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地藏經講解(十五) /慧深法師 講

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

  化樂天。有的地方翻譯成樂變化天。這個天上的天人能夠自己變化五塵來娛樂,故名樂變化天。什麼是五塵?色、聲、香、味、觸。他因為有神通力和福報的力量,可以將現前的東西轉化,譬如你想吃蘋果,他們能將其他的東西變化成蘋果,甚至一個普普通通的人也能變化為美麗的人,他們能夠現出各種隨心所欲的境界。我們不能,買一間二十坪的房子,再怎麼看也只是二十坪,但是那裡的天人能夠將一個小小的地方變成很大,本來很醜的變化成很好,甚至沒有的東西能夠變化成有的,有的東西也可以變化為無。要怎麼變化都可以自在。有這種變化的快樂,名為化樂天。這個天距離我們人間地上二百五十六萬里,因為是空居,沒有堅固的地,他們所依據的地方是雲。有的人畫天人,並沒有山水,畫的是他們在雲端處,這是樂變化天居住的地方。樂變化天天人身量四百丈高,壽命長八千歲,人間的八百年為那裡的一日一夜,以人間的年限來計算,天上壽命八千歲,是人間二百三十億四百萬年。住在這個天上有那麼長的壽命,享受那麼大的福報,並非尋常可得。佛經說,孝順父母,對萬物都敬重,而且常聽聞佛法,對佛法領會了解,因為深心持戒,而且聽聞佛法很多,可以廣修十善,當然比前面諸天所做的更好,自然可以投生化樂天(樂變化天)。
  天上有天人,以凡夫的肉眼當然無法看見,但是在最近有天文學家用種種儀器測得距離這裡很遠的地方,探測得某些資料,分析得知那裡有生物。我常說科學越是發達,越能夠證明佛在兩千五百年前的智慧,超越我們許多,不但能夠清楚的了解這個星球上的眾生,即便是他方國土所有眾生的壽量、身高、享受的是什麼,都能夠清楚了知。
  他化自在天。欲界六天其中的天主,能夠將別人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譬如他心中想要得到一種境界,不必自苦,從別人處可以求得快樂,其他諸天都會化給他,故名他化自在天。我們說到將別人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一般人當然做不到,譬如別人有成就,接受人家鼓掌、讚歎,假使我們跟人家一同參加歌唱比賽或作文比賽及至發明展,評選為第二名,我們能夠將第一名的榮耀當作自己的快樂嗎?他化自在天的天人能夠有這種心量。看到別人吃東西感到很快樂,未必要自己吃。欣賞別人的才藝,我們感覺很好,未必什麼好的都只及於自己,別人都比不上我們。他們在那裡自然有福報,心中要得到某種境界都可以由其他諸天化給他。
  談到這裡我想起居住在能仁寺處,地勢比周圍高出一些,雖然不是極高,但是往寺的前方看去都是平地,看得很遠。許多人到能仁寺會問能仁寺有多廣,因為圍牆很矮,在上頭看不到圍牆,只看得見青綠的樹木和外頭的境界,我常回答那些詢問的人說:「看得到的都是能仁寺的。」大家都用很好奇的眼光看著我,評異的說:「什麼?能仁寺有這麼大嗎?」我說:「正是,眼睛睜開來,站在這裡看著,黃色的紅色的花,或形態很美的竹子,青翠的山,都在眼裡。我們自己整理一座花園需要花費很多工夫很多錢,未必能夠看得很廣,都圍在自己的圍牆裡,但是這個大自然,只要看得到的,每天都可以盡情的享受。」鄰居種了一盆價值無可計算的花,我們的眼睛看得到,我說那就是我們的,每天我們都可以看它,還不必我們照顧也不用整理。但是大部分的人都會想:「那棵樹價值很高,種在他家。」那棵樹如果不開花,或者花枯萎了、凋謝了,認為樹是自己的,那個人豈不是要非常懊惱?我們將別人的東西欣賞,人家有漂亮的衣服,花很多錢買來,我們未必要買一件,穿在別人身上,我們來欣賞,這個人身材好,穿那件衣服很漂亮,我們用欣賞的眼光來看,那個東西就是我們的。諸位慢慢體會這句話。在他化自在天的天人,能夠將別人的快樂當成自己的快樂。
除此以外,我常說我們不必很有錢,買來價值連城的寶物,想看它,搭車到台北買一張故宮博物院的門票,所有名貴的東西都盡在眼前。我們把房子變賣了買來其中的一件寶物,放在家裡怕被偷走,放在保險箱裡,很久才去看一眼,那根本不算是我們的。放在故宮博物院裡,不必怕遭到小偷,不必怕溫度讓寶物不能保存很久,燈光照不到的地方博物院加了適當的燈光,東西太微小,我們不必操心,博物院自然會加上放大鏡讓我們欣賞。何妨將這些當作自己的快樂?很久沒看它了,就進去看看。我能夠體會他化自在天的天人可以說看到東西不會覺得苦惱,苦惱自己沒有那些東西,他能將別人所有的當作自己所有,別人所得到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甚至其他的天都會變化出他所想要的東西,故名他化自在天。愛看花的人,鄰居正好種了許多花,隨心滿願;你喜歡高大的樹木,別人種了一棵高大的樹,我們很歡喜,別人種它來讓我們乘涼和看漂亮,有何不好呢?
