意安全旅途愉快。

她們小學的時候,有很多年我因為正在高雄地區推廣讀書會,常有機會帶著她們一起參與各種聚會,為了減少她們無聊感,增加參與感,臨行前我都會讓她們準備好自己需要用到的東西,例如水壺,故事書等等,並且會告知現場可能會有哪些人以及什麼狀況等等,結束後還會帶她們一起收拾善後比如幫忙搬桌椅。通常孩子也都會忙得很開心。

很多大人不願意帶著孩子同行,是因為孩子會感覺無趣或久等而不肯配合的狀況,父母若能事先做好這些準備與預防的工作,其實孩子很好帶,而且透過他們參與大人的活動過程中,也學習到不少東西,這些都是給孩子最好的境教。

由於兩個女兒進入社會之後做的都屬戲劇藝文領域的工作,他們因此有很多機會帶我看各種表演,我知道很多長輩不願意跟兒女出門,理由家家不同,讓兒女也很困擾力不從心。有一次我聽女兒在告訴她的同事說:我媽媽超好帶的,她都會先把自己需要的東西帶齊,不用我們叮嚀。

每次臨行前,女兒也會先對我預告,全程時間有多長?中場沒休息,所以要先上廁所,甚至劇情大約在演什麼等等。結束後若在現場有碰到同行或認識的朋友,也會把媽媽介紹給大家並讓我也跟大家社交寒暄一番。

風水輪流轉,當年我們怎麽照顧兒女,長大之後兒女也自自然然用類似的方式照顧回報我們。

這就是複製的結果,父母在孩子面前,怎可不謹慎自己的身口意呢?不只兒女照顧父母要細心耐心,父母對兒女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有責任會獨立的兒女

現代社會有很多啃老族,會啃老的兒女跟一般兒女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會啃老?是誰的責任?

首先會啃老的兒女把每天的衣食無缺及父母的付出看成理所當然。

我曾經處理過一個個案,一個大男孩已經大學畢業幾年了,完全不工作,每天在家玩電腦。我問他為什麼不工作?他表示他不出門又花不到錢,為什麼要工作?我反問他:那你要來我這裡之前吃過的早餐是怎麼來的?他說是媽媽去買的,他根本沒想過買早餐需要用到錢。換句話說,他能順利平安的過每一天,是那麼天經地義理所當然。顯然這樣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父母從沒有機會讓他受過生存的威脅,體會自己可以獨立,不用被別人照顧或照顧別人的滋味,更可能為他收拾一切善後,他很少為自己的生存或曾面臨的困境努力過。在他的生命中,求生的本能從來不曾被激發過。

三十幾年前我的大女兒即將進入小一,那個時候因故需要她自己搭公車,開學後自己上下學。於是在開學前的暑假,我利用約三個禮拜的時間分次漸進的訓練她怎麼搭公車。從帶她認識上下公車附近的環境開始,到最後先到下車的站牌等她,這中間不斷重複演練,就希望能培養她辨識、應變的能力,以及面對突發狀況的勇氣膽識等等,一直到確認她熟練了才放手。

不過開學的首日,她就面臨到原先我還陪著她的時候,沒想到的狀況。那個年代的下車鈴是用拉的,電線高高的橫掛在車頂,車子太擠,小小的他完全動彈不得,既拉不到電鈴,也走不到司機伯伯的身邊喊下車,於是急中生智開口求救,請一位大哥哥幫她拉下車鈴,才得以沒坐過站而順利下車。

這是一個小小的孩子第一次有了面臨生存的危機而設法脫困開口求救的經驗。這個經驗讓我體會到不要一直把兒女放在身邊無微不至的照顧,他們的人生路很長,很多時候我們無法陪伴,他只有自己面對並處理自己的困境,換句話說不要讓他樣樣都要依靠別人,有機會相信自己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此這般,一個人獨立的個性就培養出來了。很可惜許多父母為孩子做太多,身為父母該做的,當然一定要做,但是若連孩子長大過程中自己該負責該做的,父母也都替他們做完了,孩子便沒有機會變成一個能為自己負責的人。讓孩子有機會學習獨立,才是父母給孩子一生重要的資產。

動物比人類更會訓練兒女獨立

接下來我要再分享一篇多年前我以《為母則強》的文章,讓大家看看動物界的母親如何用不同於人類的方式在養育他們的下一代,讓大家再重新思考,為什麼動物能而號稱萬物之靈的人類反而不能?

