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時釋迦牟尼佛,告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汝觀是一切諸佛菩薩,及天龍鬼神,此世界,他世界,此國土,他國土,如是今來集會,到忉利天者,汝知數不?」】
所有凡夫聖人都到忉利天宮參加法會時,釋迦牟尼佛問文殊師利菩薩。爾時:大家一同來集會時。上面已經說過,其他國土的諸佛菩薩以及所有的天龍鬼神都集合過來,遍滿了虛空,整個法界都充滿,以恒河沙的數目也無法形容。經本裡經常以恒河沙來譬喻,一粒沙代表一個國土,或一粒沙代表一位佛或一位菩薩,數目實在難以計算。在還沒開放觀光時,很多佛教徒朝禮釋迦牟尼佛當時講經說法乃至出生或成道的聖地,其中經過印度的恒河,它流過很多地方,是一條很長很長的河,它的沙子不像這裡的可以看清楚一粒粒的沙粒,它像麵粉,抓一把沙子就無法計算數目了,何況像整條恒河的沙數怎麼算得盡呢?數目無法計算時,釋迦牟尼佛都會以恒河沙譬喻。這裡的人眾既然很多,假使沒有大智慧的人,絕對無法算出到底有多少。人擠滿了,像現在大道場法會時候,到底有多少人很難知悉。佛很悲愍眾生,以他的眼睛來觀看眾生的機緣,只有文殊師利菩薩是久就有名的大智慧人,可能只有他才能了解關於地藏菩薩恒河沙劫以來修行的威神之事,將來他要述說地藏菩薩時,就以這位作為代表,表示他能知道,能勝任這件事情,所以特別叫文殊師利菩薩,要他看看在場的諸佛菩薩、天龍鬼神,在這個世界,別個世界,這個國土,別個國土,這些人現在集會到忉利天的人到底有多少數目呢?包含天龍八部都到忉利天,佛才這麼問。
文殊師利法王子,文殊師利是印度話,有的地方叫曼殊室利,翻譯有三種意思,第一是妙德,第二是妙首,第三是妙吉祥。文殊師利菩薩已經很多劫廣修六度萬行,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因為我們能行六度才可以出離世間的煩惱,這些他都已經好好做過,他的德行已經達到非常圓滿,沒有任何缺點了,而且一般人所有的種種煩惱痛苦,在他來說已經沒有了,已經清淨得很,心中非常清楚,能夠見到佛性,所以說他的名字包含有妙德的意思。其次文殊師利解釋為妙首,他具有不可思議的微妙功德,不但有妙德,而且他的功德在所有一切菩薩之上,在所有一切菩薩當中他的功德極高極高,如同一位首領一般,也好像班長一樣,故名妙首。第三,文殊師利菩薩在還沒成就菩薩之前,因地當中就做一些能夠利益眾生,使眾生得到安樂的事情,不是做一件二件,只要有機會就儘量去做,凡有眾生受苦不快樂,他都設法解決他們的問題,拔除他們的痛苦,得到快樂。如果眾生遭受種種災難,他的智慧自然有辦法使眾生逢凶化吉,眾生遇到任何災難都會化為吉祥,所以這位菩薩又叫做妙吉祥。為什麼我們說他是吉祥的代表且非常微妙呢?由他出生時顯現的十件事情,都是吉祥的瑞相,所以也可以叫他妙吉祥。他使眾生都得到吉祥以外,最重要的是他自己有種種吉祥顯現。十種吉祥:一、光明滿室,二、甘露盈庭,三、地湧七珍,四、神開伏藏,五、雞生鳳子,六、豬娩龍豚,七、馬產麒麟,八、牛生白澤,九、倉栗變金,十、象具六牙。
第一,他出生時光明滿室,房間都很光亮。我到印度朝聖時,曾經有人帶我們參觀古代的建築,當時的房子並沒有電燈,印度位在沙漠很熱,為了隔熱,牆壁很厚,可是留著窗讓太陽東邊出來時室內很光明,中午或太陽西下前也都能從特別留著的窗子照到室內。導遊問我們可知道室內沒有電燈卻很明亮的原因?原來牆壁的四周都鑲著鏡子,無論太陽從東邊進來,或高掛空際,或西下之前,自自然然陽光都會照到其中的一面鏡子,鏡子與鏡子互相映照,室內就很明亮。人的智慧,在沒有電燈,不點燈時,就以此取得光明。在這種地方文殊師利的母親將他產下,不必用室外的光線,室內自然很光明。
第二,印度那裡應該是乾燥的沙漠地帶,可是他出生那一天,庭院充滿了甘露,一般人沒有這種瑞相。曾經參加大法會,有人說這時候不是台灣的雨季,但是某位法師主持法會,每當法會圓滿時,必定下一陣大雨。這也是很不可思議的現象。文殊師利菩薩出生時,庭院就充滿了甘露。
第三,地下湧出七珍。珍寶如珊瑚、琥珀、珍珠、瑪瑙、金、銀,都從地下湧出來。大家必定懷疑這種事情,但是的確有些有瑞相的人誕生就有這種情況,曾聽說有人口銜著黃金出生,其實在古書裡曾經有過這一類的記載,不過我們實在沒有福德,有的人出生在貧窮家庭,怎麼能夠從地下湧出七珍呢?現在的人,有的父母生下蒙古症或有某種殘缺的兒女,以前他家很窮或事業不順利,可是這個兒子或女兒,從懷胎在母親肚子裡,家境慢慢的改善,賺了很多錢,這也類似地湧七珍。
第四,神將藏在地下的寶物開發出來,使這個人金銀享用不盡。台灣有個寺院,有個洞叫做米坑。本來我們的米要種植在田裡,長出了穀子才拿來輾成白米,那個洞竟然會流出白米。這個道場處於山間,交通不方便,可是很多佛教徒去那裡拜佛。住持是個苦修的人,很擔心訪客沒米煮飯供應。有一天發現那個米坑,將有五十個人來訪,它就流出五十人份的米,一百人來,它就流出一百人份的米。後來有人貪心,有一個在那裡修持的人,今天只來十個人,他偏偏要從那裡取出五十人份的米,一座道場的道糧足夠運用就可以了,何必貪念呢?結果從此以後米坑不再流出米來。可見一個有德的人出生,就有寶藏跟著來使他受用,將伏藏住的寶藏打開。
第五,雞生鳳子。雞怎麼會生鳳子?最近新聞報導有一件事情,台灣某縣有人生下龍鳳胎(男女雙胞胎),他家種的芒果長得特別大又多,他家的蝸牛每隻差不多七、八吋長,比一般的蝸牛大了許多,可見一個有修持的人出生時,雞會生出鳳子必然有某種由來,是吉祥的瑞相。有的責怪人家說:「你這個人不可以閹雞趁鳳飛。」鳳與雞差不多,可是他是吉祥的動物。
第六,豬所懷的胎,生出來的竟然是龍豚,有著龍頭的豬。
第七,馬生出麒麟來。麒麟與馬都有四隻腳,但是身上有鱗。其實我們在娑婆世界,一般人從來不曾見過龍或鳳,他們是吉祥的動物。文殊師利菩薩出世時,雞生鳳子,豬懷龍胎,馬生騏驎,牛生在白水的淺窟裡(第八),倉庫裡的五穀都變成黃金(第九),大象有著六顆牙(第十)。現在我們看到的象只有二牙,四牙的很不容易看到,何況是六牙白象。象身上最有價值的是象牙,文殊師利菩薩出生時就有這個吉祥的瑞相。一般的老百姓沒有修持,生下兒女,他家裡就可能有著一些奇怪的現象,何況是一位聖賢出世呢?這些瑞相是我們不必懷疑的。
現在看看佛的身邊,假使一邊是文殊師利菩薩,另一邊就是普賢菩薩,也就是華嚴三聖,六牙大象是菩薩的座騎。文殊師利騎獅子,普賢菩薩騎象王,文殊師利菩薩出生時象生六牙,與他的座騎沒什麼關係。
