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地藏經講解(十四) /慧深法師 講 (未完整)

  禪波羅蜜音

  禪,具足禪那。過去將禪譯成去惡,將不好的去除;或思維修,事事都要經過認真的思維;或譯成功德叢林,一個人修禪定,有很多不好的都能去除,好的認真修持,是功德叢林;新譯是靜慮。去惡,一個人能夠修觀行,觀,觀察,事事都作觀,例如一個人很容易生氣,要他修持慈悲觀;一個人多欲,要他修無常觀。我們能夠觀察世間無常,貪欲又能如何呢?很多人在九二一大地震之後,什麼都沒了,發覺沒必要貪,能夠行布施時就行布施,該得的才得,不該得的絕對不取。有人搶劫,東西還沒得到,已經受到法律制裁,用不正當的方法拼這些做什麼呢?貪念由此消除了。因為我們能夠好好深入觀察一切諸法,能夠將所有的善法集合,自然向善去做,將惡法捨去。思維修,修出世的妙法一定要藉著思維修習才能圓滿成功。聞、思、修三慧,不聽就不能了解。佛經這麼深,一定要聽人家講解,聽聞以後好好的思維,思維之後將所體會到的付諸實踐,才能完成。功德叢林,因為修種種淨法,可以得到很大的功德,我們修習很久,所集的功德也越多,如同樹林一樣,今天種一棵樹苗,明天種一棵樹苗,越種越多,這裡就長得密密的樹林,是為功德叢林。靜慮,修行出世妙法,必需要非常審慎去了解真實的道理,每件事情都觀察得清楚,了解之後,再辨別它是對或錯,既然我們能夠辨別是非,就能夠將不對的去除,對的留下來實踐。
接著能進一步,無論對或不對,都不執著,所謂「能所雙亡,是非雙絕。」要到這個境界,要一層一層的修,先了解對或不對,只做對的。假使我們因而執著我們做的是對的,很好的,其實我們還有個我執存在,因為這時候會分別「別人的不對,我的才對」,有人我的分別心,我們還有苦惱。如果我們做的對,很自然的做成了習慣,別人的不對,我們根本不必要執著,是非都不放在心裡,心自然可以寂靜。由於我們能夠靜觀審慮,出世的智慧才能完成,故名靜慮。假使打坐時心跑掉了,沒有靜慮的功夫,打坐以後,面對種種境界,以前做錯現在還是做錯。坐的時候不會發脾氣,但是出到外頭,看人家這個不對,那個不對,不依我們的意思,我們生氣了,心怎麼能定?不說別的,在團體當中可能你是主管,你要職員明天有人來訪,要職員買花回來插花瓶。但是怎麼插你都不滿意,你的心不能靜下來。不但插花,甚至桌子怎麼擺放你都不滿意,事事都放不下,你非常忙碌。假使做的時候盡量向好的來做,別人做的不好,不必認真計較,煩惱自然沒了。這需要我們有智慧,才能夠這麼處理。
  有三種差別。一、安住靜慮。使我們的散亂心定在一個境界,選擇是非。我們將是非了解之後,能夠除掉煩惱障。
很多人很愛念佛,可是心很散亂。如果用單一念佛的念頭將心拉住,其他的一切都放掉,心就能定下來。
  二、引法靜慮。思考時三昧能現前,能發生種種功德。
  三、辦事靜慮。由於禪定能使我們的心清淨,生出種種功德,斷除五住煩惱,超脫分段生死和斷異生死。我們既然已經得度,不放捨所有有情眾生,寧願再進入五濁惡世來做種種利生的工作,這也需要有禪的功夫。
  各位,每個人自己想一想,我們的心是否像猴子爬上爬下,像馬四處奔跑,我們的心念,只要眼睛張開就不停止,甚至有人晚上躺下來也不能睡,想東想西,一會兒想兒子,一會兒想女兒,一會兒想起兒子對媳婦如何,女婿怎麼欺負女兒,甚至想事業,想田園,想房地,想要買什麼東西。我們的心既然不停止過,它怎麼能夠遇事有定力來考慮嗎?一個人的心沒有定力考慮,對的事情做到變成錯誤的。
  有一天有一家因為房子失火,家人趕緊將枕頭抱出來,平日就將珠寶放在枕頭下,緊急時候將枕頭拿走,勝過維護其他的東西還有價值,生活不會有問題。他拿出枕頭以後心頭的大石頭放下了,安心的看著房子被燒掉,一直慶幸最有價值的珠寶都拿出來了。等到房子燒光了,瞧瞧手中抱的東西,原來枕頭底下的珠寶沒拿,只拿著枕頭。當時如果他有定力,有充分的時間看清楚珠寶所在,將珠寶拿走,不是抱著枕頭。因為他沒有定力,慌亂當中抱枕頭出來,等到發現珠寶被燒燬了,才放聲大哭,但是已經來不及了。佛特別說禪波羅蜜音,要大家一定修定,平時有訓練,自然有定力。心定不散亂,心很鎮靜不慌亂,就能夠修習出世的根本。很多人希望有禪定,以為修定要學打坐,當然這是基本,修習到最後,雖然不打坐,挑柴運水心也入定,甚至到鬧市裡頭,我們的心也安定不動搖,這才是真正的定力。譬如有打坐時候能夠不想任何妄想,但是跟朋友出外,聽到人家喊:「好機會,別失了它,這是跳樓貨,十元的東西就賣你一元。」我們就拼命去搶購它,等回到家裡,才發現買來的東西根本沒有用處。沒有定力,往往會做一些傻事。我弟弟曾經說一個笑話,有一些人很傻,聽說某地衛生紙打折,一包衛生紙沒多少錢,就有朋友僱了一部計程車,載回來一車子的衛生紙。核計下來,以計程車資在附近商店就可以買到一大堆的衛生紙了。人沒有定力,外境一起,心已經亂了,人家怎麼做,就跟著做。人家流行吃某種健康食品,說是多麼有效用,價錢不便宜,不容易買到,大家還是搶著買。等到吃了一段時間,發現效果不好,錢卻花了一大把。這次受到了教訓,可是日後人家又說有世間難得的好東西,想買也難買到,像牛樟菇,一點點東西賣幾萬元,還是有人買它,以為它可以抗癌。等到發現服用沒有效果,也花掉十幾萬元了。沒有定力,沒想到那個說法有沒有科學根據,或臨床的醫學報告,要試驗,也只要買一點點來試驗就好,不能聽說難得買到就急著買來一大堆。很多人買靈芝或其他的東西,到某地美容,注射某種東西都可以達成目的,花費很多錢,不但錢沒了,甚至容貌沒變美反而變醜了,這是沒有定力所致。
  有的人想要有定力,從坐禪學起,到底要怎麼坐呢?古德教我們想坐禪,有十種應該注意的。
  一、令觀處明淨。修禪定先調適飲食,肚子餓打坐,一直想著肚子餓,妄想心起;也不可以吃太飽,太飽會昏沉。適量飲食就可以,打坐時可以坐得很舒適。隨順時節。較冷的時候要拿厚的被子蓋住肩膀和腳,大熱天,要用薄的。整肅威儀。不能因為在家裡打坐,穿內衣短褲就打坐,這很要不得。有一年我跟隨師父到東南亞打佛七。馬來西亞、新加坡整年都很熱,氣溫三十幾度,在那個地方一天除了念九十香的佛以外還要一千拜,有些年輕人不在大殿拜佛,一支香念完,有些時間就跑到偏僻的地方,脫下海青,穿一件短褲和內衣,就在那裡拜佛。這就失了威儀。打坐時衣服要穿得整齊,有威儀。不能懈怠,人家打坐半個小時,你坐十分鐘腳酸麻就不再坐下去,這永遠學不會打坐。過去大陸的叢林,尤其普陀山,旁邊近海,很多海沙,有人打坐時教人家幫忙準備一個米袋子的沙,兩腳盤起來,請別人幫忙將沙袋壓住兩腳,使腳不能動搖,然後離開,免得忍受不住哀號時旁人會將沙袋拿走。聽說初學打坐時,如果不這麼壓住,一會兒就想將腳放下來,或揉按雙腳。因為沙袋壓住不能動搖,時間到了,旁人才幫忙將沙袋搬走。有的人初學打坐,冬天還痛得流了滿身汗,將棉襖都溼了。冬天穿棉襖還流那麼多汗,將襖子浸溼,可見那有多麼痛苦。他熬過來以後,每次盤腳都很輕鬆。修禪也要有精進心。飲食調好,不吃太飽也不太餓,隨順時節,還要有威儀不懈怠。這幾個條件能夠觀想得分明,所有的緣都沉寂,心安住在寂靜,安住在禪定,這是所觀的地方明淨,觀得明明白白,很清淨。
