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心得感悟

2017年新年禮物―五戒之旅(中) /讌婷

那一期在家戒戒子約300人,大部分都是要來受菩薩戒的,要受五戒的人少,大約占總人數的四分之一。

我從報到開始,就常常會聽到鼓勵五戒的人轉受菩薩戒的聲音,若在戒壇裡集合,也會有師父要我們這些排班排在後段受五戒的人好好考慮轉受菩薩戒,並歡迎隨時「晉升」。每天戒場也會公開讚嘆有哪些五戒的戒子轉移到菩薩戒的消息。

不管戒場怎麼激勵或戒子間怎麼影響,我在每次有五戒的戒子轉班移動到菩薩戒的時候,總是不為所動。一來我覺得自己會消化不了菩薩戒「十重四十八輕戒」那麼多條戒,二來我對於戒場要大家轉為菩薩戒的鼓吹方式有點不以為然。

五戒正式開始的第一天,也是2017年元旦,我彷彿像要參與寺裡的大法會一樣,精神振奮。由於前一晚被選為班長,班長的職責像是寺裡的內護一樣;課誦時需要發經書、注意各個時間點、負責領發點心…等等,任何幫忙照顧該班其他九位戒子的工作都得做,而我那一班幾乎全是可以當我阿嬤的老菩薩,也有需… 閱讀全部

2017年新年禮物―五戒之旅(上) /讌婷

2016年跨2017年的年底,對我來說是個特別的跨年,朋友們計劃了各種相聚歡樂的跨年方式,我則是安安靜靜地去受五戒。

2016年春天,得知某道場會在年底舉辦三壇大戒,有傳授在家戒。

因為先前聽一些受過戒的蓮友敘述受戒的過程,感到好奇而生起去受戒的念頭,但另一方面又覺得師父平時嚴格的教導就已經像戒律一樣了,是否不太需要特別去戒場受戒呢?這樣想著則又打消念頭。

就這樣舉棋不定的過了半年,到了十一月才下定決心去受五戒。我詢問了師父,在得到師父的同意後,就向公司請了十幾天的長假,打算去受戒之前先回寺裡把心靜下來,待受戒結束後再回到寺裡住上幾天。

不知道為什麼,覺得這段「受戒期」的開始與結束都要回到寂光寺好像才比較完整。

――受戒之前先出坡

受戒前提早一兩天回寺裡,正逢常住一年一度的「出坡」大掃除。

我雖然來寺裡學佛十幾年,但都只是回來參加水懺或是大法會,鮮少平時在寺裡參與常住的活動,別說一起出坡過,那時連「出坡… 閱讀全部

初入佛門有感(2019年8月 梁皇法會) /珠海 辛婷婷

從前,我去祠廟是景點遊覽,是純粹青睞於中國古建築的魅力。燒香跪拜多為迎合環境,也曾於佛前默許心願,但從未深信一尊佛像能幫我排憂解難,與其每日耗費時間念佛,不如把時間花在切實想解決的問題上較為實際。

我曾認真思考佛教是什麼,一度認為這只是遠古時期統治者的工具。他們利用當時無法理解的天象編造神話故事,從而穩固自身地位,畢竟現在的科學詮釋了雲彩上沒有天宮,月球上沒有嫦娥玉兔,天空的萬馬奔騰只因海市蜃樓罷了,天兵天將是子虛烏有,連玉皇大帝都不存在,如何讓我相信菩薩的真實性?既然他不存在又如何施法度人?那麼我釣魚吃肉跟懷胎不育有何關聯?看,我是一個多麼頑固的無神派。

今年在北京,我遇見了一位八十多歲高壽的仙人,大家都叫她「師父」。那天,只見一眾人等跟隨其後,師父腰板筆直、腳步輕盈的與他們走著聊著,我站在路邊遠遠望見,一貫膽怯的性格不知從哪來了一股力量,推行我伸手前行,走到師父面前自我介紹:「師父,您好,… 閱讀全部

妙法不思議 /北京 何平

我是來自北京團隊的何平,八月中旬第一次參加寂光寺的梁皇寶懺法會,卻留下異常深刻的印象。這一片寂光淨土容納了近千人,不知道是哪位居士幫我們留下了珍貴的影像,感覺像是參加了一場國際音樂會,無比的殊勝圓滿。

記得拜懺期間,預報有颱風要來,有一天雨下得特別大,都有些恐怖,可是在寺裡常住師父以及各位蓮友都很安詳,法會井然有序,有條不紊。據說,當時嘉義中埔有十一個村莊受災,滂沱大雨啊,水深至腰部,可是寂光寺絲毫沒有受影響,一切安然無恙,竟然在雨後祥雲朵朵飄。

法會期間,心中有滿滿的感動。我們能在寺中安心拜懺,要深深地感恩師父上人與常住師父,還有許多發心蓮友以義工,從交通、周邊環境、飲食、簡體版經書、……等等細節,都讓我們感到溫暖,有一種回家被愛的感覺!

我的先生李杰,雖然不是很擅言語,但他一直用心觀察和體悟著寺裡點點滴滴,很認真地寫了一首詩表達自己的感受:

大道修行在世間,
青燈古佛映紅顏。
佈道傳經君知苦,
地獄… 閱讀全部

莫謂惡小而為之 /王安隱

一個人行為的善與惡,可以決定命運的吉凶與好壞,一個人事業的成功與失敗,都是自己業力的牽引。一念之善,得善果報,一念之惡,得惡果報。善惡因果報應,如影隨形,自作自受。

地藏經云:「是故眾生,莫輕小惡,以為無罪,死後有報,纖毫受之。」這是勸誡眾生,不要輕忽微小的惡事,以為沒有罪,死了以後,曾經做過的惡事,一絲一毫都要受到果報。

法句經中說:「莫輕小惡,以為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凡罪充滿,從小積成;莫輕小善,以為無福,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凡福充滿,從纖纖積。」

小惡像水滴一般,滴水雖輕微,不斷滴下,力可穿石;故莫謂惡小而為之,以為沒有禍患,小惡累積,充滿罪惡,死後報在惡趣,受無窮苦。勿以善小而不為,以為沒有福報,點滴修善,累積福德,死後報在善道,享無量樂。

孔子說:「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例如在社會上常見聞:負責與民眾事業相關的政府官員,起先… 閱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