下面說的是一個最近發生在我家窗台的故事。

去年開始,我住的大樓頂樓,不知從哪兒來的,出現一大群鴿子,飛來飛去。只要被牠們佇足過的陽台、遮雨棚或窗台,都留下一推鴿糞,很難清洗,住戶都很困擾。

我的住家是邊間,三面採光,分別有陽台或窗台。半年前,鴿子在其中一個窗台下了一顆蛋,我順其自然,沒干擾牠,但最後無疾而終,也不見母鴿的蹤影。後來我清理完,便加架了一層塑膠網。

大約十天前,在女兒工作房的窗台,再度出現一顆鴿蛋,可能是這個窗台空間很大,上面的遮雨棚也夠寬,可遮陽避雨,適合孕育牠的小鴿。不同於上次,這次母鴿寸步不離守著蛋。

之後女兒便開始向我每日一「報」,告訴我她所觀察到的改變:第一天出現鴿蛋,母鴿蹲在蛋的上面護著;第二天多了一根枯枝;第三天又多了一片枯葉及羽毛…。女兒說母鴿愈來愈大膽又淡定,以前任何一隻逗留的鴿子,只要一有動靜,例如有人走近或開窗戶或拉起窗簾,馬上「啪」的一聲就飛走了。但是這次不同,母鴿全不受影響,不只不走,甚至跟女兒四目對看,完全不怕。我在猜牠哪會不怕,牠應當很怕,但牠更想護牠的蛋,牠死也要守著牠的孩子。

於是輪到我注意、觀察牠了。

我一天看牠數回,躡手躡腳,怕威脅或嚇到牠。我看到牠的時後,牠幾乎都蹲在蛋的上面,不曾離開過,不知牠都何時去覓食,或吃些甚麼?有沒有喝水?也許牠反而是趁旁人沒去靠近時,才安心暫離一下,去做牠需要做的事吧?

一個女性懷孕產子的時後,身心都會受到不少壓力和不舒服;而牠,不只如此,還得時時承受一旦離開再回來時,孩子隨時會被傷害或取走,再也見不到孩子的恐懼與擔憂!想到這樣,我突然感到很不忍,心很酸。

牠開始築巢了,把撿來的材料,圍繞著蛋的四周擺放,不過速度很慢,可能是很少離開去撿的緣故。牠似乎是沒日沒夜的孵著蛋,護著蛋中的孩子。

我開始給牠一小碟大悲咒水(喝得好快,要不斷加),並放地藏菩薩的聖號給牠聽,相信菩薩一定會尋聲救苦,幫助牠順利把孩子照顧到離巢。我也希望能為牠們母子種一點善的種子,來世不要再墮畜牲道,飽受飢渴與生存的威脅與痛苦。

師父這一世不曾懷孕生子,可是師父有大智慧,知道眾生受苦的各種樣貌與來龍去脈,所以總是耳提面命不斷叮嚀我們不要殺生不要吃蛋。

各位,我們不要吃蛋,不要再讓牠們骨肉分離,好嗎?

