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看病

  我們一生當中難免有生老病死的痛苦,身體健康是件很快樂的事,可是從生到死之間,很少人不生病,至少會感冒或肚子痛,假使病症輕微,還能照顧自己,自由行動;假使病重,或者年紀很大又得病,沒人照顧就不行了。所以不論出家或在家眾,看到病人,需要時時刻刻照顧。梵網經裡面規定:「若佛子,見一切疾病人,常應供養如佛無異,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若父母、師僧、弟子病,諸根不具,百種病苦惱,皆供養令差。而菩薩以瞋恨心不看,乃至僧坊城邑曠野山林道路中,見病不救濟者,犯輕垢罪。」凡是看到病人,要隨時照顧他,準備東西給他吃。對病人的供養和照應,應該如對佛一般。

  佛經裡說「八福田中,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所謂八福田是:佛、聖人、出家人等三種敬田,因為佛、聖人和出家人都值得我們恭敬;和尚、阿闍梨──教授(教我們規矩和經典的人)、父、母,對我們有恩,是四種恩田,我們能瞭解佛法,知道發心,都是由於師長和教導佛法的人──和… 閱讀全部

處眾

  凡沙門、居士入大眾中同住同行,坐的時候一定要謙讓,座位不夠時應先禮讓別人,不可以爭搶。在會議場合中往往更能看出一個人的修養來,開會時應該禮讓比丘坐在前面,比丘尼坐在後面,在家眾應該坐在出家眾後面;同是出家眾,要讓年紀大的、出家早、受戒早的人坐在前面,晚出家、年輕的出家眾坐在後面。某些大會場中,有時會有一些年輕人,不管有沒有年高的長老在場,總要爭到前面座位,這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有涵養的人或許不說出口,心中或許會想:「不知道是誰教出來的徒眾?沒大沒小,連個位置都不知道謙讓。」從相處在大眾中能不能尊重別人,可以看出這個人日常生活當中有沒有修持。

  不但會議場中的座位問題,大法會中難免有很多出家人一起用餐,我們應該將上座,或比較涼快、空氣好的座位,留給年紀大的長老坐,等年長的人就座了我們才坐,絕對不可以爭座位。不能見到年長的人來了,只用眼睛瞧他一眼,不加理會,不肯讓座,只因那個座位涼快,上菜時不用接… 閱讀全部

受食

  我們一輩子離不開衣食住行,一天當中吃飯的時間也佔去不少,如果能夠好好做,也是修行。不單拿著經本才叫修行,如法的吃飯睡覺都是修行。出家眾到戒場受三壇大戒,或在家居士參加精進佛七或受五戒,過堂時會聽到維那師父唸:「佛制弟子(只有出家眾在場則唸佛制比丘),食存五觀,散心雜話,信施難消,大眾聞磬聲,各正念。」

  佛制定四眾弟子,吃飯時要存有五種觀想,才不會起貪瞋痴,雖然未必人人都能出家,言行身心都如法修持。假使出家眾用散亂心吃飯,或用餐時說雜話,都不應該。善信供養出家人,目的是要我們能好好修行,如果散亂心起,信施供養就難以消受了。我常向參加佛七的人說:「雖然是在家眾,佛七當中,為了要成就大家修行,許多人發心服務、洗菜、揀菜、煮菜,到端在面前給我們吃,使我們不用為了三餐奔波。當然也有拿了錢來打齋,不是白吃,可是我們來的目的是修行,光是拿了錢,要是沒有人為我們買菜、烹調,飯菜又怎能色香味俱全的端來給我們吃… 閱讀全部

坐禪

  有些人除拜佛課誦外,還有興趣打坐。的確,打坐能夠讓心統一下來,禪坐應該了解方法,才不會出毛病。我對坐禪沒有深入的研究,打坐和修禪定其實有一段距離:心定即是禪,打坐是將心調整好而已。

  打坐的方法:首先將身上較緊的東西解下來,穿西裝的人要將領帶和皮帶鬆開,在家最好穿運動服裝,伸縮自如,比較輕鬆沒束縛。牛仔褲或較緊的衣褲不適合打坐時穿著。出家的衣服原本就比較寬鬆,很適合打坐。在家有腰帶,將腰束緊了,打坐時也要放鬆,坐下來會讓我們感覺束縛的東西都要解下來,換上寬鬆的衣物,較緊的襪子換成鬆的。坐下來要求全身血氣流通,如果有衣物或裝飾品束縛,那個部位以後會產生毛病。

  衣服應整理整齊,不能為求寬鬆而不扣鈕扣,衣服這邊擠成一團那邊擠成一團也不好。

  坐墊要稍微軟些,但一般的海棉太軟,要選硬一點的海棉,才不會一坐就陷下去。坐的時候前面應該低些,後面高出一寸。目前能仁淨寺使用的是兩塊坐墊,下面一塊當作跪墊,上面那塊小… 閱讀全部

禮誦

出家人在寺院做早晚課,在家人在家裡面也做早晚課,或者到寺院與出家人共修,參加早晚課、朝山、佛七,誦經或唱念時,最重要的是一字一字接續著念。速度不要太快-快到喘不過氣來-每個字都要念得清楚。在佛前禮誦佛經,要求將佛陀於經典中教導、啟示我們的道理了解透徹,太快就達不到這個目的。如果以形式上不做早晚課不好的心態來課誦,通常一個小時才能做完的課誦,我們半小時就要解決它,這種速度太快了,只做個形式,倒不如不做。我們要真真實實的誦經,阿彌陀經也好,金剛經也好,雖然我們經文很熟悉了,也不能念得太快,速度稍緩,我們才有時間體會經文的意思。我講佛法時,速度放的很慢,因為速度慢,大家能夠聽清楚,再則思考我講的道理是否該照著做?假如我的速度好似連珠炮,聽都來不及了,哪有時間思考呢?學佛所貴重的,就在聽到微妙的佛法以後,能夠真實依憑來做,不過這得要在聽經以後透過思考的過程才容易做到。

   阿彌陀經形容西方極樂世界的境界… 閱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