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彌陀經

精進佛七現形記 /莊嘉茵

(寫於2002年,參加精進佛七後)

有了年初在寺裡參加精進佛七的經驗,這次得知臨時舉辦精進佛七,同修與我很快的報名參加。行前已被告知,此次全依煮公上人所倡導之儀軌:每日念佛九炷香,禮佛一千拜,禁語且過午不食。我們在家也開始調整作息,每日禮佛一百零八拜,在身心上先作前行。原本只報名四天的我,在報到當天才排除萬難,能夠參與全程。

從台北趕到寺裡已近午,大眾正在過堂。護七組的師兄幫我們兩人辦理報到,我告知要由四日改為全程,師兄說那麼得由隨喜參加者的寮房轉到全程者的寮房。他翻到其中一頁寮房的住宿名單說:「這間有人臨時來不成,負責的師父正在過堂,待會兒一定幫妳轉到這間。但這間都是老菩薩,打呼得很厲害,妳一定睡不著。不過若把妳換到隨喜的那間,來念佛的人參加的天數不定,每天進進出出,怕妳分心,也想跟著回去。」我說:「好不容易能來七天,一定堅持到最後。」過堂後,護七組就幫我安排在原來的隨喜寮房。

整個下午,大眾… 閱讀全部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 060

各位蓮友:

此次解釋「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花。」

佛又一次叫舍利弗:「極樂世界,空中時常演奏天然的音樂,地面是黃金琉璃等七寶所舖成的,晝夜不停的,從天上飄落下很芬芳美麗的曼陀羅花來。」

「彼佛國土,常作天樂」:是講極樂世界的虛空,有很多很多的樂器,浮在虛空裏頭,不會落下來,不要人去吹,也不用人去彈,自然而然會發出很多微妙悅耳的音聲來,叫做「天樂」。念佛的人,臨命終時,虛空裏頭會聽到天樂來迎接,就是因為極樂世界本來就有這種音樂的緣故。這是講《虛空莊嚴》。

「黃金為地」:《阿彌陀經》說黃金為地,《無量壽經》說七寶為地。七寶是以黃金為首,舉出首要的一種,就含攝了其餘的一切寶物。實際上西方的大地,是七寶混合鋪成的,也有一寶所成的,這些寶物其體性柔軟,光色晃耀,超越十方。不像我們這個世界,地是泥土或是柏油,很污穢的。這是講《大地莊嚴》。

「晝夜六時」:晝是白天,夜是晚上。… 閱讀全部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 059

各位蓮友:

這次解釋「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釋迦牟尼佛又一次叫舍利弗,對他說道:「舍利弗,你看吧!極樂世界有如上面所說的欄楯、羅網、行樹、寶池、樓閣、蓮花等種種莊嚴妙境,這都是阿彌陀佛的大悲、大行、大願,無量功德所莊嚴成就的!」

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行,出家做法藏比丘時,在《世自在王佛》面前,發四十八願來莊嚴極樂國土,廣度眾生;其中有一個願(國土嚴飾願)說道:願我作佛時,自地以上,至於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天人。

《無量壽經》也講到: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佛所,用五劫的時間思惟,參考了二百一十億個佛土的清淨莊嚴,攝取他們的優點,立下了一個廣大的誓願。從那個時候開始,多生累劫的來到人間:或者示現菩薩身、或者示現聲聞身……等等,來實踐他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的修行,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難捨能捨的… 閱讀全部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 058

各位蓮友:

前面介紹極樂世界的安樂相狀:欄楯、羅網、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階道、樓閣寶物所成,蓮花大如車輪,微妙香潔……等等。

或許有人會懷疑:我們世間的聖賢,一向只注重精神道德的修養,生活起居非常的淡泊,從來是不講究的;為什麼極樂世界的聖人,反而貪圖華麗的享受而重視外表呢?

如果懷有這種想法的人,那是沒能體會到彌陀慈父的一片悲心!阿彌陀佛為了悲憫苦惱的眾生,才大開方便之門,以無窮的願力,莊嚴極樂淨土,讓所有苦惱的眾生,都能了解這個世間充滿濁惡;極樂世界又是何等的清淨,由此引導我們捨棄痛苦,追求快樂,而發心修行念佛,同願往生西方。

歸根究柢來說,我們的「真如自性」,本來就具足無量功德法財,什麼寶貝都有,那由願力所成的七寶莊嚴,又算得了什麼!所謂「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這只是佛陀引度眾生的一種方便,一種妙法而已。

古德有說:「身安則道隆」,若身心都不安穩,如何能修行呢?一… 閱讀全部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 057

各位蓮友:

上次講到阿闍世王造作五逆罪,將墮阿鼻地獄之前,生大懺悔心,感召佛陀放光加持,為他說法,勸令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而得上品中生往生。

曾經有人說:「既然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當中,有《十念必生願》,那麼等臨命終時再來念佛,念十句就可以往生西方,何必每天都要念佛?」他不知道一般人要往生前都在哪裡?不是在家裡坐著念佛,而都是在醫院裡,躺著不醒人事,或插著管子留一口氣送回家,或被送入冰庫;或者無常現前,被車子撞死,或被火燒死,被水淹死……等等,種種的痛苦當下能念佛嗎?

所以「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是要天天念、時時念、心心念。要把阿彌陀佛的慈悲心、清淨心念出來。要放下:人我是非的心、爭名爭利的心、貪瞋癡慢的心……等等。凡夫眾生若不提起佛號,時時刻刻都是在打妄想;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所以地藏菩薩才說:「世尊!我觀是閻浮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脫獲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惡緣,念念增益。」

所以古德有… 閱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