寫於103年5月母親節



其實這篇文章並沒有完整寫完我觀察到最後的結果。記得當時我很用心的觀察到最後,接著還用米粒餵養牠們母子,看牠慢慢長大直到牠逐漸能飛,母鴿卻也不見了之後,才把牠裝入紙箱放到空地去放飛。

小鴿破殼而出之後全身光禿禿,只見母鴿每天仍然把牠藏在自己的身體下面,一如之前孵蛋時刻保護著弱小孩子的樣子,偶爾覓食回來嘴對嘴餵著小鴿(當時我還沒有使用手機,真後悔沒有留下當時的畫面)

直到有那麼一天小鴿突然站起來,想跨出第一步,卻立刻倒了下去,接著就這樣上上下下同樣的動作做了好多次,我猜小鴿應該是想要學習走路了吧!不過很妙母鴿總是一動也不動在一旁看著,並沒有想要伸手協助的意思。這樣的狀況維持了一些時間,小鴿終於站起來可以走了。

另一個讓我難忘的畫面是小鴿喝水。(上文提到我曾經用碟子盛大悲咒水餵正在孵蛋的母鴿)雖然碟子很低但是小鴿小到嘴還夠不到碟邊,牠一直嘗試卻總是失敗,偶爾一兩次嘴邊才一夠到碟邊稍碰了一下水,就又因力氣不夠,立刻掉下來了,母鴿仍一本之前淡定不出手協助的樣子,這個時候讓我見證了一個小小的生命為了生存想喝水奮力一搏而激發出生命意志力的畫面!還記得小鴿第一次終於站穩而喝到水的時候,我還情不自禁的拍起手來,大喊:太了不起了!太了不起了!

小鴿為了學走路以及想喝到一口水,拼命努力不怕失敗一再嘗試,而母鴿也只是再三旁觀陪伴並不出手協助,就動物本身的角度來看,可能只是一種很自然的本能,不過人類看起來,母親恐怕得要非常理性的咬緊牙根狠下心來,才做得到像母鴿那樣,為了讓孩子學習獨立而選擇只陪伴不協助代勞的地步吧!

曾經有不少父母疑惑的問我,到底哪些是父母應該為孩子做的?哪些又是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學習面對處理的事?文中提到的母鴿死命護著鴿蛋、築巢,保護孩子不受傷害以及有一個安全的生存空間,這個就是身為父母該做的事,而只在一旁觀看陪伴不出手協助,讓孩子自己獨立學習站起來、走路、喝水,這些就是孩子成長中自己該面對學習處理的事。

訓練兒女自己善後

在女兒開始會握湯匙之後,我就不再餵她們吃飯了,一頓飯吃下來,飯粒湯汁一定掉滿桌面地上,於是我會拿起抹布掃把邊清理邊示範,簡單一點的(例如把桌面擦乾淨)會接着讓孩子試著做一次,確定熟練之後,就讓她們自己處理了。記得有次回婆家,看她們吃完餅乾,會用雙手把掉在桌上的屑屑推到手掌中,丟入垃圾桶後,再向阿嬤要抹布擦浄桌面,婆婆對她們讚不絕口,很驚喜這麽小的年紀就這麽會清理。

其實多數孩子都不難教,只是如果父母凡事都替孩子做了,或還沒教好就丟給孩子,誤認為這樣就是在訓練他獨立,一旦孩子做不好又責備一番,或失去耐性,覺得乾脆自己做一做還更省事,那麼孩子就沒機會了。

記得小女兒小三時有次上學前,天色陰暗但他認為不會下雨而拒絕我要求他帶雨衣的建議,我也不囉唆就讓他去上學了,果然放學前就開始下雨而且越下越大,看起來短時間內不會停雨的樣子,我當時心裡在盤算要不要給她送雨具,想了一想之後還是決定讓她自己想辦法回家。結果比平常慢了半個鐘頭她還是回到家,不過除了頭髮,身體全淋濕了。

見狀我只是靜靜的聽她邊換衣服邊訴說著自己究竟是怎麼回來的,原來她曾想過許多辦法,但一樣一樣都覺得行不通,最後因為看時間越來越晚了,只好用最原始的方式,以書包遮頭直接跑回家了。