  他化自在天距離人間地上五百十二萬里,空居天,住在空中,地如雲。天上天人的仙境有雲,人氣在上頭飄搖,那是他化自在天的天人居住的地方。到了他化自在天天人身量四百八十丈高,壽長一萬六千歲。人間有人短得像三寸釘,也有人高得過八尺的門還得低下頭來。不久前有個外國世界最高的人到台灣,籃球架一般人需要跳躍才能投籃,他只要將球拿在手上往下丟。人間也有人高得生出煩惱,與常人大不相同,找不到適當的床舖睡覺的。那個天的天人壽命一萬六千歲,比前面的化樂天的壽命長,是人間一千六百年才是那裡的一日一夜。人壽一百歲算是很長,一千六百年是人壽的十六世,這才是那裡的一日一夜。以人間的年限來計算,天壽一萬六千歲,合人間九百二十億六百萬年。由於他化自在天的天人過去行布施時,心很清淨,無所求。並不是今天幫忙你什麼,希望你還我什麼。甚至不會今天有東西就布施給人,到了有一天有了困難,求別人布施,人家將我們的人情忘記,我們就很生氣,那裡的天人絕對沒有這種情形。而且他們持戒比化樂天的天人還嚴淨,也很愛聽聞道理,對父母的孝養,對師長的恭敬,對出家人的恭敬,功德都比前面諸天還大,所以能夠生到他化自在天。同時在這一層天上頭,別有魔羅居住的宮殿,也就是魔王居住的宮殿。到了他化自在天,這是欲界最上頭,住在這裡因為別人所做的東西可以成就他們的快樂,住在那一天最高處的是魔王。有的地方說在欲界、色界二界之間,另外有個魔王的宮殿。帝釋天居住的地方,休是地居天的天主,但是魔王是六欲天的天主。帝釋四王要實施佛法,魔王無法制止,這是六欲天的情形。
  在其他的經論裡都以十善、持戒的功德到底有多少,來分別他生的天較低或較高,可是在楞嚴經則以婬欲的厚薄,而感受天上的等級。淫欲越輕的越能生到較高的天,欲心越重,生的地方越低。佛經說地居天有另女的淫欲,所以他們只能居住在地上:須彌山的山腰或山頂。到忉利天,風從一處吹到他處,他們的心就有欲心,認為這是他們心中生起淫念。須燄摩天,互相抱一下,已經是行欲。兜率陀天處,只要互相牽手就是淫欲,不必擁抱,不必男女相交。化樂天,相視一笑就是淫欲。他化自在天,互相一看,就是欲念。經中曾經說:「阿難!諸世間人,不求常住,未能捨諸妻妾恩愛。於邪婬中,心不流逸,澄瑩生明,命終之後,鄰於日月,如是一類,名四天王天。於己妻房,婬愛微薄,於淨居時,不得全味,命終之後,超日月明,居人間頂,如是一類,名忉利天。逢欲暫交,去無思憶,於人間世,動少靜多,命終之後,於虛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類,名須燄摩天。一切時靜,有應觸來,未能違戾,命終之後,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諸人天境;乃至劫壞,三災不及,如是一類,名兜率陀天。我無欲心,應汝行事,於棋陳時,味如嚼蠟。命終之後,生越化地,如是一類,名樂化天。無世間心,同世行事,於行事交,了然超越。命終之後,遍能出超化無化境。如是一類,名他化自在天。」到了天上的天人,他不能捨妻妾的恩愛,於邪淫不再放縱,男女相處時清清白白,不做邪淫事。命終以後,住在須彌山的山腰,是四天王天。對自己的妻妾恩愛微薄,於淨居寺不行夫妻時,命終之後,超過日月,住在須彌山頂,是忉利天。遇有機會暫時接觸,事後沒有牽掛,在人世間動的時間少,靜的時間多,命終之後,於虛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日月不能照到他們,這些人自己有光明,是須燄摩天。現在有些修持的人,雖然處在人間,可是夫妻之間的欲念很少,這好比須燄摩天的天人的作為。一切時間心都很安靜,有接觸短時間,手拉一下,不做夫妻事,命終會生到兜率陀天。全無欲心,假使有個很漂亮的女孩子在面前赤身裸體,看到了也好像嚼著沒味道的蠟一般,命終以後,生到已經可以變化的地方,是名化樂天,又名樂變化天。沒有世間的心,與世間人一樣,在行事能夠非常超然。命終以後,可以超出化境,這是住在他化自在天。
  以上六天雖然所處的境界不同,可是因為還沒離開欲地雜染諸煩惱,所以總名六欲天,或叫欲界六天。
  上述的六天:四天王天、忉利天、須燄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雖然他們所處的境界不同,可是境界高或低都是欲心重或薄,乃至是行十善的戒行功德多或少來決定的,可是這六天都還沒離開欲界心中的雜染,種種煩惱都還沒有斷除,所以稱它們為六欲天。最高的他化自在天,雖然沒有男女的行交,但是他們起心動念,彼此看一眼,已經是欲心。雖然這很輕微,卻也有那個人我比較喜歡,看他一眼。有的人沒有男女的行交,牽手也是心中有欲念,這是欲界天。
