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如来十号」讲解(六) /慧深法师讲解 弟子王龙童记录

六、世间解

  书本中说世间叫做五阴:色受想行识。在这五阴上头,不要生起烦恼。但是请问诸位,假使你们去买棉被,会不会有烦恼?明明只是盖的东西,讲究的应该是暖不暖和,可是我们总要挑选色泽美的。有个出家人,大家都说她修行好,可是我看她执著在色上面。她不穿颜色明亮衣服,不盖好棉被,她用的棉被,都要用墨汁染过,看不到漂亮的颜色。在过去,这是行得通的,而目前的布是出厂就染好的,要挑这种布料实在有点困难,由这里来看,她心中还有颜色的执著心。我们现在要彻底研究佛法,所以要了解这一点。这位法师受邀到道场演讲。人家给她准备黄色的被单,黄色的床罩,黄色的枕头,她不睡,她说她要的是坏色。大家很感动,说这位法师真的很坚持她的原则,可是为她准备卧具的主人,真的坐立难安。不过我来看,如果不要分别色泽,自己买的尽量买坏色,不起贪心,但是到人家里去,人家提供的棉被不用,宁可不睡觉,岂不是让人家增添麻烦?人家还真不知道该到哪里才能拿到染墨汁的寝具。如果要求以后大家提供坏色的寝具,这就比较如法。既然大家尊敬她,当然不会拿不好的寝具给她。寝具只是短期使用而已,眼睛一闭上,请问各位,还见得到它是青黄红绿吗?如果打坐下来,心中都是打妄想,分别色泽,人虽不动,心随着世间法摆摇不定,岂是真工夫?

  我到了外国有个想法,鞋子的作用就是保护脚部。我穿的这双鞋子,到了森林走了一趟,溼了,会缩水,到国家公园的大森林里,我该怎么走呢?我向大家说:「如果你们每天都要出来走,等一下出去,我要买一双运动鞋。但是我要买的是颜色单纯,型式不复杂的。」我穿着它,走得很舒服。如果为了身为出家人,布鞋一定要穿灰白色的,恐怕要多增加很多麻烦。色有形色,形色如人的胖瘦高矮,东西的大小长短方圆;表色与颜色,像青红黄白是颜色;有人坚持,喝咖啡一定使用某种型式的杯子,否则认为喝咖啡没情调。人家只有别种型式的杯子,你用的是不喜欢的杯子,你不高兴。请问,他们从同一壶倒出来的咖啡,味道会因为杯子不如意,就改变吗?可见形色没必要执著。做到世间解,就能看破,能够不被拘束。

  表色,如一个人的脸色,譬如某人脸色不好,瞪人、笑脸迎人、…。表色不是青黄红白。对方丢来一张纸、一个杯子,表情气愤,这是表色。能够知道这些都是因缘所生法,了解以后,就算对方丢东西过来,我们会说:「某某人,东西不要用丢的喔!」不用生气骂对方不情愿拿东西过来。我们的心能够放下,没有执著,当然不会怒气冲心了。

  买棉被,尽量要求买颜色淡薄的,不要华丽的,这是我的要求。但是有个信徒家里制作棉被贩卖,剩下一些布料,我说:「李居士,你那些剩下来没有用的布块缝一缝,做一条被单卖给我。」顾客买去的都是雪白或纯黄的,剩下的布块,别人不敢要,我要了,因为只要眼睛一闭上,我不会再看见颜色鲜不鲜艳。对自己坚持不要某种颜色的被单的原则,而睡不着觉,岂不也要难过好几天?

