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如来十号」讲解(一) /慧深法师讲解 弟子王龙童记录

佛经的研读与一般课程不同,无法有个固定的进度,总要清晰了解意义才可以往下研读。所以我讲经四十年了,经常是费了很久时间讨论相同的问题,希望大家确实了解意义,这比死硬的规定进度还好。以前很可怜,读书或听讲经,法师讲完了我还是弄不懂意思,自己摸索多年。现在就用我个人的感受,将经文的意义说出来。假使我只是依照书本来读出﹁如来十号﹂的意义,这没多大意义,我能读,你们也能读,只是稍作解释实在不可能明确的体会十号涵义。

  只明白「如来」二字够吗﹖容易吗﹖其实「如来」二字包含着整部藏经的所有涵义,佛四十九年说的法只是「如来」二字,也是「应供」二字,要做到如来,要做到应供,需要注意因和果,怎样才能如来﹖怎样才能应供﹖怎么才能正遍知﹖说的是如来二字,其实也要讲因果。

  一、如来

  很多人平时念佛,尤其在晚课会念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老实说,我学佛的第一年就开始跟随做课诵,早晚都做,对于如来、应供、正遍知等等十个名号,能够像孩子念三字经一样,念得滚瓜烂熟,可是每次找寻如来的意义,对于书中的解释真是越钻越进了牛角尖,不能真真实实的体会,所以自己开始慢慢思索:为什么称为「如来」﹖十号里面有的是以他本身的修为:报身来立名。三身有报身、应身、法身。什么是法身﹖就以医师来说,将内科、外科、妇产科……等都已了解清楚,我们看到医师还是跟一般人一样,两个眼睛、一张嘴、两个耳朵、一个鼻子、两只手也都各有五只手指头,可是他于医学上面对人体的生理构造研究得很透彻,有很深的造诣,才被称为法身。有人鼻塞咳嗽,他知道可能不是感冒,罹患的或许是别的严重问题,鼻咽癌与感冒完全不同,病症却又相似,会判断错误的是我们凡夫,能够立即正确判断的是具有法身的人。我们各有法身吗﹖「某人真有奇怪的本事,刚才看冰箱已经找不到菜了,没多久他竟然煮出一道美味来。」他对烹饪法了解很清楚,现有的菜虽不多,他却能够调配几道菜来煮,调配出很好的菜色,这是他的法身。这个法身是因为天天去学习所得的果报;医生会了医术,能为人诊断病症,为人治病,然后开诊所或到大医院服务,这时的医师是应化身;研究医学到了学士或硕士乃至博士学位。有了学位,就称为学士、硕士、博士的报身,这是现应化身,如果是学士能为人治病的范围较狭窄;到了博士学位,对于生理、病理各方面就了解得更清楚,跟学生的程度相差更多,所以换句话来说,煮菜的人也有法身、报身与应化身,因为他知道煮菜的方法;做裁缝的人也有法身,不论绸布、牛仔布或帆布,都了解布质剪裁的方式,这是有了法身;每个人本身就具足有法身。具足有法身从哪里来﹖各行各业的人尽量从事研究,就有成果,所以他的医师身分、裁缝师身分、烹调师身分……等都是报身。什么叫做应身﹖学会以后,将它应用到众生身上,就是应身。现在如果社会上某些公司、某些部门欠缺某些人才(就是具有法身的人)就登报征询医师、设计师、理发师、美容师……等,然后就有具有这些才能的人(有报身的人)来应征,一旦被录取,他就成为医师、设计师、律师……等,去执行他的工作,这就是应身。以前我不能了解,慢慢倒映到日常生活中就了解。

  说到如来,这是以我们的立场看佛才称为如来,站在我们的立场看那位向我们讲经,领导我们修行的人。为什么称做如来﹖如来的后面还有一句「如去」。例如:女孩子在高速公路休息站上洗手间,口袋没卫生纸,上小号还不要紧,如果本来要上小号,进去以后临时起意而上了大号,不敢出来了;假使有人发觉她进去太久了,想到她可能缺卫生纸不敢出来,就将几张卫生纸递进去,她顺利的解决问题,出来了,说:「妳真是菩萨!我在里面想不出怎么办的时候,妳正好伸出援手,太感激了。」及时给与需要的人东西,这是观察入微,能够知道他的需要。有些孩子一直哭泣,他的父母亲不明白孩子哭什么,家里样样都有,都可以给他,还在哭泣是什么缘故﹖其实孩子可能因为没伴侣而哭泣著,只要坐在他旁边看着他玩,说:「不要紧,爸爸在这里陪你,妈妈在这里陪你。」孩子心安了,就不再哭泣了。父母亲是孩子当时的如来。在孩子还小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陪着孩子维护他、照顾他、牵着他,到不需要再牵着孩子的手时,就可放手离开。