  欲界不只是所說的這六欲天而已,其實從無間地獄開始,如果人沒有欲望,沒貪瞋癡,不做得過分,沒十惡,怎麼會墮落無間地獄?乃至墮入餓鬼道中,也是貪念多,要吃這個,要吃那個,畜生道中的眾生欲念也沒有斷。地藏經後文會說到:「若欲邪淫者,說雀鴿鴛鴦報。」畜生和人不同,不管有沒有人在場,到了發情時候,在人前也做交淫的事情。從無間地獄到最高的他化自在天,甚至住在魔宮的魔王,所有的行為都因為欲界的煩惱所生。空居天,不是地上的四天王天和忉利天,他們已經修上品十善,而且平時入禪定,但是他們修習的定力還不足夠,所以還在欲界當中。
  下文介紹色界的十八天。分成四禪天:初禪、二禪、三禪都有三天,四禪有九個天,分成凡夫與聖人二類。四有漏天是凡夫所居住的,五不還天是聖人之類居住的。色界天的天人雖然已經離開比較粗比較明顯的欲界垢穢,但是還存有正報清淨質礙的色身,還有色身存在,還在色的範圍內,故名色界。這些天都藉著禪定的功行所感受到的果報,所以色界天又名禪天。因此,分成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四個層次。
  欲界眾生的心很散亂,要能夠脫離欲界,當然要有色界、無色界的禪定,於四無量心、八背捨、八勝處、九次第定、十一次處來試我們的心,看看我們的心能不能很柔軟自在。古時候的大德拿一個譬喻,好比騎馬的人要試馬,能否要他右轉就右轉,要他左轉就左轉,要他慢下來就慢下來,要他加快腳步就加快腳步,將一匹馬試驗一切如我們意思,然後我們才入定。所以世間、出世間以禪作為根本。
  現在我們所要說的是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這三天是忉禪的三天。到這裡是離生喜樂地。所謂梵是清淨沒有欲染,從梵眾天開始,已經沒有欲染,四禪的十八天都清淨無欲,最初的初禪: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開始就有清淨的名,也就是說初禪天的天人已經脫離了欲界淫欲等等很粗重、雜惡的諸趣。有雜惡的諸趣好比地獄、餓鬼、畜生甚至阿修羅和人,可以看得出這個欲念很重,由於我們的淫欲,或嘴巴想吃就殺生,貪錢財就偷盜,貪色就邪淫等等,種種的欲都很粗重。梵眾天、梵輔天和大梵天都已經生在色界寂靜清淨無染的清淨地,心中很喜悅快樂,故名離生喜樂地。以前我們看到歌仔戲戲文,書生讀書,美女引誘,美女看到長得斯文可愛的男子,心都不動搖。甚至一個男孩子,女子投懷送抱,他的也都不會起心動念。我們說這些人是聖人,肴的說他們是木頭人,因為他們到了梵眾天的境界都沒有欲念。禪定已經離開欲染粗障,沒有淫欲的欲念,所以初禪叫做梵眾天。前述的六欲天是以十善戒行就可以生到那裡,梵天,清淨的天,除了十善以外,還需要修四禪八定法。
  四禪。要得到禪的境界,要有四無量心、八背捨、八勝處、九次第定等等。四無量心就是慈悲喜捨的心。為什麼叫做無量?因為慈悲喜捨的心,要利益別人的心,非常廣大,所接觸的眾生很多很多,無量無邊,當然他能夠觀照眾生的心也就無量。假使我們只對自己的子女有心,這較小;有的人說:「我是嘉義人,就對待嘉義的人較好。」這個心量又大了些,但不能稱為無量心。再將心擴大,「我是台灣人,對台灣的人都有心對他們慈悲喜捨。」這還是侷限在台灣。「我是黃種人,中國人,對待中國人好些。日本人、韓國人就不必對待他們好。」這也是沒有無量的心。總之,不但只將我們的心擴大到亞洲甚至人類,心能夠擴大到所有有生命的東西都以慈悲喜捨來對待,這就是無量的心。我們要有四種無量,第一是慈無量心。慈是愛念,這個愛不是男女很狹隘的愛,這種心常常要使所有一切眾生,沒有特別的對象,無論何人,只要接觸到的,都要以慈心對待,希望他們能夠時時快樂。菩薩以很慈愛的心對待一切眾生,常常希望眾生得到快樂,眾生的心有所求,只要能做得到的,都樂意去做。這就是慈無量心。其實每個人都有慈心,只是心較狹窄。「我兒子愛吃麵包,不愛吃飯。」出門就買些麵包。「我媽媽愛吃軟的水果,我來買一些水果。」這只是對待家庭的人慈愛。看到別人的兒女,將我們愛自己兒女的心對待他們。看到不同種族的人,黑人、白人都好,對待他們的心都像愛自己的兒女和父母一樣,都希望他們能夠得到利益,這就是慈無量心。記得我小時候,祖父每次分餅或糖果,鄰居或我的同學在場,他從來不會說:「這個鄰居住得這麼近,從來都不肯把東西拿來給我的孫子,我也不給他的孫子。」只要在場,一定每個人都有。我相信這就是一種慈心的顯現,而且沒有分別心,平等,只要看到的都要使他們得到利益。將這個慈心一直擴大到無量,就是慈無量心。