世尊對一切法,無論是世間法或出世間法,都已經通達自在,所以叫做法王,菩薩的法身慧命當然是佛來培養的,所以佛是我們的法身父母,從佛所說的正法得以成為菩薩。現在有一些學生很聰明,必定也要有其他的教授指導,然後才能得到碩士或博士學位。菩薩能夠有智慧繼承佛的種子使不斷絕,因此叫一切菩薩為法王子,好像一個國家的太子,以後要繼承國王的地位,菩薩將來要繼承佛的地位,來教化所有一切眾生。經中多數將文殊師利菩薩稱為法王子,因為文殊師利菩薩在佛身邊,與普賢菩薩是佛陀身邊兩位奉侍的弟子,是佛的左右手。不但智慧很殊勝,而且德行也很深厚,所以他的地位是諸菩薩當中的首領,因此唯獨稱他為法王子。︽法華文句︾裡說,經中稱文殊師利為法王子,其他諸菩薩誰又不是法王的兒子呢?為什麼唯獨稱文殊師利菩薩為法王子?這個答案有兩種意思,在所有王子當中的德行,大家都公認文殊師利菩薩的德行最高,其次在所有經典當中,文殊師利是菩薩眾的班首。各位看看,現在有很多小說或歷史記載,過去的國王、皇帝有三十六宮七十二院,每個人都生了兒子,皇帝的兒子都是王子,但是其中最聰慧、最有能力的,將來可以繼承王位的,這個人是太子。文殊師利菩薩是佛之後繼承他的位子的人。
釋迦牟尼佛問文殊師利菩薩:「汝觀是一切諸佛菩薩,及天龍鬼神,此世界,他世界,此國土,他國土,如是今來集會,到忉利天者,汝知數不?」這麼多人來忉利天,你到底知不知道數目呢?佛要他看,不是要他用肉眼看,而是要他用智慧的眼睛看看到底有多少人,因為眾生的數目既然很多,不是有智慧的眼睛無法看得詳細。不久之前選舉時,有記者說某人造勢時有多少聽眾,那個助選人說記者算錯了,應該有更多聽眾。一切諸佛菩薩是正報,此世界、他世界是依報,現在來集會,到達忉利天宮的大眾,要菩薩知道有多少數目,使他心知數字,要他用嘴回答。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若以我神力,千劫測度,不能得知。」】
千劫測度的度字,不能讀如溫度的度音,要讀成揣度的度音,測量的意思,好比拿尺來丈量有多長,或用眼睛看推測有多少人。
這句話是文殊師利菩薩在佛問他到場的那麼多人,知不知道數量有多少,文殊師利菩薩回答佛所問的問題。他向佛說:「世尊,若以我神力,千劫測度,不能得知。」在這裡看到文殊師菩薩稟報的意思,他說若以他的神通力,花費千劫時間來計算,也無法知道來的人眾到底有多少數目。世尊是佛的十種稱號之一。為什麼稱世尊?因為佛在因地就廣修六度萬行,所以他的所有德行都很圓滿,能夠稱為世尊的人,乃至出世間的天人、鬼神等等,大眾對他都很尊重,很欽仰,世出世間的人所尊重的人,稱為世尊。「如果以我的神力,千劫測度,不能得知。」神力就是神通力。神,這個人的變化我們無法知悉,甚至他能夠有無窮的變化,甚至他要做任何事情自然能夠做好,所以叫做神力。譬如人家要我們將一棵大樹木移到別處,我們沒有頭腦,這棵大樹人家要拿來做棟樑的材料,我們卻只能將它鋸成一段段才能搬運,這棵樹就失去做棟樑的價值了。有頭腦的人,能夠設法將它運上大拖車上,搬到目的地。我們說這個人的確有神通,我們想不出辦法的事情,他辦得到。談到這裡,我們人類用頭腦做不到的,有神力的人自然可以辦到。記得小時候我聽過一個故事,有一個人拿一枝竹子入城,但是竹子左右橫著進不了城門,又將竹子上下直豎著拿也進不了城門,他說竹子實在拿不進城門。人家的頭腦好教他把竹子放倒,竹子直著前後的拿著就能進城,並非沒辦法,有智慧的人自然可以做好事情。某個房子現在是骨董或有紀念性,要移遠些,或轉個方向,台北以前火車站旁邊的城門,其實移動過位置,那麼大的城門怎麼移動?現在也有建築物要移位,有人使用智慧,那麼高的樓房,好幾層樓,有智慧的人就有大力量將它移動。他有自在力用,能夠變化無窮,不是死板的。學了這個就只會做這個,其他不會變通,這是沒有神力。在神通力方面,佛經談到兩種神力、三種神力乃至五種神通、六種神通、十種神通,因為與我現在說的文殊師利菩薩所謂的神通沒有關係,所以在這裡不詳細的說明,前面說過六種神通。
千劫測度,花費一千劫時間要度量測量,不能知道數量。這是現量我們可以知道的境界,將這些人仔細計算,他方的佛過來計數,他方的菩薩也一個一個過來計數,他方的聲聞計數,他方的緣覺計數,經過一段很久的時間可能算得完,可是這一次來的人,從佛菩薩乃至鬼王之類,那麼有智慧的文殊師利菩薩也說以他的神通力花費千劫也算不清楚,現量界我們應該知道的境界,諸大菩薩看十方界,他能夠將無盡無量的清淨國土都看得清清楚楚,而且了解得清清楚楚,像我們只是一個台灣,從高雄開車到台北,走高速公路還算單純些,如果又要彎到林內、西螺、田中,有的人聽人指引開車,彎來彎去,迷了路。但是諸大菩薩對於無窮無盡的清淨國土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而且知道何處有一株花,何處有一棵樹,何處有一方蓮池,都很清楚,恒沙界以外一滴的雨,也能知道有多少頭數,現前種種,哪一棵松樹是直挺的,哪一棵是彎曲的,鵠為什麼是白色的,烏鴉為什麼是黑色的,他都了解緣由,恒沙界的事情,一念之間都知道。所有菩薩都有這種能力,現在文殊師利菩薩以神通力,經過千劫來測度,都無法知道現前大眾的數字。他那麼有智慧,那麼有頭腦,尚且不知道,我們這些凡夫又怎麼能夠知道?其他的菩薩也不能知道。由此顯示地藏菩薩的神通願力,實在是非常殊勝,非常的不可思議,才會有那麼多人要來聽法,想要了解。