因為學校距離家裡不遠,女兒平常本來就都自己走路上下學,我確信最不好的狀態是即便她淋濕了,也不至於會怎麼樣,才決定不給她送雨具,這樣她才有機會面對困難的時候動動腦筋,甚至還因此而有機會了解到「自己做了什麼判斷與決定,就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這一種因果法則。不過見她淋濕了回家,我並沒有責備,連一句「你看!就是不聽話,媽媽才不給你送雨衣」這種落井下石的話都沒說,因為我會這樣做,除了確認安全沒疑慮,最深的用意,只是希望孩子能為思慮不周自己善後,並不是要處罰她的不聽話。而孩子的不聽話往往是因為有自己的想法,她要學習為自己所堅持的想法負責。

不要替孩子的犯錯撐腰

說到讓孩子為自己的判斷與決定負責,曾有人問我,孩子若太小,要他怎麽負責?是的,正因此,父母要判斷孩子的年記,孩子若是小到無法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寧可一開始就堅持孩子配合,不要拿可能預見會有無法收拾殘局的事情來讓孩子練習,例如養寵物。很多小小孩為了贏得父母的同意,什麼事都敢承諾,但常常到最後,自己應付不來了全丟給別人收拾,我還聼過有已經大到可以讀大學的大孩子,為了離家到外地就學,就把繼續照顧或轉送處理工作丟給媽媽,讓媽媽頭痛不已。

我相信用心教育孩子的父母,每一件要答應或拒絕孩子的事,都應會仔細想好前因後果,該堅持的會堅持,該放手的就放手,絕不會只因拗不過孩子的執意或隨大人自己的情緒起伏而已。

再來說不為孩子撐腰的兩個故事:

記得兩個女兒小學時,有次跟表姊弟妹一起去餐廳辦慶生,畢竟是孩子,興奮起來說說笑笑的聲音絕不小,我得不時的提醒他們不要吵到其他用餐的客人。

其實在台灣的環境,不要說孩子,大聲公的大人可能更多,但很少人會注意到別人的感受,這是我們的社會長期缺少素養的結果,我們身為現代父母更應在孩子小的時候好好的在這件事上要求,長大了他們就會超越我們而成為更有教養的社會人。

中途我離席去如廁,才一下下時間正要從廁所返回座位,遠遠便看到一位陌生人大聲在斥喝我的孩子們,於是我停下腳步,等對方罵完離開,我才慢慢走到位子上,坐定後輕輕問了一句:太吵被罵囉?接著他們便你一句我一句表示被嚇到與不滿。記得我也只是輕輕一句:吵到人家受不了,被罵應該的嘛!

我認為有時候易子而教會有想不到的結果,可惜的是太多的父母捨不得。

大女兒國中時,有次還沒放學前,班導師來電,說她因故率眾到訓導室跟主任抗議。我一聽在內心笑了起來,這果然是個性好打不平的她會做的事。我先謝謝老師,也請老師放心秉公處理,並允諾會跟女兒談一談。

女兒回來後我直接開門見山說:闖禍啦?她嚇一跳想不到媽媽眼線這麼多(平時的親師合作很重要)而且如此不拐彎摸角(目的是讓孩子沒有說謊或逃避的空間,很多父母愛先給孩子問答題,一旦問不出接著威逼利誘,例如答應誠實就不處罰,而一旦孩子從實招來又一頓打駡。大人以不誠實來誘出孩子誠實認錯,是孩子最痛恨的事)

她立刻承認有做並一五一十說明整個過程,但表示不認錯,她自認為只是替同學打抱不平並邀大家一起去抗議而已,我仔細的分析給她聽,如果自認想法沒錯(打抱不平)但表達的態度與方式不佳,有理就變理虧,什麼目的也達不到,這樣是大家想要的結果嗎?

