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 052

各位蓮友:

此次介紹「八功德水」,它具有八種的好處。

一、「澄淨」:澄清、乾淨。池水乾淨得一絲毫污染都沒有。不像世間的水,污濁垢穢非常骯髒。

二、「清冷」:不寒不熱,很清涼非常舒適。不像世間的水,遇到嚴冬就結冰,逢到酷暑水份蒸發,乾燥得讓人受不了。

三、「甘美」:甘中帶甜,像甘露一樣,常喝能治百病。不像世間的水,鹹苦惡臭。

四、「輕軟」:輕揚柔軟,可以往上流注。不像世間的水很沉重,只能往下流。

五、「潤澤」:水滑潤而且充滿光彩,對皮膚有滋潤的功能。(不像世間還要抹化妝品)。

六、「安和」:平安和睦。水會隨你的意思,要淺一點它就淺,要深一點它就深,不會游泳的掉在水裡也不會淹死。不像世間的水,洶湧洪水氾濫,造成災害。

七、「除飢渴」:能止渴充飢,得到充分的養分滋養身心。世間的水可以解渴,但不能充飢,有時不乾淨,反而飽脹生病。

八、「養善根」:增長善根,啟發智慧。

七寶池裡頭提供的八功德水,無論是食用,或是用來沐浴… 閱讀全部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 051

各位蓮友:

此次補充說明,七寶池中蓮花枯萎之原因,關鍵在於「退轉與失念」,念佛人怎會退轉?

一是「魔外蠱惑」:雖信願念佛,卻愛跑道場,不知不覺的見聞了外道的思想,受到蠱惑,捨念佛而就外道。

二是「世欲引誘」:念佛人不自覺的染著世俗的生活,被影劇、網路、手機等左右了生活節奏,漸漸的不把念佛功課列為優先,為圖視覺聲光享受,功課不過是敷衍了事而已。如此極樂蓮花怎能不日漸枯萎?

三是「依人轉移」:學佛念佛,依人不依法,那一天心不定,改學其他法門,便捨棄念佛,蓮花就會枯萎了。

四是「輕報發疑」:念佛日久,激發宿世業障,將重報轉成輕報。念佛若不懂教理,見念佛卻感得病苦、挫折……等果報,便懷疑「念佛有何用?阿彌陀佛都沒有保佑?」就改信神壇、外道。此等人,莫說蓮花枯了,蓮藕根也不見了。

五是「好事稱修」:念佛一聲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何況是日日念。念到心想事成、吉事連連,於是見人就誇說:「這都是我用功念佛感召來的。」… 閱讀全部

念佛與持咒的心念與態度

無論念佛或持念往生咒,只要是諸佛菩薩名號或來自諸佛菩薩的秘密真言,都有一個共同的慈悲利他精神――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不為自己求安樂。

所以無論我們要念佛或持念往生咒,應該秉持與菩薩一樣的心念,不是祈求免除自己的病痛,而是迴向眾生能蒙諸佛菩薩加被加持,身心病痛獲得醫治,業障消除,離苦得樂……

何況如果是被我們傷殺的眾生,內心恨意怨氣很難平復,更需要我們用懺悔心與柔軟耐心彌補他們……

我自己哪裡痛時,是去觀想那裡也被我傷害的眾生他們種種的不舒服與痛苦,以及對我的怨氣,然後要很耐心很柔軟很真誠的去道歉,單純的道歉(自己做的是不對的――也要知道怎麼樣不對),內心如果存著「我道完歉該好了吧」這種心念…,終究是為了自己,而這樣的心念態度始終和諸佛菩薩的精神、心念是不相應的。

業果可怕 /黃秋慧

我在雲林非營利照護機構服務,兩年多前有一位熟識的朋友帶著他的侄子及姪女來說要暫時託我們機構照顧。兩個孩子看起來很正常,並不是屬於我們機構服務的對象範圍,況且怎麼不是孩子的父母帶來,卻是孩子們的姑姑帶著他們來?

詳細了解之後,才知道孩子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正常,但已經出現思覺失常問題,也就是精神失常。孩子一出生就都這樣嗎?這位姑姑跟我說不是的,是最近才接連這樣的……,我聽了覺得更加奇怪於是追問原委,這位姑姑本來支支吾吾,慢慢的才說,孩子本來就好好的,他們一家四口原來在南部山上種水果,山裡的猴子常常來偷吃或亂摘水果,父母很傷腦筋,於是開始毒猴子。猴子當然不知情繼續來果園裡摘水果吃,結果一隻一隻都中毒死去……,這位姑姑說,整個果園可能死了整百隻猴子或者更多……

後來孩子就出現這種問題?是的。父母親呢?怎麼是你帶他們來?姑姑說,這一陣子孩子的爸媽為了孩子心力交瘁,身體也開始出狀況,有時候嚴重腹瀉、頭痛、全… 閱讀全部

童蒙養正 (暨學員心得分享) /尋聲父母教育協會創會長盧桂櫻 暨學員

在「尋聲父母教育協會」所開的親職課程中,有堂主題叫「父母非教不可的事」最受邀請單位和家長青睞,可見大家都迫切想知道,自己對兒女,還有哪些該教而卻沒教的事。

尋聲創會至今,已邁入第二十一個年頭。鎖定要關心的目標,一直是家庭生活教育,就是父母在家庭中,教兒女如何生活,而不只是如何競爭或出人頭地的教育。

人到底該如何生活?牽涉到的層面廣大無邊,不過回溯到原點,還是離不開如何做人與做事。「做人」需要的是端正的心性品格、良好的生活習慣;「做事」講究的是正確的態度、得體的應對。人,只有先在這個基礎源頭上站穩,再加上不斷的努力和因緣際遇,才能在一生中,得以發展自己並貢獻別人,繼而創造源源不斷的幸福。

這個幸福基礎的重要性,我們的古聖先賢早已洞察,並為我們指引出方向,以及在生活中具體可行的步驟和方法,那就是目前台灣的教育界及公益團體眾所周知,並且行之有年的「弟子規」課程。

《弟子規》這本書出現在清朝,內容多數根據… 閱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