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地藏經講解(十六) /慧深法師 講

無煩天至色究竟天  摩醯首羅天至鬼神等眾(阿修羅)

  在這四禪天中,初禪天共持戒,故得戒德增上;二禪天都有喜受,故得光明增上;三禪天非常快樂,故得淨樂增上;四禪天對於喜樂都捨掉了,故前三天得福德增上,四禪天得到捨定增上。
  楞嚴經中曾經有一段說到天人沒有種種苦惱逼迫身心,所以苦因已盡。可是所得到的快樂,他們認為這個快樂不是永遠存在的,時間一久這些快樂都會壞掉,所以苦樂二心都捨棄。一個人在某個境界裡感到很快樂,可是久了這種快樂就不見了。譬如一種不曾吃過的水果,吃得很高興,但是吃的久了,看到那種水果就害怕,厭惡到極點。我相信一般人都有這種心理。可是我們還沒到達天人的程度,不能將苦樂二種心都捨棄。到了天上就知道即使是快樂也不長久,所以苦樂的心都捨棄。比較粗,容易體會,容易感覺得到的痛苦、快樂的相雖然可以滅去,可是自然生出一種淨福的本性。這種天上叫做福生天,因為還有享清淨的福。等到將有福的心也捨棄,到很圓融,因為這時候我們了解的心更進一步,更為清淨,所以福報不再是很執著那是不是福當中,能得到就隨順,於這種境界裡,未來際都處在這種心境當中,這種人就是生到福愛天。對那個天裡頭又分出兩條路,假使我們在心中有無量清淨的光明,福德很圓滿很明顯,我們是由自己修持證得,住在這種境界裡就是廣果天。有的人今生不斷自修而得到,但是有的人心裡頭非常討厭這個世間,說是痛苦或是快樂,實在也是一種煩惱,所以他很認真的研究,將苦樂的心捨棄,而且不是一會兒時間捨掉而已,永遠都相續不斷,他就能夠認真研究將苦樂的心捨掉的道理,到了這個時候,不但心不感受痛苦或快樂,心中也不生起這是痛苦或快樂的念頭,所以他的心慮已經澄靜下來了,經過五百劫,這種人知道以生滅為因,生出痛苦或快樂,研究之後不要這種快樂,所以能夠住在這個天上,但是他不能夠自己去了解不生不滅的道理。住在這種境界,初半劫滅後,後半劫又生起,如是一類名無想天。
  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以及外道的無想天,是第四禪天。四禪天除了上述這四個天以外,還有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這五個天。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無想天當中的前三個天都是凡夫的天人居住的地方,無想天是外道得到果報所住的地方,所以這四個天都叫做實報天。無煩天直到色究竟天完全是得到三果(阿那含果)聖人居住的地方。這些聖人已斷除了欲界九品思惑,能夠生到第四禪天,以後永遠不再到欲界受生,所以住在這五個天的人叫做五不還天。這些天人因為已經離開了欲界的染污,得到清淨的身,住在清淨的處所,所以這五個天又叫做五淨居天。
  這五個天還是有五品的差別:即是第一下品,第二中品,第三上品,第四上勝品,第五上極品。
