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2017年新年禮物―五戒之旅(下) /讌婷

法喜充滿的回到寺裡,內心激動有許多話想跟人分享,但基於回來首要的一件事是謝師,於是著急又忐忑地穿上縵衣走進會客室,當時只有一位客人和師父談話,我滿身大汗的頂禮師父,多了一件縵衣不太習慣,拜佛起身感覺自己像是個新鮮人一樣。

起身後就溜去法淵師父旁邊笨拙的卸衣,一邊小聲的和法淵師父解釋我消失的這幾天不是去出差而是去受戒,一邊平息各種情緒。

當時已接近傍晚用藥石的時間,師父在客人離開後就先回房休息,法淵師父熱烈邀我坐下來聊聊受戒的感受,也分享了他的經歷。

那段幾分鐘的談話,讓我受戒後的滿腔熱血立即有了出口,對於法淵師父那天的傾聽與回應一直很感謝,至今想起來更覺溫暖。

――受戒之後繼續出坡

過了五天,寺裡的大掃除還沒結束,我繼續參與常住出坡的工作。

工作範疇來到大寮,整理三個大冰箱。再次看見那麼多常住師父一同工作還是有點大開眼界,但跟還未去受戒之前比起來,多了另一種感覺:當時見到常住師父們在工作中都很認真,彼此會互相幫忙,一遇到要提重物,所有人就會向前幫忙抬起。有人對食品包裝上的標示提出疑問,就會有另一人趕緊找答案。這樣積極做事又融洽相處的樣子對於當時身為蓮友的我看在眼裡感到特別接地氣。

以往我只有法會才來到寺裡,對常住師父們的印象大多是在大殿裡領眾的樣子。雖然知道在寂光寺裡的常住師父們都很辛苦,但沒親眼見到還真不知道辛苦什麼,以為出了大殿以外的時間,師父們就是埋首讀經、鑽研佛書與早睡早起。

在受戒期間,常常可以感受到其他道場的氛圍以及聽見其他學佛者的不同的觀念,畢竟是人生第一次和幾百位來自各個不同地方學佛的佛弟子共聚一堂整整五天,聽到看到那麼多和我學佛路上受教的觀念不同,對我來說常常是疑惑與驚訝的。

回來寺裡後,除了和以前一樣有回家的感覺之外,又見到常住師父們工作辛勞、挽起袖子這般「幕後」的樣子更感踏實,覺得能來到這個傳遞正法、有原則但又貼近人性的道場學佛是人生莫大的幸運。

――縵衣的意義

受戒之後,進大殿共修都得披上縵衣。一開始對於這件事,我感到非常的惶恐,甚至還想當作沒有縵衣只穿海青進大殿就好,心想,我也是看過許多蓮友已受戒卻不搭縵衣進大殿,而且覺得自己只是五戒,不搭縵衣應該不要緊吧?

後來是一位知道我去受五戒的蓮友在排班時,看我只著海青,要求我去搭衣,我只好去向常住師父確認。

經由常住師父的說明,我才瞭解縵衣是一種表法,代表「戒」,禮懺用功時應該要搭縵衣。也曾經有善知識出來提醒一位已經受戒卻不搭縵衣的蓮友說,既然已經受戒,上殿用功時這縵衣就得搭上。

還記得第一次搭縵衣做晚課時,因為太過緊張繞佛後比維那師父還提早歸位,整個人非常緊繃,結束後滿身大汗,現在想起來真是很難理解。

由於實在是不喜歡這種感覺,我問自己到底在惶恐什麼?想要面對解決。

我想,是因為覺得自己修持並不是那麼好,好似「撐不起」這件縵衣,並且太在意別人的眼光,感覺穿上好像會被所有人觀察與審視,排班的時候會感到渾身不自在。

因為覺察到這點,還不知道該怎麼處理,於是先逼自己往這方面練習,練習每次共修或法會不管人多人少,都一定要穿。一次一次面對之後,那個不自在感就漸漸消失。

不曉得哪個時候,搭上縵衣不再是件令我害羞惶恐的事時,才發現,是我在意表面,想得太膚淺,把縵衣當成是榮耀,而不是「禮懺衣」;戒場有教導我們,在每次要搭衣之前,應持偈語「善哉解脫服,缽吒禮懺衣,我今頂戴受,禮佛求懺悔」。