  以上是对于色蕴了解而不执著。

  现在说受,接受。小时候生活困苦,或者现在家里没有任何长物时,有一点点享受的物质,就很高兴了。台湾没有榴梿,国外运进来榴梿,能吃到青绿的也好,裂开的也不错。但是到了泰国,榴梿的产地,我们又要东挑西选。可见人的受不是永远不变,无常。

  我觉得世间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引诱动我,让我非吃不可,我对于受能看淡看开。有一大箱榴梿,我可以吃上一两个,没有榴梿时,我不去想它。有人在嘉义,听说北斗肉丸好吃,其实吃不上两粒,却也开车到北斗吃肉丸。新竹米粉好吃,别处的米粉就不能吃吗?我们还不是吃了一辈子?怎么一听说有新竹米粉,就一定要吃,不吃不可?众生的受就绕着吃打转。吃过新竹米粉,以后非新竹米粉不吃,这就难过了,有了执著。顺道到新竹,买几包米粉来煮,这当然很如意。如果不方便去新竹,吃吃别的也好。

  我从许多人身上发觉,多数人在受方面计较,他们只知道受有乐受、苦受的分辨,却找不到一个苦乐分际的标准。一天两百元零用钱才满足,五十元看不上眼。当你知道别人每天有一千元零用钱,两百元零用钱又嫌少了。对东西的看法,钱多钱少、东西好坏的感受都是假的,众生因为在五欲中间追逐这些假相,永远在六道中轮回。心自在的人,没米粉就吃包子,没包子就吃面,反正都是淀粉质,对受不起分别心,才不会有烦恼。

  对世间要了解,有东西不吃,硬是放著让它坏掉,没东西,硬是要追逐,这种受都不对。有一个老比丘尼,比我大三十岁以上,她的学历很高,佛门里面三刀她都会做,「剪刀」裁剪做衣服她会,「菜刀」上厨房她会煮会做好菜,「剃头刀」更不用说,她能理得很顺手。许多走动于寺院的女众,都知道这位师父很能干。但是,她能够做到让大家觉得她能干,其他的法师也都很能干。这一点让大家非常钦佩,所以有女众想出家都以拜她为师为荣。这位师父有一个坚持,她发愿不吃好东西。现在,香菇是很平常的食品,台湾到处充斥着。过去,香菇一定由日本进口,她发愿不吃香菇,因为别人会设法远从日本买香菇来请她吃,这个心很好。当时台湾没有苹果,她也发愿不吃梨子与苹果。很多人都非常景仰这位师父,有好东西她都拿给大家吃。

  我知道大家对她很好,她有了好东西不一定自己吃,看着别人吃,她很高兴。真的,我能有今天的度量,多少也是向这位师父学习来的。有一次老比丘尼到嘉义,大家很恭敬她,有个木材行的老板娘,先生生意上与日本人来往,买来的香菇又大又厚,所以看到老师父来了很高兴,她赶快用香菇煮菜。也拿出很稀有的苹果要供养这位师父。当时台湾连小苹果也没有,大苹果还要有关系才能进口。可是这位老师父连一口也不吃,香菇不吃,苹果也不吃。老板娘一直恳求老师父吃,她说:「这种苹果最贵,我切了两颗苹果,请您与您的高足吃。」老师父不吃,陪客的人当然也都不敢吃,老板娘也不敢吃。偏偏老板不在家,儿女们也不在家,她不能出去买别的水果。要求师父吃苹果,师父的徒弟才说:「老师父坚持不吃苹果。」说不吃就不吃,但是老师父没想到一个问题,她不吃苹果,老板娘如果要出去买别的水果,店里没有招呼,没人招待她,不出去买别的,她又一口也不吃东西,老板娘实在下不了台。老板娘赶紧进厨房煮菜,里面都放香菇。(记得我还没出家时,有一次我到林内讲经,他们都认为香菇最好,每样菜都放香菇,那一天吃到让我看到香菇就害怕,直到现在我对香菇还是缺乏兴趣。但是到别人家里作客,人家煮香菇,我还是吃了。)那位老师坚持不吃香菇,因为她在佛菩萨面前发愿不吃香菇。香菇以外的菜也多少吃一些吧?她看到每样菜都有香菇,香菇旁边的菜她也不吃。

  事后我慢慢学佛了,想到自己要求自在,也应该让别人自在。这次人家煮了香菇,我们吃一些,然后告诉他们「我不吃香菇」,「你用普通的水果给我吃,用不着为了我张罗那种名贵的水果。」这是对于味的方面,对物质的受,其实纵然自己要放下对物欲的享受,但只要别人不是无理的要求,要求你吃荤或喝酒,就可稍作变通,而不增添大家的麻烦,但是也可公开表明,你自己的想法,诚恳的要求大家满你的愿。