可能有人要說,忉利天宮雖然很廣大,再廣也有個限度,怎麼能夠容納那麼多,根本無法算出數目的人眾呢?我們要知道,由於世尊與地藏菩薩的大威神力不可思議,有微妙的力量,乃至諸天的福報自然的業力,所以忉利天宮能容納這麼多無量數的眾生絕對沒有問題。以前我曾看到經中說到一個小小的地方能容納很多,感到很不可思議。初學佛時,聽我的上人煮(雲)公老和尚談到普陀山的普濟寺有一座神通殿,大殿雖然不是面積很大,但是有施主供千僧齋,除了供齋飯以外,還給每一位出家師父一些錢,因為怕數目很難算,凡是來的人都拿一支號碼籤,從這個門進殿,從另一個門出殿,不可能重覆排隊領籤。聽說平日最多只能容納二百人拜佛念佛的大殿,那一天容納了數千人,而且並沒有人覺得太窄,也沒有人進不了大殿。一般人逢年過節搭車買不到火車票,自願無座,想站著也擠不進車門。一部車子坐五個人,卻擠進了七個人,我們就覺得不可思議,但是許多年前交通工具很少,自用車子更少,有一次北部有一些信徒,他們要去某地朝山,很多人都要去,車門打開,一直擠人進去,連司機計算在內,有十三個人。當時國道中山高速公路已經開放了,他們搭那部車子上路,交通警察看到車子裡擠滿了人,叫到旁邊還很難看出裡頭有多少人,有出家也有在家的人,要他們下車排隊才算得清人數,警察說:「你們上車,如果還能再擠進去,我就不開罰單。」果真一個一個的大人又擠了進去,小小的車子裡,竟然擠了十三個人。我在新加坡,一部乘五人的車子坐了八個人,還有小孩子,已經感到不可思議了,想不到大家都很高大,至少有一百五十公分,還有一百七十公分高的人,在相同的車子裡卻坐了十三個人要去朝山。這也是很不可思議的事情。大陸的神通殿無論進去多少人都不曾滿過。初學佛時我對這一點有些懷疑,但是十幾年前為了要在電台講經,所住的道場較遠些,從住處到電台製作錄音節目,當時住處沒有錄音設備,需要到電台製作,因為電台的設備比較齊全,譬如講經以外要播放音樂或剪接,一部錄音機是不夠的,所以在電台附近找一個精舍。當時我也沒想到會不會有聽眾找我的問題,只想到住那裡較方便錄音。住得久了,聽眾來找我,坐著談話,他們說:「我很希望找一天將聽您講經的人都集合過來,可以嗎?」當然他們要了解佛法,我沒有不接待的道理,所以答應了。想不到一部遊覽車過來,坐著將近五十個人,精舍的建坪十餘坪,後面還有廚房,堆著很多出版的書籍,還有小小的佛桌,應該剩不到十坪,他們又希望中午在精舍吃飯,我實在很傷腦筋。巷道不大,兩部轎車會車就很困難了,如果搭個布篷出去,人家出入更是困難,還要事先搭棚子,排桌椅,我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辦。後來我想,準備好碗筷,大家吃自助餐就好了,他們既然要來我這裡,絕對不會計較吃飯沒桌沒椅。那一天大家吃過午餐,四十幾張椅子排好,就在那裡聽我說了一個多小時的佛法,皆大歡喜。等他們走了之後,我想,太不可思議了,平日幾個人在裡頭運轉操作時都覺得地方很小,轉個身都會碰撞,甚至跟我住在那裡的已經有幾個徒弟,只有兩個房間,住了將近十個人,結果白天大家將被子摺好,放到一張床上,晚上大家將棉被舖好,都睡在地板上,就像戒場裡沒地方睡時的睡法。當時我家的老菩薩說:「既然有這麼多人要跟著你修持,我們應該去找個地方,至少人家吃飯方便,睡覺也方便。」可是在當時找來找去,就是找不到適當的地方,我又不是一個會經營的人,認為大家能住得下來就很好了。現在到能仁寺來,很寬很大,每個人都有一個房間,甚至吃飯也有很廣大的餐廳,可是曾跟我住過的人,甚至以前來過的人說:「師父,雖然現在這裡很寬廣,可是我們都懷念以前在精舍時,那時候大家的心也都是道念堅定,非常溫暖,這種感覺是現在享受不到的。」我常常跟他們開玩笑,要大家再過回以前的那種生活,大家都說好,還是很樂意回去過當年師徒每天作息在一起的情形。在當時我就稍稍可以體會出一個地方雖然很小,但是可以容納許多人。起初只覺得不可思議,除了我們在那裡工作的人以外,還可以多擠進四、五十個人,在差不多十坪的地方裡,大家還可以坐在椅子上吃飯,真的很不可思議。這是在凡夫的境界,在佛菩薩的境界當然更加不可思議,維摩詰居士的丈室,小小的房間裡,可以容納三萬二千個八萬四千由旬高的師子寶座。我們通常會以為不可能,八萬四千由旬的師子寶座,講經說法者坐的獅子寶座,還放了三萬二千個,就在他的丈室裡,但是彼此不妨礙,照樣可以在其間行走無礙。佛經說,須焰摩天的天人數千人都坐在一片蓮花瓣上,小小的花瓣怎麼可能坐上那麼多人呢?第三遍淨天的六十個人共坐在針頭上聽法。針那麼小,摸都摸不出大小來,針頭的面積更小,在那上頭可以坐六十個人來聽法,而且這些人彼此之間還有很大的空間,他們不但不覺得狹窄,六十個人全坐上去也沒有人無處站無處坐。由此可知佛菩薩的境界實在很不可思議。在前面為什麼故意舉一部一千六百西西的小車子裡擠十三個人的事情,那一次朝山我也到了,看到那一群人下車,我傻眼了,一個人平均體重以五十公斤來算,載著十三個人起碼六百五十公斤重以上,車輪沒扁沒爆胎,實在是奇事。但是由普通人就能做到這個境界,可以想像在佛的境界更是可能。我們絕對要相信佛菩薩不可思議的力量,絕對不要在心中懷著疑問。
文殊師利菩薩說,以他的神通力,千劫測度,都無法了解,佛到底要怎麼回答呢?
吾以佛眼觀故 猶不盡數 此皆是地藏菩薩久遠劫來 聞佛所言 即當信受
【吾以佛眼觀故,猶不盡數。】
上面釋迦牟尼佛曾經問文殊師利菩薩說:「這次進到忉利天宮聽經的人,你知道有多少數目嗎?」文殊師利菩薩說:「世尊,以我的神通力,經千劫來測度,也不知到底有多少數目。」現在佛回答說:「我以佛眼來看,這個數目也是無窮無盡。」這是佛向文殊師利說的,你才用一個普通的眼睛來看,當然算不完,即使我用佛眼來看,也不能算清數目。眼,眼睛。對外面種種形形色色的境界,我們能夠看得見在眼前的境界。譬如我為了講經,眼前有麥克風,有本經本,有一支筆,桌上還有其他的東西,我都能夠看見。︽瑜珈論︾說我們的眼睛就是常常觀看外面種種形形色色的東西,看了之後又放掉。譬如我先看著經本,然後又來看我的麥克風音量開得大或小,前面的境界捨掉,再來看別的境界。我們的眼睛可以看東看西,這就叫做眼。對我們來說眼睛就是一種,可是佛法上說眼睛有五種差別。
第一是肉眼,凡夫所擁有的眼睛。我們眼睛看得清楚的,大概都是較粗的,一分一寸乃至大塊小塊,對於比較微細的就不能徹見。譬如我們要看距離遙遠的星球或月亮要藉著望遠鏡,要看微細的毫雕,需要藉用放大鏡,看細菌,需要用顯微鏡,我們的眼睛所能看見的不太微細。有的人用兩個眼睛還不能看得清楚,東西在眼前我們卻看不見,人家會說「大目新娘不見灶」,我們碰到的那個人分明是很威武、職位很高的人,卻將他看成毫不起眼的人,人家說我們是「有眼無珠」,俗話說「你的眼珠子真的被龍眼核換了嗎?」這是凡夫的眼睛。