  無煩天。當在下品雜修靜慮,斷離生喜樂地中的九品思惑。我們的心想都不再有動作,無煩天就是沒有下界這種見思煩惱的雜亂。廣果天雖然苦樂都已經沒了,但是討厭痛苦,喜愛快樂的念頭還存在,所以我們的心互相交鬥,譬如我不要痛苦,我要快樂。在我們的覺識無形就會生出鬱熱的煩惱。這裡說苦樂都消失了,欲界的痛苦與色界的快樂都消失,心與境界互不交接。心與境界如何才是沒交接?譬如在桌上有蘋果、芒果、龍眼、番石榴,一般人都會去分別番石榴好吃,蘋果好吃,或芒果好吃,但是到了無煩天,心既然不再因為有得吃而歡喜,沒得吃而痛苦,所以外面即使有這些境界,我們的心也不注意這些境界。譬如有的人看到東西,想吃沒得吃就很煩惱;如果有一大堆東西,根本不去想愛不愛吃,當然你的心中不生起煩惱。在無煩天,身心得到清涼,叫做無煩天。到了無煩天,我們心中非常快樂,非常調和,非常柔順,離開下界種種見思煩惱的執著。
  無熱天,當在中品雜修靜慮,斷定生喜樂地中的九品思惑。前無煩天雖然對待痛苦與快樂的境界都不起心動念,但是這時候「我能夠將心中的痛苦快樂不注意」的念頭還沒除去,「我能夠對境界都不起心動念了」的想法還存在,但是到了無熱天,將這種念頭捨得淨盡,心與境界交接的念頭根本不起心動念,這個心就沒有依靠處,捨念既然已經清淨,我們智慧的作用自然很清虛,要得到定的障礙已經沒了,意地調柔,則完全沒有熱惱了,所以叫做無熱天。
  善見天,禪的障礙已經除掉了,所以見識很明白徹底,在上品雜修靜慮,斷離喜妙樂地中的九品思惑。前無熱天雖然沒有熱惱,但是還有一種「我的心不要有念頭,要將念頭收起來」的心念存在,到了善見天中,定與慧的障礙都沒了,一心都在定中,自然由於我們的定力能夠有智慧發出來,在這個慧心中能夠看到十方世界,妙見很圓滿很清楚,好像水很清澄,能夠看得清楚,這時候更加沒有世界內外的塵相,也沒有心地昏沉的垢穢。既然這個修法的念頭也沒有了,內心當然很清楚,定與慧都很圓融,到了這個時候,因為我們無漏的功力能夠發出天眼智,見到遍十方界,而所見所接觸的境界都是很微妙的境界,因此叫做善見天。
  善現天,在上勝品雜思靜慮,斷捨念清淨地當中的九品思惑。前善見天的定雖然已經有了,但是定的作用還未達很殊勝很微妙的境界。到了善現天比別的天還好,而且能夠變化,由這個體能夠有很殊勝的妙用,這就是已經比前面善見天還有具體微妙處。既然我們能夠見解很清明,這個很圓滿很正確的見解現前,定慧的功力比前面更深,所以能夠鍛鍊自己對種種形象都放空,既然認為是沒有的,一般人有念頭分別什麼是好吃的,我們連念頭都沒有生起,當然沒有障礙,能夠得到自在,顯現毫無罣礙,因此叫做善現天。
  色究竟天,當在上極品雜修靜慮,斷四空四地當中的三十六品思惑。四空:無色界天裡面的空處天、色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已經斷了這四空,乃至在四地:十地當中的第四個地(焰慧地),便能夠斷三十六品的思惑,也就是在無色界的思惑到這裡斷除,無色界的眾生雖然沒有身體的色質,但是在受想行識等等法還不能捨離,還執著住四空禪的快樂的境界,所以還有愛心的煩惱繫縛,不能斷盡,不能出離,到了色究竟天這個思惑已經斷盡了,所以能夠俱五不還而證得阿羅漢的果位。前面說到雜思,起初都是念無漏心,然後念有漏心,又生起很多無漏心的念頭,如此一會兒生起有漏心,一會兒生起無漏心,慢慢的由多念無漏、有漏,減到二念無漏、有漏,最後又起一念無漏,一念有漏,如是夾雜來薰修,故名極上品雜修。我們的心既然由極重極多漸漸變少,在色方面也由粗的最後變得很微細,每個念頭都不斷的薰修,色定越來越增加,果報越來越殊勝,最後到究竟色界諸色最微細的地方,而且最後連這個色所依的性也一直研究到證入無邊際,其實性本來無邊,研究到至極,就到了無邊際了,所以叫做色究竟天。
  這五重天都是三果羅漢居住的,三果是初起一念的無漏,又再生起一念的無漏,後來又生起一念的無漏,由這種無漏的勢力所感應,生到這種清淨的地方來。  
