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换儿女作长辈(下篇)          /卢桂樱

上篇写完儿女照顾长辈要细心和耐心,这篇反过来,父母照顾儿女要非常注意自己的身(行为)口(语言)意(想法),因为儿女会复制,久而久之儿女会变成父母的样子,甚至会用跟父母一样的方式来回报父母。

以下是接下来我要提供给大家的内容大纲:

一、照顾儿女要慎始

二、儿女会用一样的方式照顾父母

三、有责任会独立的儿女

(一)动物比人类更会训练儿女独立

(二)训练儿女自己善后

(三)不要替孩子的犯错撑腰

四、有判断及思考能力的儿女

五、有福报的儿女:

(一)知福惜福

(二)种福:养善与行善    

六、我们到底要做什么样的父母:让孩子敬畏的父母

照顾儿女要慎始

父母要慎始,一开始种了什么因,将来好的坏的我们都必须承受后果。

有一个两三岁的幼儿用脚趾去开电风扇,结果一不小心随着电风扇底部的滑轮滑了出去,摔了一跤后脑勺肿了一个大包,母亲又心疼又生气,甩了孩子一巴掌。其实这个孩子会这样,正是学她妈妈开电风扇的样子。

两三岁的孩子就会学妈妈做事的样子了。

有一个青少年骑机车没带安全帽,被警察拦下来开了罚单,回到家气不过,对着妈妈大骂警察,认为自己倒楣死了。妈妈回他:要怪你自己笨,看到警察为什么不会闪?妈妈只是轻轻一句话,便在孩子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交通规则不用遵守,看到警察躲得过就行了。

有个读幼稚园的小男孩对着弟弟叫说:某某某你给我过来!他的妈妈告诉我,这个就是他叫老大的口气。

假如我们细细观察就可以发现,每一个家庭的语言文化都不同,有的优雅有的粗暴,通常那第一位种因的人都是父母。

记得我的两个女儿小学时曾经参加学校举办的夏令营,最后一天营火晚会有余兴节目,每一组学生都必须上台表演。其中有一组表演的剧情,大概是讲当时正在流行的《大家乐》,其中有个小男生把饰演签赌的路人甲,演得唯妙唯肖,记得当时他们的老师告诉我,这男孩的爸爸本身就是组头。

据我所知很多父母不希望孩子长大,步自己的后尘,其实真的难喔!

很多人喜欢靠关系享特权,例如只为了方便(并不是非不得已的生死大事),挂号或看诊就找人帮忙插队等等,这种行为孩子也是样样看在眼里,久而久之也会变成他们的行事作风。

其实享特权这件事情,会有很多后遗症,我是这样想的:首先会跟别人结恶缘,虽然不知道自己挿的队,本来是谁的位子,但以因果概念来看,被插队的痛苦将来还是会回到插队的人自己身上。

再来,能享特权本身就是福报,每享用一次就消一次福,除非时常知道为自己种福,否则那堪如此这般消受?孩子如果也习惯这种形式作风,哪天没有父母的福报可以靠,试问孩子未来又会如何?

儿女会用一样的方式照顾父母

有位妈妈是公益团体的志工,很认真常把没完成的公事带回家继续做,儿子常叨念她公家的事有很多人会做,为何只有妈妈一个人加班?有时候做太晚了,还会提醒妈妈早点睡,甚至直接替妈妈关灯。她告诉我,以前孩子晚上在家为班上做壁报,她也常提醒孩子,这么多学生为何只有他做?也曾怕孩子睡眠不足而直接替他熄灯。妈妈说:压力好大!孩子用同样方式来照顾我了。

记得去年四月左右,台湾疫情还在二级警戒,尚允许大众旅游,我和几对夫妻朋友一起去旅行,途中大伙开心相聚说说笑笑,突然手机铃声响起,有位朋友的女儿从美国来电,他接起电话立刻比个要大家噤声的手势,原来是美国疫情严重,女儿一直严禁爸妈不可随意外出群聚。他说:女儿是孝心啦!可是台湾的状况明明还好啊!老人家想玩就只能偷偷做啦!