第二是天眼,色界天人的眼睛,與凡夫的眼睛不同。天人不論遠近,東西在內或在外,放在箱子裡,放在信封裡的東西,他能看得清清楚楚。不但如此,一般人白天有光線可以看得見,晚上要點燈才能見物,不點燈就看不見了。不久前因為颱風來襲,許多地方停電,那些有眼睛的人,平日有電燈時走得穩當,在他家中,平時已經走成了習慣,停了電,晚上還是要摸索前進,明明還要好幾步才到樓梯口,他以為已經要跌落下去了,所以走在平地也覺得不平衡,這是凡夫的眼睛。但是天人不是,無論內外遠近,日或夜都能看見。在人間但是修禪定的人,可能也有這種天眼。不但佛教徒有,外道也有天眼。差不多五六年前我曾經遇到一個女孩子,在外道裡修持。有一天她向我說:「有神指示說您這裡打佛七,要我一起來打。」起初我不以為意,但是她與人接觸時,會對人說:「你最近虧了一筆錢吧!」或者說:「你的胃痛苦嗎?」或說某人的肺部不好,或說某人的肝臟不好,大家都覺得這個人很神奇,沒提過的事情,她卻對這些了解得清清楚楚。我們身體外面的她看得見,身體裡面的,肝有問題,肺部有問題,她也看得見。但是可惜的是,這個人只會說出情況,讓人覺得她有某種眼通,卻沒辦法藉此輔導大家好好的修行,實在太遺憾,所以我不希望這個人經常在人前顯現眼通的能力,否則有人不想修行,只想要追求神通,等於不從根本修學,只在枝末上追求,這樣子很不好,所以我不贊成顯現神通這種事情。
第三是慧眼,聲聞、緣覺這些二乘聖者,能照見能知道真空無相道理的智慧。比如這裡有兩個杯子,一般人會認為某個杯子漂亮,色澤又好,另一個杯子形體較醜。但是以慧眼的人來看,兩個杯子的形雖然不同,做杯子的土根本相同,在土來說根本沒任何的杯子形體,只是人用心想,動手做出來而已。又如某人有一部車子,我們說那部車子價值高,性能好。如果以慧眼來看,不過是用相同的東西做成的,不過這部車子的零件做得精緻些,並非真真實實有最好的車或較差的車,配備與裝置不同而已,在一個具有慧眼的人來看是真空。有了這種智慧,同樣煮粥,那個人較會煮,這個人較不會煮,但都是用那種米煮的,吃的時候自然不生起分別心。二乘人常以慧眼來照見真空無相的道理。
第四是法眼,菩薩度所有的眾生,眾生有八萬四千種煩惱,就有八萬四千種法門來對治。譬如你說這種話有的人便已了解,對另外一種人說相同的話,他們未必了解。我們要有法,以法眼照見這個人用某方法來度不能成功,要用另外一種才行。度眾生一定要有法眼,能照見一切法門,想度人才能如願。以前我也說過一則故事,有人要請教佛法時,碰巧佛陀在忙,佛弟子當中有人聽法一段時間,他教導訪客生起無常觀的修法,要另外一人修數息觀(計算呼吸氣息),但是二人修了一段時間之後,還是不能體悟,無處得力,心也很散亂。有一天他們回來請教,正好佛在家。佛問他們用什麼方法修行,一人說:「佛弟子教我算呼吸使心能專一。我一直算,到現在心還是散亂。」佛問:「你做什麼工作?」他說是看守墓地的工人。佛嘆口氣說:「唉呀,看守墓地的人最好的觀想方法是,觀察昨天下午那個人還好端端的,今天已經死了,被抬到這裡下葬了;某人的地位很高,也很有錢,現在還是抬進墓地來了。你想,在這個世界,我們所要爭取的名利乃至我們種種的貪欲,一口氣不來就死了,難道不應該放下嗎?所以你在墓地管理,應該修無常觀,不必數呼吸的出入。」另一人說他修無常觀,長久以來心中都無法體會。佛問他做什麼工作,他說是打鐵匠。古時候打鐵,生火之後,要以風櫃將火燒得猛烈,拉與送來來回回一整天。佛教他修數息觀,計算呼吸,拉出來算一,推進去算二,心就很容易專注,即使在火爐邊也不覺得熱,因為心很專一,不會散亂。由此二人的事情可知,度化眾生需要使用法眼,看清楚這個人應以何種因緣,以何方法度化,他才能好好認真修持。法眼的作用在此,不是眼睛之外另外生一個眼睛,對道理我們能夠了解,能觀照眾生的根基加以適當的教化。
第五是佛眼。在佛陀的境界可以說前面說的肉眼、天眼、慧眼、法眼都具足,所以每一種他都懂得,每一種他都看得清清楚楚。
︽大智度論︾將這五種眼解釋得很清楚,肉眼可以看近的不能看遠的,甚至前面有東西遮掩住就看不見。小孩子捉迷藏,只用一條手巾綁住眼前就看不見了,並非眼睛很好就能看得透。我們的眼睛不但只能見近不能見遠,而且只見眼前不見背後。有人會說:「你的背後沒長眼睛。」倒車時沒看清楚,後面有人就會撞上去。開車的人知道,我們進車關門時沒看到車後有人,或許門一關,發動車子,車後已經有人站著,若不小心,倒車就會撞上人。可見我們的眼睛只能看到前面,如果不觀前顧後,不看照後鏡,就不能看到背後的事物;我們能看到表面東西,不能看到內在的東西。譬如人家送個禮來,盒子外面還有漂亮的包裝紙,沒打開就不知道裡頭裝了什麼東西。白天能看見,晚上就看不見了。剛才說過,白天看得仔細,晚上停電就走不穩了,分明在自家屋裡也會跌倒。我們的眼睛看得見上面的,看不見底下的。譬如地上東西看得清楚,地裡面的東西看不見。因為肉眼有這些障礙,所以我們要求天眼。天眼遠近都能看見,眼前或背後、在內在外、白天晚上、上與下都能無障礙的看見。天眼所看到的是種種因緣和合才生出來東西,這是一種假名的東西。譬如一塊布,同一塊布剪裁縫合之後,你說這是一件衣服,那是一條褲子,其實同是一塊布剪來的,怎麼變成了兩種名稱?因為缺衣服就做成了衣服,缺褲子就做褲子,甚至可以做長衫短衫,就將這塊布叫做長衫短衫。有時候我們不能看到這個東西的實相,這個東西的實相是一塊布而已,這塊布從哪裡來?可能是用棉紗織成的布,或用蠶絲紡織成布,可是我們所看到的是衣服褲子帽子。無論在前在後在內在外都如此,我們無法看到本來是空的,沒有一定的形相,也不是它自己製造,本來是不生不滅的東西,天眼則看它們是實在存有的。天眼既然不能見到實相,為了解實相的緣故,要求慧眼,有了慧眼就進一步的看到一切都平等,沒有看到眾生相。所謂眾生相,分別這是男是女,這人當官那人沒當官,那是狗這是人,有慧眼就知道一切都是造作現在受果報,根本不是本來的相。到了這時候就能夠將一切異相滅掉,捨離了種種執著,於此想要出離,不受一切法,智慧自內心中將這一切相都滅掉,這是慧眼。我們說某人很有智慧,凡事都捨離,願意修行。但是慧眼無法度眾生,因為慧眼知道一切都是因緣生,根本不分別這是水餃是包子是饅頭或煎餅,他知道既然都是麵粉做的,用各種方法煮熟了來吃都一樣,所以他不分別。可是我們要度眾生,一定要分別這個人是何種根基,找出最恰當的方法來度化,所以需要有法眼。有法眼,教某人修何種法才容易得道解脫生死;知道一切眾生每一個人各種方便的法門,他們能夠證到道果。但是法眼還不遍知度眾生的方便道,所以一定要求佛眼。佛眼是每一件事情都了解透徹,沒有任何障礙,無論多麼隱密都能看得清楚。別人看成很遠,佛看成很近,如在眼前,別人看成暗處,佛來看則是很光明,別人有懷疑,佛則看得很清楚,知道要怎麼做是對的,別人看來很微細,在佛看得很清楚,認為那還很粗,別人看成很深的,佛看成很淺,佛眼事事都照見,什麼都知道,沒什麼為難的,心中毫不驚畏,一切法的當中,佛眼都能照見。
現在世尊用佛眼來觀看,還不知道數目有多少,一方面說不從果報來說,只說因,自己很謙遜,一方面顯示地藏菩薩從歷劫以來,所度化的眾生很多,重重無盡,所以說以佛眼來看還不知道數目,何況文殊師利菩薩以法眼或眾生以肉眼來看,怎麼能夠了解呢?