  關於五不還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這五不還天的天人壽命與身高,也與前面諸天不同,不但壽命更長,身高也勝過那些。無煩天的壽長一千大劫,身量一千由旬高。無熱天的壽長二千大劫,身量二千由旬高。善見天的壽長四千大劫,身量四千由旬高。善現天的壽長八千大劫,身量八千由旬高。色究竟天的壽命長一萬六千大劫,身量一萬六千由旬高。現在的人要活到七十餘歲已經很不容易了,與五不還天的天人比較起來,可能我們的一生還不到他們的一天那麼長。
  在色界的頂天,仍有一天,梵文摩醯首羅天,譯成大自在天,在色究竟天的中央,是外道祭祀的天,在大千世界有極大的勢力,也就是一般說的世間的魔王。有的地方說到大自在天有兩種差別,一種是外道所奉事的大自在天,他的形相,生著八條臂膊,三隻眼睛,騎白牛,手執白拂塵。大自在天,只要念頭一轉,就知道大千世界下雨時到底雨滴的數目有多少。下雨我們來看是灰濛濛的一片,可是這種天人有這種神通力,這個大自在天是色界天最後的一層。這種大自在天名叫毘舍闍羅摩醯首羅。另一種是十地菩薩將成佛時,居色界最高處,於淨居天之上,顯現大自在身的殊勝果報,以很殊勝很微妙的形相,由十方諸佛為他行灌頂禮,然後要來繼承佛位,名叫淨居摩醯首羅。另有一種說法,魔王係以婬穢的心與婬穢的法來惑亂人心,破壞修行人的清淨行。在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當中有一個相也就是破魔,因為佛修持到要成就時,天上的魔王害怕了,如果像他這麼樣的修行,大家都跟隨著他修行,魔子魔孫就要斷滅了,所以他用美色引誘,但是佛不為所動,然後以武力威脅他的性命斷斷,可是當時釋迦牟尼佛也不為所動,將魔王擾亂淨行的法破除。這種魔王的宮殿,有的並不住在淨居天之上,而在欲界色界當中,另有魔王的宮殿。

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天
  所謂非想非非想處天,乃是無色界天最後的一天,無色界天中非想非非想處天最高。用「乃至」二字,包含了空處天、識處天、無所有處天三天。因為到了非想非非想處都很討厭色身纏縛,所以修四空定:定體已經沒有形色、第二都依他所證得的境界為處、於境界的法來持心(所證已經沒有形色,境界中完全在沒有形色的定中,心不分散。我們則不然,外境引誘我們就執著了。他們能夠毫不分散,故名為定。他的定修到功德圓滿,就能夠生到四空天。)這一界的天人已經沒有色身,只有受想行識四蘊,因為沒有色質這個形體的障礙,所以他們所住的地方是空處。我們現在居住在地上頭,他們住在虛空中,所以叫做無色界。依前面廣果天的捨心成就,但是還有個色身障礙,到了這裡已經討厭自己有形礙的身體纏縛,好像監獄關住自己一樣,所以感到不能得到自在,心當然想要出離,他的身都緣虛空,由堅定的心來修空觀,就能夠將這個自己所有的有色礙的身體消滅掉,使它變成沒有。我們所說的有色礙有三種,我們能夠看得見的有對色,譬如看得見的青紅皂白,這是第一種。第二種是看不見的,但是我們心中還有青是什麼樣,紅是什麼樣子,黃是什麼樣子。第三種是不可見的無對色,已經比不可見的有對色還殊勝。因為到了這個時候,我們的心已經到與虛空的法相應,所以住在這種境界,名叫空無邊處。有質礙的物質既然我們不去想不去執著就沒有了,既然不依靠這個色,進一步這個無礙的虛空我們也不執著,為什麼?修行的人又討厭這個虛空無邊,心一直跑到無邊的虛空,心就散亂,所以定功破了,因此不依虛空,將虛空也捨棄,色與空既然沒有了,我們的心又緣在識,只有留下阿賴耶識與半分的末那識,也就是這半分的絲毫色已經沒有外塵可緣,只有內緣存在,這個相已經很微細,不但不是色,可是還有些許內緣存在,還有,所以不是叫做空,因為色與空的粗緣已經沒有了,轉心緣識,心與識的法相應,故名識無邊處。
