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提升心的品质-灭除贪瞋痴 /陈珮淇

许多人都明白「修福积德」可以改善命运,惟欲能够修福积德,首先必须运用定力与智慧直探心源,常存觉照勉力「灭除贪瞋痴」,不使一切违理情想暂萌于心,方能断恶修善,则有机会修福积德。「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学佛的基础,也是安身立命的根本,要能守护这根本,则当严以对治在日常生活中「灭除贪瞋痴」,使得心地清净,远离尘劳烦恼,提升心的品质,自觉亦觉他。

慈悲三昧水忏经文:

「因烦恼故,所以起诸恶业,恶业因缘,故得苦果。」「此烦恼皆从意起,意业起故,则身与口随之而动。意业有三:一者悭贪,二者瞋恚,三者痴闇」「贪瞋痴业,能令众生,堕于地狱、饿鬼、畜生受苦。若生人中,得贫穷孤露、凶狠顽钝、愚迷无知诸烦恼报」。

是故贪瞋痴称为三毒,又称三不善根,是人类身、口、意等一切恶行的根源。

「贪欲」是对名利、财物等自己所爱好或追求的东西没有满足的一种精神状态,亦是指损人利己、自私贪婪的欲望,是由于「爱」生起的,如爱名利、爱美色、爱钱财、爱享受…。「瞋恚」是对不合自己意思的憎恨,从而自己身心不得安宁的一种精神作用,亦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愚痴」是指愚昧无知、不明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佛教认为,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于是产生我执、法执,人生的种种烦恼,世事之纷扰,均由此而起。

佛陀教导我们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就是要人们通过戒定慧的自我修养,去除贪欲心、瞋恚心和愚痴心,净化自己的身、口、意,得菩提道。

我个人想融合身心灵、心理等知识及佛法修持的心得等,借此与大家相互分享勉励,共同深入理解以求取对治「贪、瞋、痴」的可运用方法。

「贪欲」要以知足、施舍对治:在生活中认识自己的身心使回归简单、朴素、清净、自然﹔能够分辨「需要」及「想要」的差异性而舍弃想要﹔从食衣住行及育乐等方面戒除贪婪的欲望。在生活中遵守戒律、常思众生苦、常怀感恩心满足生活状态,并且落实佛经上说的「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做到无条件的施舍。此外,如果是生命印记、心理意识问题(例如我辅导的两个案例因儿童期被胁迫穿破袜子、破鞋子上学,留下创伤的影响,造成日后不断为孩子买袜子、买鞋子﹔经历过生活困苦的人,心理意识特别担忧钱不够用而拚命赚钱)则需经由专业人员协助,深入了解自己问题根源而始得改变行为。

佛经上说:「若以诤止诤, 毕竟不得止,唯忍能止诤…」故「瞋恚」要以忍及放下对治:首先要学习涵养慈悲(三昧水忏经文,欲灭三障(烦恼、业、果报)者,先当兴七种心,其中发菩提心、怨亲平等、念报佛恩等三种心,与慈悲的信念力关系密切)。其次要练习去除我执,以同理心对应;可以运用多持咒、诵读经文(建议多诵读三昧水忏经文)、常深切忏悔与禅修等方法,提升忍及放下的功夫。就心理问题言,如幼年被虐待或受暴力的孩子,成年后也容易对自己的孩子虐待或使用暴力,此类问题须要运用专业辅导始能改善。

「愚痴」要以智慧及省觉心对治:在现今物质丰富充满诱因的状况下,我们要学会看淡物质,常持省觉的心不被外界束缚,且要时时不忘增长智慧。「…但智者先觉,便能改悔」,我们若能深入经藏及对于宇宙生命实相有圆融的了解,从而脱离愚痴善解世间因缘,断灭瞋心,使智慧显露,愚痴障除,方能以正见正行,净化身心。

从慈悲三昧水忏经文中,可以理解累世以来因贪瞋痴此三不善根,造作身、口、意等一切恶行的罪障,而要灭除罪障,唯有至诚忏悔,且当兴「惭愧、恐怖、厌离、发菩提心、怨亲平等、念报佛恩、观罪性空」等七种心,烦恼、业、果报此三障乃可得灭。佛陀教导我们要通过「戒定慧」的自我修养,去除贪欲心、瞋恚心和愚痴心,净化自己的心灵。在日常实践上,我认为最基本的是经常对伤害的众生发起深层忏悔及慈悲。每日睡醒后及日常多次观想佛光注照,输送慈悲心念利益诸有情,发愿让自己及一切有情充满慈心与悲心,并且祈祷治疗及康复这个世界。常说「谢谢」与「感恩」并听经闻法暨诵读经典,涵养慈悲心及增长智慧。每日诵经、持咒、礼佛,时时学习佛菩萨发起救渡一切众生的菩提心:「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期愿大家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使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