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一般人對感冒的一些誤解 /楊濟鴻 醫師

感冒,不論是普通感冒或是流行性感冒,基本上在每天的臨床上還是占比重較高的疾病,每個人幾乎都有過感冒的經驗,很多人甚至是「常客」。它雖普通,但還是有很多人存在一些誤解,在此舉兩個例子說明:

一、 淋到雨、吃到冰、吹冷氣真的就會感冒嗎?

答案:當然是不會的。但事實上仍然有很多人都如此認為,其中不乏許多高知識分子。所以很多小朋友很可憐,他經常要穿很多衣服,夏天同學、家人都能享用西瓜、冷飲、冰品,但他就是被禁止,因為被禁的理由是:「淋到雨、吃到冰、吹冷氣,你會感冒」。

感冒的大前提是要有病毒感染存在。當你感染到感冒病毒後,若你再淋到雨,吹到過強的冷氣,甚至熬夜、過勞等,讓你的免疫力下降之後,病毒就趁機發起來了。如果你今天身體並沒有遭受到感冒病毒感染,那你吹到冷氣,吃到冰,淋到雨,甚至到北海道去雪祭,都不會因此而感冒的。而且,感冒也不是因為「冷身」引起的(對於「冷身」一詞,我個人有一看法,附錄於後)。

我常常… 閱讀全部

向大地請法(四)自然農法之「降伏其心」 /李靜瑤

自然農法的四不(不耕地,不除草,不施肥,不防治,詳見《妙音》第42期),一般的人都認為不可能種出東西來。在我所教過的學生中,問他們是否會用自然農法方式耕種,百分之九十九回答是不會。為什麼不會用自然農法耕種?我所得到的回答,大都是認為用這種方式耕種無法生活,經濟會有問題,除非是口袋夠深,退休生活不以這為經濟來源、經濟沒壓力,傻瓜才會做的事,總歸一句話:無利可圖。我也常常被笑:說我在燒錢、不會耕種用自然農法當藉口、在做休閒行業…等等。

為何我還是遇難不退堅持下去?其中之一的原因是我從自然農法中有很多的體會,學習到「生命的問題」。

容我先說這生命的問題。姑且暫把現在農業分為兩組,一組是慣行與有機,另一組是自然農法。這兩組的基本假設不同,慣行與有機的基本假設是肥料與農藥,自然農法的基本假設是土壤與生命。慣行與有機以肥料跟農藥為主,所以就一直發展用什麼肥可讓植物長大、用什麼防治資材可以防蟲與殺蟲,而土地… 閱讀全部

障礙功名怎麼還? /林冠伶

我沒有什麼興趣嗜好,從小,父母殷殷期盼,努力栽培,讓我學習接觸各項才藝,書法繪畫打擊樂鋼琴網球等等,以上的才藝課我都只有三分鐘熱度,大概通曉五分就放棄了,每當我提退出的請求,爸媽雖然痛惜萬分,卻也沒有過分責罵,讓步於我的自私固執。

國中小高中,學業算不上頂尖,排不進前十名,但也可說是一帆風順。學測,拿手科目考了五科中最低級分。指考,由於我沒有任何偏好或夢想科系,就十科全考了。放榜,我進入一個商學院的科系。看完了大一課表,我就明白這不是我要的。為了轉學考準備了一年,成功轉回家鄉就讀數學系,很多人問我為什麼選數學系?我的理由很簡單,數學是一切科學的基礎,讀了數學系以後轉理工學院的任何科系或升研究所要跨系也相對容易。(我在高中讀的是第三類組,大一科系是第一類組,數學系是第二類組。)

我從數學系一年級開始慢慢讀,讀了一年多後,感想是:我,簡直快瘋了。必選修的難度非同小可之外,老師們對於我們的低成績,強… 閱讀全部

讓孩子一生無憂的智慧–父母的愛與教 /盧桂櫻

台灣近年來青少年問題層出不窮,每天的新聞報導,都占了不少媒體版面,讓社會大眾簡直看傻了眼,不知這些家庭的親與子,究竟是怎麼了?

身為母親兼親職教育工作者,我也要對現代父母們大聲疾呼:孩子是我們自己的,不能只靠學校,也不能只怪環境;孩子既然來讓我們做了父母,我們就有責任,不只生他養他,還要愛他教他。

究竟怎麼愛孩子,記得我的師長上慧下深上人,曾在解釋「如來」這個名相時,有一個很妙的比方。他說,當孩子哭著需要媽媽陪伴時,媽媽就能聞聲而來;一旦孩子想要獨處或和同伴一起玩時,媽媽也能欣然放手而去。這樣的媽媽,能依孩子的需求從容自在,來去自如,便是做了孩子的如來。

對了,父母若能做孩子的如來,就是給他最好的愛。不過如來媽媽並不是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媽媽依的是孩子的「所需」而非「所欲」,否則就不是愛,而是放縱。現代父母常分不清孩子的「需求」與「欲求」,而在不對的時機,給了放縱的愛。例如因禁不起孩子的要求威脅… 閱讀全部

少欲知足 身心自在 /王安隱

快速的經濟發展,使人的生活腳步更加忙碌。多元化的社會結構,人與人相互之間的關懷,亦越感疏離。物欲的趨使,讓彼此之間,因現實利害,產生許多的矛盾與衝突。

人的心事,隨著生活環境的轉變,而百樣雜陳,看似生活安寧,其實心事煩瑣。真是「心事重重誰知曉。」

我們都是凡夫,凡夫的心,因有計較、有分別、有貪嗔,所以煩惱絲糾纏不斷。因此在現實的生活中,有人活得很不快樂,活得很辛苦…。世人的欲望,無非是財、色、名、食、睡,為了追求功名利祿,追求物資生活享受,為了滿足貪欲的世俗心,終日勞碌奔波,得不到片刻安閒而身心疲憊。

要如何能夠使身心生活過得清淨、自在、安詳、快樂?就是轉化心境,少欲知足;佛經說:「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要知道「苦」的根源,就是由於世間的貪欲不捨,如果能少欲知足,則能身心自在。

吾師嘉義寂光寺慧深法師說:「能知足的人臥在地上猶如天堂,不知足的人雖在天堂猶如地獄。」所以… 閱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