  二、遍起觀諸根。坐禪的人要修禪定,應該好好的觀信等五根,令不消減,這能與定相應,心能不懈怠。五根,修行的人修四念處觀,雖然能夠使我們的善稍稍萌芽,但是一顆種子剛萌芽,還沒生根,芽很容易損壞。修五種法,令善根生起,故名五根。一、信根,相信正道與助道能夠生出一切無漏的禪定解脫,是信根。二、精進根,修四念處的正觀和種種助道法,能夠加倍精進不休止,是精進根。四念處:觀我們的身不清淨,觀我們的受是苦,觀我們的心無常,觀一切法無我。既然能夠有這種正觀,就要趕緊求出離。三、念根,只念正道與種種助道,一心觀想,打坐時不讓邪念妄念入心,這是念根。四、定根,將我們的心放在正道與助道,一心寂定,與正念相應,完全不散亂,這是定根。五、慧根,前面四念處的智慧,包含在定法裡。假使一個人不能觀身不淨,欲念生起,很想得到某個女色,心就散亂了。記得以前佛經有一則故事,外道已經修得定力,有神通,能夠呼風喚雨,起了一個惡念,要使某個國家刮大風下大雨,將那裡淹沒。那個國家的人都很害怕,不知道該怎麼辦。有個人說這件事不難,要破這個人的定力,只要叫一個美女,天天到那裡引誘,他的定力消除,呼風喚雨的力量就沒了。結果經不起美女天天在身邊引誘,外道的道力消去,甚至把那個美女頂在頭上到處遊玩。一個人假使沒有定根,沒有智慧,不能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對於自己的自性不能內照,自然沒有慧根。一個要修持的人,如果有這五種根,好像樹長了根,不容易動搖它了。信、進、念、定、慧五者都是很好的,自然的,我們有了這些智慧,對於貪瞋癡隨眠悔疑種種障礙能夠遠離。
  三、曉了於相。坐禪的人修禪定,應該了解我們的意識想念的相,不過急也不過鬆,調適合宜,我們的妄想就不會生起,比較容易入禪定。於相應該了解很清楚。
  四、制令心調。坐禪的人修禪定,應該生起精進心,來制伏我們的心。心不制伏,一會兒想錢,一會兒想吃的,一會兒想穿,一會兒想住的,我們的心會想來想去。將這個心制伏下來,不使心增長亂意。放鬆,不要急著「我要將它制伏」,不要過度壓伏它,定相一定能夠現前,成就三昧,使我們的心很調和。
  五、折伏懈怠。打坐的人如果沒得到定,就覺得一天到晚靜靜坐著沒興趣,不想坐了,自然想要睡覺。這時候一定要觀想種種禪的功德,策勵自己精進,自然定相現前,能夠得到三昧,名為折伏懈怠。
  六、心無味著。坐禪的人修禪定,因為慧根比較鈍,沒有種種方便,就不能得到寂靜。這時候對於能得定失了興趣,就會放鬆下來。但是我們的心應該不可以執著,坐的時候只要能夠將我們調伏妥適,後來功夫夠了,自然能有定力。
  七、心歡喜。坐禪的人對於勝定心無味,不覺得坐禪坐得很好,就應該觀生老病死和三惡道,我們的心就會想要不墮落三惡道,對它感到非常恐怖,然後我們念佛法僧等等功德,趕緊精進,使我們非常歡喜能得禪定,是心歡喜。
  八、心定成捨。坐禪的人要修禪定,應該要調伏諸根,如理思維,安住寂靜,捨一切不是正當的行為,是為心定成捨。說到諸根應該調伏,為什麼?譬如我們的眼睛看到奇怪的東西,眼睛跟著那個東西動搖,譬如看到一個人在眼前跳舞,你看到他舉手投足,你本來心要定下來,結果由於看到這個境界,心跟著跑了,怎麼有定呢?或者耳朵聽到人家唱歌的聲音,心想這首歌很好聽,忘了自己在坐禪,心隨著那首歌聽得入迷了。能將心調伏才可以,否則愛吃的水果放在眼前,聞到氣味,坐不住了,這也不能將心定下來。我們的心定,打坐就要使心專一,這個東西即使放在跟前也引誘不了,這才是有定力。老神在,無論什麼都不能引誘。
  九、近學定人。打坐的人修禪定,應該常常跟不修威儀和不修寂靜的人遠離,因為那些人威儀不修,教你不必穿著整齊,就以為學他那麼放鬆也好。不修學禪定的人,一天到晚找人聊天玩樂,你也跟著他去,怎麼能夠精進修禪定呢?反過來,我們應該常常親近安住寂靜威儀整肅的人,我們的心猿靜,他們教的方法我們來成就定業,這是近學定人。「和壞人走有子生,和好人走有布織。」織布是生產,不應該不正當的,跟壞人走動,生孩子了,行為不正確。修習禪定,就要跟行為正確的人來往,他怎麼做我們也學著做,日久,我們的定業就成就了。
  十、樂著安定。學坐禪的人要修禪定,於得定能夠善解緣起甚至怎麼入寂靜處,了解之後當然我們很歡喜的學習,甚至對於修禪定有了恭敬求懂得的人開導,自然我們的定心能起,是名樂著安定。
  禪有十種利益。修菩薩行的人能夠禪定,所有世間上一切萬緣,到這個時候都能夠放下,我們的定性就能現前,自然得到禪定的十種利益。
  一、安住儀式。修種種善行,行為不放逸,一定要嚴肅威儀,將所有打坐的方法都遵守,如此一次兩次三次四次,起初坐的時候可能有很多妄想,或我們的姿勢種種不能依照規定,練習日久,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就能夠不去攀緣外頭的色聲香味觸法,當然我們自自然然安住於定的境界。並非我們勉強將妄想心壓下來,是名安住儀式。
  二、行慈境界。一個人常常修習禪定,心中一定存有慈愛的心,對所有一切眾生都沒有加以殺害的念頭,對所有的眾生都能使他們得到安穩,是名行慈境界,我們的心都常常有慈悲心,常處於慈悲的境界。最近台北有一位李居士,他接觸佛法以後改變了很多不好的習慣,抽菸喝酒的習慣戒絕了。喝酒的人,下酒菜大概都是魚肉,這個人因為家境不錯,吃的是高貴的食物,牛肉他愛吃生的。接觸佛法以後,他了解以前造這麼多殺業實在不對。所以他不但將菸酒戒絕,還吃全素,不再吃眾生肉。他的家裡還有父母親,父親比他更會喝酒,看到他要戒酒,老人家當然認為戒酒是好事,但是吃素食卻不贊成。大人很堅持,老人家管不著,但幼小的孫子也要吃全素,捨不得。他僱了外傭,交代孩子吃素食,絕對不可以給葷食。老人家卻在兒子沒看見的時候,偷偷的給孫子吃肉。兒子感到奇怪,發覺昨天或今天爸爸或媽媽拿肉給孩子吃。奇怪的是,吃肉的那一天,孩子吃個糖果就差一點被鯁住死去,幸虧媽媽早發現,催吐,才將糖果吐出來。第二次,兩個印傭一個嚇得大哭,一個大叫救命,幸好這個爸爸心神不寧提早回家,看到孩子臉色鐵青,倒抓住催吐,糖果才吐出來。可能倒抓的時間太久,孩子的臉上有一點一點紅斑。他談起這件事情,覺得非常奇怪。有人向他說:「你這個孩子過去世是修行者,今生要好好的照顧他。」後來老人家回想,兩次糖果鯁住,都是吃了肉之後。李先生現在用心修持,想到以前吃那麼多眾生肉,對眾生實在太過殘忍,現在連小小的螞蟻也不肯傷害。以前看到蟑螂就打,現在盡量把他們抓走而已。一個人修習禪定,會生起慈悲心,不會殺害眾生。
