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童蒙養正 (暨學員心得分享) /尋聲父母教育協會創會長盧桂櫻 暨學員

在「尋聲父母教育協會」所開的親職課程中,有堂主題叫「父母非教不可的事」最受邀請單位和家長青睞,可見大家都迫切想知道,自己對兒女,還有哪些該教而卻沒教的事。

尋聲創會至今,已邁入第二十一個年頭。鎖定要關心的目標,一直是家庭生活教育,就是父母在家庭中,教兒女如何生活,而不只是如何競爭或出人頭地的教育。

人到底該如何生活?牽涉到的層面廣大無邊,不過回溯到原點,還是離不開如何做人與做事。「做人」需要的是端正的心性品格、良好的生活習慣;「做事」講究的是正確的態度、得體的應對。人,只有先在這個基礎源頭上站穩,再加上不斷的努力和因緣際遇,才能在一生中,得以發展自己並貢獻別人,繼而創造源源不斷的幸福。

這個幸福基礎的重要性,我們的古聖先賢早已洞察,並為我們指引出方向,以及在生活中具體可行的步驟和方法,那就是目前台灣的教育界及公益團體眾所周知,並且行之有年的「弟子規」課程。

《弟子規》這本書出現在清朝,內容多數根據《論語,學而篇》孔子的話而來。它有兩個要點:首先,主張做人做事的基礎應在「童蒙」就需「養正」,所以,學習要愈早愈好;此外,它更講究學習的次第,依序是「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孝」為首,「文」為末。「文」是指現代教育中,各種學科知識和技能。在「有餘力則學文」這段內容中則指出「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意思是:品格與知識雖有學習先後次第之別,但仍需兼顧。

可惜的是,現今有許多親與師只讓孩子學文,結果養出許多「長浮華成何人」的傲慢族與啃老族。

有鑑於此,尋聲在醞釀多年後,決定從今年(民國一O七年)三月起,再次開辦「弟子規」課程,由我主講。不過因為秉持「唯有父母懂了也有做了,才能教好兒女」的理念,所以課程只對父母開放。更因顧慮「如果光說不練,一切也只流於紙上談兵」,所以一個月才上一堂課。希望有長達一個月的時間,可讓上完每次進度的父母,在家庭中實地練習,並在下一次上課時間,透過分組,討論彼此完成作業的成敗經驗和心得。

所以,尋聲「弟子規」的課程設計,旨在要求父母藉由「聞思修」的方式,自己先學習做弟子的規矩品格,再邊學邊做邊教,為兒女以身示範如何做弟子的嚴謹過程。

長期以來,台灣許多家庭的親與子,在一切講求效率、功利掛帥的社會氛圍之下,早就已失去「童蒙養正」的契機。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讓父母先自己學習如何做人與做事,不能只期待別人來教自己的兒女。

謹以此和大家共勉!!

———-學習心得(一)———–

■何樂而不為 /回甘

長久以來與公婆分開住附近,耄耋之年的公公,這幾年飲食習慣改變,突然不吃肉不吃冷食,使得婆婆對於準備每日三餐漸漸起了煩惱心。因此,平日忙於上班的我,決定除了週六的陪伴出遊外,增加週日晚上全家人一起在家裡享受「健康」的一餐。

但是,理想與現實總是有些距離需要跨越。

「我煮飯五十年了,還不會煮飯嗎?」婆婆嘀咕著,一連幾次要求我把電鍋裡的隔熱墊拿出來,並交代外鍋的水可少加一半,但我總是到了下週就忘掉,畢竟放隔熱墊是從小以來的習慣了,何況都可以煮嘛!直到有一天我終於開竅的想:「Why not?聽從婆婆一次也無妨吧?!」當飯煮好,鍋蓋掀開的那一刻,婆婆得意的對我說:「沒錯吧!」這樣煮了兩次後我發現,飯較軟但香氣也少了,只是沒有人吃出不同。原來,墊子不過是增加水氣對流,不直接加熱內鍋,所以,即使我悄悄的把墊子放回去,應該不會有人知道;然細心的婆婆會再檢查鍋子,看看這個固執又駑鈍的媳婦究竟聽不聽話。

我藉此省視自己:原來有些事,沒有對錯,同樣的都可以把飯煮熟,軟軟的飯也沒有不好,卻能讓婆婆開心,以後也願意繼續教導,我何樂而不為呢?!又原來我還潛藏著懷疑、己是人非的習性,面對「棋逢敵手」的婆婆,導致總有「互較高下」的對立感。

盧老師曾說:「『父母教。須敬聽』的重點在於『敬』」。如果心裡習慣抱著自以為是的傲慢,如何能聽出看出父母言行之外的心情與需要?如何能在細微處表現出恭敬與包容?煮飯這件事,讓我懂得將心比心,自己也常常這樣要求女兒聽我的就對,她們必定心裡也如我一樣嘀咕,而當她們有樣學樣懷疑及忽視媽媽的話與心情時,我肯定不好受,而這,不就是跟婆婆在面對我時一樣的感受嗎?

如果沒有透過覺性教育的啟發和學習《弟子規》,真不知道我何時才能從日常生活小事裡,真正看見自己的習性並努力改變?!

