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心理與疾病–重組生命的DNA /陳怡貝醫師

情緒的失衡及內外壓力的出口阻塞均成為現今世界中疾病發生率提高的重要原因。與其不斷地思考如何治療疾病(果),不如追溯疾病的來源(因)。臨床上一對一的醫療對於患病者的幫助是有限的, 醫療系統的失衡、醫護人員人力心力、時間的侷限往往追不上疾病發生的速度。家庭中一人患病是全家的擔憂,畢竟每位家族成員於家族中都有其重要性,而遺憾不該繼續發生。

一九四八年世界衛生組織為健康下了完整的定義,健康是建立在完整的生理、心理和社會群居的祥和狀態。當身、心、靈的金三角出現失衡時則疾病伴隨。疾病是內在心靈衝突及扭曲的表現,身體的不適往往是最後警訊,而失衡的情緒經常是最初的徵兆,卻容易被忽視或者淡漠處之,因此探討疾病的根源,必須回到「身心靈平衡」的本質,如何獲得心靈上的平靜,便是值得我們深思的生命課題。在幾年粗略的觀察和經驗中發現對起心動念的深度覺察、意識的轉化以及相信自身的療癒能力是最有能量和支持系統的。若能從個人自身觀照的努力擴展到集體健康意識的改變,社會將多一些安定及祥和。

以醫學層面來說,當人們面對悲傷、憂鬱和躁鬱時我們的大腦有「不讓情緒變糟」的保護機制。負面情緒反饋給腦部釋放化學物質,讓眼淚釋放出或者以聲音怒吼出來,腦部會對負向心理狀態設置「停損點」,關閉化學物質的繼續釋放,避免導致更多「器質性損傷」(例如:憂鬱症、躁鬱症、精神分裂等)!然而,如果刻意去控制眼淚或壓抑怒吼反而容易造成對立矛盾,這時「停損點」樞紐障礙,身心遭到破壞!因此,當負向情緒來襲時,試著相信我們的身體能做出最適當的危機處理。

一、覺察起心動念
我們的意念影響著思維,思維方式形成心態,心態驅使我們做出行動(姿勢),行動(姿勢)造就行為,行為變成習慣,習慣延伸為性格,性格決定著命運。因此,任何一個念頭決定著我們將得到什麼結果。日本江本勝教授在《生命的答案,水知道》中展示了上百張人類意念和水結晶的關聯,人體百分之七十包含了水,當我們的起心動念是「善」和「美」時,水之結晶完整清晰;念頭雜亂時,水結晶則混亂污濁。

每當有意念和情緒升起時,要正確–不逃避亦不排斥的認清它們本來的面目和來源,明白它們不過是我們心性的自然能量,公開並誠實的面對我們的感覺,將它們充分的表達和釋放出來,容忍並接受我們的感覺直到安靜為止。看待情緒和意念的風起雲湧越自然,越能免於它們的負面影響或傷害,同時更能順利將之分解。

認清意念和情緒的來源以及相信身體所帶來的解脫一定要靠不斷地練習。越往內看,我們需要極為敏銳和巨大的勇氣,畢竟踏出這一步等於全盤改變著我們對於生命和心的態度。因此,當我們離未知或恐懼越近時,更能看清它們的全貌。

如何改變意念?
持咒 無所適從或情感脆弱時,藉由持咒的能量共振加上呼吸轉化氣氛。
學習感謝 (每天寫下令自己感謝和感動的三件事)
學習承認自己的不完美
學習停止批判自己
學習承認自己也會(也能)害怕
學習認同自己
學習相信 凡事都是最好的安排 (Everything happened to be a reason.)

