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醫師建言

醫師群專欄

真的,凡所有都是「因緣果」 /楊濟鴻醫師

今早有一位50多歲來看睡眠障礙的女性病患跟我說,這一個月他們一家人的生活步調都亂了,因為其先生發生中風(梗塞性),她一直很感嘆的說:「啊,怎麼這樣無常…」,聽到她如此一說,我馬上用斬釘截鐵的跟她講:「歐巴桑,您先生不是很無常的,這就是因緣果報。您先生有糖尿病、高血壓(這是因),但他又不配合藥物治療,飲食更是無節制,建議他吃全素,他又不肯(這是惡緣),當然病情必然會控制不好,而糖尿病又伴隨有高血壓時,依據所有的醫學研究報告,其發生心血管病變的機率是會高很多的,如:中風、心肌梗塞…,所以您先生就得了梗塞性中風(這就是果報)。」

聽我如此跟她解釋之後,似見她心有戚戚焉,頻頻點頭,好像又很惋惜的說:「早知會這樣,當初就一定強烈要求他配合。唉!」只見她長嘆一聲,才離開診間。

我們每天的生活其實就是不斷地在上演「因緣果」。 請不要以為「因緣果」是只有佛教才講的,是很神奇、很玄,甚至是什麼很神通的概念。你愛吃… 閱讀全部

吃豆類、穀類到底會不會導致血中尿酸值增高而引發痛風?/楊濟鴻醫師

以前認為尿酸高的病患,其飲食要攝取低普林值的食物,對於高普林的食物要絕對禁忌,如:動物內臟,海鮮,肉品(尤其是濃肉汁),酒,(香)菇類,蘆筍,豆類等。但已有越來越多的醫學研究發現這個食物禁忌是要修正的,尿酸高的病患是要採行低熱量飲食,絕對禁忌的是動物內臟,海鮮,肉品(尤其是濃肉汁),酒,而以往認為該禁吃的(香)菇類,蘆筍,豆類,現在發現它們實際並不會提高尿酸值。而且假若您是素食主義者,那麼這些植物性食物反而有利於尿酸的代謝。

美國哈佛醫學院麻省總醫院的Hyon Choi醫師在「關節炎與風濕症期刊」中發表一篇大規模研究的論文指出,只有肉類、海鮮及酒類,才會增加痛風的機率,其他沒有顯著意義的高嘌呤蔬菜,如蘆筍、菠菜,豆類等植物蛋白、葡萄酒,並不會增加尿酸值或增加痛風的機率。

另外,包括國內外的研究也顯示,飲食對於血液尿酸值上升的影響事實上沒有以往認為的那麼嚴重,食物普林的攝取量,對發生痛風的影響性小… 閱讀全部

不是豆漿,而是干貝惹的禍! /楊濟鴻醫師

訂正:06-12地藏法會在我分享的時候有提到,我在未學佛吃素前,曾經有一次驗出尿酸過高,我當時候是說:因為那一陣子我天天早餐喝一杯豆漿所致,但後來經同修(麗雅)告知,我才發覺我弄錯了。
我喜歡喝豆漿,而且經常是早餐喝上一大杯,這樣的情形已有數年歷史,不過我每年抽血的尿酸值都很正常。後來有一次尿酸有偏高,約7.4,那是因為那一陣子我每晚宵夜必吃2-3個大干貝(那是廠商送的日本大干貝(乾),所以是品質很優的),我都是用微波,而且我吃到非常內行,拿出干貝後,約略打量一下其大小,幾乎我就可以精準算出一顆要幾秒,同時二顆或三顆又是要幾秒,這樣剛好似烤的感覺(外皮酥內又有嚼勁),現在回想起來,真的是慚愧(吃干貝尿酸高,也是因果一條),阿彌陀佛!

吃豆類、穀類到底會不會導致血中尿酸值增高而引發痛風? /楊濟鴻醫師

以前認為尿酸高的病患,其飲食要攝取低普林值的食物,對於高普林的食物要絕對禁忌,如:動物內臟,海鮮,肉品(尤其是濃肉汁),酒,(香)菇類,蘆筍,豆類等。但已有越來越多的醫學研究發現這個食物禁忌是要修正的,尿酸高的病患是要採行低熱量飲食,絕對禁忌的是動物內臟,海鮮,肉品(尤其是濃肉汁),酒,而以往認為該禁吃的(香)菇類,蘆筍,豆類,現在發現它們實際並不會提高尿酸值。而且假若您是素食主義者,那麼這些植物性食物反而有利於尿酸的代謝。

美國哈佛醫學院麻省總醫院的Hyon Choi醫師在「關節炎與風濕症期刊」中發表一篇大規模研究的論文指出,只有肉類、海鮮及酒類,才會增加痛風的機率,其他沒有顯著意義的高嘌呤蔬菜,如蘆筍、菠菜,豆類等植物蛋白,並不會增加尿酸值或增加痛風的機率。

另外,包括國內外的研究也顯示,飲食對於血液尿酸值上升的影響事實上沒有以往認為的那麼嚴重,食物普林的攝取量,對發生痛風的影響性小於肥胖。… 閱讀全部

為何人要吃全素(奶、蛋、魚、肉均不吃)? /楊濟鴻 醫師

對於食物來說,我們真正在意的是,它能否給予身體真正的健康,尤其是長期的健康,而不是只吃到一些有營養的成份而已,更不是只有美味的追求罷了。( 我從事臨床醫學20幾年,發現絕大多數人是真正這樣在意的!)但您知道嗎? 營養 ≠ 健康

這是近年來飲食營養學的重大突破性發現,各位,記得:”營養 ≠ 健康 ”,這絕對是重要的新概念。

動物性食物(奶、蛋、魚、肉)雖然含有許多營養素,但它無法給您長期真正的健康。 以前認為要多喝牛奶、吃紅肉、滴雞湯、喝鮮魚湯,才夠營養,才夠健康,現在已經知道這是錯的。 多喝牛奶反而會導致身體流失更多鈣質,會更容易得腎結石、許多新陳代謝性疾病,自體免疫性疾病、幼年型糖尿病…,甚至於和癌症形成也有大關聯,而這種現象不只是牛奶如此,於其他動物性食物(蛋、魚、肉)中亦發現是這樣。

當然這不是短期間就看得出來,所以一般人都不以為意,這必須是透過大型,數十年追蹤、分析、統計的研究才能發現的。所以動物性食物(… 閱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