六識是眼耳鼻舌身意對外面種種境界的分別,可是到了這裡只留一些些阿賴耶識與一些些末那識,故名識無邊處。到了空的地方沒有色而存空,阿賴耶識與末那識處已經空亡而存有些許,識處已經空亡而存識,還是所有。修行到這個程度,又討厭我們的心識無邊,緣著心識跑心也會散亂,定力也會消失,只有到了末那識不起,也沒有阿賴耶識,我們的心已經不再依靠識了,這時候才能夠安穩。到了色與空都沒了,識心也滅掉,捨了識入無所有,能緣與所緣,外面的色法與心識都沒了,這時候一無所有。因為外面有種種色,我們就用心識去分別,可是外面所有一切色,紅黃青白高矮都沒有了,色聲香味觸法等等的心識也沒有了,這時候就一無所有,所以十方都很寂靜寂然,無處可以攀緣,因為三世的緣識無邊,攀緣這些心則散亂,也會將定力破掉,知道這個以後,修持的人就討厭還有這個識心存在,將它捨棄,將心轉移到無所有法,心與無所有法相應,故名無所有處。
可是進一步來說,無所有處還是用心認真要將我們的心不攀緣識心,因為有分別心還是有想,然後我們能夠與無所有處:連個念頭都不起的無想相應,現在更加認真的研究我們的識性,使它不動,捨掉我們的有想,就能夠生到非有想的地方。定生到這個天的人定心非常清妙,最壞的是他的想心的念頭還存在。因為第八識的識性從來不動,不可斷滅,現在以妄滅的心一直追究研究,在無盡性中,虛妄所發的心完全淨盡,使我們的第八識如存如不存,因為不可見故;第七識這個末那識執我的心,若盡實在未盡,因為他執著這個生死妄想誤為真實,還沒斷非非想處愛的緣故。因為不存而若是已盡,則但無下地的粗想,所以只是非想;因為存在而非盡,則不能達到妄想無性,不是無想,不能入涅槃真實無想處,所以叫做非非想。修這種定可以生到非想非非想天,故名非想非非想處。修持的人很討厭無所有處定,像是痴呆像是酒醉了,不能清清楚楚,好像眠夢中不若醒時明明白白,也像在黑黑暗暗中,這種境界不是讓我們很愛很歡喜的,所以一心又加緊用功,忽然間真實的定發出來,能夠沒看到有無的像貌,有無的相全部沒了,清淨無為,到了這裡,我們就是在非有想非無想處定。
  這四空天的壽量是:空無邊處天二萬大劫,識無邊處天四萬大劫,無所有處天六萬大劫,非想非非想處天八萬大劫。
  以上將「摩醯首羅天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天」講解完畢。

一切天眾、龍眾、鬼神等眾
  一切天眾、龍眾、鬼神等眾指八部眾都來集會,聽佛說法。這裡說的天眾、龍眾是八部將的前二眾,鬼神等眾是包含後面六種眾生。天、龍二者在前面已經解釋過,在這裡不再重覆。
  夜叉譯成勇健或捷疾等,飛行在空中的鬼神。乾闥婆譯成香陰,不需要像我們每餐吃東西,只要聞到香臭的氣味就能夠長養五陰的色身,故名香陰。這種神在帝釋天奏音樂的樂神。阿修羅過去譯成無酒,現在譯成非天或無端正。因為修羅很愛喝酒,採四天下的藥酒在四大海浸泡,想要將海水變成酒,但是因為龍魚水族眾生的業力,使海水不能變成酒,故名無酒。阿修羅的果報如天一般,只是沒有天人的德行,不能稱為天,故名非天。阿修羅的果報雖然殊勝,但是因為他們很容易生氣,容貌很醜,故名無端正。

阿修羅乃至鬼神等眾悉來集會….