  三、無煩惱。一個人修禪定,貪瞋癡一切煩惱自然不會生起。假使過去我們看到一個東西就很愛吃,人家沒分給我們,我們會很生氣,或愛吃的東西人家沒留給我們,全部吃光了,我們也很生氣。一樣樣都與人計較。父母買來漂亮衣服給兄弟姊妹,沒買給我們,我們也會生氣。如果我們修持,認為零食不應該計較,本來修習禪定就是要將貪念去除。減肥的人,看到美食就無法抗拒,吃了再做打算。減肥一公斤要一萬元,拼命吃,再到健康中心減肥,有時候沒能減下來,健康又發生危險。有修持的人,對所有東西都不會有貪念。人家待我們好不好都不放在心裡,沒有瞋恚心。我們有修持,有定力,能生出智慧,沒有愚癡,所以所有的煩惱都去除了。
  四、守護諸根。因為我們修習禪定,常常提防眼耳鼻舌身意,不被色聲香味觸法動搖,故名守護諸根。假使我們一方面坐禪,一方面看到種種東西,眼睛就跟著種種色的境界動搖;或聞到一個氣味,知道那是最愛吃的,心自然被拉動了。譬如打個精進七,從早一直拜到中午,又是繞佛又是拜,肚子餓。假使廚房靠近大殿,煮什麼東西,食物的香味飄過來,這時候如果你一直想:「肚子餓了,中午煮的這個東西很好吃。」念佛的心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不能專念,失了定力。假使我們真真實實入定,面前放再多東西,心也不動搖,耳朵聽到任何聲音也不動搖。跟人家講話,心卻想著別的事,或者聽到別人的聲音,對方說什麼我們都沒聽清楚。希望有定力的人,嘴念著佛,耳朵要聽佛號,不能跑去聽外頭的人說話。對於色聲香味觸法都不起心動念,有定力能夠守護諸根。
  五、無食喜樂。禪定當中,以禪裞為食,以定來資助道體,有時候沒吃東西,還是感到歡喜。假使各位看過虛雲老法師的傳記,記載著他以前在茅篷打坐,當時大家個自修持,每隔一段時間才聚會交換心得,有一次有一些法師想起好幾天沒看過法師,就到他的茅篷看。似乎好幾天沒生過火,鍋子裡的芋頭發鰴了。擊磬開靜,他出家以後,同參道友問他已經多久沒吃東西了?老和尚說吃過東西才打坐而已,時間不久。其實他好幾天沒吃東西了。上供會念:「禪悅為食,法喜充滿。」不但打坐的人有這種情形,聽說愛迪生這個發明家,研究非常專心,將手表放在鍋子煮都沒發覺。一個人專心一志,忘了時間,甚至幾餐沒吃也忘了。有人專心看小說,看得入迷,該吃飯也不知道,拿起一本書,本來要走到餐廳,卻走到別處去。無食喜樂,是因為修禪定,沒吃也感到非常歡喜,因為我們以禪悅為食。
  六、遠離愛慾。修習禪定,我們的心靜寂,不是心猿意馬亂跑,心不散亂,外面一切愛慾的境界引誘,我們也不被染著,能遠離愛慾。
  七、修禪不空。菩薩修習種種禪定,得到種種禪定的功德,雖然證得真空的道理,但是心中絕對不墮入斷滅空,還是處於中道裡,故名修禪不空。
  八、解脫魔羂。菩薩修習禪定,能夠遠離生死,一切魔網都不能纏縛,故名解脫魔羂。一般人沒有定力,小小事情也把我們纏縛住。最近有一個太太,看起來很年輕,她常到寺裡拜佛,可是她還有很多煩惱,前幾天我初見這個人,是因為有人說她心煩惱不已應該見我。她說:「法師,我有種種煩惱,怎麼辦?」我請她說得具體,才知道她所謂的業障是什麼。她說十幾年前就修行,對先丈夫心裡頭沒有執著,可是十幾年以後,現在心執著住,心頭好像被束縛住。她說她想要放下,但是放不下。她說:「其實那不是我先生的事情,也不是別人的事情,應該是我自己的事情。有一個女孩子也在一個道場裡修行,我們夫妻都去那個道場,和這個女孩子熟悉。」後來可能是她先生對佛法有了興趣,用心研究,另一位小姐對佛法了解很多,在一起時都會討論。後來她想:「我的工作忙碌,先生要修行,或許也可以說一些佛法給我聽。」她修持的心比較不認真。最近她發現那位小姐經常跟她先生講話。她的心因而每天都束縛住,放不下來。我問她:「他們會在一起嗎?」她說:「不曾,可是電話費不少,一通電話要談很久。」我問:「到底他們談什麼?」她說:「他們對佛法很有興趣,都在討論佛法。」我說:「或許妳先生聽不懂別人說的,這位小姐說的他聽得懂,妳先生很少出門,都在家裡,說一通電話妳的醋心這麼大,他認為又沒做什麼事,只是談論佛法而已,甚至他也不反對妳跟她講,妳又不肯,心就是被這件事情束縛。他們討論佛法,又不為此出門去,妳如果為這件事吵吵鬧鬧,不但一家不得安寧,其實妳的心一直被束縛住。妳想想看,他們每天都要講很多話嗎?」她說:「沒有,我先生還有工作需要做。」我說:「這就對了,他也有工作要做,或許妳心中有個執著,他們其實講不到三分鐘,又不是天天講,妳心中以為他們講了三十分鐘還不放下電話,其實這都是妳自己心中有鬼,自然看事事都不順眼。」聽我這麼說,她覺得真是自己疑心生暗鬼,聽我說完,她的心更加開朗了。各位,我們坐下來,假使所觀想的是要人家教我們如何,但是我們自己的問題不能解決,打坐時心想:「我在這裡打坐,我先生不知道有沒有又去跟那個小姐講話?」人坐在那裡,心已經跑到他處去了。我又說:「學佛法應該是心很清涼,可是妳因為瞋恚心起,如同處於地獄中。」她說:「果真如此。」一個人真的修習禪定,能解脫魔羂。她原本以為是業力糾纏,不知道是什麼纏縛她,這是魔羂,如同大網網羅住。能夠時時刻刻都處在禪定中,當然可以脫離魔羂。
  九、安住佛境。菩薩修禪定,能夠開發無量的智慧,有了智慧,所有的道理無論多麼深,都能夠了解通達,於佛的知見自然明瞭,身心寂靜,住持不動,故名安住佛境。但是參加拜佛或拜懺時,發心一切都要放下。不過這只是嘴巴說說,聽道理已經明白了,境界現前還放不下,這就是我們還沒有智慧,事情看不透,看不破,就不能放下。我們於禪定當中,思慮比較清楚。不但佛教這麼說,儒家也說定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智慧)。禪定可以開發無量的智慧。坐下來生起煩惱,想著不如意的事情,智慧不能開發,道理不能了解。有禪定,自然可以安住於佛境。我學佛以來,因為還沒出家就有機會在電臺講解佛法,每部經都有佛的名相,一部經聽懂了,其他佛經道理相同的就很容易了解,「一理通,萬理徹」,將一部經了解得清清楚楚,其他的經本自然也不會有困難,能夠安住於佛境。