她聽完立刻跟我商量接下來該怎麼辦?我要求她自己去收拾善後(跟主任說明原委並為尚未溝通就率眾對師長抗議這個行為道歉)接著教她怎麼完成並跟她一起演練幾次,直到會了為止。

想要教養出獨立而有責任的兒女,父母不要替他們撐腰。

有判斷及思考能力的兒女

現代社會太複雜稍一不慎,很容易掉入誘惑的陷阱,特別是年輕人,所以從小培養孩子正確的價值觀、能判斷是非對錯以及凡事好好思考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要越早練習越好。

古人教養兒女的智慧有兩句話很經典《自己要會想》《你自己想想看》記憶中我的母親從小很少打我們,大聲罵的機會也不多。她最常對我們說的話就是上面那兩句。

而現代父母當孩子犯錯了,多數是發洩式的打駡,我曾經好幾次問過常常被爸媽打罵的孩子:你知道你錯在哪裡嗎?你知道爸媽為什麼打罵你嗎?答案通常是不知道的居多,原因是當下大人暴怒、孩子恐懼,施教與受教雙方的身心全都亂了。打罵當然還是有教育的效果,但是要讓打駡有效果,是要講究許多條件和技巧的(這是另外一個很專業的話題,在此無法詳述)否則不只不會有教育的效果,還會有許多長遠的後遺症。

記得我的兩個女兒小的時候,我只要比平時稍微提高一點聲量,連名帶姓地叫她們或把臉色沈下來,她們立刻就會感到代誌大條了,所以從小到大也很少很少有被我打罵的機會,印象中大女兒被爸爸用棍子、小女兒被媽媽用手掌,分別打過一次如此而已。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因為還太小,我也不常跟他們講太多道理,最常做的就是:要她們過跪在佛前,自己想想如果是阿彌陀佛或者是師父,會教你們這樣做嗎?祂們會怎麼做呢?想好了再來告訴媽媽。

升上國中以後,每一次月考學校會寄成績單到家裡,我跟同修的原則是讓他們自己拆開來看,想想這樣的成績自己滿不滿意?原因是什麼?然後再來跟父母談一談。這樣的過程他們通常也都會想出很多要跟父母說的話,包括自己準備不夠或哪裡太粗心或某一科可能需要去補習等等。

到後來需要面對更多選擇了,例如小女兒要想讀體育實驗班,大女兒升國三突然想要讀音樂班(他在小一升小二的時候曾有一次拒絕鋼琴老師要她報考音樂實驗班的建議)大學不想接受父母的建議讀師大而要報考北藝大音樂系,乃至小女兒後來毅然決定辭去很好的公家工作,執意要跟姊姊一起經營一個音樂劇團,甚至到兩年前兩個女兒提出要合資買房子一起搬出去住的想法等等,有些原先我們也都不是很同意,不過我們會先分析優缺利弊並提出不贊同的看法,但只要了解是經由她們慎重思考過,而且能夠講出讓父母聽得懂的理由,通常我們就不再反對而且願意全家一起合作去執行,讓她們圓夢。

很多父母孩子已經成年了,還要操心他們工作好不好或婚不婚、生不生?我認為這些屬於孩子自己的人生課題,理當由孩子自己思考並決定,父母應該只扮演協助與支持的角色。

當然這得要從小就有很多機會讓孩子練習透過《自己想想看》《自己要會想》培養出會思考判斷的能力,當然因為還小很多時候想得並不正確,但父母還來得及一次次修正他;而不是因為不放心孩子的判斷力就全部主導他或替他安排。這樣的孩子一旦長大之後,就會習慣唯命是從,要不就跟父母處處唱反調,這樣不只對孩子的未來很不好,光是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就只能一路背孩子背到底了。而,這都不是身為父母的我們所樂見的。

有福報的兒女知福與惜福

多數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兒女能夠擁有一個福報滿滿的人生,但是如果無法了解人的福報究竟從哪裡來?就無法用正確的方式《協助》孩子得到福報。