各位!不是只有孩子,大人也会阳奉阴违喔!好意尚且如此,何况当年我们对儿女,因为担心等理由,对于我们不认同的要求,我们总是用最方便简单的方式:拒绝加禁止!现在易地而处,我们才发现原来在父母看不到的地方,孩子不知道也做了多少让父母更担心的事了。

记得我的两个女儿读小学时,也常会在每次的大考完,要求与同学一起骑车出去玩(聚餐,逛书店、看电影等),我认为这是孩子的交友需求,更是一种跟在校园内不同的与人互动的社交学习,因此我通常不会拒绝。不过我会事先把可能遇到的危险状况跟孩子说清楚,并要求先让我知道有哪些人同行?去哪里?几点会回来?到达目的地要随时用公共电话(还没有手机的时代)向爸爸妈妈报平安,并且跟他们演练一两次,直到他们记得为止。

正因为他们有这些机会学习,在如此这般逐渐长大的过程中,得到的好处真是不胜枚举。

现在我和她们角色互换,轮到她们可以回过头来照顾父母的时候,对于爸妈想做的任何事很放心很少唱反调,譬如每次得知爸妈要去旅行,她们总会说,爸妈很棒!并提醒我们要注意安全旅途愉快。

她们小学的时候,有很多年我因为正在高雄地区推广读书会,常有机会带着她们一起参与各种聚会,为了减少她们无聊感,增加参与感,临行前我都会让她们准备好自己需要用到的东西,例如水壶,故事书等等,并且会告知现场可能会有哪些人以及什么状况等等,结束后还会带她们一起收拾善后比如帮忙搬桌椅。通常孩子也都会忙得很开心。

很多大人不愿意带着孩子同行,是因为孩子会感觉无趣或久等而不肯配合的状况,父母若能事先做好这些准备与预防的工作,其实孩子很好带,而且透过他们参与大人的活动过程中,也学习到不少东西,这些都是给孩子最好的境教。

由于两个女儿进入社会之后做的都属戏剧艺文领域的工作,他们因此有很多机会带我看各种表演,我知道很多长辈不愿意跟儿女出门,理由家家不同,让儿女也很困扰力不从心。有一次我听女儿在告诉她的同事说:我妈妈超好带的,她都会先把自己需要的东西带齐,不用我们叮咛。

每次临行前,女儿也会先对我预告,全程时间有多长?中场没休息,所以要先上厕所,甚至剧情大约在演什么等等。结束后若在现场有碰到同行或认识的朋友,也会把妈妈介绍给大家并让我也跟大家社交寒暄一番。

风水轮流转,当年我们怎么照顾儿女,长大之后儿女也自自然然用类似的方式照顾回报我们。

这就是复制的结果,父母在孩子面前,怎可不谨慎自己的身口意呢?不只儿女照顾父母要细心耐心,父母对儿女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有责任会独立的儿女

现代社会有很多啃老族,会啃老的儿女跟一般儿女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啃老?是谁的责任?

首先会啃老的儿女把每天的衣食无缺及父母的付出看成理所当然。

我曾经处理过一个个案,一个大男孩已经大学毕业几年了,完全不工作,每天在家玩电脑。我问他为什么不工作?他表示他不出门又花不到钱,为什么要工作?我反问他:那你要来我这里之前吃过的早餐是怎么来的?他说是妈妈去买的,他根本没想过买早餐需要用到钱。换句话说,他能顺利平安的过每一天,是那么天经地义理所当然。显然这样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从没有机会让他受过生存的威胁,体会自己可以独立,不用被别人照顾或照顾别人的滋味,更可能为他收拾一切善后,他很少为自己的生存或曾面临的困境努力过。在他的生命中,求生的本能从来不曾被激发过。

三十几年前我的大女儿即将进入小一,那个时候因故需要她自己搭公车,开学后自己上下学。于是在开学前的暑假,我利用约三个礼拜的时间分次渐进的训练她怎么搭公车。从带她认识上下公车附近的环境开始,到最后先到下车的站牌等她,这中间不断重复演练,就希望能培养她辨识、应变的能力,以及面对突发状况的勇气胆识等等,一直到确认她熟练了才放手。

不过开学的首日,她就面临到原先我还陪着她的时候,没想到的状况。那个年代的下车铃是用拉的,电线高高的横挂在车顶,车子太挤,小小的他完全动弹不得,既拉不到电铃,也走不到司机伯伯的身边喊下车,于是急中生智开口求救,请一位大哥哥帮她拉下车铃,才得以没坐过站而顺利下车。