  如来与如去相当重要。当别人需要我们时候,我们立即参与,当别人不需要我们,我们还要一直参与,反而让人家觉得绊手绊脚,很烦人。该消失的时候,我们能够立即离开,不出现在他们的眼前。金刚经说:「如筏渡者,筏尚应舍,何况非法。」渡河时候非常需要一艘船或竹筏,渡过了淡水河,进入台北市区,驾驶著一部宾士轿车,后面还要拖着刚刚协助渡河的功臣──船或竹筏吗﹖如果我们以为船或竹筏不应该放弃,否则再度渡河就没办法了。其实,三年里或一辈子都不会再过那条河流,那再拖着船做什么﹖上岸了,不该再拖拉着那艘船,这就是「如去」。

  如来,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对人观察入微,非常体贴,对方很口渴时,给他一杯水,太好了;假使他已经灌了五六杯茶了,我们再拿着一斤一万元的茶泡给他喝,他喝不下了要等一下再喝,我们却硬要他趁热喝,这就错了。处理每一件事情都有正确的方法,具有智慧,我们就是如来。当人家很需要某些东西时我们适时供应就叫如来,比如如果人家需要的是药,而我们却给黄金,就不能称为如来。如来是以我们的立场看对方,看释迦牟尼佛,看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不是阿弥陀如来﹖如果我们欠缺优美的环境,他为我们适时提供出最好的环境,他所提供给我们的正是我们需要的。所以,如来是以我们的立场来看教化我们的人,称他如来。

  「如过去诸佛所说不变」就是说照过去诸佛所说的一种,完全没有改变,怎么不变﹖诸佛讲的是在人家需要的时候给与,包括慈悲二字都是如来。需要拔苦的时候,真正在那个时候拔除对方的痛苦,别人需要快乐的时候适时给他们快乐;但是不需要的时候,譬如已经吃得很饱了,还硬要对方吃下两颗馒头,就没做到「如去」。如来的后面要加上「如去」,一般人都不了解如去。孩子吃豆浆就够了时,还要他一天喝下几杯牛奶,错了。以前维他命是贵族吃的,家里有能力买维他命,规定一天只能吃一粒,却给孩子一天吃三粒,已超量了,孩子中毒了,不只不能让孩子健康,反而把身体弄坏。所以如去就是做事情非常适当、适时、适量。该给就给,不该给就是不该给,这才是「如来、如去」。能确实去做,就是没有改变。

  一个医生学成行医时法身、应身、报身三身具足;谈论他对于某一科很精通,这是说他的法身;说他得到医学士学位,或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这是说他的报身;说他几点到几点为人治病,这是应身。三身的分别要看讲的人当时的立场而定,其实佛是法身、报身、应身三者具足,佛没有具足法(身)怎么能显现应身﹖报身是果报修行后的证果,一个人所学多少,程度差别,报得不同。所谓小学毕业,中学毕业,这就是报身。

  如来在我们非常需要的时候会适时给与我们所需,甚至让我们无所畏惧,如同观世音菩萨是施无畏者,我们加以称赞如来和菩萨,以后看到某人孤单无伴时,我们会说:「某某人别怕,我来和妳作伴!」因为主动与人作伴的人被称赞了,我们自然会想向他们学习。例如现在研读「一百分妈妈」,每个人将自己做的说出来,我们将每个人做的好方法经常拿出来称扬,这也是一种修行,是一种德。

  人家需要时候伸出援手给与所需,这是如来;但是给与时心动了,有做了布施的想法,可是有分别心,产生众生相,这就不是如来了,因为已经执相。他已经在做着,但是不著这种相,众生需要就给与,没有谁我愿意给予,谁我不愿意给予的分别心,而做了以后却如同未曾给与一样。又回到很清净的心境时,他也不认为很清净,他不著任何相。他不是不做善事,去做,但是不着相。
             
  这是以佛本身来说能够如如不动,书里头也作了解释,这是以私人来说。「我帮某人看家,帮他洗了两个碗,大家不肯清理垃圾桶,都是我清理的。」有这种种执著的念头就错了,看到垃圾桶脏了,清理干净后就没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或许你会帮某人做了某件事,但在你需要他帮忙时他却袖手旁观,你也不为此起烦恼,因为这些事情如同镜子里面的影像,只是因像所生,所以根本不用计较,佛的智慧怎么被称为「大圆镜智」﹖请问圆镜里面有没有东西﹖镜光本净,镜里面没东西,拿来一个杯子来照镜子,镜子里有没有东西﹖有,杯子拿走了,镜子里没有杯子了,如果还有杯子,就不可能再照见其他东西。我们再拿块抹布到镜子前,镜子又照出抹布。佛的心里就像大圆镜一样,本来就空空无物,一切都是镜中的影子罢了!

