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兩則小故事 /法莊

故事一

佛陀時代,有位國王名叫和默,由於他的國家地處邊境,所以從來都沒有見過佛陀、也沒有聽聞過佛法。全國信奉邪師外道,殺生祭鬼神,以此為常。有一次,國王的母后生了重病,儘管看了許多醫生,服用各種湯藥甚至派人向女巫醫求符請咒,仍不見好轉。

於是國王召集國內二百位婆羅門教的法師到宮裡接受供養。國王問他們:「我的母后長期受到病苦的折磨,不知是什麼原因?各位都是智能之士,通曉天地日月星宿、命相之理,請告訴我真相。」這些婆羅門教法師聽了,一致認為是是因為流年星宿錯亂,陰陽不調所引起的。他們建議國王要到城外平坦潔淨的郊野祭拜山神與日月星宿,並且還要準備一百隻不同種類的畜生及未成年的小孩,殺來祭天,國王要親自將王太后帶來跪拜祈禱,然後就會好了!國王聽了之後,馬上派人準備婆羅門所交代的祭品。上百頭的象、馬、牛、羊從東門出發,前往祭祀的地點,一路上人獸哀鳴嚎叫,震動天地。

佛陀得知這位國王竟然為了要救一人的性命,… 閱讀全部

念佛,念什麼佛? /法莊

我們都有聽說:若是有人發心念佛,西方極樂世界裡的七寶池裡,就會生出一朵屬於你的蓮花來,你如果念佛念得誠心,那這朵在西方極樂世界裡的蓮花就會一天比一天光明、一天比一天鮮艷,到了你要往生的時候,阿彌陀佛就會拿著那朵屬於你的蓮花來接你。

什麼叫做念佛念得誠心?唸一萬聲佛號?一心不亂唸了千億萬聲佛號就可以到西方了嗎?

那朵在西方極樂世界裡的蓮花,是靠我們的修行、我們的心念、我們的福德因緣所滋養長大的,如果我們的心念跑了、道心退了、福德折損了,就算曾經長出蓮花來,也會枯萎凋零。

《阿彌陀經》的確是說若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亂,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就會拿著蓮花來接你到西方,但是《阿彌陀經》裡也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所以要去西方,少了善根福德因緣還真不行。

那什麼是福德因緣?怎樣才會能累積福德呢?其實,師父平時的身教言教,都是在教我們如何累積福德。譬如師父常常要我們孝敬父母、慈悲待人、留口德講好話、惜福… 閱讀全部

任何的成功,都是由小而大累積的 /王安隱

人生中一個微笑、一聲問候、一聲感謝,雖然微不足道,卻可能對彼此的感情產生了影響。

就像大海中的一滴水,雖然微小,卻能夠匯聚成浪潮;每一步都是成功的一部分,不管它是多麼渺小,都值得我們珍惜與努力。

我們在追求的成功道路上,往往忽略了成功背後每一個微小的進步。我們的努力,每一步雖然是微小的進步,都是爲未來奠定了堅實的基楚。凡事努力耕耘,成功就在等待著我們。

我們生活在一個快節奏的時代,很多時候雖然會被要求快速取得成果。然而,千里遠的路程,是從邁開腳下的第一步開始。 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由小而大逐漸累積而成的。 老子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

每一個宏大的目標,都是由無數的小步驟組成的。我們應該記住,成功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由無數個微小的進步累積而來的。

每一個微小的努力都是通往成功道路。

就如同一棵參天大樹,也是由根芽發芽,一點點長成那樣傲人的高度。

總之,成功不是一蹴… 閱讀全部

大富大貴怎麼來?   /林貞余

大部分的我們,不只是在新春期間,平常也都想要求好運、求錢財、求很多想要的東西。各個都希望自己大富大貴,但是我們真的求得來嗎?學佛之後我才知道這些都是求不來的,而是需要耕耘才能夠有機會擁有的。

平時師父都有開示,要多種一些福田,如果想要有人緣,就要從自己做起,多幫助別人,甚至很簡單地只是展現笑容讓人願意親近;如果想要福氣,要有捨得及分享的心意,要常佈施。我是一直都把這些開示的話放在心裡,在職場及生活上,盡量做到這個看起來沒有什麼,卻是實實在在地實踐佛法生活化。同時我也觀察接觸的人的行為及經歷,借鏡來反思自己並體會人生的奧妙。

這三、四年來的世界氛圍明顯的呈現混亂,無論是疫情、戰爭的影響,或是氣候變遷的關係都直接衝擊全球經濟及企業營運,老百姓的我們都可以從日常生活上直接感受得到。而我因為從事國際商業貿易的工作,更是強烈感受到這個衝擊,也讓我有機會可以從中檢視、反省、並靜下心來回顧近十年的一份工作經… 閱讀全部

過堂開示 | 2001年9月 慧深法師

從上星期開始住眾全部過堂,星期日共修時,在家居士也可以隨眾過堂。

    我不知道大家對於過堂有什麼樣的感受?以我而言,可以,可以過堂吃飯是一種很大的享受,爲什麼?因爲與人同桌吃飯時,爲了表示禮貌就要招呼同桌人,告訴他們說:這裡有什麼好吃的東西,大家招呼來招呼去。我們安靜的吃飯不與人說話,好像是很奇怪的事。所以當初要過堂時,有人持反對意見,爲什麼反對?認為在家居士若要來與我們一起吃飯,又不能招呼人,有些人以後會不敢來這裡吃飯。可是我相信,了解的人可以知道吃飯也是修持的功課之一,吃飯能攝心,我們可以將平常的習氣改掉許多。

    我們供養時曾經祝願:「若飯食時,當願眾生,禪悅爲食,法喜充滿。」這不只是用嘴巴說說而已,心一定要觀想,爲什麼吃飯時都有一位侍者出去出食?有人可能會想,佛教徒吃東西時都希望讓眾生也有東西吃,所以當我們吃飯時也出食一些… 閱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