这是一个小小的孩子第一次有了面临生存的危机而设法脱困开口求救的经验。这个经验让我体会到不要一直把儿女放在身边无微不至的照顾,他们的人生路很长,很多时候我们无法陪伴,他只有自己面对并处理自己的困境,换句话说不要让他样样都要依靠别人,有机会相信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此这般,一个人独立的个性就培养出来了。很可惜许多父母为孩子做太多,身为父母该做的,当然一定要做,但是若连孩子长大过程中自己该负责该做的,父母也都替他们做完了,孩子便没有机会变成一个能为自己负责的人。让孩子有机会学习独立,才是父母给孩子一生重要的资产。

动物比人类更会训练儿女独立

接下来我要再分享一篇多年前我以《为母则强》的文章,让大家看看动物界的母亲如何用不同于人类的方式在养育他们的下一代,让大家再重新思考,为什么动物能而号称万物之灵的人类反而不能?

下面说的是一个最近发生在我家窗台的故事。

去年开始,我住的大楼顶楼,不知从哪儿来的,出现一大群鸽子,飞来飞去。只要被牠们伫足过的阳台、遮雨棚或窗台,都留下一推鸽粪,很难清洗,住户都很困扰。

我的住家是边间,三面采光,分别有阳台或窗台。半年前,鸽子在其中一个窗台下了一颗蛋,我顺其自然,没干扰牠,但最后无疾而终,也不见母鸽的踪影。后来我清理完,便加架了一层塑胶网。

大约十天前,在女儿工作房的窗台,再度出现一颗鸽蛋,可能是这个窗台空间很大,上面的遮雨棚也够宽,可遮阳避雨,适合孕育牠的小鸽。不同于上次,这次母鸽寸步不离守着蛋。

之后女儿便开始向我每日一「报」,告诉我她所观察到的改变:第一天出现鸽蛋,母鸽蹲在蛋的上面护着;第二天多了一根枯枝;第三天又多了一片枯叶及羽毛…。女儿说母鸽愈来愈大胆又淡定,以前任何一只逗留的鸽子,只要一有动静,例如有人走近或开窗户或拉起窗帘,马上「啪」的一声就飞走了。但是这次不同,母鸽全不受影响,不只不走,甚至跟女儿四目对看,完全不怕。我在猜牠哪会不怕,牠应当很怕,但牠更想护牠的蛋,牠死也要守着牠的孩子。

于是轮到我注意、观察牠了。

我一天看牠数回,蹑手蹑脚,怕威胁或吓到牠。我看到牠的时后,牠几乎都蹲在蛋的上面,不曾离开过,不知牠都何时去觅食,或吃些甚么?有没有喝水?也许牠反而是趁旁人没去靠近时,才安心暂离一下,去做牠需要做的事吧?

一个女性怀孕产子的时后,身心都会受到不少压力和不舒服;而牠,不只如此,还得时时承受一旦离开再回来时,孩子随时会被伤害或取走,再也见不到孩子的恐惧与担忧!想到这样,我突然感到很不忍,心很酸。

牠开始筑巢了,把捡来的材料,围绕着蛋的四周摆放,不过速度很慢,可能是很少离开去捡的缘故。牠似乎是没日没夜的孵著蛋,护着蛋中的孩子。

我开始给牠一小碟大悲咒水(喝得好快,要不断加),并放地藏菩萨的圣号给牠听,相信菩萨一定会寻声救苦,帮助牠顺利把孩子照顾到离巢。我也希望能为牠们母子种一点善的种子,来世不要再堕畜牲道,饱受饥渴与生存的威胁与痛苦。

师父这一世不曾怀孕生子,可是师父有大智慧,知道众生受苦的各种样貌与来龙去脉,所以总是耳提面命不断叮咛我们不要杀生不要吃蛋。

各位,我们不要吃蛋,不要再让牠们骨肉分离,好吗?

写于103年5月母亲节



其实这篇文章并没有完整写完我观察到最后的结果。记得当时我很用心的观察到最后,接着还用米粒喂养牠们母子,看牠慢慢长大直到牠逐渐能飞,母鸽却也不见了之后,才把牠装入纸箱放到空地去放飞。

小鸽破壳而出之后全身光秃秃,只见母鸽每天仍然把牠藏在自己的身体下面,一如之前孵蛋时刻保护着弱小孩子的样子,偶尔觅食回来嘴对嘴喂著小鸽(当时我还没有使用手机,真后悔没有留下当时的画面)

