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地藏經

讀誦地藏經的感應 /蓮友

以下是一位這一年多常回來寂光寺學佛的蓮友他最近碰到的事情,經徵詢同意後與大家分享:

昨天晚上我太太打電話給我說叫我要準備幾本經書,有人要跟我拿,我想說是誰,由於是我丈母娘交代的,他也沒說得很清楚。

剛剛,我接小朋友去到我丈母娘家,其實我已經忘了這件事,本來小朋友下車後, 我就準備要回家了,但是丈母娘說有事情要跟我講,我就進去坐了一會兒,他就提到了這件事。他說,昨天他做了一個夢,夢中我岳父的好朋友的太太跟我岳母交代,夢中他們是可以交談的,他說他想要幾本經書,要放在桌上看,他還交代說,我岳母的大女婿就有。沒錯我就是大女婿,只是這位阿姨,我不認識,我們也從來沒見過面。最後的一個畫面是,一本地藏經,然後夢境就結束了。所以我岳母交代我其中一定要有一本地藏經。

這位阿姨聽說住在我岳母家附近,我聽一聽覺得有一點疑惑,本來想說,這位阿姨要經書是要做什麼用,是不是他家裡有人往生?想要念經迴向給家人,心裡還想說念地藏… 閱讀全部

無形的尺 /智悅

有件奇妙的事,跟大家分享一下。

前陣子我突發奇想,拿著花盆放到鄰居家的旁邊,把果皮通通丟到那裡,想說反正周邊都沒人住,荒蕪一片,可在盆子裡作堆肥,減少垃圾量,如果螞蟻去吃,那裡也沒人,不相干,給他們吃個飽。

一陣子後,發現我家的走廊下磚縫裡長了螞蟻窩,成群的螞蟻跑上跑下,我起了煩惱,每天盯著那些螞蟻,不知所措,怕踩到他們,結怨。有天我又起了個念頭,說我持咒給你們請你們搬家吧,把你們踩死了不好,咱們不要結怨仇。忽然心裏冒出來一句話:你不是在人家厝邊養螞蟻?啊!我馬上停止這種作為。

隔天一看,磚縫邊螞蟻窩沒了,只剩正常的幾隻在活動,幾天過去了,一個禮拜過去了,確定沒有螞蟻窩了。

這件事情讓我感受很深,只要不是自己的東西,不管有沒有人在,都不能起貪念、愚癡、佔人便宜,天地良心,有把無形的尺在衡量著咱們的一舉一動,凡事欺人不得,暗處都不能欺,要誠實正直的好好作人,才有人的樣子。

有人問及我持甚麼咒可以請螞蟻… 閱讀全部

與您同行 /莊嘉茵 王雀息 王欣宜

自從師父上人及同行師父們蓮友們從大陸東北地區返回,有許多因為這個機緣與上人結緣的東北地區朋友們開始吃素、學佛。大家對於學佛都求知若渴,在大陸微信的「寂光园地」中,向師父上人請法。其中有位河北省的朋友因為自己的母親中風住院非常心急不知如何是好,許多同修蓮友們紛紛將自己跟隨上人學佛所學所經歷的事情寫出來與他分享,以下轉貼過來與大家分享:

嘉茵師姐:

我的婆婆92歲了!我30年前認識我先生的時候,就知道婆婆有慢性胃病,每天中飯、晚飯只吃苦茶油麵線,不能吃飯吃麵。我們二十年前請公婆同住,但是只有公公搬來,婆婆帶著外勞堅持住在老家。十七年前我們認識師父後吃素了!兩年後婆婆在老家吃不下飯,住醫院一週查不出病因。婆婆說私立醫院不靈,又到台大醫院住一週,醫生說應該是憂鬱症。出院幾天後,不能吃不能喝,整晚不能睡。

那天剛好是清明報恩佛三法會,精疲力盡的婆婆終於願意搭飛機到嘉義。師父問婆婆有無家人生前會胃痛,婆婆說… 閱讀全部

今世果與前世因 /楊思偉

古人有言「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由於小時候在農村長大,也有農事工作經驗,一向認為自己的身體還算健康,每次生病頂多是感冒之小病,從沒想到自己也會碰到一場攸關生死之大難,那是民國八十七年七月酷夏之事,幸好依賴菩薩之慈悲願力,以及慧深師父的慈悲關懷,乃能逢凶化吉,度過一場劫難。

那年七月,我所任職的學校已經開始放暑假,天氣非常炎熱,剛開始時,只覺得有些感冒的症狀,些微發燒,身體不太舒服,看過幾個醫生,都以感冒方式處理,可是吃了藥以後,並沒有好轉的現象。折騰約一星期左右,只覺得全身無力,直冒冷汗,晚上睡覺雖然開了冷氣,仍感覺非常酷熱,一個晚上需要換上好幾件的汗衫才行,又折騰了十天左右,最後透過師姊侯老師的介紹,到台北醫學院附屬醫院驗血,白血球已經上昇到三萬左右,情況危急,馬上辦理住院。

住院檢查的結果是肝臟已有三分之一長膿且十二指腸出血,經過醫生緊急會診,認為不緊急開刀的話會有生命危險,乃在住… 閱讀全部

幸福人生的密碼—談生命中的因果觀 /楊思偉

一、前言

人生在世,追求幸福的人生,希望擁有財富,追求名分地位,獲得健康身體,以及幸福和樂家庭,並有福慧雙全之小孩,都是每一個人及每個家庭所期盼的。但是環顧我們的周遭,真正獲得上述各種幸福果實的,可能案例不多見,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總有一些遺憾和缺陷,那又為何會這樣呢?當人們面臨遺憾時,可否真正追求到世間的幸福呢?其掌握幸福之關鍵密碼又在哪裡呢?

我以前當過小學老師,和小朋友有過較常接觸,後來到國外讀博士學位,繼續研究教育學術,希望透過教育教導年輕朋友成為有用之人。回國以後,從事大學教書工作,經過數十年之過程,不斷思考教育到底要教什麼?教知識與教做人何者重要,當老師最終目的如果是幫年輕學生安身立命,那教書是要救「生命」?或是要救「慧命」?這是非常嚴肅有趣的議題,很值得探討。何況在教育現場,我們可以看到學生不同的狀況,學習能力的差異、家境的差異、相貌的差異、個性的差異,甚至健康的差異等,有時即使老… 閱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