  十、解脫成熟。一個人如果修習種種禪定,一切業惑都不能擾亂,修持一段時間,種種的障礙都無礙,能夠解脫,自然圓滿成就,是名解脫成熟。之前我說過,假使人家說我們壞話,我們很容易生氣。若我們真的了解佛法,願意好好接受佛教的方法,可能別人無法忍受的煩惱,我們卻不生起煩惱。譬如十幾年前,當然我還是在電臺講解佛法,當年也有很多聽眾知道我一個月要在電臺花費不少費用,但是我並不在節目中公開希望大家贊助經費,只是大家認為我說的道理粗淺易懂,自動的贊助電臺經費。其中曾經有一個人認識我的聽眾,知道她護持電臺經費,就向她說:「妳不要寄錢給他,他是藉著講經在謀利。」聽眾非常不滿,說:「這位師父從來不在節目中要大家捐錢,這是大家歡喜贊助的。你說他每個月可以收到很多錢,你曾經寄給他錢嗎?」他說:「沒有。」她說:「如果大家都抱著你這種心態,他每個月要花費那麼多經費,錢要從哪裡來呢?」這位聽眾非常生氣,有一天遇到我,說起這件事情。我說:「這是他個人的看法,也許我真的有很多錢。」她問:「師父,聽我這麼說你不生氣嗎?」我說:「為什麼要生氣呢?」她連那個人的姓名都要告訴我,我說:「不要說,因為或許我沒有定力,知道姓名,以後遇到那個人,或許我會很生氣。」她感到無可奈何。相信很多人跟某人要好,關心他,打抱不平,有事情就向他透露。聽的人如果忍受不住,氣憤不已。那麼我們希望每天都沒有煩惱,怎麼如願?想要從煩惱中得到解脫,這就很難了。當時我沒聽,將這件事情忘了。既然我心中沒有這些垃圾,心沒被這些纏縛住,沒被纏縛,自然不必解它。後來經過好幾年,有一天她說:「師父還記得有一個人說妳壞話嗎?今天他還和你打招呼,還叫得親切,似乎沒有那件事情。」我說:「本來就沒事,可能當時他這麼說過就忘了。」這個聽眾心中實在不平,她說:「我向你說,你不生氣,還跟他談得很熱絡。」我說:「本來我們就不可以在心中放垃圾。」各位,往往我們的親人不依我們所想的,譬如要求他書要讀出什麼成績,行為一定合乎你的標準,思想全依你的,否則你就很生氣,你有得到解脫嗎?有人說:「我很認真修行,以後要到西方極樂世界。」但是聽到家裡某人如何,或外面某人批評他如何,忍不住,一定要將事情解釋清楚,這是沒有定力。如果有定力,人家以身所造作的,以口所說的,或以心想什麼事情來對付我們,因為我們有了定,這些事情都不能對我們發生作用。有人說某人完全沒有脾氣,其實是他完全了解道理,不拿事情來束縛自己。起初可能我們無法忍住,攝善法戒說善事要做,但是有的人說:「這個東西正是我喜愛的,要我送人,不可能。」如果有定力,幫忙別人,救濟別人,是一件好事。最近新聞報導,年輕人知道自己的骨髓和某病人的骨髓合適,就將骨髓捐給那個重病需要換髓的人。他已經了解這個假體不是真實的,能夠幫忙別人是好事。這麼想,捐再多給人都不會有痛苦。否則人家拿我們一點點東西,我們就好像被割了一塊肉。你有定力之後,所有的業惑都不能擾亂,因為有定力。一次又一次的訓練,好像學習走路,起初不熟悉,不能做得好,熟悉了,定力有了,所有外面的境界都不能動搖我們,已經解脫成熟。
  以上是禪定的行者,可以得到的十種利益。

般若波羅蜜音
  般若翻譯成慧。我們說某人有智慧,大概指的是他很聰明,即使他是鬼頭鬼腦,你也說他有智慧,其實智慧不是這個。佛說的慧是對凡事都有正確的了解,能正確的處理。鬼頭鬼腦的人,很會想,能施計得到某些利益。有的人做得像天衣無縫,其實他的計謀以為神不知鬼不覺,最後還是被發覺。有人為妻子投保,幾個妻子都相繼發生災難死亡,甚至兒女一個接一個意外死亡。出生沒多久,他就去投保,狠心的將兒女殺害。他以為神不知鬼不覺,保險費他領了很多。最後還是被發覺詭計,送法究辦。有人以為他很聰明,想不到的事情他都想到了。這種奸巧不是真正的智慧。慧,人人本來都具有妙慧,妙慧完全由於有定力,將心集在一個境界,心念很清淨時所顯現的。水濁,水裡的東西不能瞧清楚,水澄清了,水裡的東西都看得清楚。一個人一天到晚妄想不斷,真實的智慧無法顯現出來。並非佛才有智慧,我們是凡夫沒有智慧。我們有智慧,但是佛每天都有定力,所以他的妙慧能夠顯現出來。眾生的心每天都攪得混濁,慧心無法顯現。說到慧還有三種差別,一、生空無分別慧。生空,了解我並非真實有,是因緣所的。這個我不是真實的,為什麼?我不想生病,我不想死,可是無法自我主宰,自作主張,這個我是由四大五蘊假合的。一般人眾生的我執未空,常常滯留在生死的此岸。二乘,小乘聖者只將我執空去,處於偏真涅槃的境界,當然自己不再淪落生死,但是也不利益眾生,自己得到解脫為滿足。好比一個人落水了,他游上岸,不會被淹死就滿足了。修菩薩行的人既然自己能夠脫離,就趕快划船或拋救生圈,將其他落水的人救出來。這與二乘的偏真涅槃不同。這種妙慧是生出來本來就有,現成的,不必經過修持,不必思考有沒有它,也不用計較自然擁有。假使用心想辦法就已經錯了,動念也不對。菩薩證得這個慧,所以能夠解除種種束縛,超脫生死。談到人人本具,以前我就以礦沙比喻,你的是從金礦挖出來的礦沙,我的也是金礦挖出來的礦沙,你說我的礦沙裡沒有金子,某人的礦沙裡有金子。其實礦沙裡頭都有雜質,我們需要很認真的將雜質去除淨盡,自然能有黃金顯現。花蓮有一條溪,很多人去那裡篩選沙金,篩得以後還要將雜質去除,才有黃金。每個人都與尚未開發的礦沙一樣,裡頭本具黃金,只是我們沒用心去除雜質。佛已經將雜質去除,得到純的黃金。
  二、法空無分別慧。破了法執以後所證得的妙慧。眾生於我和法還不能了解它們沒有實際的本性,本來是空的,被我們所懂的事情、諸煩惱纏縛,輪迴生死海中,沉淪於六道。二乘聲聞緣覺,破了了我執和煩惱障,但是對法的執著還有,記得怎麼修行才得到了脫生死,於這個法執著不捨,不能活用,他的所知障還不能全部去除,只證得偏真,不能證得究竟。菩薩修持,我與法皆空,於煩惱障和所知障都已經離開了,能夠超越有漏的生死苦海,將二乘認為他們已經得到究竟涅槃的虛幻快樂都斷除,到達究竟的境地。剛才說修菩薩行,我法都空,能除煩惱障和所知障。煩惱障,我們對事情不能真真實實的了解清楚,遇事事情惱亂心神,不能顯發妙明真性,故名煩惱障。我們的煩惱障太多了,譬如我們讀書時代,要考試了,不懂得一些內容。有的人就設法希望人家洩漏考題,或以無線電要外頭的人說考題的答案。煩惱很多很多。有人煩惱天不亮,煩惱鴨子不生蛋,煩惱小姑要嫁沒嫁妝,煩惱兒子要娶沒有紅眠床。我們對於外面這些境界的一切,不能知道它們是空,不是真實有的,就被這些柴米油鹽醬醋茶惱亂心神。假使我們能夠了解法是空,我也是空,煩惱障就消除了。所知障,沒有智慧,自然得到障礙。例如我們執著所證的法真實。例如現在有一些在家居士寫了著作,說自己已經明心見性了,出家人說的道理還沒明心見性。有的人以為這個人真的已經證得某種境界。佛法上說,未證言證,未得言得,犯了大妄語。可是有些人自以為真的到達某種境界。其實學佛沒幾年,就說自己是活佛,穿在家服飾,喝酒食肉,說自己是活佛。有的人其實還迷戀世俗的事情,還要人家稱呼他為無上師。他執他所證的法,障蔽了真實的智慧,是名所知障。假使修習佛法,能將這個障礙去除。