【此皆是地藏菩薩久遠劫來,已度、當度、未度;已成就、當成就、未成就。】
前面佛說以佛眼來看,這些數目還看不盡,表示這些人來聽經都是有因緣,釋迦牟尼佛不說,你看現在地藏菩薩成就何等的果位,你看某人已經成了博士,說他了不起,他是如何成為博士呢?如果將前因說出來,就知道他經歷如何的打拼。現在釋迦牟尼佛也有這個用意,說來聽經的人這麼多,都是地藏菩薩從久遠劫以來,已經度的,應該度的,還沒度的;已經成就的,應當成就,未來一定成就的大眾。這在說明那些雲集在忉利天宮的大眾為什麼這麼多的原因。後面的經文會談到地藏菩薩從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的會下,看到佛的相好,就發出很殊勝很大的願行,誓願要為六道罪苦的眾生廣設方便,使所有的一切眾生得到解脫,然後才願意成正覺。從那時開始發願以來,經過一粒恒河沙為一劫,整條恒河沙數那麼多的劫數,無窮無盡,這麼長時期發願度眾生,所以說是久遠劫。既然經歷的時間很久,無論哪個國土都去過。現在有很多法師,不但在台灣有道場,甚至世界各地都有道場,說他的道場遍滿五大洲,美洲、非洲、亞洲與其他各地,都要去那裡弘揚佛法。美國有道場,南非有道場,澳洲有道場,許多地方有道場,自己沒有道場的地方人家請他去說法,足跡也都踏遍,經歷過那麼多地方,每次去聽經請法的人必然很多,所以度脫的眾生也有很多。地藏菩薩過去當婆羅門女時,因為母親生前不相信三寶,不尊敬三寶,死後墮入地獄當中,她就賣了家宅,而且備辦了很多香花果品來做大布施,供養覺華定自在王佛的塔寺,替母親求懺悔祈福,後來她的母親藉著這種福力,離開地獄的痛苦,報生到天上。因此她又發了大誓願:所有的眾生度盡,才願意證菩提道;地獄只要還有一眾生受苦,她就不願意成佛。這種大願如何發出來?母親不懂道理,才墮入地獄受苦,現在能夠將自己的母親救出來,也不希望別人因為不懂得道理墮入地獄裡受報。不說地獄道的痛苦,現在的孩子做事未經大腦考慮,該用功卻不用功,到外頭遊玩,半夜還不肯回家,出入不良場所,打架鬧事。所以現在有些十幾歲的孩子已經成為大盜,經常出入於監獄中。他的父母非常傷腦筋,卻拿不出解決的辦法。可是地藏菩薩於因地時,就在自己的親人得以脫離痛苦,想到親人受苦時自己心很難過,別人痛苦他也捨不得,所以一定要救他們,使所有的人都不墮入地獄,他才願意成就佛道。因為這種大願,所以有一些眾生在他殷勤教化當中已經度脫,這是已度。這些人當然得到成就,有的成就菩薩道,有的可能是二乘聖人。有的當度,現在正接受度脫,當然他受教化,將來必定會成就。已度是已經成就,當度是將來會成就。有的未來度脫,現在還沒成就,但將來必定成就。
各位,應化在中國的地藏菩薩已經入寂很久了,可是︽地藏經︾流傳下來,自自然然有人因為︽地藏經︾而受到感動,心中有所體悟的,能夠好好的用功。所以並非地藏菩薩在中國修行,這才是地藏菩薩,因為在過去生中他就發願要度化眾生。我初學佛時就是替法師翻譯︽普門品︾,但是我聽經是從︽地藏菩薩本願經︾聽起,可以說我與︽地藏經︾很有因緣。不但在俗家就開始持誦,到現在我正式將︽地藏經︾解說,已經是第二回,對於一些人我會勸說:「你們有這個程度,你們持誦︽地藏經︾,從中了解一些道理,就能夠知道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可以做,造什麼業會遭受什麼果報。」這些人果真將過去的一些習氣改掉,甚至還能勸化朋友。可見得地藏菩薩久遠劫以來有些已經被他度化得到成就,有的正受他度化必定會得到成就,未來讀誦︽地藏經︾,了解地藏菩薩行願的人,也是將來可以得到成就。現在來忉利天宮無量世界的一切諸佛,也就是已經度脫的,已經成就的。大菩薩摩訶薩是正當接受教化,必定會得到成就的。天人鬼神等眾,是未來能夠度脫,也會得到成就的。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我已過去久修善根,證無礙智,聞佛所言,即當信受。小果聲聞,天龍八部,及未來世諸眾生等,雖聞如來誠實之語,必懷疑惑。設使頂受,未免興謗。唯願世尊,廣說地藏菩薩摩訶薩,因地作何行?立何願?而能成就不思議事。」】
雲集在忉利天的大眾,不但是文殊師利菩薩的神通力無法測度有多少人,即使世尊的佛眼來看也是無窮無盡,這種不可思議的境界,已經修行很久,而且是修殊勝行的人,得到無礙智慧的菩薩,聽了之後當然可以信受奉行,所以文殊師利菩薩說:「我過去修行很久,有了善根,已經證得無礙智,聽佛說的當然可以相信,能夠如佛說的來奉行。但是小果聲聞,也就是二乘的聲聞緣覺,以及天龍八部,還有未來世諸眾生,福報較薄,善根較淺的人,雖然聽到佛真實的妙法,但是一定會懷疑您說的是否太過誇張了,而不肯相信。」各位,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種經歷?初學佛時,每次聽經,讚歎某位菩薩的修持,他們所做的,我都會想:我們根本做不到,這位菩薩真的這麼偉大,真的都這麼做嗎?可能各位心中也都會產生這種疑惑,懷疑佛說的真實嗎?「設使頂受,未免興謗。」有的人縱然相信接受佛的道理,也是暫時的而已,很多人學佛一段時間,一旦遇到了業障牽纏,業障來臨,說佛菩薩不能庇佑他,「他們哪有那麼慈悲,能度化所有的眾生?」於是有了譭謗。因為有這種毛病,有這種缺點,所以大智慧的文殊師利菩薩,以他所知的來說一般人常懷疑惑的心理,請求佛陀說明白:「唯願世尊,廣說地藏菩薩摩訶薩,因地作何行?立何願?而能成就不思議事。」請佛詳細的多說些,述說地藏菩薩這位大菩薩,因地裡還沒成就菩薩果位時,到底如何做,立了什麼願,有了行持有了願,才能成就這些不可思議的事情。
這段文可以這裡分成三段。第一是「我已過去久修善根,證無礙智。」說證得無礙智的大菩薩,聽到佛說這麼不可思議的境界,當然可以信受奉行。第二是「小果聲聞,天龍八部,及未來世諸眾生等」,說根智比較淺薄,沒那麼大善根,又不是上上根智的人,以及末劫時候福報很薄的眾生,聽聞這個殊勝的妙法,心中必然會生出疑惑不信,甚至有恐怖心。有時暫時信受,將來還會興起譭謗的心,因為他們不是了解得清清楚楚,對地藏菩薩不思議的行持懷疑其真實性,有的人說:「談地獄的事情,是在唬我們的。」有的人說:「唉唷,會墮入其中。」有的人說:「對我們是這麼說的,其實這位菩薩真能做得這麼了不起嗎?」第三是「唯願世尊,廣說地藏菩薩摩訶薩,因地作何行?立何願?而能成就不思議事。」有大智慧的文殊師利菩薩,請求世尊,將地藏菩薩因地當中,究竟發什麼大願,所做的有什麼跟一般人不同的事情,詳詳細細的說明,使眾生聽聞之後,從內心真真實實的相信,就不會有退墮的念頭生出。
