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疫情蔓延時:新冠肺炎帶來的省思(一)-我們與病毒的距離 /陳怡貝醫師

【瘟疫在人群之間帶來分離線,叫人不得不直面孤獨與死亡】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卡繆(Albert Camus)《瘟疫》(The Plague)。

2019年11月,中國湖北省武漢爆出不明原因肺炎,從疫情中心區域開始擴展,一種新的病毒株正以令人措手不及的速度傳播;2020年1月23日,世界衛生組織召開全球緊急通知,宣告2019-新冠狀病毒爆發。武漢肺炎的疾病名隨著疫情蔓延的時間軸,從「2019新冠狀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到2020年2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WHO)於日內瓦召開的會議中,正式命名為「COVID-19」,「CO」代表冠狀病毒(coronavirus),「VI」代表病毒(virus),「D」代表疾病(disease),「19」則代表為2019年發現,意味著 「2019年由冠狀病毒導致的疾病」。 「COVID-19」疫情至今,造成全球確診病例破百萬,死亡人數接近七萬,全球致死率5.57%,受到波及的國家與地區數為182個,演變成近代規模橫跨全球的隔離防疫行動。

2020年1月24日醫學界歷史悠久且影響力重大的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發表第一份「COVID-19」的臨床數據,此數據顯示當時被確診「COVID-19」的41例病患中有27位與武漢海鮮市場皆有直接接觸病史(Direct exposure)。

傳染源(因),傳染途徑(緣),易感人群(果)-牲畜生禽、病毒細菌與人類的關係: 

近二十年來,全世界在2003年、2009年、2012年和2019年分別面對SARS、H1N1新型流感、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MERS-CoV)和COVID-19肺炎大流行,這四次大流行在數十個國家以及區域造成為數眾多的的確診病例與死亡個案。雖然,這四種病毒都是透過飛沫或接觸而傳播感染,但其起源地、動物宿主、傳染力、致死力以及防治對策卻不相同。唯一相同的是,這四次大流行傳染病的宿主皆來自於「野生動物、飛禽走獸」,SARS的動物宿主為蝙蝠/果子狸, H1N1新型流感來自豬,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 (MERS-CoV)是與駱駝相關,COVID-19肺炎目前則高度懷疑為蝙蝠/穿山甲。

來勢洶洶的傳染病有幾個特徵:

一. 傳播速率驚人,在短時間即攻佔了整個社群的人口。

二. 以「急症」的面貌出現,很快即可致人於死,過往的病毒細菌一旦感染後,若大難不死,一段時間之後可完全康復,弔詭的是病毒與細菌為了延續生命,亦會改變自身的內部構造(RNA基因/核酸序列)來適應不同環境與機體,以武漢肺炎為例,發燒、咳嗽、腹瀉或嘔吐、呼吸困難等症狀到喪失味覺和嗅覺乃至「無症狀」,不同疾病階段所產生的不同症狀也許是病毒株正在變異。

三. 一般痊癒的幸運者可以產生抗體,可能很長一段時間不再復發, 亦或終其一生不再被感染,然而從此次武漢肺炎病患中的復發病例來觀察,病毒正在悄悄地改變人體的精微結構,病毒的侵犯從最初人體的器官到神經系統,繼而透過「傳染病」改變整個環境與地球之生態。

四. 傳染病似乎只在人類社群中發展,病原體本身無法在土壤或其他動物上存活很長的時間。

就傳染病與防範疫情擴散,及早發現疑似或確診個案,避免更多人因接觸感染個案而染病或需要居家隔離,衝擊人類生活與世界的生態經濟體系,目前能為社會群體做的就是完善自我管理,改變飲食與生活態度來順應疫情的發展,日常生活中可以注意以下幾點,簡稱為TOCC:

一、旅遊史(T)(Travel history):14日內旅遊史,含括自身、親友及家屬等國外旅遊情形。

二、職業史(O)(Occupation):高風險職業含括醫院工作者、交通運輸業(如計程車司機)、旅遊業(如導遊)、旅館業(如房務接待)、頻繁接觸國外旅客之人員(如航空機組人員)等。

三、接觸史(C)(Contact history):近期接觸、出入群聚場所及參加集會活動等情形,含括至醫療院所就醫、人口密集場所(如學校)、室內活動(如家庭聚會)、頻繁接觸外國人場所(如機場)、公眾集會(如宗教活動)。

四、是否群聚(C)(Cluster):近一個月內群聚史,如同住家人為具風險個案被追蹤者(如居家隔離、居家檢疫),家屬或親友有發燒或呼吸道症狀等。

如是因如是果,牲畜生禽、病毒細菌與人類的關係,當我們決定不去傷害他們,他們也會願意給予機會和平共處。

21世紀面對飲食習慣的改變,導致生態與氣候變遷,造成病原體變異,加上近十年拜交通工具便利之賜和人類遷徙(境外移入)互動關係密切,傳染病對人類健康與公共衛生的影響,成為人類健康的焦點問題。

人活著無非希望長壽健康,理解健康之定義,能幫助我們有清晰的方向可循。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1948)所定義的「健康」(Health/ Wellbeing),是「健康不僅爲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是體格,精神與社會之完全健康狀態」。由此可見,健康是指身體(生理)、精神(心理)及社會(社交)都處於一種完全安寧的狀態,而不僅是沒有疾病或虛弱。 

疾病和症狀的出現不會是單一因素造成,而是綜合許多因素在某一個時間點爆發,循著武漢肺炎的時間軸線,了解疾病的發展脈絡為何如此重要?

誠如梁皇寶懺所開示:「不知推因驗果。不知驗果尋因。既因果不分。」

了解,是為了改變,不是為了重複同樣的錯誤或者延續不適合的方式,好比心理學家努力了解殺人犯的背後動機,社會史學家了解族群間的衝突與事件,醫療人員了解造成疾病的原因,釐清了導致慘劇與疾病的因果鎖鏈之後,才能設法打斷那條鎖鏈,脫離輪迴。

我們的餐桌即是一個生態環境,每一天吃進去的食物帶著訊息與能量,「純素飲食」、「飲食與胃腸道微環境以及肝臟疾患與代謝功能障礙」、「植物裡植化素的抗炎症-抗癌機制」、「飲食對大腦的影響」、「大腦認知與身心健康」,這是一個全身系統的反應。飲食習慣影響消化道內環境,調控免疫系統,促使大腦的行為認知功能,稱為「消化道-大腦軸線(GUT- Brain Axis)」。

就個人觀察,將健康的定義延伸,我們的飲食(Food)-情緒 (Emotions)-生活習慣(Lifestyle)-道德感(Moral)-社會關係(Social community relationships)-環境(Environment),環環相扣,諸法唯心,一個心念的正確與否,取決於我們的身心靈是否健康的關鍵。我們如何對待自己的身體,身體就會相應的回饋。

所有疾病與症狀的出現,代表著身體與心念尚有毒素沒有清理乾淨,與其思考吃那麼多藥怎麼不會好,醫師治療方案有問題,不如覺照病症的背後為我們帶來生命相關的議題是什麼。

無論生命如何艱困,依然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唯有自己走過的路,才叫「經歷(Journey)」;別人給的不過是「經驗(Experience )」。請安心,在每一次經歷中,我們會完整自己,收穫自在與自信。

「COVID-19」至今,許多人們的生活有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畢竟人活在世界上不可能與這個世界毫無關聯,整個大環境影響著所有人。疫情雖然在台灣「暫時」得到控制,仰賴台灣在SARS期間學習到的防疫觀念,以及每一次無論是流感、禽流感、非洲豬瘟等的寶貴經驗,最重要的是為健康體系犧牲奉獻的第一線醫療人員以及防疫、食品安全體系的責任工作者。