  三、俱空無分別慧。我執和法執都除掉,已經將所知障和煩惱障都去除。菩薩因為證得我不是真真實實有的,能夠知道這是空的,所以能斷了煩惱障。我尚且不是真實有的,何苦為我個人和人家計較許多事情呢?有人說:「某人說某件事情讓我非常沒有面子,我一定要討回面子。」「我說的某個道理,他說我講錯了,我一定要他來,要證明我說的才是對的。」這種煩惱如果沒有除去,我們永遠處在生死流中。能夠將障礙除掉,就能夠超脫生死流。因為證得法的空性,所以對所知障也能去除,不執著於偏真的境界。眾生因為煩惱還沒除掉,我執還存在,就在生死的此岸。二乘,我執已經破了,法執還沒亡,煩惱障已經沒了,但是所知障還有,住在偏真的彼岸,都不是究竟。菩薩於所知與煩惱二障都除掉,甚我執法執皆空,所以不住於生死,也不執著住於涅槃。住於生死,如同在溪流或大海裡浮沉不得了脫。二乘,好比已經游出海面,不願意再到波浪裡浮沉,守在涅槃裡。菩薩住於中流裡,不以為自己尚在波浪裡頭浮沉,但是沒離開水,因為知道在水裡的眾生需要我們度化,有煩惱眾生我們需要度,所以不以自己脫離苦海為滿足不願意再理會眾生的事情。菩薩都要使眾生脫離生死,住於涅槃的彼岸。因為我們有生空無分別慧的緣故,所以自己能夠得到了脫。因為法空無分別慧的緣故,所以能夠度脫一切眾生。因為俱空無分別慧的緣故,所以自己和別人都能夠離生死的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
  一般的凡夫,清淨的佛性都在五濁惡世裡被色聲香味觸法等等迷惑,一天到晚追逐色聲香味觸法。佛發出般若音,喚醒迷惘中的眾生啟發智慧,發出道念。

  佛曾經教我們很多的般若定,假使能依之修持,一定可以得到十種利益(「般若十益」)。般若譯成智慧,菩薩由這個智慧通達無礙,能得到十利益。
  一、一切捨不取施想。一切捨,捨一切的東西,但是不想這是行布施。因為菩薩修般若行,當然有了智慧,能了解今天有東西布施是因緣所生,不是真實有個真實的東西。所以雖然行布施,不以為自己是能行布施的人,也不執著所布施的東西,更不在心裡想著某人是接受我幫忙的人,也就是佛法說的三輪體空。一般人給人家一點點東西,就說:「我能行善,我布施某東西給某人。」經常將這個人情記著,這種人沒有般若智。一旦那個受施的人不記得這份人情,沒有回饋我們,我們心中很不歡喜。甚至布施一點點東西,就怕別人不知道我們在行施。有人到寺裡行布施,要出佛像的錢,建大殿的錢,就要在柱子或佛像上刻下姓名。遇到人就說某寺他出了多少錢,或說:「某人的子女書讀得好,沒錢繳學佛,就是我出了錢栽培他讀書。」假使這種心態行布施,心裡記掛著做了布施這件事情,要對方記住這份恩情,甚至要對方回報我們,這種布施不正確。修般若的人當然不執著。
  二、持戒不缺而不依戒。菩薩行般若行,雖然每天都依戒奉行不毀犯,但是知道這也不是真真實實有對或不對,不認為「我是一個能持戒的人」。不執著,就不會執著某人犯戒我持戒的想法。雖然持戒不缺,並不說自己都在持戒。有人說:「我已經持五戒或菩薩戒了,所以我不殺眾生,吃眾生肉。看到別人的東西,也不起貪念。」本來當一個人就應該這麼做,不是因為持戒才要這麼做。否則,沒受戒的人就可以犯殺生偷盜等戒嗎?有智慧,持戒不缺但不依戒。
  三、住於忍力而不住眾生想。六度的第三個忍辱。菩薩修行般若,當然可以安住於忍力,度所有一切眾生,因為有智慧照見,所以不說某眾生因我而得度,這是住於忍力但不住眾生想。為什麼要住於忍力而不住眾生想呢?假使我們沒有智慧,說:「某人怎麼的欺負我,我都不計較,隨他欺負。」這是我們還執著有某人有眾生想。有智慧,就不會有這種執著。
  四、行於精進而離身心。菩薩修行般若,對種種清淨梵行,雖然很勇猛精進,因為智慧觀照,不說自己一天拜多少佛,一天念多少佛,而且有什麼不好的習氣已經如何斷盡,這是行於精進而離身心。
  五、修禪而無所住。菩薩修般若行,雖然每天心都處於禪定,因為智慧觀照,對所有一切種種禪定的功德並不貪著。修定日久成了自然,不計較別人沒定力自己有定力。
  六、魔不能擾。菩薩修行般若,能以空慧照見諸法本性空寂。邪見的人和已成佛的人本性都相同,只是一個在迷,不覺悟自己也有佛的清淨本性,所以說邪見。佛也是由本來不覺悟,慢慢修持到覺悟,了解本性清淨。假使發現某人見解不正確,經常擾亂我們,我們的心不驚惶,故名魔不能擾。假使我們沒有般若智,經常會遇到一種情形:稍有病痛或事業不順利,就去求神問卜或請人相命,當然相命師知道事業或身體不順利的人才會請他幫忙,他就一直唬我們,說是不拿多少錢由他幫忙消災,或不花大筆金錢祭解,沒多少時日就要發生大問題。聽到這種說法,我們就很害怕。我所接觸的信徒有許多人,不好好學佛,有事,人家帶他去某處問神,因為他對佛法不大了解,怕不能解決這件事情,以為神鬼力量能解決問題,花多少錢都願意。被唬,心情亂了。佛教徒教他認真修持認真念佛,事情自然得到解決。他聽不下去,很怕別人說的:如果不去求神問卜化解它,某時候就要發生問題。假使我們有智慧,外道邪說都不能擾亂我們。
  七、於他言論其心不動。修般若行的人於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無不通達明了,任何言論都能知道對或不對,不被不正確的言論迷惑。這是於他言論其心不動。要做到這一點,當然我們應該常常對所有一切法都以智慧觀照,自然別人的言論不對,心意堅定不受其影響。
  八、達生死海底。菩薩修行般若,於諸法了解清楚,於眾生生死淵源也都了解透徹。為什麼淪落生死?因為眾生的心不徹底了解,為了不是真實的我與人爭執,貪取種種東西,或一點點事情就生氣,因為有了貪瞋痴而造業,終於因為造作這些業而輪迴受報。一個人假使有了智慧,當然不會有不對的觀念,無論如何的遭遇,都知道這是過去生造業受報,絕對不會因為別人待我們不好就不甘願,知道不造惡業就不會受到惡報。簡單的說,別人欠債不還,天天都要躲債。假使我們再怎麼窮都不借錢不借高利貸,就不用煩惱還債的問題。現在有一些年輕人不會想,沒錢還要享受不該享受的生活,最後只好搶劫殺人放火來得到不義之財,還債。當然現世被抓到要受法律制裁,其實死後受到的果報才是真實的果報。有般若智的人,馬上能脫離生死輪迴,故名達到生死海底,不再淪落生死了。
