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讓飲食成為醫藥 Food as Medicine /陳怡貝 醫師

四處流浪轉了一大圈以後,我在想現在的醫療到底是真的為了「救死扶傷」嗎?或者不知不覺中已經將醫療變相的成為「謀取利益」的一種方式,只是以許多理由粉飾人性最深處,對於「無明」與「未知」的慾望和不安,最終使得醫療人員無法真正專心與聚焦在自己的本業上。

離開日本以後,某一年我回去拜訪博士班的指導教授,我們談了很多現今醫療的難症與疾病,透過醫療手段雖然可以「暫時緩解」疾病所帶來的不適,可是反覆進出醫療院所,拿著許多診間開立的藥方,回到家裡之後,坦白說多數患者沒有頭緒,醫院開立的藥可能會亂吃或者不定時服藥,有家人同居照顧的病患稍微好一些,可以監督與協助患者服藥;然而家人在工作上忙碌的或者獨居老人們,三餐多數是無法被完善照料,請他們按時服藥何其辛苦困難呢!

近年來,日本以及全世界各地的結直腸癌年輕化,植物纖維攝取過少,水分補充不足,加上煙燻燒烤辛辣食物正值風潮,這些飲食容易讓胃腸道處於炎症反應, 胃腸道的細胞變性癌化(carcinogenesis)。

非酒精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簡稱NASH)以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簡稱NAFLD)」攀升,是目前全球最常見的慢性肝臟疾病。其發生率在西方國家約為15~30%,而台灣、東南亞國家、韓國、日本及中國等則逐年上升當中,約為15~45%。目前已開始引起亞洲各個國家政府的關注。高糖分高脂肪飲食進入肝臟, 肝臟細胞無法代謝和分解脂肪,造成肝臟發炎,損害肝臟細胞,使得細胞呈現「空洞或者毛玻璃樣變性」。最終,形成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是繼B型病毒肝炎、C型病毒肝炎以及酒精性肝硬化以外的「新型肝細胞癌(Subtyp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當時教授跟我說:為此,患者需要做基因體檢查,確認是否基因出了什麼問題才會罹患此病?

我回覆教授說:是嘴巴的基因出問題,基因與疾病是可逆性與可變性的,我們可以讓它變差,難道人體沒有自癒力讓身體回復健康嗎?

教授的反應很快,突然安靜一下,點點頭!

肥胖症的源頭無疑是吃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炸雞、牛排、豬排、奶茶等),過著生活作息混亂的生活,無法紓解的壓力,顧名思義就是「生活方式的疾病(Life style disease)」,最後透過手術來治療肥胖症、減少胃的內容量,那麼意義何在?

以肝臟疾病為例(圖一),從正常肝臟經過肝硬化到肝細胞癌平均時間為二十年:

圖二,活生生的肝臟標本,外科是非常直觀的學科,這張圖能夠直觀看出不同:

圖三,顯微鏡下標示的1、2、3區域是正常肝臟組織,綠色框標示的地方為正常肝組織裡的血管結構:

圖四,脂肪肝的肝臟細胞損傷,呈現「空洞(上),毛玻璃樣變性(下)」:

圖五,平常肉眼底下肝硬化的肝臟表面,可以看見許多突起的結節,樣貌似苦瓜:

圖六,顯微鏡下玫紅色的部分是肝硬化結節,紫色的部分是肝臟變粗的纖維:

圖七,浸泡過福馬林的肝臟標本橫切面,白色大原型的部分是肝細胞癌:

圖八,顯微鏡下玫紅色的部分是結構混亂的肝細胞癌,與上面的圖一相比,此圖的正常肝臟組織與正常血管完全被癌細胞破壞: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有個新興的學科稱為「Lifestyle Medicine」 (生活方式醫學),是醫學的一個分支,專門研究、預防及治療一些因生活方式(例如營養、活動量不足或是慢性壓力)造成的疾病。不好的生活習慣(例如飲食方式、不常運動、吸菸、過量的飲酒),以及社會心理因素(例如慢性壓力、缺乏社會支持及團體)都有可能造成慢性疾病。

而教導如何在家中料理均衡飲食,也是生活方式醫學實務中的一部份,如果人們回到生活中不去改變飲食習慣,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因」沒有改變,會不會又回到相同的「果(疾病)」反覆輪迴,不斷的進出醫院,解決同樣的問題之餘,還要處理手術之後衍生的併發症與合併症。

於是,「基礎與衛生教育宣導如何正確飲食」極為重要。

開始純素飲食以及學習佛法之後,打破過去醫學教育的思維,發覺醫學院教的許多知識並不是完全正確,要放掉舊有的認知,接受自己的所思所想原來是錯誤的,的確讓我非常辛苦與糾結,然而一旦放下身段,虛心檢討,社會和世界與時俱進,漸漸的重整許多新的資訊,反而活出一條富有生命力的道路。

這四年來照顧家母,依照家母當時的狀況,最壞的打算就是在異鄉照顧她終老,然後自己漸漸失去生活與工作能力,可是另一方面也不想跟命運低頭,靠著看書、做定課不斷安頓自己,緩解焦慮與不安。這四年真的不是一個愉快的過程,卻是學習最多最珍貴的階段。改變飲食與生活習慣之後,將家母從鬼門關慢慢拉回來的過程中,開始讓我思索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我最想在生命中留下什麼,讓人生的每一個階段充滿質感呢?

原始的人性害怕改變,畢竟熟悉的習慣帶來安全感,擔憂過去所認知的被新事物衝擊之後,帶來的不安,自己無法承受,但「熟悉」不見得是「正確」!若能夠保持著開放的心態,暫時放下主觀意識,願意多看、多聽、多思考,實際上是倍感安心。我認為無論是醫療事業或者做任何事,只要牽涉到「生命體系」相關的,「如何不去殘害生命」是一件值得深思的課題。

以上,分享一些感受,沒有任何批判的意思,或許聽聽不同的觀點,也有另一種風景與對待生命不同的思維。

讓飲食成為醫藥 Food as Medicine

文末由衷感謝這段時間幫助我們家庭的所有善人們,感謝過去生以及現世所傷害之眾生高抬貴手,讓我們有時間與空間祈求懺悔,給出機會讓我在未來醫療的道路上精進。祈求諸佛菩薩幫助我開啟智慧,有能力覺察自身缺失,幫助我開咽喉說出不傷害人們的話。

願一切眾生從病痛與身心折磨中求得解脫,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