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養愚齋隨筆》趁早培植菩提苗 /慧深法師

春節期間,有位信徒趁著假期帶領全家大小上山禮佛,順便和我見面。她介紹已大學畢業在社會上工作的兒子與韓國籍的未來媳婦,要我開示他們。我正在猶豫:「這對年輕人會不會嫌媽媽八股,在過年時還要叫師父訓一頓。」年輕人開口了﹕「師父,還記得我嗎?我讀國小的時候,常常上山來參加慧覺育樂營…。」從哈佛攻讀碩士回國的哥哥也緊接著說﹕「我也是!」十幾年前我剛到能仁寺時,突然想到當時許多國中國小的小朋友,假日不是迷戀電動玩具,就是不知道該怎樣打發時間,於是結合了一些有心的老師,在每星期日帶嘉義附近的小朋友上山,安排一些有意義的活動,讓小朋友能夠擴充生活的領域,也不會因為接觸不良的習慣而步入歧途。後來因為念佛堂的興建,顧慮到活潑好動的小朋友的安全,不得不暫停。沒想到目前的翩翩美少年,就是當時參加育樂營的小孩。

過年前有一位年輕人到訪,他看到我好像記不得他了,趕忙說﹕「師父,您忘記了,我是「塌塌米」,是以前在冬夏令營… 閱讀全部

《養愚齋隨筆》談修行 /慧深法師

常聽一些剛接觸佛門有心學佛的人問:「我有心學佛,但是不知道先從哪邊修起?」這是一個很難答覆的問題。佛法八萬四千法門,每一個法門都和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而且這些法門是要我們體悟多少自己實行多少,而不是只搬一些佛法的書籍研究研究而已。因此我往往會先瞭解提出問題的人的職業或興趣,提供一些事實做為修行的參考。

往往有些初學者會問:「我的根機適合修禪,修密,修淨土或…?」我覺得釋迦牟尼佛當初會告訴我們那麼多方便法門,其實最終的目的都是希望引導大家得到真正的快樂,解脫煩惱和痛苦,並沒有哪個法門好,哪個法門不好,也沒有哪個法門較高,哪個法門較低的分別。就如我們生病了,只要能對症下藥,就算那藥很便宜,也是好藥;否則再珍貴的人參用錯了也會吃死人。

「修行」是把我們不圓滿的思想、行為、言談、舉止不斷的修正,使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能合情合理,而不是什麼經都會念,但回到現實生活中的言行卻沒有一樣和佛法相吻合,… 閱讀全部

《養愚齋隨筆》耕耘與收穫 /慧深法師

古人說:「只問耕耘 不問收穫」,雖然只是一心耕耘,不去計較有多少的收穫,但是只要耕耘得當,不是「揠苗助長」,必定是會有收穫的。

有一位老伯,很多人羨慕他田裡的作物收成比別人多,他總是說:「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收成這麼多)?反正我是戇戇仔(老老實實的)種,該收多少就收多少,我也不去操煩。」阿伯真的是只問耕耘,不問收穫。

可是往往有許多人只看到別人的收穫,卻沒有看到別人的努力耕耘,所以當別人在收穫時就會說:「哇!你的福報真好,像我就沒有人理我!」他沒有想到自己平時與人相處,根本不去理會別人、關心別人,甚至經常揶揄別人,和別人斤斤計較,不肯耕耘,豈能有收穫?而被他羨慕的人,每天不但見到人就親切的微笑,有好東西就歡喜的跟別人分享,遇到生病的人就自動的關懷,遇到別人有困難,也不辭辛勞的幫助人家,如此耕耘,怎能不豐收?

顛倒眾生就是不種因而期望有果,「不問耕耘 只問收穫」,一旦無法達成自己的願望,就只會怨天尤人,… 閱讀全部

《養愚齋隨筆》殺生、搶劫、邪淫的現世報 /慧深法師

現在的社會道德淪喪,從傳播媒體上,每天都可以看到殺人、搶劫、姦淫甚至姦殺老幼婦孺的消息。

兇狠殘暴的殺手,從成人降到只有十二、三歲的青少年,盜人財物的已不是過去的樑上君子,而是大白天公開搶奪,甚至為了搶奪一些金錢而用槍、用刀致人於死,手段凶殘的狂徒,這些人都是因為欠錢、欠賭債、毒癮發作…等鋌而走險;花甲老婦、年方四、五歲的小女孩,被摧殘的消息更令人髮指。

這些殺、盜、姦淫的狂徒,只顧目前的獸慾得逞,絕不會想到果報的可怕,所以為所欲為,甚至於一犯再犯。

記得十幾年前,我曾經到一個山寺中拜訪一位老和尚,適巧老和尚正在主持寺務會議,知客師父招呼我到客廳,不久又帶進幾位訪客,他(她)們神情肅穆,大家都不講半句話,客堂的空氣好像凝結了一樣。

就在我想開口和他們打招呼時,有一位約莫三十多歲的年輕人,端茶進入會客室,先把兩杯熱茶遞給我和我的徒弟,然後再轉向後來的那些訪客。端茶的青年突然沒頭沒腦的轉向我,蹦出一句… 閱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