  九、起增上悲。菩薩修般若行,雖然能夠觀一切本性皆空,常以廣大慈愍的心發願拔救一切眾生的痛苦,使眾生得到解脫。這是起增上悲。看到某人不懂得道理,造業了,想到他不懂道理造了惡業,將來必定要受生死輪迴的痛苦。就生起悲心,要使他了解道理,做法的布施。如果某人沒飯吃沒衣服穿,就時常去關照他。很多人除了照顧自己的家庭以外,常設視無法照顧的老人或殘障同胞,這是因為有智慧,起增上悲,才會這麼做。
  十、不樂二乘道。菩薩修行般若,能了知聲聞緣覺小乘法都沉滯於空寂。上次說過,他了脫生死了,耽溺在那個境界,沒想到自己脫離生死輪迴,還要救度別人。如同上了岸的人,不肯再下水去將沉溺其中的人拯救出離。小乘還沒到達究竟,所以自己能了脫生死就好。修學淨土法門的人,不只是求自己到極樂世界就滿足,到那裡聽佛說法,了解道理,悟無生,還要迴入娑婆度眾生。所以有般若智的人,由大乘無上之道得解脫。不像小乘聖者,自己了脫生死就住於偏空的涅槃。
  修學般若有上述十種利益。前面由檀波羅蜜音至般若波羅蜜音,是六度音,釋迦牟尼佛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的道理。顯揚聖教論說,一、施波羅蜜音多,依菩提心,有慈悲作為引導,十種法行來助善修治,有七種通達成為很堅固的根,有的布施錢財,有的教人家正法,有的人幫忙別人,使別人心無怖畏。這五種功德,為大我所攝,也就是並不只想到自己,將眾生的痛苦當成自己的痛苦。因為對錢財,甚至我們的頭目腦髓都無執著,所以能夠施捨。二、不執著這個東西是我的,不計較這個東西有多少價值,能夠將錢拿出去,所了解的法也願意教導別人。三、我們雖然布施出去,根本沒有損失。四、別人了解我們了解相同,讓別人使用跟自己來使用相同,沒有分別心,說:「這個人跟我親近,我願意給他;那個人跟我不親近,我不願意給他。」沒有這種分別心,對一切眾生平等的布施。五、做回向,希望眾生每個都不欠缺,每個人都得到安樂。因為有這種行持,所有的菩薩都以自己資生的工具來攝受所有的有情,因為大家親近我們,能夠修習,使他們所求都得到圓滿,使所有一切眾生都成就無上正遍知的果報。所以這是施波羅蜜多。
  二、戒波羅蜜多。有人因為要將自己不善,不好的舉止行動,不好的言語斷絕;或要攝受善法,或要利益有情。這都包含在攝律儀戒裡,當然我們的身語意都要斷除不好的,好的就要做。因為這麼修持,所有修持的人都不會生起瞋恚心,不會惱害所有的有情。以這個沒有瞋恚,不惱害眾生的心來攝受眾生。
  三、忍波羅蜜多。因為忍受別人對我們不饒益我們也不生氣;或我們受種種痛苦但是我們的心性都不亂;或者很認真的觀察諸法真正的智慧。這麼行持,所有的菩薩就能夠忍受一切對我們不饒益的事情,以及損害我們的事情,以此攝受所有的有情。
  四、勤波羅蜜多。勤,精進。精進如同與敵人作戰,要披戰甲,生起懈怠心就立刻驚覺,知道懈怠將要墮落,於是更加認真修持。有的人認真修持方便加行,如佛說阿彌陀經說的七菩提分、八聖道分等三十七助道品,我們都很認真的修持。有的是很認真的利益有情。我們的心如此一天天的精進,相續成習,心都能夠很勇猛,當然要引生一切的善根。由於這麼行持,我們所有的煩惱雖然還沒斷,但是由於這麼認真的一向專修諸善,這是勤波羅蜜多。
  五、靜慮波羅蜜多。靜慮:禪定。有的人因為要對治煩惱或引發種種功德或利益有情,心專一,因此行持,所有的煩惱慢慢的壓伏下來。伏諸煩惱,好像以大石塊將草壓住;心即將散亂,趕緊以禪定將心制止,心本來要想某事,那件事情不在心中起現行。是為禪定。
  六、慧波羅蜜多。有人為了對治煩惱或發起功德或利益所有一切有情,好好的選擇所有的法性,例如有人說的理論不對,能夠了解,不依不對的理論來做。七菩提分(七覺支)裡就有擇法覺支,選擇正確的法依之實行,不對的法就棄絕。這麼做,能夠永遠斷煩惱障、所知障的種子。

慈悲音,喜捨音,解脫音,無漏音。
  佛最初以他的音聲來說六度,接著說四無量心。菩薩修殊勝妙行時,對於一切眾生愛護得無微不至,如同一個很疼子女的母親愛護自己的嬰兒一樣,只要眾生遭受困難,我們念菩薩,菩薩就應念來到我們面前。假使有眾生心情不快樂,菩薩看到他愁容滿面,就興起無緣大慈,給一切眾生快樂。無緣大慈,跟我們沒有任何關係的人,菩薩也願意使這些眾生得到快樂。不像一般人知道兒子愛吃什麼,有那個東西吃就很歡喜,就極力為兒子設法得到那個東西。菩薩不然,即使這個人不是他的子女,跟他沒有任何關係,他也希望能夠使這個眾生得到快樂,這是慈無量心。如果眾生遭受很大的苦難,菩薩就會運用他的同體大悲,拔除眾生的苦難,這是悲無量心。什麼是同體大悲?一般人被刀子割傷痛得要命,但是別人被刀子割傷就會說:「小小的一個傷口還叫得那麼大聲?別緊張!」如果別人被割傷就如同自己被割傷,趕緊關心他,拔除他的痛苦。別人的孩子跌倒,有人就說:「才跌得輕輕的怎麼哭了?」如果是自己的孩子跌倒,我們就急著說:「跌痛了沒?趕緊起來,我疼一下。」這是不能將別人的痛苦當成自己的痛苦,急著去幫忙。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種慈心的對象不限於自己的眷屬、與自己有關係的人,要使一切眾生都得到快樂。同體大悲,這種悲心眾生與佛相同,別人被刺傷就如同自己被刺傷,趕快將刺拔除;別人感冒,想到自己感冒時很痛苦,急著設法使眾生的感冒治好。別人受苦如同自己受苦,等無差別。眾生受苦,如同自己受苦。以此救濟一切眾生,成就我們的菩提道,等於救濟自己一樣,這是同體大悲的心。金剛經:「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胎生、若卵生、若溼生、若化生,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所有一切的眾生,不論是胎生、卵生、溼生、化生,我們都希望他們證入無餘涅槃,不必再輪迴生死。我們以種種方法救拔他們,使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都得到滅度,但是我們不認為這些眾生是我們度化拯救的。這是同體大悲的緣故。菩薩出現於世間廣修前面說的六度萬行,最大的目的是要使一切眾生都解脫無量生死的痛苦,所以看到所有一切眾生都離苦得樂,就感到很歡喜,這是喜無量心。菩薩救度一切眾生,能夠怨親平等,雖然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但是心都無執著,絕對不說這麼多的眾生都是他幫忙他救度的,這是捨無量心。要做到這一點有時候不容易,因為人有時候會有名利心,熱心的幫忙別人,使別人離苦得樂,就四處宣揚,說某人當時怎麼痛苦,是我們幫忙而離開痛苦;某人能有今天的成就,因為當年我們幫忙他度過難關才能有這些成就。這就是不能捨棄「幫助別人」的心,假使幫忙很多人,心中都沒有執著,這是捨無量心。慈悲喜捨這四種心,能夠對所有一切眾生平等這麼做,平等的利益無量眾生,引發無量的福慧,來莊嚴無量的佛剎,這是四無量心。當知,一切眾生除了以這四無量心以外,還希望一切眾生都心無怨恨,沒有怨憎會苦,沒有愛別離苦,既然平等心,對任何人都很關心,絕對沒有偏愛某人。學佛的人有的說:「某人是他的徒弟,當然他比較疼惜。」有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人,可能不會有這種分別心,希望一切眾生如我們一樣,沒有怨嗟的心,沒有瞋恚心,沒有惱害煩惱的心,所以拾無量心應該是連這個都包含著。這是慈悲喜捨四種心,都不是小小的,可以說是無限量的,故名四無量心。