直到有那么一天小鸽突然站起来,想跨出第一步,却立刻倒了下去,接着就这样上上下下同样的动作做了好多次,我猜小鸽应该是想要学习走路了吧!不过很妙母鸽总是一动也不动在一旁看着,并没有想要伸手协助的意思。这样的状况维持了一些时间,小鸽终于站起来可以走了。

另一个让我难忘的画面是小鸽喝水。(上文提到我曾经用碟子盛大悲咒水喂正在孵蛋的母鸽)虽然碟子很低但是小鸽小到嘴还够不到碟边,牠一直尝试却总是失败,偶尔一两次嘴边才一够到碟边稍碰了一下水,就又因力气不够,立刻掉下来了,母鸽仍一本之前淡定不出手协助的样子,这个时候让我见证了一个小小的生命为了生存想喝水奋力一搏而激发出生命意志力的画面!还记得小鸽第一次终于站稳而喝到水的时候,我还情不自禁的拍起手来,大喊:太了不起了!太了不起了!

小鸽为了学走路以及想喝到一口水,拼命努力不怕失败一再尝试,而母鸽也只是再三旁观陪伴并不出手协助,就动物本身的角度来看,可能只是一种很自然的本能,不过人类看起来,母亲恐怕得要非常理性的咬紧牙根狠下心来,才做得到像母鸽那样,为了让孩子学习独立而选择只陪伴不协助代劳的地步吧!

曾经有不少父母疑惑的问我,到底哪些是父母应该为孩子做的?哪些又是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学习面对处理的事?文中提到的母鸽死命护着鸽蛋、筑巢,保护孩子不受伤害以及有一个安全的生存空间,这个就是身为父母该做的事,而只在一旁观看陪伴不出手协助,让孩子自己独立学习站起来、走路、喝水,这些就是孩子成长中自己该面对学习处理的事。

训练儿女自己善后

在女儿开始会握汤匙之后,我就不再喂她们吃饭了,一顿饭吃下来,饭粒汤汁一定掉满桌面地上,于是我会拿起抹布扫把边清理边示范,简单一点的(例如把桌面擦干净)会接着让孩子试着做一次,确定熟练之后,就让她们自己处理了。记得有次回婆家,看她们吃完饼干,会用双手把掉在桌上的屑屑推到手掌中,丢入垃圾桶后,再向阿嬷要抹布擦浄桌面,婆婆对她们赞不绝口,很惊喜这么小的年纪就这么会清理。

其实多数孩子都不难教,只是如果父母凡事都替孩子做了,或还没教好就丢给孩子,误认为这样就是在训练他独立,一旦孩子做不好又责备一番,或失去耐性,觉得干脆自己做一做还更省事,那么孩子就没机会了。

记得小女儿小三时有次上学前,天色阴暗但他认为不会下雨而拒绝我要求他带雨衣的建议,我也不囉唆就让他去上学了,果然放学前就开始下雨而且越下越大,看起来短时间内不会停雨的样子,我当时心里在盘算要不要给她送雨具,想了一想之后还是决定让她自己想办法回家。结果比平常慢了半个钟头她还是回到家,不过除了头发,身体全淋湿了。

见状我只是静静的听她边换衣服边诉说著自己究竟是怎么回来的,原来她曾想过许多办法,但一样一样都觉得行不通,最后因为看时间越来越晚了,只好用最原始的方式,以书包遮头直接跑回家了。

因为学校距离家里不远,女儿平常本来就都自己走路上下学,我确信最不好的状态是即便她淋湿了,也不至于会怎么样,才决定不给她送雨具,这样她才有机会面对困难的时候动动脑筋,甚至还因此而有机会了解到「自己做了什么判断与决定,就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这一种因果法则。不过见她淋湿了回家,我并没有责备,连一句「你看!就是不听话,妈妈才不给你送雨衣」这种落井下石的话都没说,因为我会这样做,除了确认安全没疑虑,最深的用意,只是希望孩子能为思虑不周自己善后,并不是要处罚她的不听话。而孩子的不听话往往是因为有自己的想法,她要学习为自己所坚持的想法负责。

不要替孩子的犯错撑腰

说到让孩子为自己的判断与决定负责,曾有人问我,孩子若太小,要他怎么负责?是的,正因此,父母要判断孩子的年记,孩子若是小到无法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宁可一开始就坚持孩子配合,不要拿可能预见会有无法收拾残局的事情来让孩子练习,例如养宠物。很多小小孩为了赢得父母的同意,什么事都敢承诺,但常常到最后,自己应付不来了全丢给别人收拾,我还聼过有已经大到可以读大学的大孩子,为了离家到外地就学,就把继续照顾或转送处理工作丢给妈妈,让妈妈头痛不已。