  那一天,那位老板娘如坐针毡,就因为老师父不吃她认为最能表达对师父敬意的香菇与苹果,因而很不自在。如果老师父能够这么想:今天我到她家去,就是要让她了解佛法,不能让她因为不必要的坚持感到难堪。

  我常常说:「只要众生有痛苦,不论他是不是我的所认识所关心的人,我的发心就是为众生,一定帮他们解决困难。」只要没有分别心,对所有众生都很有耐心,没有爱怨贫富贵践的分别,当众生有难时你就会毫不迟疑的帮忙;人都有感受,但是将自己忘记了,这个受自然没有分别。没必要施与的财物或关注,我们用不着锦上添花;需要的时候雪中送炭。能够转变我们的受,将小爱化成大爱,就从这里做起。

  「诸苦尽从贪欲起」,贪欲从哪里起?举个例子,当有人批评你说你对人不公平,有差别待遇时,你会辩说:我哪有对某个人比较好?你只是看到表面,他每次都不面带微笑与我谈话,我当然也不能面带微笑对你;别人总是满面笑容,我当然也笑脸以对。如果有人对人常常就是一张臭脸,看到人就以为人家要骂他,人家都对他不好。这种念头一再反复,一直想着,一直增强这种念头,他的感受好比一直处在地狱中。」今天如果大家都能这么想:「某人关心我,我也希望他关爱别人,我不觉得某人只能关心我,我是多么希望他也能多照顾别人。」我们的心一宽广,每天都会很快乐。我就一直用这种态度对待所有的人,这也是让我一直觉得每天都很快乐,很安慰的地方。在受的方面,我们不要一直往自己身上考量,往外往众生上多考量,对世间出世间的感受,一定不一样。

  我们的「想」不一定正确。譬如,有人本来已经体虚怕冷,你却认为天气很热,要开冷气,结果他受不了,生病了,某人已吃得很饱,你却硬要他多吃一些,结果把胃撑坏了。人总是很主观的判断一切。

  今天,我在楼上与卢医师、卢太太谈话,他们听姜淑惠医师的录音带以后,决定不再喂孩子吃牛奶,喝牛奶不一定很好。一般人认为孩子吃素,如果再不喝牛奶,没有钙质,没有足够的蛋白质,营养失调。有医学常识的人,也会有这种想法。可见我们的思想,有着很多不正确的。今天我们这么想,就要别人跟着我们这么想,这是大家的通病。家人说:「你不吃什么不行,没营养。」他们是一番好意,但是用自己所想的来判断,没有用智慧分析。不同家庭背景的人,不同生活环境的人,如果他那里只生长大麦,是吃面类长大的,你却要求他天天吃白米饭,岂不是个过分的要求?不过,我们总是认为自己的想法就是对的。假使我们能够很客观,知识领域更充实,想法就不一样了。

  我常常说:「爱吃煎饼的人,你如果将煎饼的材料做成面粉粿,他吃了也不高兴。」爱吃面粉粿的人,吃到煎饼,他要说:「为什么要将面粉煎成干燥上火的饼才吃?」其实这两种都是面粉的制品,因为我们的想法不同,所以制出不同的东西,众生就在相的上面,有着不同的想法,很多烦恼障碍,就是这样引起的。

  「行」,我们的行为。因为我们的思想不正确,我们的感觉不正确,我们的行为就不正确。有人说:「你是看人撒味素的!你是看人下面的!」这是行不同。一碗面卖五元的话,卖给每个人都是放那么多味素,下那么多的面条。但是,这个人常来照顾生意,就多放些面条。众生因为分别心,行为不同,怨妒心就生出来了,人家多照顾别人,我们嫉妒了;人家稍有好表现就得到赏赐,自己做的要死要活的,还得不到一点点奖励,怨妒心也起了。