復有他方國土海神如是等神皆來集會
  佛在忉利天宮要說法時,一切天眾龍眾和鬼神等眾,都來集會要聽經。關於天眾,從四天王天一直到非想非非想天,都詳細解釋過。龍眾之前也說過。所謂鬼神等眾,除了天龍以外,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目+侯)羅伽,這是天龍八部。鬼神眾於夜叉、乾闥婆、阿修羅上面已經說過,在佛經中曾經說到阿修羅實在也是很有福報,可是嗔恚心很重,與天人一樣的享受著天福,只是嫉妒心很大,看到天上的天人享受甚至有很多美女奉侍,嗔恚心生起,常到天宮與天人戰鬥。一個人的容貌為他的心相所生,相由心生,一個人假使是中國小姐或男孩子看起來長得英俊,但是嗔恚心生起,臉相就很難看。阿修羅道的眾生,由於嗔業所感,相貌很醜,所以叫做無端正。由這裡可知,一個人的嗔恚心非常可怕。我在新聞上曾經發現,在大學裡頭有兩個本來很要好的朋友,形影不離,是死黨。其中一人的成績很好,另一人生起嫉妒心,將電腦網路的密碼破解之後,將同學的成績及出席率上動了手腳。一個人無端請假有了曠課,分數被降低,他真正的成績登在電腦裡,也被他改成不及格,導致無法畢業。後來事跡敗露,因為有人發現那個人的成績向來都很好,怎麼會和這個同學的成績相同呢?詢問這個同學,他笑而不答。原來他在網路上動手腳,更改過別人的成績。這不就是阿修羅嗎?
  依照楞嚴經所說,阿修羅有天、人、畜生、餓鬼四類。天上的阿修羅有大勢力,口張開向日或月呵氣,本來太陽的光芒很強,被呵一口氣就失了光明,月光在夜晚原本皎潔,但是他生氣呵一口氣,月光也失去了。他舉手拍打須彌山,須彌山大地震。假使阿修羅站在海裡,海水只齊他的腰。因為他的個性容易生起嗔恚心,所以他有這麼大的勢力,可是他的心不祥和不慈悲,前面說過阿修羅沒有天人的德行,所以雖然他的享受與天人相同,可是脾氣不好,所以說他們為非天。阿修羅不但能使日月山河改變,又常與天上的梵王、釋提桓因、四天王天的天王,爭權鬥爭,戰勝就進入天宮搶奪天上的甘露味來喝,戰敗就以神通力潛入蓮藕絲的孔裡暫時逃避。在人中我們所看得見的阿修羅,那個人的權力極大,有勢力,這種人應該很仁和,待人很好,但是他常常生氣,只要生氣了,用很殘暴的手段對待他的部屬,富貴人家僱佣人,卻打得佣人不敢再待下去。像現在,花錢請台灣佣人太貴,就請外勞,外勞吃飯他要打,外勞工作他也要打,只要不滿意就動手,外勞無處逃竄,看到老闆或老闆娘就顫抖不已。
譬如在一個團體裡,有的人仰仗與董事長或總經理的關係良好,或者在一個道場裡他出家日久,對於較晚入門的人不肯好好的教導,每次稍有不如他意的,他的臉就拉長了,那個人沒有笑容不是嚴肅,他的心充滿著嗔恚,這也與阿修羅相同。畜生道中,有的動物很溫馴,有的動物脾氣很壞,同樣是狗,有的狗被人疼愛時,依恃著自己得主人疼愛,別的狗來吃他的食物,就將那些狗咬得遍體鱗傷,即使那些狗塊頭較大,也不敢欺負這隻得寵的小狗。連狗都知道主人寵愛小狗,東西要等待小狗吃飽了,才敢過去吃。有的動物很溫馴,象牛馬這麼大的塊頭,但是願意被人騎,為人作務操勞。虎豹獅這類動物生性殘暴,這也是畜生道中的阿修羅。鬼道眾生也有些人已經了解本身已經受著苦,不可以再傷害別人。我曾經在閱微草堂筆記裡看到一篇文章談到一座廟裡,有個人趕路,突然遇到大雨,天色又暗了,躲在廟裡。突然有個鬼來向他說:「我不是人,我在這裡陰氣會逼迫你,甚至你的陽氣也會擾亂我。你是不是可以離開這裡?」這個讀書人嚇一跳,說:「你是不是要在這裡找替死者?」鬼說:「不是。我自己已經很痛苦了,所以我寧願自己承受,絕對不願意找替死鬼。」這個讀書人說:「既然你有這片慈心,相信你很早就會脫離鬼道。」可惜有些處於鬼道的眾生脾氣還是很壞,人家不拜就要作弄。阿修羅並非另有一道,其實在天上、人間、畜生、鬼道當中都有阿修羅。