我相信用心教育孩子的父母,每一件要答应或拒绝孩子的事,都应会仔细想好前因后果,该坚持的会坚持,该放手的就放手,绝不会只因拗不过孩子的执意或随大人自己的情绪起伏而已。

再来说不为孩子撑腰的两个故事:

记得两个女儿小学时,有次跟表姊弟妹一起去餐厅办庆生,毕竟是孩子,兴奋起来说说笑笑的声音绝不小,我得不时的提醒他们不要吵到其他用餐的客人。

其实在台湾的环境,不要说孩子,大声公的大人可能更多,但很少人会注意到别人的感受,这是我们的社会长期缺少素养的结果,我们身为现代父母更应在孩子小的时候好好的在这件事上要求,长大了他们就会超越我们而成为更有教养的社会人。

中途我离席去如厕,才一下下时间正要从厕所返回座位,远远便看到一位陌生人大声在斥喝我的孩子们,于是我停下脚步,等对方骂完离开,我才慢慢走到位子上,坐定后轻轻问了一句:太吵被骂囉?接着他们便你一句我一句表示被吓到与不满。记得我也只是轻轻一句:吵到人家受不了,被骂应该的嘛!

我认为有时候易子而教会有想不到的结果,可惜的是太多的父母舍不得。

大女儿国中时,有次还没放学前,班导师来电,说她因故率众到训导室跟主任抗议。我一听在内心笑了起来,这果然是个性好打不平的她会做的事。我先谢谢老师,也请老师放心秉公处理,并允诺会跟女儿谈一谈。

女儿回来后我直接开门见山说:闯祸啦?她吓一跳想不到妈妈眼线这么多(平时的亲师合作很重要)而且如此不拐弯摸角(目的是让孩子没有说谎或逃避的空间,很多父母爱先给孩子问答题,一旦问不出接着威逼利诱,例如答应诚实就不处罚,而一旦孩子从实招来又一顿打骂。大人以不诚实来诱出孩子诚实认错,是孩子最痛恨的事)

她立刻承认有做并一五一十说明整个过程,但表示不认错,她自认为只是替同学打抱不平并邀大家一起去抗议而已,我仔细的分析给她听,如果自认想法没错(打抱不平)但表达的态度与方式不佳,有理就变理亏,什么目的也达不到,这样是大家想要的结果吗?

她听完立刻跟我商量接下来该怎么办?我要求她自己去收拾善后(跟主任说明原委并为尚未沟通就率众对师长抗议这个行为道歉)接着教她怎么完成并跟她一起演练几次,直到会了为止。

想要教养出独立而有责任的儿女,父母不要替他们撑腰。

有判断及思考能力的儿女

现代社会太复杂稍一不慎,很容易掉入诱惑的陷阱,特别是年轻人,所以从小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能判断是非对错以及凡事好好思考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要越早练习越好。

古人教养儿女的智慧有两句话很经典《自己要会想》《你自己想想看》记忆中我的母亲从小很少打我们,大声骂的机会也不多。她最常对我们说的话就是上面那两句。

而现代父母当孩子犯错了,多数是发泄式的打骂,我曾经好几次问过常常被爸妈打骂的孩子:你知道你错在哪里吗?你知道爸妈为什么打骂你吗?答案通常是不知道的居多,原因是当下大人暴怒、孩子恐惧,施教与受教双方的身心全都乱了。打骂当然还是有教育的效果,但是要让打骂有效果,是要讲究许多条件和技巧的(这是另外一个很专业的话题,在此无法详述)否则不只不会有教育的效果,还会有许多长远的后遗症。

记得我的两个女儿小的时候,我只要比平时稍微提高一点声量,连名带姓地叫她们或把脸色沈下来,她们立刻就会感到代志大条了,所以从小到大也很少很少有被我打骂的机会,印象中大女儿被爸爸用棍子、小女儿被妈妈用手掌,分别打过一次如此而已。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因为还太小,我也不常跟他们讲太多道理,最常做的就是:要她们过跪在佛前,自己想想如果是阿弥陀佛或者是师父,会教你们这样做吗?祂们会怎么做呢?想好了再来告诉妈妈。