我說《協助》而不說《給》,就表示孩子的福報並不是父母想給就有,孩子自有前生帶來的福份,不過福報要在今生繼續綿延不斷,還得靠父母好好的教育與協助,怎麼協助呢?就是從小藉各種機會讓孩子先《知福》再《惜福》最終還要教孩子自己《種福》。

女兒讀幼稚園的時候,我曾經透過某個福利機構認養了一個非洲的孩子,有一次這個孩子寄了一張明信片給我,說在他們家附近挖到一口井,這件事讓他開心很久並覺得自己很幸福。

於是在有一天早上女兒起床後,我把這件事情跟她們分享,同時把她們帶到浴室,準備跟他們一起盥洗,我扭開水龍頭讓她們看到流出來的水,問她們:我們不必很辛苦的去挖井,也不必走很遠的路去挑水,一開就有水可以用,是不是覺得很幸福?

用這個方式常常讓孩子去感受自己的身邊充滿了各種幸福,這就在小小的心田裡替孩子種下一顆顆《知福》的種子。

到了國小稍微懂事了,天氣熱到要開冷氣的時候,我們全家約好室內溫度如果沒有熱到超過攝氏30度,還可以忍受就不開冷氣,而一旦要開也只能開到28度,這個限度爸爸媽媽也要一起遵守。之所以會如此堅持,主要是想告訴孩子,如果家家戶戶都毫無節制的只顧自己吹冷氣,一旦電力不夠了,人人都得要一起受停電的苦,電是大家共有的,所以要彼此體貼共享。此外,也是希望她們雖然小小的年紀也能了解有冷氣可吹並不是理所當然,電費也要靠爸爸辛苦工作所得才有的生活開銷,更重要的是要她們體會能享用冷氣就是一種福報,福報省省著用,才能夠享用長遠。

在孩子小的時候就開始透過各種機會慢慢讓他們明白以上這些,《惜福》的概念自然會在孩子的小小心靈上滋養並在生活中落實。長大自然會變成他們的一種生活信念。

二十幾年前在全台灣的學校教室都沒有冷氣跟電風扇的情況之下,他們歷經各種考關,多數的孩子在考場通常是邊應考邊揮汗如雨,而兩個女兒卻因為長期在家有經過節制吹冷氣的訓練,《耐熱》的特質讓他們在應考的當下比較不那麼心浮氣躁,佔了許多優勢。

一直到她們長大分別從外國讀完書回到台灣又跟我們住一起,台灣的天氣又更熱了,不過兩個年輕人還能維持原來的習慣,每天再熱也都能堅持到工作完畢洗完澡準備上床了,才會開冷氣來享用。

能享受是福報,太享受是消福,所以福報要珍惜、要分享、更要省省著用。我相信這樣的信念會一直跟著他們,讓他們一輩子享用不盡。

種福:知善

福報是善念善言善行的結果,種福的過程則是先《知善-感到被善待》再《養善-善待他人》最後要《行善-與人為善》。

人會知道要與人為善,通常都是先從會善待他人開始,而一個會善待別人的人,自己必先有過被善待的歷程與經驗。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就要用心製造孩子被父母或其他家人善待疼愛(不是溺愛)的機會。甚至要早自準備懷孕時就要開始。

說一個讓孩子感受被疼的故事。

家有學齡孩子的父母,一定都有各種相同的痛苦歷程,例如每天早上叫孩子起床上學這件事。特別是負責接送孩子上下學的大人,小孩睏大人急,叫到最後聲量越來越大,那個該起床的還在賴,不用起床的通通被叫醒了。這種戲碼幾乎天天都要上演一次,直到孩子大到可以自己用別的方式例如撥鬧鐘提醒才終於停止。

