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2017年新年禮物―五戒之旅(下) /讌婷

法喜充滿的回到寺裡,內心激動有許多話想跟人分享,但基於回來首要的一件事是謝師,於是著急又忐忑地穿上縵衣走進會客室,當時只有一位客人和師父談話,我滿身大汗的頂禮師父,多了一件縵衣不太習慣,拜佛起身感覺自己像是個新鮮人一樣。

起身後就溜去法淵師父旁邊笨拙的卸衣,一邊小聲的和法淵師父解釋我消失的這幾天不是去出差而是去受戒,一邊平息各種情緒。

當時已接近傍晚用藥石的時間,師父在客人離開後就先回房休息,法淵師父熱烈邀我坐下來聊聊受戒的感受,也分享了他的經歷。

那段幾分鐘的談話,讓我受戒後的滿腔熱血立即有了出口,對於法淵師父那天的傾聽與回應一直很感謝,至今想起來更覺溫暖。

――受戒之後繼續出坡

過了五天,寺裡的大掃除還沒結束,我繼續參與常住出坡的工作。

工作範疇來到大寮,整理三個大冰箱。再次看見那麼多常住師父一同工作還是有點大開眼界,但跟還未去受戒之前比起來,多了另一種感覺:當時見到常住師父們在工作中都很認真,彼… 閱讀全部

答覆蓮友提問–皈依 海青 念佛

學佛真正的目的,不在皈依與受戒。但如理如法、依教奉行的受戒持戒,有助於我們學佛向佛。佛法(包括戒律)是讓我們來了解如何遠離苦報、增長福慧的方法,只要有心願意學習,即使沒有參加過皈依或受戒的儀式,在日常生活中用心觀察自己、體貼別人,當行則行,當止則止,一樣可以減少造惡業受苦報,也能增長福慧。而對於已經願意皈依或願意受戒的人來說,能夠真正持戒―力行落實,自然就更加重要,是積極改革自己向佛向善的增上緣。

即使是沒有學佛的一般人,普遍都相信,傷害眾生的事情,我們怎麼樣都不會隨緣偶一為之。這是因為明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就像我們願意吃全素,也是因為不希望眾生因此而受苦。乳製品經研究已知除了有害身體健康以外,現代的乳牛為了應付市場大量需求,必須不停產乳,身心受到巨大的折磨。剛生下的小牛不能喝媽媽的奶,有些甚至馬上被帶走屠宰。連帶整個產業為了營利,自然想盡辦法從牛眾生身上剝奪一切。

我們用功時穿上… 閱讀全部

2017年新年禮物―五戒之旅(中) /讌婷

那一期在家戒戒子約300人,大部分都是要來受菩薩戒的,要受五戒的人少,大約占總人數的四分之一。

我從報到開始,就常常會聽到鼓勵五戒的人轉受菩薩戒的聲音,若在戒壇裡集合,也會有師父要我們這些排班排在後段受五戒的人好好考慮轉受菩薩戒,並歡迎隨時「晉升」。每天戒場也會公開讚嘆有哪些五戒的戒子轉移到菩薩戒的消息。

不管戒場怎麼激勵或戒子間怎麼影響,我在每次有五戒的戒子轉班移動到菩薩戒的時候,總是不為所動。一來我覺得自己會消化不了菩薩戒「十重四十八輕戒」那麼多條戒,二來我對於戒場要大家轉為菩薩戒的鼓吹方式有點不以為然。

五戒正式開始的第一天,也是2017年元旦,我彷彿像要參與寺裡的大法會一樣,精神振奮。由於前一晚被選為班長,班長的職責像是寺裡的內護一樣;課誦時需要發經書、注意各個時間點、負責領發點心…等等,任何幫忙照顧該班其他九位戒子的工作都得做,而我那一班幾乎全是可以當我阿嬤的老菩薩,也有需… 閱讀全部

2017年新年禮物―五戒之旅(上) /讌婷

2016年跨2017年的年底,對我來說是個特別的跨年,朋友們計劃了各種相聚歡樂的跨年方式,我則是安安靜靜地去受五戒。

2016年春天,得知某道場會在年底舉辦三壇大戒,有傳授在家戒。

因為先前聽一些受過戒的蓮友敘述受戒的過程,感到好奇而生起去受戒的念頭,但另一方面又覺得師父平時嚴格的教導就已經像戒律一樣了,是否不太需要特別去戒場受戒呢?這樣想著則又打消念頭。

就這樣舉棋不定的過了半年,到了十一月才下定決心去受五戒。我詢問了師父,在得到師父的同意後,就向公司請了十幾天的長假,打算去受戒之前先回寺裡把心靜下來,待受戒結束後再回到寺裡住上幾天。

不知道為什麼,覺得這段「受戒期」的開始與結束都要回到寂光寺好像才比較完整。

――受戒之前先出坡

受戒前提早一兩天回寺裡,正逢常住一年一度的「出坡」大掃除。

我雖然來寺裡學佛十幾年,但都只是回來參加水懺或是大法會,鮮少平時在寺裡參與常住的活動,別說一起出坡過,那時連「出坡… 閱讀全部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 087

  各位蓮友:

  此次介紹:如何念佛,才能讓我們心念專一?

  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提出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他說我們在念佛的時候,有三個重點要注意:

  第一個「念」:「念從心起」。很多人念佛的時候,佛號不是從心裡生起,是從嘴巴生起,嘴巴念佛,心裏沒有佛。在內心深處 ,要生起依靠佛的心,這個叫做「念」。

  第二個「誦」:「聲從口出」。很多人念佛不出聲的,這就不對了,不一定要念很大聲,但是多少要創造聲音,金剛念(嘴唇動)也可以。要靠嘴巴的振動,創造一點聲音出來,當做「所緣境」。

  第三個「聽」:「音從耳入」。再把自己所念的佛號,再聽回去。如果是打佛七的時候,有一、二百人在念佛,每個人都創造一個聲音出來,佛號要與大眾和合,當下只能夠聽你自己的聲音,音從耳入,才能夠達到一心不亂。

  「一句彌陀念、誦、聽(專注力),十句成片三、三、四(相續力)」

  這是印祖常常教導念佛人的名言。

  「寧可少念,不可草率」,這個很重要。當佛號在心中運… 閱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