  以前有个老和尚,他有位在家徒弟,每次工作后到寺里修行,被称呼为半僧,就是半个出家人,除了头发没剃除,其他各方面的言行思想,都与出家人相同。这个人有一段时间很少到寺里拜佛,很少参加共修。有一天,有人看到他在风月场所,向老和尚说:「师父!你的眼睛看错人了,真要让你跌破眼镜,某某人现在都在那种坏的场所走动。」这个徒弟到寺院来,从来不为这件事情提出解释。有一天,有位在家居士,吃饱饭不想自己修行的问题,只想看看别人修不修行,就跟踪他,看到他走进风月场所,立刻跑回寺,带老和尚与大队人马到那里去。老和尚本来很相信这个徒弟的修行,只是硬被拉着跑去。到了那个地方,门关着,他们敲门,徒弟很久才出来开门,这个吃饱没事做的人说:「你看!他躲在里面不敢出来,走到这种地方,怎么敢出来见你?」徒弟叫那些场所的女服务生出来,穿着海青,排著队迎接师父。大家出来了,徒弟向老和尚说:「真对不起,本来我打算训练到她们拜佛、绕佛、课诵很如法时,才请师父来。现在还没教好她们,师父来到,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如果她们的言行有不如法处,尚请师父原谅。」他接着说:「这些女孩子实在可怜,她们因为家庭贫穷才来这些场所赚这种钱,我来这里喝茶吃东西,还是付钱给她们,我要她们不要老是在这种工作场所赚钱,大家应该改变言行工作。这些人受我感化,都有改变。我教她们佛法与佛门礼仪,打算教好她们,再请师父来指导她们。」

  由这里可以得知,有时候,亲眼看到的行为不见得真实,可是,我们往往就要被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引导,我们的判断有所错失。所以,我们每说一句话,做一件事情,就要想想正不正确,要知道说出这句话的结果,到底厉不厉害?通常我们都是想怎么做就那么做,那是不对的。

  我在报纸上看到一则笑话,美国人集会,不是一桌一桌的坐着吃东西,准备的是鸡尾酒会,吃些点心,喝一些饮料,有余兴节目。有一次派对中有人端著糕饼一边吃一边向邻座的人说:「我告诉你,那个人竟然敢上台唱歌,他唱歌实在难听,好像鸭子的喉管没割断时的惨叫声,难听极了!」邻座的人向他说:「对不起!她是我太太!」说话的人这回下不了台了,邻座的人是个大公司的董事长,他的太太唱歌被嫌弃了,怎么办?他只好辩解说:「其实,我想她的歌喉是不错的,但是不知道是哪个人作的曲子,曲调太高,不合他的歌路,所以她唱成这个样子。」邻座又说:「那首曲子是我作的。」

  在那种场合要知道,歌唱只是个余兴节目,我们没有勇气没有能力上台表演,就要把大家的表演当作娱乐,那不是歌剧院的表演,要嫌弃人家时需要三思。这就是世间解。

  我自己也闹过一个笑话。我在电台很喜欢开玩笑,现在到道场来,有人觉得在大殿看到我很严肃,因为我在正式场合不苟言笑。以前服务于电台时,如果电台里缺我一人,大家就觉得不热闹。我的台长来台时妻子留在大陆,他多年之后认识了一位来台时带着两个小小孩子的女士。娶她之前,他先说明不久之后他们要结婚,但是都是因为环境促成,所以不准备举办婚礼,只请同仁到他们家,喝喝茶,认识认识,我们还是恭喜台长。过了两、三天是记者节,记者们都很调皮,有些机关团体送奖品之外,记者会也准备了很多。结果,我有个同事抽到的奖品,是一件七八岁孩子穿的雨衣。他没有兄弟姊妹,他也还没结婚。他一抽到那件雨衣,那时候已学佛很久了,可是还是喜欢开玩笑,嘴唇皮不饶人,我对他说:「我告诉你,这种塑胶的雨衣,放久了会风化,损坏。你家也没有侄儿,我看你赶紧去娶个带着七八岁的孩子的妇人,才能穿这件雨衣,要不然这件雨衣怎么处理呢?」当时实在没有别的意思,隔壁有个同事对我说:「喂!说话要有个分寸!」那时我们的台长就坐在我的对面,我向旁边的人说要赶紧娶个带着七、八岁孩子的妇人为妻,好穿那件雨衣。诸位想想看,我当时没顾到台长前几天才请我们去他家喝茶,他的新太太就是带着七、八岁的孩子。有时候我们实在没有心造业。业造下以后,每次看到台长,我真是觉得无地自容,我没有讥讽的意思,话讲出来了,又遇到那种因缘,成就了不好的行为。所以我奉劝大家,做事说话之前千万要三思。当时每天我都要与台长见面,不上班不行,看到台长,心里头很难过,难过了很久,那还是无意中造成的错误。