  解脫音。解脫,被繩索綁住不自由的人,脫離繩索的纏縛。我們都如同被煩惱纏縛住,現在我們遠離煩惱惑業的纏縛,超脫三界無邊生死的苦果,能夠想要怎麼就怎麼,自在沒有罣礙,沒有纏縛,沒有拘束。甚至前面說的,所知障與煩惱障都不能污染我們,這是解脫。為什麼說解脫?我們能夠離開貪念,一向安穩,於種種煩惱心都得到解脫。或我們永遠斷絕纏縛,使心清淨,離欲,這也是解脫。有的經典說,能夠伏斷,對治修習,能夠永遠拔除隨眠。隨眠,有一種煩惱纏縛住,使我們不能覺悟,如同沉睡不醒一樣。伏斷,起初是壓伏,最後連根拔除。草被大石板壓住,草長不出來,但是移開石板,草又長得茂盛。修習,起初只是將煩惱壓伏住,最後要連根拔除。論又說什麼是解脫?起畢竟斷對治。我們永遠將根拔除,對治我們的煩惱。一切煩惱品類很粗重,但是我們永遠要將它寂滅,所有的煩惱都不再讓它生起,名為解脫。佛陀斷除一切煩惱業障,永遠離開生死等等苦果的纏縛,得到解脫的妙道,他為了要使一切眾生都知道修對治得到究竟的解脫,所以特別說解脫的音聲。
  無漏音。漏,煩惱的別名。一點點滲漏的桶子,看不出漏水,經過長久時間水減少了。漏,非常可怕。最近有一個信徒說他的父親沒發覺有毛病,有一天肚子痛得到地上打滾,手伸高端東西都沒有辦法,家人認為病況嚴重,送去醫院,醫生以肉眼無法判斷原因,照X光,才知道他的腸子已經破了一個洞,東西滲漏在肚子裡,會引發腹膜炎,非常危險。從腹部抽出一大筒的膿血,情況非常緊急,因為膿慢慢滲漏,不能注意及,等到肚子痛,事態很嚴重了。開刀,發現破洞只是在大腸與小腸之間的小洞,一段時間下來,竟然抽出六百CC的膿血,非常可怕。有的人大錯不犯,小錯不斷,今天犯一些,明天又犯一些,不明顯,以為不嚴重,等到發現有問題,事情就難處理了。如同那個老人家,小小的滲漏,幾乎要了他的命。這個人直到現在我說這些話時,還住在加護病房,因為腹部有很多膿,將腸子全部拿出來清洗,再裝回去,很怕又發炎。眾生造業當中,我們的貪瞋癡煩惱很多,日日夜夜由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滲漏不止,今天看到人家吃什麼以為好吃,盡量去吃它,但是吃的是眾生血肉,將來要受到多病和短命的果報,我們不知道。現在我勸人不要吃眾生肉,他還說:「只要我不做壞事,只要我們的心好就可以,何必吃素食?」他不了解吃眾生,眾生非常痛苦非常苦惱,一有機會他當然要報復。我在節目當中曾經請幾位造殺業的人說自己的造業與果報。但是有些聽眾認為那只是他的事情,那麼多人吃千吃萬都沒受到不好的果報,以為自己也不可能受到果報。由我們的嘴貪好味,眼睛看的是不正當的不應該看的。最近某大學舉行畢業典禮,請鋼管舞的女子進去表演,想不到做出一些不堪入目的動作,校長也想不到會有這種節目。這是有人眼睛看過這種節目,才會想請鋼管舞者到學校表演。這也是造業卻不自知。有人坐下來就愛說人閒話說人是非。一個不批評別人的人,永遠都不會受別人批評。我們批評別人時候話語銳利,等到別人說我們兩句壞話,我們非常不高興,瞋恚心一起,就與人打架相罵。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對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各種塵境,這種有漏的事情很多人經常做著。最近有一個太太說,她的先生千方百計要去大陸,她知道所有的男人到那裡都愛做某件事情。先生由大陸回來,保證絕對沒做那件事情。其實做或沒做呢?做了。有些人很難得,譬如來能仁寺建築的師傅蔡先生,朋友招呼他:「三天或兩天都可以,大家都去大陸鬆,去走一下,你怎麼不去呢?」無論如何他都堅持,說:「我不希望自己過那種生活。」除非我們很堅持,做這種漏洩的事情機會很多。有人發心吃素,有人說:「這個蛋是素的,沒有受精,不會孵化,可以吃。」他想:「別人都吃,我也吃吃看。」要將六根看守得像防範盜賊一樣,六根都不攀緣外面的種種境界,這實在很難。我們造了種種惡業以後,就會有墮入三惡道,或在六道中輪迴。如果在天、人、阿修羅,還算三善道,如果造作的業很壞,必定要墮入三惡道中。打開電視或報紙,常看到黑道被人殺死,或搶劫的人,被警察發現,竟然開車要撞死警察。有些警察為了維護治安,被壞人撞死。這些壞人現在造作惡業,將來當然是三惡道有份。守五戒行十善,可以生到人天道,但是這個不究竟,福報享盡還要墮落。因為眾生都是有漏,諸佛菩薩修種種勝行,能夠遠離一切煩惱,永遠超脫生死輪迴,故名無漏。桶子有破洞會滲漏,或碗有缺口,東西就不能裝得住。我們很認真的修行,卻還做著不對的事情,很快的將這些善行功德漏失掉。如果我們將所做的善行都不漏失,就能夠超出生死,永遠都不在三惡道,不墮入地獄、餓鬼、畜生中輪迴。雜集論說:「何故此滅復名無漏?」為什麼說這個滅是無漏?因為他不再有煩惱的魔障,永遠離開煩惱魔障,故名無漏。我們的行為舉止都沒有缺點,零缺點,當然我們不必受果報。成唯識論也說:「諸漏永盡,非漏生增,性淨圓明,故名無漏。」所有一切的缺點都沒了,沒有缺點的越來越增加。本性清淨,非常圓滿,非常清楚,故名無漏。釋迦牟尼佛證得這個無漏的勝法,為了要使一切眾生也都證得這個妙法,特別發出這個無漏音,使眾生得到極大的利益。

智慧音,大智慧音,師子吼音,大師子吼音,雲雷音,大雲雷音。