  佛能够成为如来,就是帮忙过需要帮忙的人以后,他不常常挂在嘴边。我们凡夫已经发心向佛学习,今天热心帮人,明天也热心帮人,起初一切都不计较,如有人需要他帮忙,不管钱或物资,他尽力去帮忙别人,从来不计较;但是有一天他的钱花光了,又没有房子住了,找以前曾经帮过的人援手,大家却都不肯招待,他护持别人十年,一旦他没钱了,大家都怕他,亲戚朋友与兄弟姊妹都怕他,怕他向他们借钱,这时候他的心如果还没动摇,他没有烦恼。如果他会起怨恨心说:「以前他们欠缺时都来住我这里,要的东西都在我这里拿,等到我没钱时,你们看,他害怕我了。」他有这种想法,他就不是如来。如来是无论如何付出,心都不会动摇;自己遇上困难,别人都不理会时,他的心也不动摇。人家需要的时候就给与,自己没有那些东西就无法给与,不论给或不给他的心都不动摇。凡夫与圣人的差异就差在这一点。前几天有个人向我说她住在某某地方,小叔回家乡都住她那里,现在她先生去世了,没钱了,小叔们看到她就害怕,宁愿住在汽车旅馆。她心里很怨叹:「我做了这些,他们做的又是那种事情,差太多了吧!」当然以别人来比较,她做的算是很好了,但是心还有痛苦,对待别人好,别人对待她不好,她还有烦恼生出来,着相了。如来是就个人来说,不是对待别人能够如来如去,是自己对于别人要有如来如去的心。不论帮人家多少忙,天底下的人后来连理会都不理会我们,却能想:「没关系呀!本来就是那时我有这个力量,所以帮忙他们。」这个如来才真正是如来。如同某居士说的,个人方面要如如不动,在飞黄腾达时候如如不动可能很容易,有几千万元,捐出一两百万元,不必计较,但是在自己没钱,甚至负债时候,还能够对于过去所行的善行未受到接受帮忙的人帮助还要如如不动,例如亲友有东西好吃,剩的不肯布施给我们,还拿去倒掉,我们的心也不生出怨叹,心中一点点痛苦也没有,这真正是如如不动,才见真工夫。

  有人曾问到佛的十号,后面的注释算计却有十一号,如来特别挑出来,世间自在王是一个号,底下共有十个名号,合起来有十一号,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另外说世间自在王是别号,如来以下十号是通号,通号就是对每尊佛的尊称,不限于释迦牟尼佛,这个别号是什么意思﹖

  譬如学校里头有二十位老师,都可以被称呼为老师,老师是通号。林老师、王老师、卢老师、张老师这是对某个老师的个别称呼,别号。释迦牟尼佛可以称为佛,药师佛也称为佛,有时候我们称呼「药师琉璃光如来」。为什么称为如来﹖如来与佛相同。卢博士与卢医师其实是同样的人,只是称号不同而已。如来的十号是以他与我们常人不同的长处来称呼,共有十种。怎么有十号﹖老师的小孩子不称呼他为老师,一定称呼为爸爸或妈妈,他弟弟不会因为哥哥的儿子称呼爸爸,就跟着叫他的哥哥为爸爸,一定称呼他为哥哥,哥哥的学生一定称他为老师,父母亲不称哥哥为老师,叫的是儿子或他的名字,十个人在十个角度来看他,有十种不同的称号。佛为什么有十个称号﹖就是佛对任何事情都了解,就称佛为「正遍知」;如果以福报来看,称佛为「应供」,他以前修的福报很多,现在人人都对他很好,有什么好的东西都恭敬供养他,所以称为应供;佛对事情了解得清清楚楚,也做得非常圆满,知行合一,就称佛为「明行足」讨论任何问题时发觉佛都了解,还确实做出来了,就有「明行足」的称号,像现在研讨的「做一百分妈妈」,我们了解了,可是做到了几项﹖也许只做到了一点点,了解了一些道理,行做的更少,不足,就不能称为名行足。十号是以十种不同的角度看佛,拿十种不同的称号来称呼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