  悲無量心。悲,看到別人痛苦,我們心中也很痛苦,同情他們。那個人的手割了一刀,我們感覺得難過,那個人罹患癌症,掙扎哀號,我們也感覺很難過,想盡各種辦法,讓割傷的人治好傷口,同情一切受苦受難的眾生。有的人不然,殘暴的人會說:「你是我花錢僱用的人,雖然你燙傷了手,還是需要工作!」沒有絲毫的悲憫心。我們對眾生,無論何者痛苦,我們都生出拔除他們痛苦的心,這就是悲無量心。菩薩憫念一切的眾生,因為過去愚癡無知,造作了貪瞋癡殺盜淫種種業,現在於三惡道中,乃至六道裡頭,或者在人世間現做現世報,不孝父母的,現在子女對他不孝,搶劫的人一輩子窮苦,他並不認為他們受苦受難是活該,反而說:「他們受著這麼大的痛苦,不知道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忙他們,使他們的貪念消除,使他們不孝的心去除,以後他們的子女能夠孝順他們。」同情別人,悲憫別人,拯救、濟拔,使得到解脫,這種心都不分別自己人或別人,這就是悲無量心。
  喜無量心。菩薩認為別的眾生能夠離苦得樂就是很值得慶幸的事情,看到一個人脫離痛苦得到快樂,他的心中就很歡喜,這個歡喜不是一點點,而是無量的歡喜。弘揚佛法的人,看到有人本來煙酒賭博都來,是個浪蕩子,有一天悔改了,我們覺得很慶幸,從此以後他一定會負起家庭的責任,使他的父母不再煩惱,他的妻子兒女能夠平平安安的過日子,我們很歡喜。看到這個人向著好的方面有些改變,我們歡喜,看到另外一個人有些好的改變,我們也很歡喜,看到本來沒有工作,現在有個好的職業,認真做著,我們都很歡喜。看到別人好,我們沒有那麼好,絕不會因而吃不下飯睡不著覺。這是喜無量心。
  捨無量心。菩薩於他所面對的一切眾生,並沒有比較歡喜他、比較愛他或比較怨恨他的分別心。不但自己不起愛憎的想法,而且常常這麼想:「一切眾生希望大家能得到不生歡喜、討厭、對他生氣或怨恨他,甚至沒有人會怨嘆他和惱亂他。」這就是捨無量心。要做到這一點可能很難,慈悲心會生起,可是那個人很讓我討厭,不想對他生起慈悲心。那個人我比較喜歡,就很關心他,盡力幫忙。這種分別心是很要不得的。我們對周圍的人不生起愛憎的心,不生起憎恨的心,不生起怨惱的心,而且將這個心發展到對所有的一切眾生。所以,有時候看到老鼠覺得很煩惱,恨不得打死他,看到蟑螂也感到討厭,卻很少會想到他們是因為造了業才遭受這種痛苦,我們不應該生起怨恨心,不該生起殺害他們的心。一個人要做到行四無量心,實在很困難。
  不但如此,我們還要試驗自己有沒有八背捨。這八種可以從種種苦惱當中解脫出來,自然能夠到達八種殊勝處:八勝處,甚至我們從初禪、二禪,最終得到次第定。好比從一年級升二級,逐漸升到最高的層次,一層又一層的越升越高。所謂修四禪八定即是由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八定則是到非想非非想處定,能修這些,才能真實的得到禪定的境界。
  初禪所謂梵眾天,就是梵天當中較底層次的,好像是老百姓。梵輔天好像梵王處所裡辦事的官員,修下禪生到梵眾天,修中禪生到梵輔天,大梵天統攝梵天這些老百姓的大王,修上禪可以生到大梵天。梵眾天的壽命有二十小劫,身量有半由旬,大約是二十里。梵輔天的壽命四十劫,身量有一由旬。大梵天壽命六十小劫,身量有一由旬半。梵眾天、梵輔天和大梵天都同住在初禪的天,當然在修持當中,德行較好的是王,德行較中等的是大臣,德行較低的是老百姓。到了初禪天以禪悅為食,不需要吃五穀。到了這裡沒有鼻子和舌的識,雖然看起來五官都有,卻不用舌頭吃東西的酸甜苦辣,不用鼻子聞種種香臭,只有眼、耳、身、意四識。因為有意識,所以看到某些東西就歡喜,有了喜受。由於有眼、耳、身三識,所以有快樂的感受。譬如一個看到對著我們眉開眼笑的人,非常快樂。耳朵聽到好聽的聲音也會快樂。身接觸到種種舒適的環境還是有樂受。
  初禪天到劫盡時,火災的火可以達到,因為初禪天的人在覺觀的火滅盡,所以火能燒初禪。

大梵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