越南籍的一行禪師,於2001年獲得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身心研究所頒贈的「身心靈研究貢獻獎」,其中一本著作「佛陀之心」裡提到一段話:

「我們必須深入觀察,看清食物如何養成,我們的飲食法才能維持整體的安樂,將我們與其他生物的痛苦降到最低,並讓地球繼續作為大家生命的源泉。倘若我們因為吃東西而毀滅生物或環境,那麼我們需要共同深入觀察,一起討論如何飲食,該吃什麼或不該吃什麼,那將會是真正生命的探討。」

現今社會與醫療體系過度依賴藥物和手術,其實正確的純素飲食不但簡單,還可以大量減少用藥支出與醫療資源耗損,避免副作用。只要吃得對,不必讓那麼多人晚年躺在醫院中,與慢性疾病進行漫長又昂貴的搏鬥,而醫療支出與醫療疏失亦會隨之減少,屆時醫療保健體系是不是才能符合其最初的目標-促進人類健康為終極福祉呢?!

自身從絕對葷食者到現在絕對純素者,過程中經歷了許多主觀意識的打破、重建、再打破、再重建的過程。這是一條不為人知的辛酸血淚史,若按照過往的飲食和生活形態,只會讓人們越來越往疾病發展,我們的確需要停下來思考「究竟什麼才是健康?什麼飲食才是身體真正需要的?」

也許人性缺乏的,並不是定課做得不夠,更不是老天爺不幫忙~有時缺乏的是面對事實真相的勇氣,接受自身病痛的理智,以及徹底改變的決心。

《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上第四品開示到:「若遇飲食無度者。說飢渴咽病報。若遇畋獵恣情者。說驚狂喪命報。若遇網捕生雛者。說骨肉分離報。……..身口意業。惡習結果。百千報應」

最近定課至此,無限感慨,原來經典裡已經發出警訊,提示傳染病始於「人性的貪念」,於是「果報還自受」。

防疫最好的辦法即是切斷傳染源,萬事從「因」著手,自然「結果」隨即不同。當環境不斷地改變,也是最能夠審視自身最深層需求之時。

當疫情蔓延,衡量自身的生活該有什麼取捨也是一種安靜的平衡。越是束手無策,更加需要沈穩與安定的力量。茹素,不只是飲食習慣的改變,更是對自身念頭是否乾淨純粹的一種追求。茹素,是意識的改變!人們害怕改變,因為人們不知道自己有多麼珍貴,萬物如此平等美好!從「看得見的世界-餐桌上飲食的改變」到「看不見的內在世界-心靈乃至業力之轉化」,皆是一場人類破壞再重建的革命。大破大立,只有不再重複走一條路,導航系統才會轉向,光譜才能增寬,有時答案只是在不同的光譜與方向中,等待人們覺醒與發掘。

第三次世界大戰,不需要槍砲,在於我們與病毒的距離,這個距離僅有「一念之間」。

在此,深深地向累世所傷殺食噉的飛禽走獸、水族類、爬蟲類等一切眾生真誠祈求懺悔。

祈請諸佛菩薩慈悲救助累劫因傳染性疾病與自然災難,乃至爆發戰爭傷亡罹難,流離失所,家眷分離,飽受身心折磨之一切眾生,其冤親債主,以及欲求解脫之眾生。

真誠祈願所有刀兵劫及與病疾饑饉,悉皆消除,先亡離苦,現眷安樂,萬事康寧,疫情早日緩和。

阿彌陀佛

延伸閱讀:

  1. 《地藏菩薩本願經》
  2. 卡繆(Albert Camus)《瘟疫》(The Plague)
  3. Emerging understandings of 2019-nCoV. Lancet. 2020 Feb 1;395(10221):311.
  4. Clinical features of patients infected with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 Wuhan, China. Lancet. 2020 Feb 15;395(10223):497-506
  5. 台灣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傳染病與防疫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