升上国中以后,每一次月考学校会寄成绩单到家里,我跟同修的原则是让他们自己拆开来看,想想这样的成绩自己满不满意?原因是什么?然后再来跟父母谈一谈。这样的过程他们通常也都会想出很多要跟父母说的话,包括自己准备不够或哪里太粗心或某一科可能需要去补习等等。

到后来需要面对更多选择了,例如小女儿要想读体育实验班,大女儿升国三突然想要读音乐班(他在小一升小二的时候曾有一次拒绝钢琴老师要她报考音乐实验班的建议)大学不想接受父母的建议读师大而要报考北艺大音乐系,乃至小女儿后来毅然决定辞去很好的公家工作,执意要跟姊姊一起经营一个音乐剧团,甚至到两年前两个女儿提出要合资买房子一起搬出去住的想法等等,有些原先我们也都不是很同意,不过我们会先分析优缺利弊并提出不赞同的看法,但只要了解是经由她们慎重思考过,而且能够讲出让父母听得懂的理由,通常我们就不再反对而且愿意全家一起合作去执行,让她们圆梦。

很多父母孩子已经成年了,还要操心他们工作好不好或婚不婚、生不生?我认为这些属于孩子自己的人生课题,理当由孩子自己思考并决定,父母应该只扮演协助与支持的角色。

当然这得要从小就有很多机会让孩子练习透过《自己想想看》《自己要会想》培养出会思考判断的能力,当然因为还小很多时候想得并不正确,但父母还来得及一次次修正他;而不是因为不放心孩子的判断力就全部主导他或替他安排。这样的孩子一旦长大之后,就会习惯唯命是从,要不就跟父母处处唱反调,这样不只对孩子的未来很不好,光是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就只能一路背孩子背到底了。而,这都不是身为父母的我们所乐见的。

有福报的儿女知福与惜福

多数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拥有一个福报满满的人生,但是如果无法了解人的福报究竟从哪里来?就无法用正确的方式《协助》孩子得到福报。

我说《协助》而不说《给》,就表示孩子的福报并不是父母想给就有,孩子自有前生带来的福份,不过福报要在今生继续绵延不断,还得靠父母好好的教育与协助,怎么协助呢?就是从小藉各种机会让孩子先《知福》再《惜福》最终还要教孩子自己《种福》。

女儿读幼稚园的时候,我曾经透过某个福利机构认养了一个非洲的孩子,有一次这个孩子寄了一张明信片给我,说在他们家附近挖到一口井,这件事让他开心很久并觉得自己很幸福。

于是在有一天早上女儿起床后,我把这件事情跟她们分享,同时把她们带到浴室,准备跟他们一起盥洗,我扭开水龙头让她们看到流出来的水,问她们:我们不必很辛苦的去挖井,也不必走很远的路去挑水,一开就有水可以用,是不是觉得很幸福?

用这个方式常常让孩子去感受自己的身边充满了各种幸福,这就在小小的心田里替孩子种下一颗颗《知福》的种子。

到了国小稍微懂事了,天气热到要开冷气的时候,我们全家约好室内温度如果没有热到超过摄氏30度,还可以忍受就不开冷气,而一旦要开也只能开到28度,这个限度爸爸妈妈也要一起遵守。之所以会如此坚持,主要是想告诉孩子,如果家家户户都毫无节制的只顾自己吹冷气,一旦电力不够了,人人都得要一起受停电的苦,电是大家共有的,所以要彼此体贴共享。此外,也是希望她们虽然小小的年纪也能了解有冷气可吹并不是理所当然,电费也要靠爸爸辛苦工作所得才有的生活开销,更重要的是要她们体会能享用冷气就是一种福报,福报省省著用,才能够享用长远。

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开始透过各种机会慢慢让他们明白以上这些,《惜福》的概念自然会在孩子的小小心灵上滋养并在生活中落实。长大自然会变成他们的一种生活信念。

二十几年前在全台湾的学校教室都没有冷气跟电风扇的情况之下,他们历经各种考关,多数的孩子在考场通常是边应考边挥汗如雨,而两个女儿却因为长期在家有经过节制吹冷气的训练,《耐热》的特质让他们在应考的当下比较不那么心浮气躁,占了许多优势。

一直到她们长大分别从外国读完书回到台湾又跟我们住一起,台湾的天气又更热了,不过两个年轻人还能维持原来的习惯,每天再热也都能坚持到工作完毕洗完澡准备上床了,才会开冷气来享用。