初禪三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大梵天也就是指天王來說的。這個天王名叫尸棄,能夠在劫初時候先生在天上,劫盡之後才滅。因為從初禪天以上,不再像欲界使用語言,只是初禪天裡面,心中還有觀覺思念,也就是會觀察,有思念的心,在外面也有言語號令。他有統領各天上、各世界的權衡,很注意該怎麼做,所以有老百姓、大臣和王三重天的分別,也就是梵眾天、梵輔天以及大梵天.要生到大梵天,要以第一清淨的心來修極大的慈悲心,就能夠成為大梵天的天王,主領大千世界。可以說有萬億的梵王,只有大梵天王在大千世界裡主領。王名尸棄,譯成頂髻,可以做大千之王,頭上的髻最高。
  少光天、無量光天和光音天,就是二禪的三天。初禪有三天,二禪也有三天。到了這個境界,定生喜樂地,由這個名稱可以知道,由於有禪定,比初禪高,當然可以生出喜樂。二禪天天人的禪定比初禪的人還殊勝還高一級,可以說他的定力如水永遠能夠滋潤他的心田,能夠開發他本來的智慧光明,因為智慧的光明照得清楚,他已經不必再有覺觀,所以一切的憂惱不能逼迫,到了這個時候應該沒有任何煩惱,因為他的定較久,功力較深,可以調伏初漏。漏如同缺失、缺點,水桶漏水,洞大些容易發覺,洞很小,有缺失,但是不容易發覺。因為能夠得到定,當然心中生出很大的喜樂,故名定生喜樂地。二禪的第一個天名叫少光天,在這裡的菩薩都能夠修禪定,在少光天因為歡喜的相初生,所以所發出來的智慧光明還不是很好的,比較起來沒很好,不能有慧光遍照,故名少光天,智慧的光明還是少少的。這些光都是由那個天所發出來的,並不是很周遍湛寂的光明。用一個譬喻來說,譬如我們在白天,太陽的光很強烈,晚上有月亮也有光明,但是月光不能照得很普遍,有些地方較暗,有的地方較亮。因為少光天的天人對於人法二者的執著都不動心,但是因為他們離開了種種欲望,他們的定較深,所以有些許的光明而已。
  無量光天。他們的光明已經增加到無限量的倍數,都是在過去心愛清淨,又愛布施、持戒所得到的好處。因為他們定的工夫越來越增加,他們智慧的光明當然越來越殊勝,所以在定中所發出來的光明,隨著定的境界遍照到各地,可以說是無窮無盡,故名無量光天。這些天人所發出的光能照耀無盡,很遠很久,並不是「如淨琉璃,內含寶月」的光,只是定比較久,照比較強。現在有人出外拿手電筒,較大的照得遠又廣,可是等到電池耗盡電力,當然沒有了光明。他的定力夠,他的光很強,無量無盡。一般人的光只要妄心生起,光明就消失了。
  光音天。用他的光當作語言,他的清淨光明可以照到別處去,更用智慧的光明來教化愚癡邪見的眾生。談到以光當作語言,一般人或許要懷疑,其實在海上行船的人,船與船之間距離很遠,怎麼能夠用話語來溝通?他們總是以燈光打訊號,對方的船自然知道傳達過來的訊息。小時候在學校參加童子軍,不用語言,只用旗號也可以打出語言。光音天的天人也就是以光當作語言,來教化愚癡邪見的眾生。在這一天的菩薩,身上都有赤色的光明,更有五種神通。前面說的神通有六者,第六個漏盡通是佛的境界才能擁有,除了佛以外眾生大概都只有五神通: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而已。到了這個天,形相沒有障礙。前面說過,他的心中已經不生起覺觀,也可以叫做定生喜樂地。這個天的天人只要能看到赤色的光明,心中自然能了悟,宣流清淨的行為,遠離種種較粗較為明顯的過失。光音天就是前面說的以光做聲音,故名光音天。二禪少光天、無量光天的光明還不如光音天大,這個天的光明最殊勝最強,所以光音天又叫做極光天。在這一天,除了具有八觸十功德以外,還具有四支林,即所謂內淨、喜、樂、一心。因為內心很清淨,能夠由定境生出歡喜、快樂,而且心中沒有妄想。因為心都沒有覺觀的渾濁,所以內淨。譬如水從河裡取出時渾濁的,不動搖它,久了自然澄清,不再渾濁。我們的心如果一直動盪,一會兒認為這樣做是對的,一會兒認為那樣做才是對的,這件事情不知道有什麼缺點嗎?心一直攀緣外面的境界,怎麼能夠得到內淨呢?但是光音天的天人定力很強,好像一桶河水不再攪動它,濁不見了,很清澈。能生到二禪,禪比初禪高,心中常覺得非常慶幸,自然有了歡喜生出。住在很深的禪定境界,所有一切煩惱和妄念都沒了,好像前面說的心靜下來,非常快樂。所有的散亂心都澄清不動,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念佛專心的念,誦經也一心,除了了解經的意義之外,不再用心於他處,這叫做一心。