叫孩子起床這件事我受媽媽的影響很大,記憶中全家七口睡一張大通舖,每天清晨媽媽怕吵醒還在睡的爸爸,總是躡手躡足的來到我們的身邊,用很小的聲音叫我們起床說:媽媽去準備早餐,不會再來叫囉!於是我們就都真的乖乖的起床。我自己當了媽媽之後又研發出來一套《一分鐘》的修正版。我會提早一點拍拍熟睡中女兒的臉頰,告訴她們「一分鐘媽媽再來叫妳」給在熟睡中的她一點緩衝,待我自己漱洗完後,再次去叫,讓孩子用雙手勾住我的脖子順势將她拉起,待她張開眼睛我就讓她看到媽媽的一張笑臉,並親親頰拍拍背,親子互相抱一下,接著輕聲的在耳邊告訴她:媽媽知道妳還很想睡,不過還是要起來喔!結果孩子也乖乖的配合著起床,上學前的整段時間,都高高興興情緒極佳,。我們之間很少有過一大早全家就因此而鳥煙瘴氣的記憶。

這就是讓孩子能感受被理解、疼愛、善待的過程,每一天就從這裏開始。孩子如果從小就有很多被善待的體驗,小小的心田便會逐漸滋養出善待他人的幼苗。

種福:養善與行善

接下來說種福的第二階段《養善》養善就是培養和善的氣質與能力,具備這些特質的人,走到哪裡自然都會從內到外散發出對人和善的頻率,讓人願意和他靠近。

有一張溫馨的笑臉是和善的首要條件,說一個跟笑臉有關的故事。幾年前大女兒去屏東縣立文化中心演講,活動還沒開始就有一位男性觀眾問她:請問你是盧桂櫻老師的女兒嗎?盧老師二十幾年前也來我們這邊演講過,你的表情跟她很像,我還記得盧老師的笑臉。

提起笑臉這件事,我媽媽有一句最經典的名言「不要把臭臉擺給不相干的人看」媽媽很看重人與人之間互動的品質,最常要求我們的是:見到人要打招呼,對別人的心意一定要回應,要把別人放在心上,對長輩不許惡劣頂嘴等等。她常對我們說:對一般人和善是做人的根本,愛護幫助弱者,是有福報的人每天都要努力的事。她不只說,還在每天用自己的身口意做給我們看。

我做了媽媽之後,很自然便把這樣的概念傳承並化成教育的行動教給兩個女兒。例如要求孩子吃東西前要想到或先問:這些我可以吃多少?(心存別人)看街頭藝人表演要鼓掌,偶而也會讓她們自己去打賞並向表演者致意(隨喜欣賞別人)記得兩個女兒在讀大學之前的任何一個求學階段,只要學校有需求,她們的媽媽都是最熱心的志工,小時候帶著她們參加我的活動,最後也都有機會讓她們參與收拾清理現場的工作。

一直到國高中在能仁寺的親子營隊當大姐姐志工,從國外讀完書回來在寂光寺當內護,都是從小承襲《與人為善》這個概念點滴延伸而成。

佛法說佈施財物會有福報,所以很多媽媽會用孩子的名義捐款,我認為最好可以更進一步示範並教孩子自己做。記得小女兒小學讀體育班打桌球,有一年暑假學校辦桌球夏令營,教練指定她當桌球小老師,營隊結束後她也得到一筆鐘點費。回家之後她竟學起媽媽的做法,把那一包鐘點費放在佛桌上面,並跪下來對著佛菩薩口中念念有詞,原來她也在祈求,希望佛菩薩保佑,能有更多的同學願意熱心助人。最後還把這一包鐘點費交給我,希望一起放入媽媽的佈施袋,有機會就可以捐去給需要的人。一直到長大成人工作了之後,也會在自己每個月的所得規劃出一定的比例作為專門捐款用,現在兩姊妹共同經營一個名為《唱歌集》的音樂劇團,也都會不定期的規劃團體的財務來做布施捐款用。

孩子能從小透過父母點滴的愛與教,並能在良好的環境中薰陶成長,加上又有機會學佛,本身就是一種大福報,至於未來福報是不是會繼續綿延不斷,我也不擔心,因為福報人生的基礎,父母已努力為她們打過,有這些穩固的基礎,再加上佛法與良師的引導,剩下的路她們自己會走。