———-學習心得(二)———–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永貴

話說二十幾年前,我還是懵懵懂懂的年紀,在生活當中犯了許多錯,如今想來真是慚愧不已!所以,今日藉著此文向被我傷害過的父親和繼母懺悔、道歉。

當年,我在父親的中藥房工作,住在澳洲的妹妹每年會回來一兩趟,和我們聚會。按照慣例,妹妹總是住在二姊家。

有一次,繼母可能是按捺不住累積已久的不滿,在爸爸和我面前發飆,咆哮著說:「小女兒回來不住娘家,偏偏要去住二女兒家,左鄰右舍知道了,還以為我虐待前妻的孩子。」我當時年輕氣盛,得理不饒人,加上繼母嫁給爸爸後,確實有些令我們難以適應的行徑,於是我狠狠的回她:「妹妹回來,二姊、二姊夫好意提供她一個獨立的房間,有電視有冷氣,還有車可以隨時載她玩、購物;你們兩老不會開車,又忙著顧店,為什麼還要抱怨?!」而且為了逞一時之快,還說了許多像「樹頭站得穩不怕樹尾做風颱」的話,讓她既反駁不了,又氣得臉一陣青一陣白,而爸爸則是面色凝重、沉默不語的呆站在一旁。當時,我的心裡頗有種斬奸除惡的快感,諸如此類的事,那幾年在我家一直不停的上演。殊不知我的尖牙利嘴不但造了口業,還讓爸爸傷心難過,左右為難。

二十幾年後的今天,我學習《弟子規》:「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省悟自己對父親實在不孝,也慢慢知道因果關係,當年我和繼母交惡對立,只有種下彼此怨恨不得其解的後果,更令父親情何以堪。所以現在,即便父親已過世十幾年來不及孝順了,但我和繼母重新開始,孝敬她如父親,積極與她保持良好的互動,期能安慰父親在天之靈。此刻,希望曾和我一樣犯相同錯誤的人也能即早修正過來,真心祝福大家!

———-學習心得(三)———–

■出必告。反必面 /吳月珠

再次學習尋聲「弟子規」課程,收穫跟以往不同,除了老師的精湛講解,還有四位組長帶著大家討論每次的上課主題分享。

盧老師的教導十分善巧。每次上課,她都以我們的日常生活為材料,擷取跟生活息息相關的話題,透過說故事的方式,演繹經典文字的內涵,將祖宗的智慧深入淺出的介紹給我們。聽完老師的講解,我們不僅明白了道理,還想更進一步的將它落實於生活中。

有一堂課老師提到「出必告。反必面」:從小,我們教導孩子,出門前要告知父母去處,回家後也要稟告父母。現代社會小家庭、出外工作者居多,無法和父母、公婆同住,我們要如何以身作則呢?例如:可以在返鄉探望父母、公婆時,加以實踐。當我們抵達父母、公婆家以及離去之前告知他們,也要記得到佛堂上香,跟祖先們稟明。這不僅是一種禮貌,祖先們也一定會因此感到高興,就像我們的孩子在出門前和回家後,跟我們打一聲招呼,我們會感到高興是一樣的。

還記得第一次落實這舉動,是和先生上三樓佛堂點完香,回到樓下準備回家時,突然想起「出必告。反必面」這句話,於是拉著先生跟我再次上樓,先生納悶的說:「剛才不是點完香了?」,我回答:「剛才忘了跟祖先說聲我們要回高雄了。」我先生聽了,很開心的點點頭。從此之後,我每次回婆家一定都會先到佛堂,高興的告知祖先「我回來了」;離開時也會上香稟明「我要回去了」。我相信,我們這樣誠意敬拜祖先,如同「晨則省。昏則定」,祖先一定感受得到,而我們自己也得到歡喜。

我覺得學了《弟子規》,馬上可以派上用場,真好!能夠把老師教的生活好規範分享給先生、家人,大家都受益了,「足」感恩!

盧老師的帶領和講解,幫助我們不斷的學習古聖先賢的教誨和智慧,往好的生活品質提升。尋聲,真的是一個好所在;能夠和大家一起共修,我真的好快樂!

———-學習心得(四)———–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雷媖嵐

暑假參加一連六天的「梁皇寶懺法會」,因期間有事待辦而不搭法會專車,改為自行開車往返高雄嘉義兩次。最末一天法會結束時間為晚上十點,因此先生希望我隔天再回高雄。

記得數年前,也曾發生過這樣的事,但我從未正視先生的提議,怪不得先生會無奈的說,我總是報備而不是詢問他的意見。幸好經過那次之後開始請遊覽車接送,才讓先生放了心讓我參與法會。

沒想到這次歷史又重演,我執意當天返家,但先生似乎吃了秤砣鐵了心,居然跟師父發出求救訊息。師父因此找我去談話,他問我:「妳是不是覺得很想趕快回去睡妳自己的床?」我不加思索的回說:「對呀!」他繼續說:「先生都向我們發出訊息了,妳還要堅持嗎?我覺得妳先生很可憐耶,他這麼的擔心妳,妳就多待一天,隔天再回去吧!妳這麼晚開車又疲勞駕駛,我們也會很擔心耶!況且他那麼關心家人的安危,讓我也很感動!」聽完,於是我棄甲投降,決定不讓人擔心,乖乖的多待一天。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不只對父母、家人,甚至擴及一切人際關係也是。以前,我總覺得自己可以做得很好,經過這件事,我看到自己冥頑不靈的個性還是有待修正,感謝有暑假作業幫助我時時檢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