  有时候我们真的没有某种意思,却得罪了人。有一位道安老和尚在我出家后,特别开课为我说法,其他的人陪伴我听法,是我这辈子的恩师。有一次他写了《台湾名刹》的书,也到全省各地巡回说法,一面鼓励大家购买这本书,我则随着老法师担任翻译。有一天我们到了屏东,台东来的信众遇到我,当时我出家了,他们说:「耶,慧深法师,这回道安法师要到台东吗?」我说:「没听过老和尚提起到台东的事情。」后来有个空闲机会,我向老和尚问起:「师父!我们打算到台东弘法吗?」老和尚说:「妳算计一下,我们一行十几个人,要多少经费?我们浩浩荡荡的一团人到了台东,台湾学佛人少,如果没有人订购这本书,岂不要亏本?订购几本尚且不够,何况没人订购?现在我们很缺少经费,没人助印。更不能浪费经费。」听老和尚这么说,颇有道理,当时经济很差。后来我对台东的那位陈居士说:「我听老和尚说,他不想去台东,因为台东的信徒少,订购《台湾名刹》的人不会多,他的经费无法担付起到台东往返的开支。」你们想想,这句话有没有毛病?没毛病吧?这位居士回到台东,立即写了一篇文章攻击,他说:「你们看看某些法师,有人的地方才肯去弘法,人少的台东就不肯来,他没有平等心。」其实老法师真的没钱到台东,我说的话有道理,真的是缺经费才不到台东,没想到陈居士竟然写一篇文章,发表于《佛教杂志》。你们想想看,从我学佛第二年,就跟随老和尚,他教了我很多东西,我出家以后,竟然用这个来回报他的恩惠,让人家在报纸与佛教杂志攻击他。这个佛教杂志不只发行于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也有它,老和尚是常常出国的人,他的名誉真的被破坏了。有个寺院的当家师,看到这篇文章,立即叫我过去,说:「妳看看妳做的好事!」老和尚的徒弟,许多位是空军高级干部的太太,像总司令的太太,或某些少将中将的太太,大家看到我,就说我太对不起老和尚了,老和尚对我很好,专门讲经给我听,我却那么报答老和尚,她们都很气愤。

  那时候我还在听课,我向老和尚忏悔说:「师父!说那些话,我真是无心的。」老和尚对我说:「不理这一套!自在一些,妳又不是真正有什么错误的行为!」这真是老和尚心量广大。说真的,我们那一团人,真是没钱到台东弘法,假如整团人到台东,只推销两本书,开支与收入真的无法平衡。这点意思,我曾经向陈居士说明,他故意隐瞒这件事,只说是老和尚因为台东信徒不多,才不到台东,还说是老和尚专找人多的地方去,才能拿到较多的红包。一句好好的话,被人家故意歪曲,简直不能入耳。

  这是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事情。

  一个学佛的人,行为应该怎么样?这是行的方面要注意的。

  在「识」的方面,第六识,我们的第六识,收到某方面的讯息,以为是对的,从另一方面得到的讯息,就认为是错的,这个识非常重要。我在新加坡,有比较年长的长老,所以要海青穿着,一间一间寺院去拜年。新加坡的比丘尼、出家众,都穿咖啡色的衣服,我从台湾带了一件黑色的海青去,我也去拜年了。在台湾拜佛时,除了老和尚穿黄色的,大家都穿黑色的,以前没人穿黄色的,在家众拜佛也穿黑色的。有位老法师,俗姓与我相同,我们常去亲近,她都叫我是「李仔」「李孙」,她不叫我慧深。有一年春节,我去她那里帮忙法会。老法师是福建人,我能说福建话,所以她的信徒对我也很好。她叫我:「来!来!李仔李孙来!妳以后春节时,不要穿黑色海青!」我问原因,她说:「这里的人都很执著,春节,大家都要穿黄色红色的,好看,看到黑色的,好像看到有人死了,所以妳要向老法师拜年,不要穿黑色的。」大家想想看,这是不是在色泽上面起了分别。探访朋友,朋友住院,我们探病,是不是要穿得漂亮?穿着漂亮的衣服探病,如果正好朋友断了气,大家瞪着眼看着你,说:「人已经死了,妳还穿那么漂亮的衣服,还涂抹胭脂画眉毛!」是不是这个人故意在朋友去世时,穿漂亮的衣服去探望的?不是。可是我们众生意识上认为,有人死了,一定要穿黑色的衣服,表示哀伤悼唁;人家活得好好的,即使生了重病,你穿黑色衣服去看他,就是要招来楣气。我们众生于识上面分别。