在少光天、無量光天和光音天裡頭,少光天也是二禪天的一般老百姓,他們的壽命比前面所說的梵眾天、梵輔天和大梵天長了很多,壽命有二大劫。劫是時間的計算單位,一增一減是一小劫,二十小劫是一個中劫,八十中劫為一大劫。他們的身量有二由旬(八十里)高。無量光天是二禪當中輔佐天王的官員們,他們的壽命比少光天多出一倍,有四大劫,身量有四由旬(差不多一百六十里)的。光音天是二禪裡頭的天王,壽命比無量光天多出一倍,是八十大劫,身量八由旬(三百二十里的身高)。
大火災破壞初禪時,下界的眾生都集合到光音天,世界再成時,我們才再從光音天起金色的雲彩,下大洪雨,以造初禪天及以下至於地獄。世界成後,二禪天享盡天福的天眾,漸漸下生,乃至地獄界,都可以看到眾生。但若是大水災時,二禪天也都會被湮沒破壞:即所謂水浸二禪。
前面說到兜率陀天,談到有水、火、風三種災難時,兜率陀天的外院也會被這三災破壞,只有彌勒菩薩居住的內院不受到災變。二禪天在大火破壞初禪之後有洪水,水能浸到二禪。可見彌勒菩薩是修行者,住在內院,與只有禪定工夫的天人完全不同。
楞嚴經說:「其次梵天,統攝梵人,圓滿梵行,澄心不動,寂湛生光,如是一類,名少光天。光光相然,照耀無盡,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類,名無量光天。吸持圓光,成就教體,發化清淨,應用無盡,如是一類,名光音天。」梵天統攝修梵行的人,梵行已經圓滿了,心中有較多的定力,心不動搖,這種人在少光天。光無量無盡,照十方法界,都如琉璃一樣,光能透過玻璃一樣,不被種種山河障礙,故名無量光。吸持圓光,成就教體,發化清淨,應用無盡,如是一類,名光音天。
如經所說,我們心中的清淨如果較好或較差,定的光明便有不同,好比有上等、中等和下等。諸天的心很清淨,因為他們行布施、持戒,所以身有光明。又有人於暗處點燈,也供養三寶,供養塔寺,供養佛像,又常修慈心,能遍念眾生。又修念佛三昧,念諸佛種種光明神力和德行。用佛的智慧光明教化愚闇邪見眾生。因為造這種業因的緣故,能得到心中智慧明,身上也有光。故阿毗曇論說:「諸天報身之相,皆無骨肉、亦無大小便利不淨、身放光明,無別晝夜。報得五通,形無障礙。」人的形相有高有矮有胖有瘦我們看得出來,因為我內有骨骼和血肉,頭長得圓或尖或天堂較寬廣,都看得出來。但是到了少光天、無量光天和光音天,天上的天人都沒有一般凡夫的骨肉,也沒有大小便利,身都很光明,而且報得五通,形相沒有障礙。

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

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是三禪的三天,也就是離喜妙樂地。二禪由於他們有定所以由定生出喜樂,可是到了三禪時,天人雖然他們的定力已經比二禪天高,但是他們的心並不因為大定而生出歡喜來。譬如一個人永遠在很嘈雜的環境,到了一個清悠的地方,心裡很歡喜,讚歎那個美好的境界,可是常住在那種境界的人認為這是很平常的事情,他隨順著他殊勝的定力來享受很勝妙的快樂,已經離開「有定就很歡喜」的境界。因為沒有二禪天的喜動,生出淨妙的快樂,這種快樂並不是一種境界,實在是由於自己清淨的本性所產生出來的。但是當時定妙性空的快樂初顯現,還不是很廣闊,所以叫做少淨天,也就是已經輕輕脫離了初禪天的喜心,得到淨定的快樂,但是這個快樂並不是出於境界的覺受,很淡薄不動搖得來,而且都是從內心得到,並沒有任何從外境得來,故名為少。
無量淨天。在這個天的菩薩,身心已經得到輕安,已經成就寂滅的快樂,他清淨的心也比少淨天更加殊勝,所以身外的一切可以比少淨天還清淨,無量淨就是這個意思。
遍淨天。普遍一切,我們還有個執著認為「我得到」,但是到了遍淨天,認為一切萬物和自己都一樣。所以少淨天和無量淨天雖然得到清淨的快樂,可是那屬於個人的,還不是很周到很普遍,還不能說是遍淨的快樂。在遍淨天的天人不但已經達到遍淨的快樂,而且能夠消滅一切的歡喜心,能夠很純粹的歡喜清淨,所以叫做離喜妙樂地。這在四禪天當中,第三禪具有禪支五種,也就是到了這個境界便有了捨、念、慧、樂、一心。捨,捨棄二禪的歡喜。一般人看到某種境界就歡喜,而這些天人處於這種境界成了習慣,自自然然心靜下來,能夠將得到二禪歡喜的心捨棄,因為他比二禪更進一步,他很愛念三禪的境界,故名念。慧,他能夠用善巧來了解智慧,故名慧。各位如果參加過精進佛七,在晚上做大回向時都說:「善知方便度眾生,巧把塵勞為佛事。」什麼是善巧?有的人說話直直的,人家不能了解,佛經講解到很深奧處,如果不用個方法讓人家了解原來所說的義理,只在字面上講解,人家都無法理解。