現在從三段的第一段談起。我們的身口意三業,做種種堅固的善事,就不會被一切邪法所動。譬如我們說不殺生,但是有的人身體不好時,人家說:「這只是和藥,不用這種東西,你的病好不了。」心動念了。但是有的人說:「我絕對不願意為了照顧好這個身體,殺傷眾生。」心這麼想,我們的身就不會殺眾生,口也不會吃眾生,人家再怎麼說我們都不動搖,好像大樹已經紮下很深的根,不容易被拔除。我們把正法的念頭放在心裡,好像紮了深根的樹木,人家要動搖我們的念頭也不可能,這叫做善根。文殊師利菩薩在過去是諸佛的老師,經中說他曾為七佛的老師,所修的善根不是從現在才開始,從無量劫以來,已經歷長久時間,修了很多善,所以說過去久修善根。由於他所做的都是有德行的事情,這些有德行的根都紮得深,所以他們自然有定力,佛說的話他們絕對能夠相信,他已經有無礙智,當然佛所說的都能夠相信。無礙智是佛的智慧,這種智慧可以說是無邊無際,知道一切眾生三世的事情,過去世如何做,今生受到什麼福報或惡報,今世如何做,將來有什麼成就,或將來如何墮落,他都了解得清清楚楚,沒有罣礙。一個善根好比點了一盞燈,點了一盞燈再點另一盞燈,二燈互不衝突,他的智慧燈千萬盞,很多很多,這些燈可以說互相沒障礙,而使那裡更加光亮。文殊師利菩薩在過去久遠劫時,已經成正覺,名為龍種上尊王佛。現在幫忙釋迦牟尼佛宣揚教化眾生,所以現出菩薩的身形。因此我們說他已經證得無礙智。各位,可能有人說他早就是龍種上尊王佛了,為什麼還要來幫忙釋迦牟尼佛教化?我們寺裡每次辦理親子活動,或育樂營,當然有校長策劃,其他的校長就來幫忙,說起一件事情,其他的校長示範給大家看,不是只有策劃的校長是校長,其他來幫忙的也有很多校長,為了圓滿一個活動,所以他們扮演著一個幫忙的角色。文殊師利菩薩早就證得無礙智,已經徹底的覺悟,每位佛都已經證得相同的境界,相同的道理,所以聽佛所說就能沒有懷疑,來信受奉行。某位法師很會講經,但為了另外一位法師要來講經,他還是坐在台下聽經,別的法師主講,他當聽眾,不是他的本事不好,但是他要幫忙弘法的道場成就,所以降格成為聽講的人,這種情況完全相同。
「小果聲聞,天龍八部,及未來世諸眾生等,雖聞如來誠實之語,必懷疑惑。設使頂受,未免興謗。」
在忉利天宮所有的人雲集,要來聽釋迦牟尼佛演說地藏菩薩很不可思議神力及願力時候,當然文殊師利菩薩已經證得無礙智,他所徹悟的道理與佛所徹悟的完全相同,所以聽佛說了之後可以沒有任何懷疑,就信受奉行。可是小果聲聞可能沒辦法做到。什麼是小果?小乘的人,這種人所修行的境界較狹窄,只顧著自己修持、了解、了脫為目標,絕對不會想到其他人不懂得道理,而造惡業,會在六道裡輪迴。既然只顧自己,所修的因不大,所得到的果也很小,所以說是小果。小果包含有聲聞、緣覺和辟支佛。辟支佛是獨覺。小果又叫做三乘人。現在將這三乘說明白,讚佛乃至讚僧的歌曲談到「三乘聖賢何濟濟」,指出三乘的聖人數量很多很多,三乘就是獨覺、緣覺和聲聞。
緣覺新的翻譯是獨覺。︽首楞嚴經︾將辟支佛分成緣覺和獨覺二種。這種人在沒有佛的時代出世,可是他們很討厭城市吵鬧,喜愛寂靜的境界,獨自住在深山河邊,慢慢的自己思惟修練,可是因為缺乏了解道理的老師朋友指導,只以四時而為修行體悟的對象。譬如在春天看到萬物欣欣向榮,百花爭妍秀茂,好像在比賽看看誰較美一般;秋天到了,樹葉黃了,落了,頓時感到無常而斷除煩惱,證趣真理。台灣四季如春,冬天也有花開放,冬天不會看到所有的樹木葉片掉落到只剩下枝條,在台灣玉山、阿里山也很少有樹的葉子全部掉落的。有些國家秋天到了,很多人上山觀賞楓葉紅,落地,冬天則樹木光禿禿的。小時候常看到聖誕卡片的圖案,屋頂積滿了厚厚的雪,樹木只剩枝條,沒有任何葉子。直到幾年前我到美國紐約波士頓,才親眼看到那種景象。所以在台灣觀四季可能較難,大陸四季分明,可以看四季更迭來作為修行的對象。他們能夠看著欣欣向榮的景象,沒幾天工夫全部凋零、消散,因而深刻的感受到無常,知道一切沒有值得爭奪的。小學時候看某人長得秀氣漂亮,長大了更是亭亭玉立,我們很想追求,但是才一眨眼工夫,大家都老了。以前那麼漂亮的人,現在好像一朵將要枯萎的花,因而能捨棄了色欲。於道理方面盡力參究,加行滿足,到了圓滿覺悟的程度,但是不為別人,只是自修自悟,這就是獨覺。在獨覺來說,又分成麟角喻及部行二種。麟角是一種譬喻,自己一個人,沒有其他的伴侶,好像麒麟只有一支角,故名麟角喻,在這裡也因而稱為獨覺。但是有同參道友一同修持,卻是只有他一人覺悟,名為部行。出生時遇到佛也出世,因為聽佛說十二因緣的教法,觀緣來悟道的,就叫做緣覺。其次聲聞,所謂聲聞就是佛說四聖諦:苦集滅道的教理,他們每次都聽,知道我們現在這種遭遇是痛苦的,這種痛苦是因為造作了某些事才有的,既然造作才有苦,就將苦的因斷絕。譬如嚼檳榔有口腔癌的危險,知道罹患了口腔癌才要醫治是一件極為痛苦的事情,知道一切都由於嚼檳榔而起,斷了這個集合病苦的因。或者我們到處都沒有人緣,人人都與我們作對,我們了解沒有人緣,人生很痛苦。但有的人只知道責怪別人,沒想到反省自己。如果我們能夠思索分析,找出我們沒有人緣實在是因為平時說話沒禮貌,說的話都好像在咬人一般。現在將這種態度改變,這就是斷集。而且我們羨慕那些沒有煩惱沒有各種毛病的人,這就是慕滅。既然人家這麼做,他們很有修養,所以我們也要依著他們方法來修持。好比佛可以事事都做得很圓滿,因為他有智慧,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儘量了解又實踐著,終於得到道果。我們能夠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勇猛精進修行,斷除我們的見思煩惱,證入苦集滅道四聖諦的道理。並非我們了解之後要教化別人,幫忙別人,實在是已經真真實實了解道理,只是還有一些偏,故名為偏真的涅槃。到了化城之後就不想再前進,好像走到某地方就認為到達了目的地,很歡喜,不想引導別人一同到來。這種人只顧自己,也屬於小乘、小果,這是聲聞:聽聞佛說的苦集滅道四聖諦而修行的。這裡說的小果指辟支佛。三乘聖賢就是聲聞、緣覺、辟支佛。