我們到底要做什麼樣的父母:讓兒女敬畏的父母


《敬》不是畢恭畢敬,是指因父母的言行能讓兒女心服口服,而在內心對父母生起敬意。

《畏》也不是《害怕》是指因父母有原則會堅持的態度,能讓兒女的行為有所遵循,因此不會任性而行或無理取鬧的意思。

先說《敬》。現代孩子不好教固然有很多因素,我認為父母忽略自己身口意榜樣的影響力,絕對難辭其咎。

因為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通常都是看父母做而不是聽父母說。

先說一個故事。

有位媽媽在未劃格子的路邊停好車後,發現與前面一輛車的距離還寬,於是她啟動車子再停一次,並對坐在旁邊的兒子說,兩部車若能停靠近一點,就可多留出一點空間再給別部車停。

之前提過每天叫孩子起床的故事,有的家庭那先起來的人會把動作聲音放輕,或替還在睡的其他家人把房門關上,以免吵醒他們。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搭電梯的經驗,常常在大家都站定,電梯門即將關上的時候,會有匆忙跑過來也想趕上的人,這時,若其中有人再按一下開關方便他進來,並替他按一下他要去的樓層,這個時候若有孩子剛好也在現場,看到這一幕,他便在生活中上了一節最好的體貼課。

無論要教孩子什麼,父母有時候連言語都不用,只要以身示範,孩子就很容易複製學習,就像以上幾個故事中的大人,若想要教孩子《善待他人》這個人生課題,就一點都不難了。

還有一個故事。

一個媽媽帶著讀小學的孩子要出門,當走出大樓電梯的時候,看到一位年輕人正在打掃樓梯間的走道,於是她趁機給孩子機會教育,當著年輕人的面對自己的孩子說:這個大哥哥就是小時候不好好讀書,現在才會做苦工。

各位想想!這樣的媽媽怎麼能夠讓孩子學到要照顧弱者,要平等善待所有人的概念呢?孩子會潛移默化,慢慢地他會有階級意識,或養成只憑表面論人的惡習(其實這個故事的真相是:這個年輕人已經是一位就讀國立大學的大學生,因為當天課較少所以就來替爸爸的班,好讓爸爸可以提早趕去另一個工作,這樣爸爸就可以早一點下工休息)這樣的孩子長大很難有同情心,也很難對別人的苦同理,當然也不容易有福報;不過假使這個孩子還有一點善根,可能就不會太受媽媽的影響,但是對於媽媽想教他的大道理,他的內心會打折扣,認為媽媽總是說一套作一套。試問這樣的孩子如何對父母心服口服而生起尊敬的心?

兒女若對父母無法尊敬,要教育他就不容易了。

再說《畏》。父母對該堅持的一定會堅持,對孩子的賞罰很分明,孩子自然就會有明確的準則可以遵循,會在乎父母的想法,因此行為就不至於太脫序。有的父母面對孩子的要求,常聽由情緒的起伏,更因為常常未經思考後果,加上心意不堅定,對孩子無理取鬧的要求總是豎白旗。例如給沒有任何生產能力的小小孩買昂貴的多功能手機,或買機車給還不到法定年齡的青少年等等。

我記得兩個女兒小時候最常互相提醒的話就是:媽媽很硬,是非對錯很分明,誰都別想跟媽媽用《魯的》換句話說,媽媽無論是對自己或是對她們,總是來真的。這一點她們從很小就明白了。

走筆至此,《換兒女作長輩》這一系列的文章應該已經到了尾聲,最後我要說的是,希望普天下的父母都能夠在身口意上有更多的覺知和努力,給兒女溫暖的愛與正確的教育。讓兒女有一天能打從心底說:爸爸媽媽!我終於沒有白來一趟,投胎來做你們的兒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