如果我們很會使用巧妙的方法使人家了解,以現在來說,深奧的義理我們能夠拿淺顯的事物來譬喻,這就是適應這個人的根基,才能善知方便度眾生,用方便的方法讓大家了解,佛的智慧那麼高,所說的道理那麼深,要用什麼讓人家了解?到了三禪天的人都有善巧了解的智慧,故名為慧。樂,他很愛在三禪的安樂境界,故名為樂。怎麼才能夠一心?將外面種種使我們憂慮的事情都放下。要修行就要學會萬緣放下,以一個出家眾來說不是不可以關心眾生,但是有的人希望有定,心想:「我弟弟不知道如何了,兄嫂以前待我很好,現在她有了困難,我一定要幫忙。」有了緣慮心,我們就無法有定力。我們希望做任何事情,能夠將心專一,所謂「制心一處,無事不辦」,能夠使心專一不散動,名為一心。這一點很難很難。很多人想要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可是一坐下來,嘴巴在動著,心也動了。要他打坐入定,可是不坐下來還不知道心有妄想,一靜坐下來,妄想紛飛。到了三禪,他們的心已經將所有的緣慮清除,不動念了,故名一心。
三禪天也有三個層級。少淨天的清淨心一點點,可以說是三禪天當中的老百姓,壽命十六大劫,身量有十六由旬。無量淨天,也就是三禪天裡頭輔佐遍淨天的官員,壽命長三十二大劫,身量有三十二由旬。遍淨天是三禪天裡頭的天王,壽命六十四大劫,身量有六十四由旬。三禪天沒有火災和水災侵襲的苦惱,但是大風災不能免除了。因為這個天已經將自己的意識壓抑住。各位要明白,壓抑並非沒了,只要將壓抑的東西搬動,所有的意識還是發出來。「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野草不將根都拔除,等到春天來了,草還要生長。台灣四季常綠,冬天有很多樹還青翠不掉葉子,所以我們沒有分明的感受,如果到四季分明的地區,像美國的洛杉磯,是大陸型的氣候,很多地方像沙漠乾旱。本來那一叢的草看起來似乎都死光了,但是下一回季節更替,稍有雨水,又成了青翠的一大片草原。我們的心如果只是壓抑,沒從根本拔除,好像壓抑的草,意識壓抑了,對於六塵:眼睛看到種種色,耳朵聽到種種聲音,都不生起念頭。既然不生起念頭,任何東西在他眼前也都不再有喜受。可是還有喘息這種出入息的擾亂,所以向外會感受到風災。「火燒初禪,水浸二禪,風吹三禪」。
楞嚴經說:「如是天人,圓光成音,披音露妙,發成精行,通寂滅樂;如是一類,名少淨天。淨空現前,引發無際,身心輕安,成寂滅樂;如是一類,名無量淨天。世界身心,一切圓淨,淨德成就,勝託現前,歸寂滅樂;如是一類,名遍淨天。」
三禪的快樂,如同會冒出泉水的石頭,所有的水都從石頭裡流出來。梵行的快樂也如此。若不到郊外到深山的人,現在的孩子看到的溪流都很污穢,都是臭水,其實到山裡去,山壁沒有水溝,水一直流出來,這是泉水從石頭當中流出來,非常清淨。登山的人會拿容器裝水回家飲用。因為水經過樹根過濾,很清淨了。梵行的快樂也如泉水從石頭生出來一樣。色界當中的快樂,就是三禪極快樂。求到天上做天人,最主要是天上的天人非常快樂,因此我們將天叫做樂勝:快樂非常殊勝,做為天的名稱。
四禪可以說共有九天: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摩醯首羅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前面四個天是實報的凡夫天人居住的境界,後面五個天叫做五不還天,是已經得到阿那含果聖人居住的地方,所以後面的五個天也叫做聖人天。前面四天當中,實際上只有三個天: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於廣果天中另外開一個無想天,這是外道修行所感報到的境界,也就是福愛天分成兩個,一個叫做直往道,直接到廣果天,另一條叫迂曲道,彎彎曲曲的到無想天。
第四禪天可以說比第三禪的天還高的境界,已經沒有痛苦快樂,在他們心中都沒有了,這些心念都絕,一切的妄想雜念都放棄了,絲毫都不留在心裡,所以又稱這個天為捨念清淨地,所有種種妄想雜念都去除了。
初禪離開苦受而有憂受。離開痛苦,但是還有憂愁。二禪已經離開了憂愁的受而有喜受。三禪是離開喜受而有樂受。第四禪,苦樂都捨棄,能夠修殊勝的靜慮,所以他們所得到的定屬於上地定,在定中很高很高的。因為他們修很殊勝的福力,所以每個人都有很殊勝的福報,才能往生到四禪天。
第一個是福生天。因為他們的福報極大,故名福生天。禪天的受報可以說很長遠,他們的壽命都有很多劫數,經過很長的時間,既然能夠有很長的時間,所修的福德必然很多。這些福德是每個人所很喜愛的。我們能夠得到福報也很歡喜,每個眾生都要求福報。
