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心得感悟

電力對環境的影響 /明朗

由於現代科技進步,電力已成為生活上不可或缺的基本需求,日常生活對於電力的需求與日俱增。試想:若失去電力,日常生活恢復到幾百年前的模式,是多麼的不便。

自愛迪生將電燈改良並商品化,人類開始使用電力才一百多年,卻因此使科技進步的速度,超越幾千年的歷史,各式先進科技產品,無一不使用電力作驅動來源。

大自然並不存在電力儲存和傳送的機制,唯一可見的閃電稍縱即逝,人類為了產生電力,均需耗用天然資源(如:石油、煤炭、天然氣等…)轉換成電力,再傳送到各工廠、公司和家庭用戶。

然而,當電力使用越多,對環境的衝擊越大,也成為地球污染和氣候暖化的主因之一。

最近幾年因環保意識受大眾重視,天然能源耗用和用電量成正比,每當看到台電預估明年用電成長率,真不知是該為經濟繁榮而喜?還是為環境受害而憂?

近年興起的綠能發電,仍有其缺點,各種發電的優缺點,點選本文下方的連結網址有較詳細的說明。

氣候暖化除了為數眾多汽車排放外,各發電廠的… 閱讀全部

寂光寺的初體驗 /北京 丁逯

十二月的北京蕭瑟清冷,街上人們腳步匆忙,落葉早已化作春泥,自然界中的萬物到了養精蓄銳的時候,一圈新的年輪正在慢慢生長。而在十二月的某天早上,我們一行幾個人卻心情激動熱烈和北京的天氣截然不同,那時候在心底裡,真像有一隻守著要去尋找寶藏的巨龍。鄭居士帶著我們彷彿回娘家一樣,期盼且幸福。幾個小時的飛機,就把我們帶到了亞熱帶寶島臺灣。那裡的藍天白雲、碧海青山,還有那芭蕉椰林以及海風吹拂下的亞熱帶風光,就像一幅幅圖畫出現在眼前。

幾經波折,終於在福山居士的帶領下,來到了「傳說中」的寂光寺。車停在了寺院裡,寺院青磚青瓦,「寂光寺」三個燙金的大字顯得格外醒目。我們拉著行李箱來到樓裡,法塵師迎出來告訴我們師父早就已經在等我們了,行李還沒放我們就直奔三樓,去看師父,師父慈祥如故,滿臉笑容就像我的奶奶,腳步輕快的站起來迎接我們,溫暖的手握在一起,覺得好幸福。噓寒問暖之後,師父問了我們來到寺裡的感覺怎麼樣,北京的… 閱讀全部

我的習氣與業障 /盧桂櫻

(本文記錄自11月24當晚朝山禮佛之後的分享)

  各位師父,各位蓮友,大家晚安,阿彌陀佛!今天我們朝山車到的時候,有一件事情很嚴重,眾生出來告訴我們有造業的幾位。

  主要的犯錯者是我。過去生有一世,我是很有錢的人家,光是家裡幫忙的男眾女眾就有兩百多個人,可是我為富不仁,用種種酷刑刻薄對待這些服務我的人,只要令我不滿意,或者我生氣,脾氣來了,就拿他們出氣。所以,這位代表兩百多位出來的善知識說:「妳今生雖然有改,但是習氣還是在,偶爾發作起來還是很厲害。」我想起以前,我最大的地雷,就是人家對我的服務態度不好,比如到公家機構辦事,或者去百貨公司買東西這一類的,只要對方的臉色或口氣不好,我的脾氣就上來了。之所以會如此應是過去生被人家服務慣了所養成的壞習氣,還氣到咆哮說:「把店長叫出來!」所以,真的要很警惕。

剛剛法致師父有說,處理這些業障的重點,是要去連結我今生改了沒有?關於這個瞋怒,記得小的時候一熱就發脾氣… 閱讀全部

向大地請法(五)— 蟲蟲與我 /李靜瑤

大自然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導師,在用自然農法耕種的約莫這五、六年間,改變了我很多觀念及想法;有師、有法、有友和大自然的教導,幫助我突破了很多很多的思想障礙。

當農夫的第一關–如何面對蟲蟲,我想農人對蟲只有討厭和恨,所以才會用農藥去傷害他們。我是如何從跟蟲蟲對立,然後轉變到祝福蟲蟲,再進步到感恩蟲蟲。我用了兩、三年時間,去學習改變,以下是我的心得紀錄。

大家都知道要吃素,但可曾想過在昆蟲世界吃素的小蟲、蝴蝶是長得可愛又漂亮的,而吃這些蟲的昆蟲,如:螳螂、蜘蛛…等的長相,就不這麼討喜。在電影中的鋼鐵怪獸大多長得像這些吃蟲的昆蟲。想來當農夫的我本來就不想殺生,但當了農夫後看到蟲真的是很不喜歡。雖然我告訴自己自然農耕不防治,但擺在眼前的事就是收成很少,內心是很苦的。有一次我用「蘇力菌」去防蟲,看到蟲蟲的死狀,心中非常難過,我跟我先生從此不再用傷害蟲蟲的防治資材,就讓蟲蟲吃吧。剛開始對自己說:不… 閱讀全部

向大地請法(九)― 大自然的食物 /李靜瑤

印象中小時候賣玉米是裝在鐵桶內,鐵桶內放一大塊布包裹玉米保溫,小販把這桶子放在腳踏車後。每每看到賣玉米來一定請媽媽買給我,等走到裝玉米的桶子旁,小販打開保溫的布一股香氣襲上,玉米好香好香,用著期待的眼睛盯著小販在玉米上刷上一層鹽水,然後拿給我,吃著香甜的玉米真是享受,很難忘的感覺。

在外地求學工作,回到家媽媽一定買玉米回來煮給我吃,因為媽媽知道我喜歡吃玉米,媽媽的愛沒變但玉米的味道變了。我告訴媽媽不要再買玉米,因為玉米吃起來有一股農藥味。從此我不再吃玉米,但小時候那玉米的味道真的很難忘。

等到看到有機玉米,想到那玉米味道就想趕快買回家,一吃沒玉米香味,內心的失望很難形容,只能把小時候的玉米香深深地藏心底。

二○○七年來古坑當有機農夫,第一個作物就是玉米,夢想著找回玉米香,但自己種的玉米只有甜,香氣不足,因為種的是甜玉米,當時沒有人種傳統的白玉米。當時農場是按契約種植,沒有種白玉米的契約。

兩年過後… 閱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