  学佛的人能够了解,因为要好的朋友病了,本来要来探病,只是来到医院,碰巧朋友往生了,当然来不及把衣服换掉,胭脂擦干净……,能够这么想,就能善解,世间解就能做得圆满。

  春节穿黑色的,平时拜佛也穿黑海青,拜佛岂不是比春节还不隆重?拜佛穿黑海青,并没有什么吉不吉利的问题。

  佛对世间的事情,每件都看得清清楚楚,很了解,不起烦恼,甚至有不好的地方,他能改变它。我们不能如此,我们的世间解,只是世俗法的世间解,与佛的世间解不同。佛对于世间的色受想行识,都了解透彻,非常清楚,绝对都没有错误,所以称为「世间解」。所谓「诸佛世尊善知五阴,故名世间解」。如果我们能够这样的话,我们也离佛不远了。

  老和尚不到台东,我们了解他的原因是经费不够,总不能要老和尚走路到台东吧?这是世间解的意思。《净影疏》说:「世间解者,是化他智,善解世间,名世间解。」化他智是教化别人的智慧。这个孩子大家都说不动,为什么某人一说就听入耳?他有善巧方便,能够化度别人。如果没有智慧,逢人只会说:「不要吃荤的,不可以杀生!」没有智慧的人,要他不吃荤的,要他不可杀生,他做不到;但是有智慧,开示到他了解为什么不吃荤的?对身体有什么伤害?众生会怎么来寻仇?他能听入耳,自然容易受到教化。世间解非常重要,让我们能够看破放下,需要世间解,要教化别人,也需要世间解,没世间解就不能度化别人。要人家念《心经》,称观世音菩萨圣号,但是自己对正确的道路和弘法的方法都不了解,没有世间解,就不能教化人家。

  《会疏》又说:「世间出世间因果诸法,无不解了,故名世间解。」出离世间有什么好处?人家会计较的事情,我们因为有跟一般凡夫不同见解而不计较,这就是它的好处。不是觉得在台湾跟大家处不好,跑到国外去,就能够少计较,与人和睦。在台湾与人处不好,到美国去也一样处不好,到苏联去,还是一样处处与人计较而冲突不断。所以出离世间,是你的心要出离,例如,并不是要人家不拿榴梿到眼前,以免引起贪吃的烦恼,不能吃榴梿时,榴梿摆在眼前,还是不生出贪念;就如你不能喝酒,要自己能克制,不要怪别人拿酒来引诱你;而在别人谤你害你时,你也不以牙还牙,这就是真正的出世俗。要人家不说事情,以免生气,这是还没有世间解。境界在眼前,还能够不起心动念,这才是在世间而(心念、行为)出世间了。

  了解世间因果,处理事情正确有善果,处理错误有恶果。世间解就是说明,如来对于世间与出世间,种种因果法则,都了解非常清楚。

  佛所谓的世间解,是彻底了解每件事情,也都了解到百分之百。现在我们说的世间解,只是「阿斯匹灵可以治病」,对于它的副作用不了解。真正的世间解,是真正的,完全的,正确的了解一切事情。或许我们认为这点是办不到的,但是八万四千件事情中,我们如果可以了解两千件事情,我们就可以减少造作许多恶业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尽量努力求世间解。我们对世间的事、物看法与他人不同,这只是见解,不是世间解。称为世间解,是对于世间法百分之百的了解清楚,没有一点错失,零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