我回想自己之前搭縵衣的情況,可能是一種因為「名利心」而產生的惶恐與害羞,如果我沒有那種名利心,也就是對於搭縵衣不會有「受了戒是件很厲害的事,表示我修行得很好」這樣的念頭,那麼就不會有因為搭了縵衣而感到不自在的反應出現了。

身披縵衣,多了一件披衣禮佛,是要提醒我們既然已經受戒,應該就只有單純懺悔與用心上殿的念頭而沒有其它,這是我到很後來才體悟的事。

――持戒的力量

「受戒之後如果用心持,在生活中當妳遇到不對的事,可以感覺到有一股力量會提醒妳不可以這麼做噢! 所以要好好用心持。」一位常住師父在知道我去受戒之後,跟我這麼分享。

我也曾經看過一個持戒的故事:

過去有一個人,他一開始很精進,三皈五戒、八戒又受菩薩戒,後來慢慢的退轉放逸了,這些戒也都破掉了,菩薩的菩提心戒也破掉了,五戒也一條一條都破掉了。

有一天他在吃飯,因為他最後還守著一個規矩:「吃飯不講話」,他一直還遵守這個規矩。結果那天吃飯的時候,他盛了一碗飯剛要坐下,凳子不知被誰抽掉了,一下子就坐到地上,捧著飯碗坐到地上:「哎呀媽呀!」這下好了,這個護法高興極了,現身出來說:「哎,吃飯說話了,吃飯出聲音了,倒楣蛋,這下我可以離開你了。」

他問:「為什麼?」護法說,你起初很好,學佛很精進,三皈五戒啊,護法神很多。後來你慢慢破戒了,破一條戒,護法神就走一部分,破一條戒就走一部分,到後來戒都破完了,護法神都沒有了,戒香也沒有了,餓鬼跟著,都是惡業,臭得不得了。就是因為你心裡面還守著「吃飯不講話」這一條,我還在守著你,但我實在臭得受不了了,現在你吃飯時總算開口講話了,這下我可以走了,謝謝你哦!」

他一聽,原來是這樣的,生大慚愧啊,趕快懺悔,懺悔之後再重新把戒受起來,復本清淨,護法神又都回來了,本來他不知道他受戒有那麼大的功德。

這是我在去受戒之前看到的故事,受了五戒之後,雖然會有疑慮想說「難道真的有『吃飯不說話戒』嗎?」但對於持戒這件事,甚至只是好好「守規距」就能有那麼大的力量,是深信不疑的。

從受五戒之後至今已過了兩年多,我的確是常常感受到當初那位常住師父跟我分享的:「只要用心持,無形中自然會有力量來提醒你。」

――後記

最初還在考慮要不要受戒的那段時間,有天朋友捎來訊息,傳來一部將玄奘大師向西取經的故事所拍成的電影《大唐玄奘》,這部電影總長120分鐘,除了場面氣勢磅礡之外,我對其中一段不到5分鐘的劇情印象特別深刻:

玄奘法師在往印度取經的路上,必須偷渡經過邊關五烽(五個烽火台),遇到第一個烽火台時,就被被守烽將領王祥捉拿。

打算抓捕玄奘的王祥,在扣押玄奘的當晚,施捨了一顆饅頭給他眼前這位許久沒有進食、飢腸轆轆的僧人,看著玄奘雖然飢餓但仍舊慢條斯理頗有威儀的模樣,王祥起了身,背對玄奘,往木樁上用力射了一箭説:

「一個持戒的人,像是很幸福的樣子。 ⋯⋯哼!但不自在。」

「更 自 在 些。」玄奘慢條斯理卻鏗鏘有力地反駁。

「為什麼?!」王祥轉頭問。

玄奘說:「知道什麼當做,什麼不當做,豈不省心。」

我不曉得現實中玄奘大師與王祥是否真的有此對話,但這短短幾句的台詞對於還在考慮要不要去受五戒的我,簡直像是答覆,將還在猶豫的我往前推了一把。

是啊,持戒,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清楚明白,自在省心。

也願受了戒的我,分分秒秒都能持。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