能享受是福报,太享受是消福,所以福报要珍惜、要分享、更要省省著用。我相信这样的信念会一直跟着他们,让他们一辈子享用不尽。

种福:知善

福报是善念善言善行的结果,种福的过程则是先《知善-感到被善待》再《养善-善待他人》最后要《行善-与人为善》。

人会知道要与人为善,通常都是先从会善待他人开始,而一个会善待别人的人,自己必先有过被善待的历程与经验。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就要用心制造孩子被父母或其他家人善待疼爱(不是溺爱)的机会。甚至要早自准备怀孕时就要开始。

说一个让孩子感受被疼的故事。

家有学龄孩子的父母,一定都有各种相同的痛苦历程,例如每天早上叫孩子起床上学这件事。特别是负责接送孩子上下学的大人,小孩困大人急,叫到最后声量越来越大,那个该起床的还在赖,不用起床的通通被叫醒了。这种戏码几乎天天都要上演一次,直到孩子大到可以自己用别的方式例如拨闹钟提醒才终于停止。

叫孩子起床这件事我受妈妈的影响很大,记忆中全家七口睡一张大通舖,每天清晨妈妈怕吵醒还在睡的爸爸,总是蹑手蹑足的来到我们的身边,用很小的声音叫我们起床说:妈妈去准备早餐,不会再来叫囉!于是我们就都真的乖乖的起床。我自己当了妈妈之后又研发出来一套《一分钟》的修正版。我会提早一点拍拍熟睡中女儿的脸颊,告诉她们「一分钟妈妈再来叫妳」给在熟睡中的她一点缓冲,待我自己漱洗完后,再次去叫,让孩子用双手勾住我的脖子顺势将她拉起,待她张开眼睛我就让她看到妈妈的一张笑脸,并亲亲颊拍拍背,亲子互相抱一下,接着轻声的在耳边告诉她:妈妈知道妳还很想睡,不过还是要起来喔!结果孩子也乖乖的配合著起床,上学前的整段时间,都高高兴兴情绪极佳,。我们之间很少有过一大早全家就因此而鸟烟瘴气的记忆。

这就是让孩子能感受被理解、疼爱、善待的过程,每一天就从这里开始。孩子如果从小就有很多被善待的体验,小小的心田便会逐渐滋养出善待他人的幼苗。

种福:养善与行善

接下来说种福的第二阶段《养善》养善就是培养和善的气质与能力,具备这些特质的人,走到哪里自然都会从内到外散发出对人和善的频率,让人愿意和他靠近。

有一张温馨的笑脸是和善的首要条件,说一个跟笑脸有关的故事。几年前大女儿去屏东县立文化中心演讲,活动还没开始就有一位男性观众问她:请问你是卢桂樱老师的女儿吗?卢老师二十几年前也来我们这边演讲过,你的表情跟她很像,我还记得卢老师的笑脸。

提起笑脸这件事,我妈妈有一句最经典的名言「不要把臭脸摆给不相干的人看」妈妈很看重人与人之间互动的品质,最常要求我们的是:见到人要打招呼,对别人的心意一定要回应,要把别人放在心上,对长辈不许恶劣顶嘴等等。她常对我们说:对一般人和善是做人的根本,爱护帮助弱者,是有福报的人每天都要努力的事。她不只说,还在每天用自己的身口意做给我们看。

我做了妈妈之后,很自然便把这样的概念传承并化成教育的行动教给两个女儿。例如要求孩子吃东西前要想到或先问:这些我可以吃多少?(心存别人)看街头艺人表演要鼓掌,偶而也会让她们自己去打赏并向表演者致意(随喜欣赏别人)记得两个女儿在读大学之前的任何一个求学阶段,只要学校有需求,她们的妈妈都是最热心的志工,小时候带着她们参加我的活动,最后也都有机会让她们参与收拾清理现场的工作。

一直到国高中在能仁寺的亲子营队当大姐姐志工,从国外读完书回来在寂光寺当内护,都是从小承袭《与人为善》这个概念点滴延伸而成。

佛法说布施财物会有福报,所以很多妈妈会用孩子的名义捐款,我认为最好可以更进一步示范并教孩子自己做。记得小女儿小学读体育班打桌球,有一年暑假学校办桌球夏令营,教练指定她当桌球小老师,营队结束后她也得到一笔钟点费。回家之后她竟学起妈妈的做法,把那一包钟点费放在佛桌上面,并跪下来对着佛菩萨口中念念有词,原来她也在祈求,希望佛菩萨保佑,能有更多的同学愿意热心助人。最后还把这一包钟点费交给我,希望一起放入妈妈的布施袋,有机会就可以捐去给需要的人。一直到长大成人工作了之后,也会在自己每个月的所得规划出一定的比例作为专门捐款用,现在两姊妹共同经营一个名为《唱歌集》的音乐剧团,也都会不定期的规划团体的财务来做布施捐款用。

