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本站分享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 062

各位蓮友:

上次講到「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

慈悲的阿彌陀佛,為我們這些生死凡夫,創造了一個那麼莊嚴安樂的環境,讓我們能夠供養他方十萬億佛,迅速增長福德與智慧。

佛陀警告我們這些初發心菩薩,不要往生「欲界諸天」,天上雖樂並非究竟安穩處。在享樂之中,會把前生的善業全部耗損,接著就墮落到三惡道去。在欲界天我們不能積集福慧資糧,只有浪費福報,使令內心放逸、墮落而已!

極樂世界就不一樣,它提供我們一個安樂的環境,一方面享樂,同時又可以提升境界不會墮落。讓我們在這樣的安樂當中,可以供養他方一切諸佛,積集廣大的福德與智慧資糧!

「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極樂世界的人民,一清早出去供養他方世界的一切諸佛,到吃早飯的時候,隨即回到本國,大家一起吃早餐,吃完後,便各自逍遙自在的漫步經行。

極樂世界的聖眾,因為證得了神足通,一念就可以遊遍十方,立刻就可以回到住處,這都是仰仗彌陀教… 閱讀全部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 061

各位蓮友:

此次解釋「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

在極樂世界,除了阿彌陀佛以外,所有的人民,每天天剛亮的時候,各人都用自己的衣襟,盛著許多勝妙的天花,去供養各方世界的十萬億諸佛。

「衣祴」:有兩種解釋:1、用布做成裝花的袋子,2、衣服的下襟。

「盛眾妙華」:除了上次介紹的曼陀羅華(白色的天華),還有各種美妙而高貴的花朵。

「供養他方十萬億佛」:極樂世界的眾生,怎麼知道要去供養他方世界的佛呢?怎麼知道哪一個地方有佛出世?阿彌陀佛的國土也要提供一個非常清楚的資訊。四十八願有一願「樹現佛剎願」:在極樂國土的寶樹上面,有很多的樹葉,這些樹葉會放光有影像,就像看電視螢幕一樣,看得一清二楚。在樹葉當中,能夠看到十方無量無邊的諸佛,在教化眾生的情況。

四十八願有一願「應念受供願」:供養諸佛所需的供品,不只是美妙香潔的天華,只要念頭一起,心裡想的供品,就隨念現前。而十方諸佛,於此時此… 閱讀全部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 060

各位蓮友:

此次解釋「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花。」

佛又一次叫舍利弗:「極樂世界,空中時常演奏天然的音樂,地面是黃金琉璃等七寶所舖成的,晝夜不停的,從天上飄落下很芬芳美麗的曼陀羅花來。」

「彼佛國土,常作天樂」:是講極樂世界的虛空,有很多很多的樂器,浮在虛空裏頭,不會落下來,不要人去吹,也不用人去彈,自然而然會發出很多微妙悅耳的音聲來,叫做「天樂」。念佛的人,臨命終時,虛空裏頭會聽到天樂來迎接,就是因為極樂世界本來就有這種音樂的緣故。這是講《虛空莊嚴》。

「黃金為地」:《阿彌陀經》說黃金為地,《無量壽經》說七寶為地。七寶是以黃金為首,舉出首要的一種,就含攝了其餘的一切寶物。實際上西方的大地,是七寶混合鋪成的,也有一寶所成的,這些寶物其體性柔軟,光色晃耀,超越十方。不像我們這個世界,地是泥土或是柏油,很污穢的。這是講《大地莊嚴》。

「晝夜六時」:晝是白天,夜是晚上。… 閱讀全部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 059

各位蓮友:

這次解釋「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釋迦牟尼佛又一次叫舍利弗,對他說道:「舍利弗,你看吧!極樂世界有如上面所說的欄楯、羅網、行樹、寶池、樓閣、蓮花等種種莊嚴妙境,這都是阿彌陀佛的大悲、大行、大願,無量功德所莊嚴成就的!」

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行,出家做法藏比丘時,在《世自在王佛》面前,發四十八願來莊嚴極樂國土,廣度眾生;其中有一個願(國土嚴飾願)說道:願我作佛時,自地以上,至於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天人。

《無量壽經》也講到: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佛所,用五劫的時間思惟,參考了二百一十億個佛土的清淨莊嚴,攝取他們的優點,立下了一個廣大的誓願。從那個時候開始,多生累劫的來到人間:或者示現菩薩身、或者示現聲聞身……等等,來實踐他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的修行,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難捨能捨的… 閱讀全部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 058

各位蓮友:

前面介紹極樂世界的安樂相狀:欄楯、羅網、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階道、樓閣寶物所成,蓮花大如車輪,微妙香潔……等等。

或許有人會懷疑:我們世間的聖賢,一向只注重精神道德的修養,生活起居非常的淡泊,從來是不講究的;為什麼極樂世界的聖人,反而貪圖華麗的享受而重視外表呢?

如果懷有這種想法的人,那是沒能體會到彌陀慈父的一片悲心!阿彌陀佛為了悲憫苦惱的眾生,才大開方便之門,以無窮的願力,莊嚴極樂淨土,讓所有苦惱的眾生,都能了解這個世間充滿濁惡;極樂世界又是何等的清淨,由此引導我們捨棄痛苦,追求快樂,而發心修行念佛,同願往生西方。

歸根究柢來說,我們的「真如自性」,本來就具足無量功德法財,什麼寶貝都有,那由願力所成的七寶莊嚴,又算得了什麼!所謂「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這只是佛陀引度眾生的一種方便,一種妙法而已。

古德有說:「身安則道隆」,若身心都不安穩,如何能修行呢?一… 閱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