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提昇心的品質-滅除貪瞋癡 /陳珮淇

許多人都明白「修福積德」可以改善命運,惟欲能夠修福積德,首先必須運用定力與智慧直探心源,常存覺照勉力「滅除貪瞋癡」,不使一切違理情想暫萌於心,方能斷惡修善,則有機會修福積德。「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學佛的基礎,也是安身立命的根本,要能守護這根本,則當嚴以對治在日常生活中「滅除貪瞋癡」,使得心地清淨,遠離塵勞煩惱,提昇心的品質,自覺亦覺他。

慈悲三昧水懺經文:

「因煩惱故,所以起諸惡業,惡業因緣,故得苦果。」「此煩惱皆從意起,意業起故,則身與口隨之而動。意業有三:一者慳貪,二者瞋恚,三者癡闇」「貪瞋癡業,能令眾生,墮於地獄、餓鬼、畜生受苦。若生人中,得貧窮孤露、兇狠頑鈍、愚迷無知諸煩惱報」。

是故貪瞋癡稱為三毒,又稱三不善根,是人類身、口、意等一切惡行的根源。

「貪慾」是對名利、財物等自己所愛好或追求的東西沒有滿足的一種精神狀態,亦是指損人利己、自私貪婪的慾望,是由於「愛」生起的,如愛名利、愛美色、愛錢財、愛享受…。「瞋恚」是對不合自己意思的憎恨,從而自己身心不得安寧的一種精神作用,亦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蘊論》中說:「云何為嗔?謂於有情樂作損害為性。」。「愚痴」是指愚昧無知、不明事理、是非不明、善惡不分、顛倒妄取、起諸邪行。佛教認為,眾生因無始以來所具之無明,致心性愚昧,迷於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於是產生我執、法執,人生的種種煩惱,世事之紛擾,均由此而起。

佛陀教導我們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就是要人們通過戒定慧的自我修養,去除貪慾心、瞋恚心和愚痴心,凈化自己的身、口、意,得菩提道。

我個人想融合身心靈、心理等知識及佛法修持的心得等,藉此與大家相互分享勉勵,共同深入理解以求取對治「貪、瞋、癡」的可運用方法。

「貪慾」要以知足、施捨對治:在生活中認識自己的身心使回歸簡單、樸素、清淨、自然﹔能夠分辨「需要」及「想要」的差異性而捨棄想要﹔從食衣住行及育樂等方面戒除貪婪的慾望。在生活中遵守戒律、常思眾生苦、常懷感恩心滿足生活狀態,並且落實佛經上說的「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做到無條件的施捨。此外,如果是生命印記、心理意識問題(例如我輔導的兩個案例因兒童期被脅迫穿破襪子、破鞋子上學,留下創傷的影響,造成日後不斷為孩子買襪子、買鞋子﹔經歷過生活困苦的人,心理意識特別擔憂錢不夠用而拚命賺錢)則需經由專業人員協助,深入了解自己問題根源而始得改變行為。

佛經上說:「若以諍止諍, 畢竟不得止,唯忍能止諍…」故「瞋恚」要以忍及放下對治:首先要學習涵養慈悲(三昧水懺經文,欲滅三障(煩惱、業、果報)者,先當興七種心,其中發菩提心、怨親平等、念報佛恩等三種心,與慈悲的信念力關係密切)。其次要練習去除我執,以同理心對應;可以運用多持咒、誦讀經文(建議多誦讀三昧水懺經文)、常深切懺悔與禪修等方法,提昇忍及放下的功夫。就心理問題言,如幼年被虐待或受暴力的孩子,成年後也容易對自己的孩子虐待或使用暴力,此類問題須要運用專業輔導始能改善。

「愚痴」要以智慧及省覺心對治:在現今物質豐富充滿誘因的狀況下,我們要學會看淡物質,常持省覺的心不被外界束縛,且要時時不忘增長智慧。「…但智者先覺,便能改悔」,我們若能深入經藏及對於宇宙生命實相有圓融的了解,從而脫離愚痴善解世間因緣,斷滅瞋心,使智慧顯露,愚痴障除,方能以正見正行,凈化身心。

從慈悲三昧水懺經文中,可以理解累世以來因貪瞋癡此三不善根,造作身、口、意等一切惡行的罪障,而要滅除罪障,唯有至誠懺悔,且當興「慚愧、恐怖、厭離、發菩提心、怨親平等、念報佛恩、觀罪性空」等七種心,煩惱、業、果報此三障乃可得滅。佛陀教導我們要通過「戒定慧」的自我修養,去除貪慾心、瞋恚心和愚痴心,淨化自己的心靈。在日常實踐上,我認為最基本的是經常對傷害的眾生發起深層懺悔及慈悲。每日睡醒後及日常多次觀想佛光注照,輸送慈悲心念利益諸有情,發願讓自己及一切有情充滿慈心與悲心,並且祈禱治療及康復這個世界。常說「謝謝」與「感恩」並聽經聞法暨誦讀經典,涵養慈悲心及增長智慧。每日誦經、持咒、禮佛,時時學習佛菩薩發起救渡一切眾生的菩提心:「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期願大家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使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