孩子能从小透过父母点滴的爱与教,并能在良好的环境中薰陶成长,加上又有机会学佛,本身就是一种大福报,至于未来福报是不是会继续绵延不断,我也不担心,因为福报人生的基础,父母已努力为她们打过,有这些稳固的基础,再加上佛法与良师的引导,剩下的路她们自己会走。


我们到底要做什么样的父母:让儿女敬畏的父母


《敬》不是毕恭毕敬,是指因父母的言行能让儿女心服口服,而在内心对父母生起敬意。

《畏》也不是《害怕》是指因父母有原则会坚持的态度,能让儿女的行为有所遵循,因此不会任性而行或无理取闹的意思。

先说《敬》。现代孩子不好教固然有很多因素,我认为父母忽略自己身口意榜样的影响力,绝对难辞其咎。

因为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通常都是看父母做而不是听父母说。

先说一个故事。

有位妈妈在未划格子的路边停好车后,发现与前面一辆车的距离还宽,于是她启动车子再停一次,并对坐在旁边的儿子说,两部车若能停靠近一点,就可多留出一点空间再给别部车停。

之前提过每天叫孩子起床的故事,有的家庭那先起来的人会把动作声音放轻,或替还在睡的其他家人把房门关上,以免吵醒他们。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搭电梯的经验,常常在大家都站定,电梯门即将关上的时候,会有匆忙跑过来也想赶上的人,这时,若其中有人再按一下开关方便他进来,并替他按一下他要去的楼层,这个时候若有孩子刚好也在现场,看到这一幕,他便在生活中上了一节最好的体贴课。

无论要教孩子什么,父母有时候连言语都不用,只要以身示范,孩子就很容易复制学习,就像以上几个故事中的大人,若想要教孩子《善待他人》这个人生课题,就一点都不难了。

还有一个故事。

一个妈妈带着读小学的孩子要出门,当走出大楼电梯的时候,看到一位年轻人正在打扫楼梯间的走道,于是她趁机给孩子机会教育,当着年轻人的面对自己的孩子说:这个大哥哥就是小时候不好好读书,现在才会做苦工。

各位想想!这样的妈妈怎么能够让孩子学到要照顾弱者,要平等善待所有人的概念呢?孩子会潜移默化,慢慢地他会有阶级意识,或养成只凭表面论人的恶习(其实这个故事的真相是:这个年轻人已经是一位就读国立大学的大学生,因为当天课较少所以就来替爸爸的班,好让爸爸可以提早赶去另一个工作,这样爸爸就可以早一点下工休息)这样的孩子长大很难有同情心,也很难对别人的苦同理,当然也不容易有福报;不过假使这个孩子还有一点善根,可能就不会太受妈妈的影响,但是对于妈妈想教他的大道理,他的内心会打折扣,认为妈妈总是说一套作一套。试问这样的孩子如何对父母心服口服而生起尊敬的心?

儿女若对父母无法尊敬,要教育他就不容易了。

再说《畏》。父母对该坚持的一定会坚持,对孩子的赏罚很分明,孩子自然就会有明确的准则可以遵循,会在乎父母的想法,因此行为就不至于太脱序。有的父母面对孩子的要求,常听由情绪的起伏,更因为常常未经思考后果,加上心意不坚定,对孩子无理取闹的要求总是竖白旗。例如给没有任何生产能力的小小孩买昂贵的多功能手机,或买机车给还不到法定年龄的青少年等等。

我记得两个女儿小时候最常互相提醒的话就是:妈妈很硬,是非对错很分明,谁都别想跟妈妈用《鲁的》换句话说,妈妈无论是对自己或是对她们,总是来真的。这一点她们从很小就明白了。

走笔至此,《换儿女作长辈》这一系列的文章应该已经到了尾声,最后我要说的是,希望普天下的父母都能够在身口意上有更多的觉知和努力,给儿女温暖的爱与正确的教育。让儿女有一天能打从心底说:爸爸妈妈!我终于没有白来一趟,投胎来做你们的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