二乘者的智慧較淺,大乘人的智慧較深。他們的根基也屬於較窄的。接下來的天龍八部: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目+侯)羅伽。這些雜類的眾生都是下根智的,他們也不能有大乘心或小乘心,甚至他們所持的戒也不圓滿,才會墮落八部當中。未來的眾生志性也不堅定,尤其造業之後被業網牽纏住,今天做一項,明天做一項,後天又做一項,好像網子越織越大,跌落網中,掙扎著也難以脫離,所以這些人都不懂得大道的理,佛菩薩的威神力,當然他們不能相信;雖然聽到佛老老實實的說地藏菩薩的事蹟,他們未必生信。即使表面上說是願意相信,好像已經生出信念,其實內心未免有疑惑,生出誹謗。以現在人的例子,在人家面前聽了許多話,然後說:「對,我也同意你的說法。」但是到了背後就說:「他的話全在騙那些不懂的人,他看起來與我們差不多,怎麼能夠有那麼好呢?」於是開始譭謗。因此文殊師利菩薩必須問明地藏菩薩因地的事情,俾令眾生聞聽信受,而不只是釋迦牟尼佛讚歎地藏菩薩有多麼大的成就,大家就肯相信。最主要的是希望眾生聽聞之後能信受,決定無疑。為此而說:「唯願世尊廣說地藏菩薩摩訶薩因地作何行,立何願,而能成就如是不思議事。」實際上文殊師利菩薩早就知道了,可是其他的人不懂得,所以他說:「希望世尊對地藏菩薩摩訶薩因地作什麼行為,有什麼願,希望能夠說得詳詳細細,說清楚為什麼他能夠成就這麼不可思議的事情。」
各位,文殊師利菩薩問地藏菩薩在因地到底做了什麼。因好比種子,譬如你有一塊田地,想要收甘藷就要種甘藷,想要收甘蔗,你就要把蔗苗拿來插枝。你如果想要收成絲瓜,當然你要播下絲瓜的種子。沒播種這些東西,怎麼能夠收成呢?這裡說因地,也就是從一開始這位菩薩怎麼發心,當中他又修種種菩薩行,到底怎麼修,在還沒登上妙覺地之前,都叫做因地。譬如一個已經很有成就的博士,我們也可以分析他到底怎麼用功,讀了什麼,今天他才能夠得到博士學位。進了學校,卻沒有真誠的用功,不打拼,不可能有那種成果。地藏菩薩從開始發菩提心以來,究竟他立過什麼願,怎麼實行才能夠得到成就那麼多不可思議境界。當然這是文殊師利菩薩代替大家來發問的。
我們知道地藏菩薩在過去久遠劫時,因為母親墮入三惡道中,他發心急著拯救。然後想到不只自己的母親在裡頭受苦,心情很難過,別人的母親如果在當中受苦,難道就不痛苦嗎?所以他不但要救自己的母親,還要救別人的母親,乃至其他一切眾生的母親。所以他立了一個願:﹁度盡一切眾生,然後才要成等正覺,其中若有乃至一個眾生還沒得到解脫,我就不願意在這裡放著眾生不管,獨自證入無上菩提。﹂大家看看地藏菩薩的這個願力,是否極為偉大?我第一次聽到︽地藏經︾,看到地藏菩薩的大願,我深受感動,心中也想著:﹁假使我能夠幫所有的眾生一些忙,如果我有一些些能力也都樂意幫忙,地藏菩薩就不必這麼辛苦了。﹂地藏菩薩不但發度盡眾生的願,而且從無量劫以來,曾經拔濟無數的眾生離開三惡道的痛苦,都證到涅槃的妙樂。他發願而且真真實實的實行。一個人發了大願,卻永遠都不做,永遠都不能達成目標。譬如有人說以後有了錢,願意幫忙貧苦的人。有了五千元,認為錢少不能做許多事情。其實五千元或許可以幫忙好幾個人度過沒飯吃的痛苦,先救濟五千元,然後再做打算。有一萬元也布施,不必有數千萬元才實踐願望,只要有能力幫忙,就絕對會幫忙。發願又實行,因此能夠成就種種不思議的事情。我們認為某人很了不起,能夠受到各界表揚為好人好事。這個人如果只說要做好事,卻沒能確實做到,怎麼可能成為好人好事的模範?我們發願一旦有了一塊田地,絕對要將它整理得很好,種更多的樹木和花朵,讓大家在那裡欣賞,享受清新空氣,未必向大家收門票。可是你有了一塊地,閒置了幾十年,地是荒地,怎麼能夠成為一個環境很好的處所?你今天有兩萬元,買幾棵樹種植。再過幾天你又有了幾千元,可以種植小花。一年又一年,慢慢的培養整理,最後成就了一座很好的園林。佛法說「法不孤起」,並非只有發願就能成就,也不是只顧著做,沒有目標,做到最後也不能夠成就很大事業。所以願和行二者就像人的兩條腿,有願一定要有行才能夠成就。有行但是沒有願,失了目標,也不好。願與行又好像是鳥的兩翅膀,翅膀都健全才能飛行。如果只有一邊的翅膀,失去平衡,絕對會跌落地面。
文殊師利菩薩是一個智士,很有智慧的大菩薩,他問的不只是地藏菩薩發過什麼願,還問他做過什麼。這段經文說:「因地作何行,立何願?」兩件事情都問,希望佛能夠將地藏菩薩的願與行說得詳細,大家就能夠聽聞到地藏菩薩在因地很殊勝很微妙的修行,相信我們能夠聽得清清楚楚,大家能生出誠信的心,自自然然將來不會譭謗,不譭謗將來就不會墮入三惡道受苦。所以在這裡特別替我們沒想到的人發問:「地藏菩薩因地作何行,立何願,而能成就如是不思議事。」世尊既然要使大家了解,他一定會將地藏菩薩的行願詳細說得讓我們了解。
佛告文殊師利:「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草木叢林,稻麻竹葦,山石微塵,一物一數,作一恒河;一恒河沙,一沙一界;一界之內,一塵一劫;一劫之內,所積塵數,盡充為劫。地藏菩薩證十地果位以來,千倍多於上喻。何況地藏菩薩在聲聞辟支佛地。」
這一段說到地藏菩薩的行願,但是要讓我們了解地藏菩薩行願之前,當然首先約略讚歎他的功德。不過,功德果位也有大小不同。現在說譬喻,然後才說功德果位的名來對比,才能了解地藏菩薩登十地以來,時間是長是短,所做的功德到底是什麼。
現在佛向文殊師利菩薩說「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先說明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位佛所度化的境界,譬如一位總統,美國總統管理美國,不能管理涉入英國、墨西哥、加拿大,台灣的總統管理台灣而已,不能管理其他國家。每一位佛所教化的境界有多大呢?有三千大千世界。在三千大千世界當中,有一座須彌山,有一個四大部洲,一個四王天,又有我們看得到的日月,也有六欲天,一個初禪天,這就是一個小世界。小世界一個個單位,集合了一千個小世界,再以二禪其中日月等等各為一千,這是一小千世界。換言之,有一千個小世界,就是一個小千世界。又集合一千個小千世界,有三禪的境界,其中日月等等也增加到百萬,名為中千世界。集合了一千個中千世界,有四禪的境界,日月有萬億,名為大千世界。因為一個小的世界乘一千倍是小千,又乘一千倍是一個中千,再乘一千倍是一個大千。小千、中千、大千名為三千大千世界。
在這裡又談到恒河,這是印度四大河流之一,有的經典稱它為頃剋沙河。我曾與台灣到印度的朝聖團到過那裡,問那裡的導遊恒河的名稱,他們說是頃剋沙河,中國話翻為恒河。恒河發源在喜馬拉雅山脈南麓,與中國相鄰,向東南流入孟加拉灣,全長一千六百八十哩。到印度朝八大聖地,搭船經過恒河,飛機飛越恒河,可以說流過許多省分。恒河沙很細密,不像台灣的沙子可以看清一粒粒,搓揉起來感覺像是麵粉,所以一把的恒河沙,數目多過台灣一把沙子的數目好幾倍。他們說恒河是聖河,台灣也有人拿恒河沙回家持咒,有人往生,就拿恒河沙放在亡者頭頂,說是如此可以消除業障,往生西方。可是我有一個感受,這個人如果平時不肯修持,連一句佛號都不念,佛教導我們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他都不肯受持,一天到晚出入花街柳巷,說話粗魯,罵詈不斷。他去世了,縱使家人朋友學佛,拿一件陀羅尼被蓋著,放一把恒河沙在頭頂上,我認為他也未必能夠了脫。所以學佛的人應該要有正確的觀念,平時就要做著正確的行為。有些親人要往生了,家人為他準備恒河沙,放在亡者頭頂上,以為亡者平日不必辛苦的修持,只要這麼做對他就有所幫忙。你想,假使他的業果應該墮落到三惡道中,你撒恒河沙他就能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麼我們還辛苦的修行做什麼?這個正確的觀念我們一定要建立好。現在有很多生意人賣陀羅尼被,附帶送一小把的恒河沙,不可以只想要仰賴它求得脫離六道輪迴。