  智慧音,印度稱遮那,譯為智。大智慧,印度話是般若,譯成慧。一個人能夠將每一件事理都決斷清楚,心裡非常堅定,沒有絲毫懷疑,這是智慧。什麼是決斷無疑?電視節目,主持人問來賓問題,答對了可以得到許多獎金,主持人分明你答對了,他還唬人。如果來賓不能真實的了解,碰巧猜到答案了,但是主持人一問:「真是這個答案嗎?也許你答錯了,要改變嗎?」來賓換了一個答案。主持人再問:「這個就對嗎?」來賓說:「不對,我要換答案。」答案改來改去,這種人對這道理沒有決斷無疑的能力。唯有真實了解的人,主持人怎麼唬,都堅持那個答案才是正確的。我想,很多人在社會上處理事情也如此,有的我們說的道理對,人家拿一些歪理來辯駁,我們沒話可以回復。學佛要修忍辱度,可是有人說:「我一生一直忍辱,我退一步他就進一步,得寸進尺。」甚至有些兄弟,分明是至親,看到哥哥或弟弟很好欺負,就得寸進尺。這個人在無法忍受時,說:「水淹到我的鼻孔,生命將休了,要我怎麼忍受呢?」他於事理不能了解,人家向他說:「我忍耐到這個程度,現在受這個果報,你說佛法有道理嗎?」被這麼一問,就不能確定佛教的忍辱度沒有錯誤,不能確定佛教的布施度沒有錯誤,人家一句話,整個想法改變了。有的人在經濟好的時候可能願意幫忙別人,因為每次經濟上都很順利,一直幫忙別人。等到自己遇到問題,他非常苦惱了,說:「以前我一直幫忙別人,某人受我幫忙不少,現在他的能力好,我有問題卻不肯幫我一個忙。」心中生起怨懟,說救人不如救蟲。要教他學佛的人,聽他這一個歪理,以為真是如此,他以前幫忙人家那麼多,現在受到不平的待遇,怎麼還能要他行布施度呢?真真實實有了智慧的人,一生當中遭受任何果報都能判斷事理,說這是過去生造業所致,今生受到這種果報,也要面對真理老實做下去,至少也要在今生當中三業清淨,才能得到解脫。有的人很認真拜佛,認真念經。她嫁的丈夫,在孩子三歲和一歲時死去,婆婆認為將她趕走,兒子留下的財產就不必分給她。於是向她說:「我們這個小池塘養不了妳這種大魚,妳如果想要改嫁就隨妳意,我絕對不反對,孩子留下來讓我養育。」這個太太很傷心的哭泣不已,唯有公公了解她起初嫁過來並不是因為兒子很有能力,是她同情心起才嫁過來的。兒子突然死去,就要用這個態度對待媳婦,不合理。於是經常出言保護她。這個婆婆也沒發現媳婦做壞事,拿她沒辦法。想不到丈夫死去不到一年,公公本來身體也不太好,生病死了。不得已要親生母親來跟她一起過活,不要先生的財產,靠著自己的能力,在外面買房子和親生娘居住,母親照顧孩子。想不到公公死不到一年,母親於過年返家,忽然死去,許多日子過去才被發現。接連的打擊使她非常痛苦。我勸導她,今生有這些遭遇,或許是過去生中造作惡業所致。她了解了,無論如何都不動搖學佛的心。我在高雄縣也看到一個人,看起來他很勞碌,養育著很多兒女,捨不得吃,捨不得用,但是到寺裡很有布施心。因為兒女眾多,大清早就起來和麵製麵,賣到下午,睡不到一個小時就工作賺錢。他認真的賺錢,穿的不好,吃的不好,錢拿去買黃金,裝在破鞋盒裡。想不到好幾次黃金都被小偷拿走。他將錢放在製麵的機器下面,油膩膩的,沒人會去翻它。偷的人必定很熟悉內情。經常遭竊時,他的兒子也不幸死去,可是這位蔡先生並沒因此退失道心,到寺裡依然拜佛。人家說:「你現在沒錢了,不必布施,只要你肯來拜佛就好了。」他說:「這是我個人的果報,絕對因為我的錢財被偷,或我拜佛拜這麼多年,我的兒子忽然死去,我就不來拜佛。」能夠了解佛法道理,了解許多道理,自己的心胸才不會越走越向極端。這種人對道理決斷無疑,所以周圍的人再怎麼說,他都不動搖。有智慧的人,對於真理,乃至世俗大家在做的種種事情,能夠照了分明,這個人這麼做到底對或不對。某人已經學佛,對某個人現怒目金剛,我們就說這個人很沒有修養,我沒去了解今天他會這麼做,可能是他的兒子或朋友已經去吸毒喝酒生活不正常,他要用這個方法將他喚回,並非動手打人,如果現忿怒相而能改變一個人,這個忿怒也是出於很好的心,要人改惡向善才現出的,並非那個人很會生氣。到了能做什麼以及所做的都不執著,這是智慧。這個智慧和前面說的般若波羅蜜音的般若義理當然相同,但是事相有一些差別。前面說的般若,好像母親,母親可以生很多兒女。般若能生萬法,一個有智慧的人,音樂好,科學好,哲學也都很好,樣樣都是第一名,因為有智慧的人學習種種事物都能學習得最好。所有一切他所作為所想所計畫的,都是由智慧生出來,般若是基本。這裡說的智慧,屬於十度的智,並不是第六度的般若。因為中國在文法上,智與慧都連在一起使用。智慧能夠決斷事理,有出世間的智慧,並不是世間人說的某人很行很聰明的世智辯聰。有世智辯聰的人很奸巧,當然這種智慧對眾生並非完全沒有好處,假使這個人將心機用錯地方,當然對眾生的害處比好處多了許多。世人以世智辯聰的緣故,互相為了一個意見不合,吵得厲害,職位上勾心鬥角設法勝過對方,甚至互相用盡陰謀,因此全世界鬧得永無寧日。結集團體相互爭執,計畫的人認為自己的頭腦很好,用個方法就能夠將人家鬧得雞犬不寧,互相結交,找人打架鬧事。出世間的智慧和世智辯聰的智慧正好相反。菩薩出現於世間,做任何事情都為眾生設想,不為個人著想。智慧純然是自利,大智慧不但自利還利益一切眾生。二乘的人修行,得到出離世間的妙智,以為很好了,不必再用功了,安住於偏真涅槃的化城。菩薩自己雖然得度,但是他不將眾生放捨不照顧,好比他已經脫離波浪脫離大海,還進入苦海中救度所有的眾生。菩薩本來心清淨,能住於淨土,可是他又回到五濁惡世,用種種的善巧方便化導眾生,每個人都希望將來能夠了脫生死,能夠離開濁惡世間,到毫無污染的清淨世界,然後他才要證涅槃,得安樂。地藏菩薩老實說,他已經脫離了生死,為什麼還到娑婆世界,再到地獄救眾生?相信沒人有勇氣進入地獄。幾個月前曾經有一個太太有第三隻眼,她看地藏經以後她想:「如果有機會,我要像菩薩那樣,到地獄救度眾生。」影片上,有人要救度地獄裡的眾生,拋下繩子到地獄,細如蛛絲,可是地獄裡的眾生爭著拉它上來。她想:「地獄的眾生這麼痛苦,有機會我一定要救他們。」想不到有一次她跟人家聊天,似乎突然被抓到地獄裡。很可怕的是,一個人溜下椅子一定會怕撞到,但是她不到兩秒鐘就溜下去,掙扎不已。大家看到那個樣子都怕她受傷,趕緊將桌子搬開,她還是一直打滾,似乎急病發作,非常痛苦。後來有人拿大悲咒水給她喝,她一直喊:「我不要了!我不要了!我不敢,我很痛苦!我要死了!我要死了!」大家持大悲咒,灌大悲咒水,一直搖她,她痛苦失聲,說:「太可怕了,剛才我被拖下地獄裡。」這是大家都沒能想像的事情,因為大家談論的話題並不涉及地獄,她怎麼突然被拖下去?她說起現在造業的眾生,下到地獄受到刑罰,血淋淋的景象。最近看社會上發生的許多事情,每天都有人開車將車子撞得稀爛,甚至有人殺死自己的親人,然後自殺,或殺死情人才自殺。這種情形看起來,實在就是活地獄。菩薩要下去救眾生,他要有智慧。好比救水難的人水性要很好,否則下水自己就要被湍急的水沖走,怎麼還能救人?當救生員,一定要學習到能夠不被大水沖走。有的人洪水暴發能夠不被沖走,有心回頭去水裡救人嗎?像那位太太,被拖下去看了一會兒,她說:「以後我不敢再發願下地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