如果,我們不斷地武裝自己,等於失去學習的機會;護衛自己現狀的後果,等於停滯不前,失去成長的機會。我們必須透過有意識的「再學習」轉化過往的習氣,「再學習」是非常重要的過程,因為它能消解和放下自我,圓融的化解內心糾結。

二、行動(姿勢)決定我們是誰
每個人的肢體語言決定著我們是什麼樣的人。舉例來說:喜歡把自己的身體伸展到極大,大步走路、雙手搖擺的人,通常較有自信、樂觀與果斷,總覺得機會是站在他們那邊的;相對而言,總是把身縮得小小的人,走路畏縮,時常抱著頭、或雙手抱胸的,則較缺乏自信。行動(姿勢)反映出一個人的生理和心理狀態。因為每一種心理狀態總是伴隨著特定的生理型態、面部表情、肢體動作及呼吸型態,反之亦然。

如何透過行動(姿勢)的改變轉化心境?
首先,給予自己幾次緩慢而深沉地深呼吸。深呼吸能有效調節自律神經,使交感神經不再緊繃,使副交感神經發揮功能,同時激發潛意識讓自己放鬆。放慢呼吸可以同時減緩腦波的頻率,使腦波從激動的γ波(30-60Hz)降到警戒緊張的β波(12-30Hz),然後再降到安靜放鬆的α波(7-12Hz)。據研究,呼吸速度降到每分鐘低於八次時,腦下垂體開始完全地分泌。若再降到每分鐘低於四次時,松果體即開始作用,身體也逐漸進入冥想狀態。這些腺體的分泌意味著身體啟動自我療癒能力。

其次,透過簡單的姿勢能幫助我們有效地改變心境。人生並非永遠順遂,難免遇到挫折、徬徨不安的時刻。史丹福大學社會心理研究學者Amy Cuddy建議當感受到「我沒那麼厲害、我不屬於這理、我害怕我做不到…」的時候,雙手高舉、抬頭挺胸、雙腳與肩同寬,維持幾分鐘,這個姿勢可以讓我們獲得力量。這麼做使大腦在壓力情境中提升睪固酮(支配荷爾蒙)、降低腎上腺皮質醇(壓力荷爾蒙 在迴避或恐懼時會不斷分泌),幫助我們發揮最大的效益。因為,肢體語言能夠影響我們的身體、進而支配心理。

三、習慣主宰命運
我們每天高達90%的行為是出自習慣的支配。幾乎每一天,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習慣使然。生活中,好習慣與壞習慣並存,因此,改變我們生活的手段便是有覺知的改變習慣。幸運的是,我們都有這種天賦和能力。

腦科學研究發現,當我們生起一個意念時,腦內的神經元細胞開始激活(約三天),當我們不間斷地執行同一個動作或意念時,神經元細胞之間開始長出類似樹枝狀的樹突相互連結,繼而開始放電(約七天),這時,神經元細胞間會因為我們不斷地重複相同事情而形成回路(約二十一天)。於是,二十一天養成習慣也改變了我們的性格和命運。

好的習慣使人愉快,同時幫助我們的生命得以演化;壞習慣則使我們憂愁、能量萎縮。於是,透過改變習慣,我們可以為自己做主、選擇生活。

如何改變習慣?
發出願心 過程中難免艱難,深呼吸放輕鬆、咬緊牙根,
優雅的挺住,就過了。
制定計畫並堅持 目標就在前方,邊走邊調整,並且信守承諾。
筆記下來 寫下來讓我們更有空間思考,越書寫越能和自己真正的
本質連結,那個連結的本質即智慧的來源。

其實,過去的習慣並非不好,而是它們不再適合我們當下的生命階段。所以,帶著感謝之心將它們安置在過去,心中才能騰出新空間給予新的經驗,活出全然的自己。

如何預防疾病,照顧好自己的「心靈」成為首要,調整情緒可以穩定我們的訊息場。我們所發出的意念、行動和習慣會產生電磁波及重力。當外界與自身產生互動或連結時,這些能量會結合在一起,促進轉化和蛻變。當我們以「善」為出發點時,得到的必是「善」的回應。因此,由內在–隨時將焦點回歸到自己身上,有意識的改變描述自己的語言,溫暖及柔和的對待自己;從外在–養成隨時深呼吸、改變姿勢、調整飲食、適當的運動以及規律作息培養健康體魄。因為,我們對內在關照,是為自己的情緒和生命負責;對外在堅持,是透過自律,拿回對生活的主導權。

重置生命的DNA, 依靠的不是科學上的基因序列重組或置入, 而是自身溫和又強而有力的轉化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