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本站分享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 073

各位蓮友:

上次介紹極樂世界的眾鳥,每天都會演暢「三十七道品」,種種修行的方法,讓極樂世界的人民,每天都可以聽聞佛法開啟智慧,在修行路上得不退轉。

此次講:「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是念佛、念法、念僧」。佛、法、僧稱為三寶,「寶」具有最尊貴、殊勝的意義。

「佛」具足了「福德」與「智慧」這兩種德性,稱為「兩足尊」。「佛法」是修行的軌則,任何眾生聽聞佛法以後,能遠離世間一切物欲、一切煩惱,稱為「離欲尊」。「僧」是清淨的修行人,能為人師表,作為眾生的模範,是值得尊敬的,稱為「眾中尊」。

世間的金銀財寶,讓我們暫時得到生活上物質的滿足;而佛法僧三寶,卻是精神方面的無價之寶。所謂道:「冥冥大夜中,三寶為燈燭,滔滔苦海內,三寶為舟航,燄燄火宅中,三寶為雨澤。」若能依法奉行,能出離生死之苦,獲得法身的永久之樂。

講到「三寶」有好多種分類,舉出三種比較容易了解的來說明:

一、「住持三寶」:「住世」、「維持」,也就是「世… 閱讀全部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 072

各位蓮友:

此次介紹「四正勤」:四種合乎正理,讓我們勇猛精進向前修持的方法。

一、「已生惡令斷」:人的心念,時常起伏不停,有時起善的念頭,有時起惡的念頭,若警覺到不好的念頭生出來時,就趕快把它轉回來,運用慈悲心把它斷除,以免弄得不可收拾,正所謂是「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二、「未生惡令不生」:應時時刻刻看好這一念心,不要讓惡念生起來;時時念佛、想佛,惡念當然就不會生起來了。

三、「未生善令生」:每天要培養善心,時時發起慈悲心,想到眾生的苦,如何去幫助他們離開痛苦。修淨土的人,念佛的當下,惡念不容易產生,就能夠啟發智慧,生起一切的善法。

四、「已生善令增長」:好好保持這一念善心,讓它持續下去;念佛之人,心心念念都是阿彌陀佛,都是極樂世界,發願乘願再來度化一切眾生,自然能夠增長一切善法,將來必然能夠往生西方。

再介紹「四如意足」:

「四念處」、「四正勤」的修習,重點在於智慧增多,定力比較不足,故須再以修習「… 閱讀全部

供花的意義

庭院裡的梔子花開了,幾日前摘了幾朵供佛,師父說浴佛節時也摘幾朵來供佛。

今日是釋迦牟尼佛的聖誕,早餐後想到摘花的事,趕在共修前,供上兩盤,代大眾供養。

供養之際想到之前看到的一篇文章,在此與大眾分享。

北宋臨濟宗有一位無德禪師,有一位虔誠的佛教信徒,每天都從自家的花園裡,採擷鮮花到寺院供佛,一天,當他正送花到佛殿時,碰巧遇到無德禪師從法堂出來,無德禪師非常欣喜的說道:「你每天都這麼虔誠的來以香花供佛,依經典的記載,常以香花供佛者,來世當得莊嚴相貌的福報。」

信徒非常歡喜回答:「這是應該的,我每天來寺禮佛時,自覺心靈就像洗滌過似的清涼,但回到家中,心就煩亂了,我們一個家庭主婦,如何在煩囂的城市中保持一顆清淨純潔的心呢?」

無德禪師反問:「你以鮮花獻佛,相信你對花草總有一些常識,我現在問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鮮呢?」

信徒答:「保持花朵新鮮的方法,莫過於每天換水,並且於換水時把花梗剪去一截,因花梗的一端在… 閱讀全部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 071

各位蓮友:

此次再介紹「八正道」之三種修行方法。

六、「正精進」:「精」是不雜,「進」是不退。念佛的人,只有一心念佛向上,勤求往生西方,所有的努力,都是依佛法而挺身向前,不生退轉之心。

七、「正念」:正當的憶念。對一切善法,都能夠念念不忘。念佛之人,專念阿彌陀佛,其他一切妄念都不會產生出來。

八、「正定」:正當的禪定。集中精神,澄清思慮,不會胡思亂想,遠離散亂,身心會獲得寂靜、輕安。念佛之人,時時想到西方極樂世界,時時想到阿彌陀佛,自然會獲得內心的安定,而生起大智慧。

「三十七道品」有七科,只講了「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四科;還有「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三科,經文中就用《如是等法》一句,來包括其他三科。

一般來說,三十七道品是聲聞、緣覺小乘行者,基本的修持科目;嚴格說起來,這三十七道品是一切大小乘共通的。所有學佛的人,不管是大乘或小乘,都應該精進的去修持這三十七道品。… 閱讀全部

見聞分享

有一位學佛十多年的師姐說,他學佛以後每次開車在路上遇到載豬或雞…等的車,都會故意開到那輛車的附近,為這些動物授三皈依,希望他們不要再當動物被殺害。

雖然學佛那麼多年,認識好多出家師父,也常跟出家師父在一起,直到最近回到寂光寺,師父上人提醒他應該要吃素,他才開始吃素。

幾天前,他又在路上看到載動物的車,也是一樣又開到那輛車的附近,他說這一次他幫動物皈依時忽然發現以前的自己「揪ㄍㄟ先」(很虛偽),自己都還在吃動物,還幫動物皈依?!「真是非常ㄍㄟ先!怎麼那麼ㄍㄟ先!」

希望我們大家都不要跟一切眾生結惡緣,真正幫自己也幫眾生遠離災難苦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