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心得感悟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記法淵長流 /智盈

大家印象中的法淵師父,總是那位常伴在師父身旁、一邊忙著泡茶招呼居士、回應師父召喚,有時還得安撫排解眾生的示現,而臉上仍能一逕掛著溫暖笑容的侍者。如今,只有在心中追尋了;但是,更令吾等懷念的,卻是那位在法會中擔任領眾的維那-法淵師父。

每位不同的法師擔任維那,在起腔時即可清楚分辨出來。從在寺裡參加法會或朝山,就對法淵師父的唱誦梵唄印象特別深刻:宏亮、低沈、清晰、悅耳。《長阿含經》記載:「其有音聲五種清淨,乃名梵聲。何等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徹。四者、其音深滿。五者、周遍遠聞,具此五者,乃名梵音。」像同修早期接觸男眾道場,本已習慣男眾較為渾厚低沉的唱誦,唯對法淵師的舉腔起讚讚歎不已。透過師父平穩嘹亮的起腔,自心隨即調伏,亦令吾等隨文起觀,在梵音宣流下能很快進入讚偈莊嚴攝心的境界。就以讚佛偈來說,從偈首到偈尾,每每都唱到法喜充滿,又感動到非頭面接足不足以言。禮謝法師,讓弟… 閱讀全部

因果報應 絲毫不爽 /陳秀卿

秀卿從小就會做夢,但夢境中顯現的事都成真,因此對自身生命的不明,很想要明瞭生命的本源。一九七六年開始在台北善導寺參加淨空法師的大專佛學講座,從小聽先母講故事長大,她雖沒學佛,但她講的無非是因果報應的故事,先母叮嚀:「讓你們受教育,就是要你們明理」,很用心守護孩子的心靈,所以一聽佛法就一頭栽進去。四十年的生命歷程,多次生死劫難,都是仰賴佛、法、僧三寶的功德力,不可思議。漫長的歷程,細細咀嚼,猶如寒天飲冰雪,點滴在心頭,印證了佛陀的教理「因果」二字,更能彰顯佛菩薩救拔眾生的事迹,很感謝冤親債主給秀卿懺悔的機會,因果業力,如影隨形,絲毫不爽。每當生死劫難來臨前圓寂的恩師都會一一在夢中出現,四年前懺雲法師、廣欽老和尚、煮雲老和尚、丘桑仁波切,他們都圓寂仍會照顧弟子。若不是師父們的加持,今天秀卿已不在了。上面所提的是每天求三皈依的重要。

學佛至今,深受佛恩,但仍稱不上信佛,否則依教奉行,早就轉業,不會… 閱讀全部

業力與因果 /王安隱

「業」是行為或造作的意思,就是以身口意,所造作之善、惡、無記,都叫做業。業分身業、口業、意業三種,身業即身體行為的造作,口業為言語文字的造作,意業為思維心念的造作。其善性惡性,必感苦樂之果,叫做業因。善業有感招樂果的力量,惡業有感招惡果的力量,叫做業力。其在過去者,叫做宿業。現在者,叫做現業。人生的苦樂,皆有眾生的業力所招致。

因果是什麼呢?「因」是種因,「果」是結果,如是因得如是果。好比播下什麼樣的種子,便會收成什麼樣的果實。換句話說,「因」是我們日常生活所作的一切好壞行為,「果」是由這些行為所招感的善惡報應。每造一業,即種下一粒業種,待因緣成熟時,種子便形成果報;「種善因必得善果,種惡因必得惡果。」是必然的道理。

人活在世上,為什麼有的人出生在富貴人家享福,有的人出生在貧困家庭受苦?是因各人過去世造作業因不同,所以現在所受果報亦不一樣。佛經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 閱讀全部

略說「六道輪迴」 /王安隱

六道是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等六道眾生,乃眾生輪迴之道途,故曰六道。六道即是六趣,由於眾生所作之業因,各隨業力感招,所以有六處趣向的地方,故謂之六趣。

眾生因罪障深重,不論男女,不管貴賤,都脫離不了生死輪迴。輪迴何處,各隨業力,有的人這一世生在這一道,下一世又生在那一道。有的人這一世為人,下一世也許轉到天趣,成為天人。有的人這一世為人,下一世也許轉到惡趣,墮落在畜生、餓鬼、地獄受苦。也有可能轉入人趣,仍然成為人。古德說:「鑽馬腹,入驢胎,塗炭曾經幾度回,或時天帝殿前過,或向閻君鍋裡來」那有定算?

心地觀經說:「有情輪迴生六道,猶如車輪無始終。」所以不論是誰,只要沒有了脫生死,仍然在六道中流轉,生來死去,又死去生來,如車輪般的轉動,無有出離之期,這就是六道輪迴。

我們要深刻體悟,世事變化無常,老少生死不定。人生是過客,相守雖百年,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大經說:「人在世間,愛欲之中,獨生… 閱讀全部

貪欲是苦的根源 /王安隱

我們人有三種根本煩惱,曰貪欲、瞋恚、愚癡,此稱為三毒,貪欲是三毒之首,是一切痛苦的根因。

貪欲即貪財、貪色、貪名、貪利,貪求種種欲樂。也就是貪戀財、色、名、食、睡五欲,對於色、生、香、味、觸、法六塵,而生染著之心,永無厭足。例如:為貪圖口腹之慾,殺害生靈;為貪圖名利,勾心鬥角;為貪圖欲樂,追求聲色……。世人因貪著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起惑造業,所以招來苦報,輪迴生死。

佛經說:「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世人由於縱逸在五欲的生活中,所以無法遠離生死的繫縛,完全是由於貪著現前的五欲,不肯捨離,導致種種禍患。八大人覺經說:「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法華經譬喻品曰:「諸苦所因,貪欲為本。」 都是說明五欲是眾苦之本。

人活在世間都抱有美好的希望,但是人的欲望永無窮盡,所謂「山谷易滿,人欲難平」。遺教經說:「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少欲之人,無求無欲,則無此患。」世人為貪著五欲六塵,永無滿… 閱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