大智度論云:「問曰:如閻浮提中種種大河,亦有過恒河者,何以常言恒河沙等?答:恒河沙多,餘河不爾。復次是恒河是佛生處,遊行處,弟子眼見,故以為喻。….四遠諸人經書皆以恒河為福吉河,若入中洗者,諸罪垢惡,皆悉除盡;以人敬事此河皆共識知,故以恒河沙為喻。復次餘河名字屢轉,此恒河世世不轉,以是故以恒河沙為喻,不取餘河。」閻浮提中有種種大河,也有比恒河還長的,為什麼我們常常在佛經中以恒河沙為譬喻呢?恒河的沙子很多,其他的河流沒有那麼多,而且那裡的沙子很細。又有一個原因,因為恒河是佛出世的地方,佛常在恒河的流域遊行教化,佛的弟子眼睛都看得到恒河,所以拿恒河做譬喻。如果在台灣談到恒河不能明白,說濁水溪、淡水河可能比較容易了解。佛是印度人,就以印度那裡的恒河沙數來譬喻數目的多少。其他各地的人經書也都以恒河為福吉河,到那裡洗浴,可以得到福報和吉祥,每年不但是佛教徒,印度很多婆羅門教的教徒,都會到恒河洗澡,不管男女,很早,天氣很冷,他們都到恒河沐浴,表示到恒河裡沐浴,種種罪垢,種種惡業,都能洗得清淨。以人對恒河有敬事的心,大家都知道它,所以拿恒河做譬喻。其他的河名字經常改變,上游一個名稱,中游又一個名稱,再流過一段又是另一個名字,不同的年代也各有不同的名字,唯獨恒河整條河,從古到今,從來沒有別的名字,所以拿恒河沙做譬喻,不用別的河,就是這些原因。其實中國的長江、黃河名字也是在不同的流域有不同的名字,要以哪一段做譬喻呢?恒河的名字都沒改變,以恒河譬喻大家都能知道。中國歷代各有不同的京都,地方名字也改變過,朝代不同,所以看到古書的記載,如果不查明地名的變革,往往看得一頭霧水。中國又習慣於拿一個字代表某個地方,很多台灣人到上海做生意,上海簡稱為滬。廣東以粵為代表。恒河永遠叫做恒河,無論何時都相同。如果古代叫一個名字,現在改一個名字,往往就難以明白所指的是什麼河。
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草木等等,即是說在一位佛的化土當中,隨便拿出任何一種東西,當作恒河,東西既然很多,恒河也是無量。所比喻的東西如草木,叢林則是在一個地方種植了數百甲、數千甲的樹林,稻是吃飯的水稻,麻是芝麻,竹是建築材料、製作種種家庭用具的材料,像竹籃子、土竹屋、竹筏,葦是蘆葦,看起來像竹子,其實它是實心的,瘦瘦高高的,也有人拿葦來做築牆的材料,這在大陸可以見到,小時候我還看到竹篦的屋子,現在很難得見到,竹篦做成一片牆,裡外都塗上加了穀殼的泥土,最外層再塗上石灰,以前的人容易了解它,現在的人對於葦字較難理解。山石我們能了解。微塵是很細緻的土沙粉。每一個東西算作一個數目,一個數目算是一條恒河,一粒恒河沙做一個世界,一個世界當中每一個微塵算作一劫,一劫當中所積的塵土的數量一個算做一劫,地藏菩薩證十地果位以來,比這個數量還多過千倍,何況地藏菩薩在聲聞、辟支佛地,當然更是久遠久遠了。在這裡看到一個又一個的比喻下去,一條恒河中隨便拿一粒沙做一個世界,這個沙既然無數,世界當然就無量無數。譬如一千萬萬粒的沙,就是一千萬萬個世界。這種世界已經說不盡了,又在這麼多沙的世界當中隨便拿一粒塵土算成一劫,塵土既然無法算出數目,這個劫數到底有多少,我們也是無法計算出來。又在這麼多劫數當中所積的塵數,將塵數又充作劫數,所經歷的時間很長久,所積的塵劫當然也有很多。所以在這個大千世界當中隨便拿一個東西,或一粒塵土,就演變成塵沙數劫,無法計算的劫數,三千大千世界的東西既然無量無盡,所演變成的塵沙劫也無窮無盡,不是凡夫能計算得來,連佛也說他已經成佛了,還是無法計算地藏菩薩行持有多久時間。
地藏菩薩從初發菩提心以來,已經極遠,縱然以塵沙計算劫數,一粒塵沙一劫來說也無法形容數目,就算從他證入十地果位以來,也都比這個多出千倍以上,無法譬喻。十地果位│十地:一者歡喜地,二者離垢地,三者發光地,四者燄慧地,五者難勝地,六者現前地,七者遠行地,八者不動地,九者善慧地,十者法雲地。這是指第一個地有某種境界,第二個地又另有某種境界。以一個大家容易了解的來比喻,有人學習珠算,從五級考試,通過後進到四級,然後三級、二級、一級,再進到初段、二段、三段、四段,在我們看起來他還是只有兩隻手,十隻指頭,卻有著不同的程度。空手道或柔道也有級段的分別。我們還沒到達十地當中任何一地的程度,所以談論這些境界很難理解。珠算十段是很高級的,菩薩到了證十地果位,然後就要與佛相同了,也是很高的境界。不但地藏菩薩證十地果位已經很久很久,超過上述譬喻千倍以上,何況他從發心到登十地當中也是經歷很長很
長的時間。一個人學珠算,從毫無基礎進步到五級,升到四級、三級要經過很長的時間,何況現在已經到達十段程度更是經歷長久時間。要到達十地,其中一定要經歷乾慧、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心,小果當中的聲聞、辟支佛等階段也都要經歷之後,才能證入初地再二地再三地,直到十地。從這裡可以知道,地藏菩薩廣修勝行,所經歷的時間很長很長,長到我們要形容也不能。從凡夫地慢慢的修行,又是十信,又是十住,然後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心,然後從初地、二地、三地逐漸修行,時間既然經過很久,功行當然也很深。我們可以從一個人有沒有恒心看得出來,有的商業學校規定,珠算要通過三級術科才能畢業,你學到了那個程度,取得了文憑就滿足,根本不想進到二級、一級、初段、二段、三段。經過這麼久的時間,如果他到了半途就放棄,功行怎麼能深呢?既然他能證到十地,當然他的功行一定很深,因此他能夠現出種種不可思議神妙的境界。
一位菩薩的成就,並非出生以來就成了菩薩。釋迦牟尼佛說地藏菩薩從修行到成就經過那麼長時間,而且證十地果位到現在的時間也是無法計算,可知這位菩薩用心發願與行持的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