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你的心量不應該那麼小 /陳聰楷

去年(2010年)兒子考四技、女兒考大學,為求孩子能考上理想的校系,在98(2009年)年10月師父到板橋辦法會時,向師父表示希望在孩子考前持誦地藏經回向給孩子以滿心願。此時同修剛好有因緣,有眾生出來解冤釋結,就在跟師父說完上述的心願後,眾生忽然插話說:「你的心量不應該那麼小,不要只求你的孩子好,你應該知道只要眾生好,你的孩子自然就好」。眾生的話頓時使我愣住,因為與持誦地藏經的目的相衝突,如果誦經的福報全數回向給法界眾生,能有助孩子考上理想校系嗎?但眾生的話必有其緣由,因此究竟如何回向才對?如何回向比較好?此些疑問成為我去年常常思考的問題。

  為知道這些問題的正確答案,除從地藏經中慢慢的體會外,也將師父的開示、電視台的佛法講學、金剛經中有關的經文、過去已瞭解的相關知見及上網查看相關資料,經過近一年的瞭解與思惟後,終於有所心得,確認眾生講的話沒有錯,因為布施所得福報的大小,關鍵在於布施時之心態及… 閱讀全部

吃魚真的有益健康嗎? /美國 陳惠娟

去年(2010年)在美國感恩節的前一個禮拜,那天早上我不知道為什麼三點半就醒來,因為睡不著了,所以我就起床。四點鐘時,電話響了,在海外的遊子最怕的就是半夜的電話,怕是不是在台灣的家人有事。結果那通電話是住在德州的小姑打來的,她說她在醫院的急診室,因為她的先生睡到半夜時全身出冷汗,呼吸困難,她叫了救護車把先生送到醫院。她打電話來想要問要該怎麼辦,可能是因為我的先生曾經住院過幾次,她覺得我們比較有經驗。就在她跟我先生講不到五分鐘電話時,醫生就過去告訴她說她的先生已經救不活了,小姑的先生往生時離他的生日才幾天,終究沒能過他的六十歲生日。

那天早上,我想了想,決定要在八個小時內要為他唸一部地藏經。很奇怪的是,我那天唸地藏經時,感覺嘴裡在吃魚,我從小就不喜歡吃魚,為什麼會覺得嘴裡在吃魚呢?只記得很多年前有一次和小姑他們去餐廳吃飯(我那時還沒有學佛,沒有吃素),她的先生吃到最後把盤子裡的一整條魚都拿起來… 閱讀全部

《養愚齋隨筆》禮懺 /慧深法師

  近年來在台灣,禮懺成為一種風尚。
  生意不好、運道不佳、久病不癒,乃至為了建寺、建校、募集慈善基金,從小型的拜個大悲懺、淨土懺、地藏懺、三昧水懺、梁皇懺到大型的水陸大法會,好像一切事,拜懺就可以解決。
  拜懺,本來是一件好事,顧名思義,也就是因為禮懺的人,由於自己的愚痴,在前世今生造了一些貪嗔痴的業,在已受果報或未受果報之前,禮佛求懺悔,希望從今以後永不再犯,業障消除。
  因為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每個人所造的業千差萬別,將來受的苦果也千差萬別。可是很多人在受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種種苦的折磨煎熬時,仍不知自己造了什麼業才受今天的苦果。所以只有藉先賢把佛菩薩開示我們造什麼業,現在或以後會受什麼苦難的懺文,來發覺自己所犯的錯誤,趕快把過去或現前所犯的錯誤改正過來,而且在佛菩薩面前發露懺悔,今生永不再犯,這樣才可以消除業障;或由於自己早日改過,以後免受苦果或重罪輕報,這是拜懺的真正目的。
  在過… 閱讀全部

《養愚齋隨筆》談「孝親」 /慧深法師

  佛門中常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兩句話不只是拿來說說而已,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真正的去實行。
  舉個例子來說,孝順父母,奉事師長也是眾善之一,如果每一個佛教徒都能夠真正懂得這個道理,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去實踐的話,我想倫理觀念就不會日趨淡薄,家庭當中也可以消弭許多暴戾之氣。
  記得我小時候,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生活必需品都很缺乏,三餐吃的十分之九都是蕃薯,只有十分之一是白米,我母親都堅持把白米飯留給祖父、祖母吃。雖然小孩子眼巴巴的望著白米飯,老人家也疼孫子,總想分一些給小孫子,可是母親一定守著讓老人家把飯吃完,而且每次都說「小孩子『吃物起頭』(喻人生才開始),以後不怕沒得吃」,如果有一些水果什麼的,也一定要小孩子先拿去孝敬兩位老人家,然後才可以開始吃,使我們養成了長輩沒吃東西之前,自己不能先吃的習慣,這種恭敬的行為,使得親戚和鄰居看了都很羨慕。
  現在物質的享受比以前豐富了,大可不必節省小孩的口糧… 閱讀全部

《養愚齋隨筆》道在生活日用間 /慧深法師

  不管出家或在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由修道而得道,於是拼命聽經、念經、持咒、打坐、拜佛,不知用去多少時間,背會了許多佛學名詞,甚至於可以口若懸河地把自己看懂的佛法作公開演說,可是在生活中卻無法把那些自己說的頭頭是道的佛法拿來應用;講歸講做歸做,事實歸事實,道理歸道理,無法在做事時想一想是否和自己所講的或所聽的道理吻合。我想,花再多的時間去研究道理,如果一點都不能拿來實行,學幾輩子對自己都沒有益處,就像花很多時間去研究毒品對人體的害處,能夠分析得很深入,自己卻無法放棄吸毒一樣。又有人標榜自己打坐時能多少時間屹然不動,但是只要放開雙腿,仍然追逐名利,無法對境不起念,再坐上幾輩子,恐怕都無法了生死;想想大多數人,包括你我都在說食數寶,虛擲光陰。
  許多年前,大仙寺的開參老和尚還沒有圓寂的時候,他的一位出家弟子心化比丘尼帶我去山上拜見老和尚,我請求老和尚開示,老和尚問我:「你是哪裡來的?」我說:「嘉義… 閱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