  迦樓羅,譯為金翅鳥。翅翮金色,頭頂上有毛往上頂,有一顆像是如意寶珠,孔雀的頭頂上就有這樣子的一撮毛。金翅鳥很大,兩翅展開有三百六十萬里,有大勢力。佛經說,聽說過去他肚子餓了就展開翅膀拍打海洋,海水被搧得乾了,張嘴吸食海裡的水族類眾生。後來龍王向佛求救,佛很慈悲的向金翅鳥說:「你的肚子會餓,佛弟子出食時你可以來吃,不可以為了填飽肚子傷害其他的眾生。」從那時候開始,大鵬金翅鳥被佛收服,做為護法,來扶持正法。過去常吃水族類、龍類的眾生,直到佛感化之後,他就扶持正法了。
  第七是緊那羅,譯成疑神。他的形相像人,頭上卻長了角,叫做人,奈何有角,叫做非人,可是形像除了頭頂長角以外,手腳都似人,因此叫做疑神。他們是帝釋天奏法樂的樂神。
  第八是羅(目+侯)羅伽,譯成大蟒神,或譯地龍、大腹行等。現在有的人不愛說蛇,只說是六號的:生肖排行老六。大蟒蛇是蛇神。十幾年前我到馬來西亞弘法,當地有一份華文報紙,談到一個印度人到馬來西亞謀生,很窮苦,做粗工,開著大卡車。印度與馬來西亞都是熱帶地區,夏天蟒蛇爬出來。我爸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當時還統治台灣,把台灣人抓去當兵。我爸爸到南洋一個島,蛇很多,他說有時候晚上睡覺,半夜醒來看到一條大蟒蛇數十斤重,盤在椽上,頭垂下來,嘴張開,涎滴下來,他看得嚇一大跳,滾到床下,拔腿就跑。甚至有的人行軍走到半路,感覺腳酸,坐在路邊的枯木上,枯木雖然冷冷的,卻會動,仔細看看,原來坐在一條蛇的身上,蛇急著要爬走。在熱帶地區常可看到大蟒蛇。住在山裡,像能仁寺,或較高山的道場,偶爾會看到蛇,只是這裡的蛇不大。那個印度人到馬來西亞開大卡車,有一次卡車開到人少的路上,看到路上有一條很長的東西橫在中央,仔細看,大蛇正要橫越大馬路。司機想:要等到這條蛇爬過馬路,不知道要等待多久。反正自己坐在高高的卡車上,蛇傷害不到他。於是卡車一加速,將蛇輾過。熱帶地區常看到蛇,他總是輾過,而且他認為輾過一次只是扁了傷了,別人走過去可能會被受傷的蛇咬死,所以又倒車回來輾了幾回,直到將蛇輾成了幾截才離開。現在很多卡車的司機,當然很慈悲的,很關心別人的不在少數,可是有些人為了趕路,撞傷了人以後,怕賠償難談得攏,索性倒車回來將受傷的人壓死。這作法與這個印度人完全相同。後來這個印度人結婚生子,第一個兒子的皮膚很粗,像是有鱗片一樣,面相看起兩隻眼睛圓瞪著,像是蛇的臉,他很害怕。後來生的兩個兒子也都是身上有鱗,似乎是他輾死的那條大蛇,至此他才嚇一大跳,到蛇神廟向蛇神道歉。記得馬來西亞##裡也有一座很有名的蛇神廟,毒蛇盤踞在神桌上。
  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目+侯)羅伽這些八部將,因為過去種下了一些善根,所以佛每次有法會說法時,他們都會到壇場裡維護道場,也會去聽佛所教的道理。現在釋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宮為母親說法,而且要宣說地藏菩薩的行門,因為這種機會可以說是很難逢,所以不但娑婆世界的八部將一同集合到法會來,而且別處無量億國土的八部將也都簇擁著到忉利天宮來參聽佛說妙法,以及地藏菩薩的因地與願行。現在比較有德的法師講經,有的人分明從高雄到台北要搭好幾個小時的車子,甚至搭飛機要花很多錢,有的人就是要趕到會場聽法。有的人甚至從國外趕到台灣來,或者台灣的人知道某國家有位很有德行的高僧要說法,也專程搭飛機去聽經。不但娑婆世界的眾生去忉利天宮聽法,他方國土的八部將也集會到忉利天宮聽講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