第四禪的第二天既然是做人時候,積聚了許多福德,他們很愛這種福德,既然愛就會做,好比愛某種花就多種它,想得到某種福德就盡量去做那種因,所以他們才能夠生到這個天上,故名福愛天。
假使從發心修定以來,心中都沒有任何妄念,要如何要如何,直修根本四禪,在初禪時候,守戒很殊勝。到了二禪,守戒有定力。有的人守戒不殺生不吃葷腥,等到身體不好,人家要他吃葷腥,他就失去了定力。所以能夠到二禪,他的定力很殊勝,不被他人影響。到了三禪的智慧很殊勝,可以說是淨德圓明,清淨的德已經很圓滿很明顯。經過初禪、二禪、三禪,到四禪,到了福愛天之後,當然定力比前面更殊勝,福德比以前更加圓明。因為極廣大的福德所感受到的福報,生到極殊勝的地方,所以叫做廣果天。
無想天,凡夫修無想定都生到這裡。發心以來,本來我們心中還有種種的妄念,但是在行為上慢慢的壓抑,以前我們會生起的妄念慢慢的捨離,起初捨粗心入極微細的心,再捨微細的心,進入更加微細的心,從極微細的心常修不失,乃至已經將它放下到沒什麼可放下,就能入無想定。

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

  修無想定的都生到無想天這一層天裡,可是他們如果從發心以來,心中帶有異計或用六行觀來壓伏心想,漸漸捨離,起初將粗心入微細的心,又捨棄微細的心入到微微心,將微微心一直修持不休止,到了所捨的已經捨到無可捨,證入無想定。
這裡說到異計,這是外道的一種不正確的見解。在無想天修行的人不是真真實實都用佛很正確的看法來修持。異計:外道所想的,可以說離不開四種不同不正確的見解。其中有數論計一,勝論計異,勒娑婆計亦一亦異,尼犍陀若提子計非一非異。勒娑婆譯成苦行。尼犍陀譯成離繫,離開繫縛。若提是他母親的名,因為母子的名一起稱呼,叫做若提子。這四種不正確的見解,第一是計一。數論師說在因中有果,因與果無異,故名計一。譬如一個芒果種子裡,他們說芒果這種果實從芒果生出來,認為芒果種子就是芒果,這是計一。第二是計異,勝論主張在因裡沒有果,因果不同,故名計異。為什麼說因中無果?你拿一顆龍眼種子,龍眼種子裡頭根本沒有龍眼,那是龍眼種子播下土裡,然後慢慢發出一棵龍眼樹苗,漸漸長大,終於可以長出龍眼來。所以龍眼種子裡頭沒有龍眼,是計異。第三種是計亦一亦異。他們的心中想,因果相同,也可以說因果不同。勒娑婆論師說在因中將來會有果,故為一,有時候又說因中沒有果,故為異。因為有與無二者都主張,所以叫亦一亦異。譬如人家說芒果會長出芒果,所以因中有果,他認為是對的;又有人說芒果種子是個種子,裡頭沒有芒果的果實,以後生出來的,芒果與芒果的種子不同,他也認為是對的。外道也有人主張亦一亦異。第四是計非一非異。尼犍陀若提子說因果不是一也不是異。人家說因果是一,他說非一,因為因種下去,要等待以後才有果,怎麼能說是一呢?人家說因果不同,他說並非不同,因為種植下去,以後就會生出來。這與計一計異完全相反,一與異都不承認。外道在無想天修無想定,其實心中還有這種想法。然後他修六種觀行來壓伏心中種種想法。
六行觀,我們很討厭所能想像得到的種種的生老病死的痛苦,與很麤的障礙,譬如有的人說有個家就有個枷,修行有了困難,這就是知道了較粗的障礙;或者知道如果不吃某些東西,現在就不會生病,種種造業所有的障礙都能想得到,發出一種厭離的心。厭離娑婆世界,就會想要到比較好很殊勝很微妙,對我們真實有好處的地方。我們要達到這種境界都有它的因果,依這六種法來修行,所以用六行觀來壓伏我們心中種種較為粗淺的想法,慢慢的做到極為微細。
第一、厭苦觀,討厭種種痛苦。慢慢思索,我們身體裡頭所起的心數,大部分因為貪欲所以不能出離,這是苦因。最近我們知道有警界的人,利用他們的職權,本來應該負責搜查不正當的風化場所,但是他仗權,對方如果不拿錢給他,甚至不讓他到那裡白吃白喝,就要將那個場所舉發。業者為了做生意,只好順從他的心意。一旦事情爆發了,很多人受到法律的制裁。至此才知道苦,已經太遲了。我相信很多人為了貪種種美色,貪飲食,包含貪求某件多麼漂亮的衣服,一件價值多少,有了貪,等到自己無法承擔了,經濟就發生問題。又有一種我們認為不是罪的事情,譬如有的人希望自己面容漂亮,或者子女長得比別人的醜些,就帶到美容院美容。本來人長得端正,為了希望能夠擁有某種面貌而接受美容,結果臉上造了坑坑疤疤,已經毀了容貌。有的女孩子年輕時候為了追求胸部的輪廓比人家的明顯,注射化學品,後來爛了,有癌,甚至有的人愛標新立異,不但耳朵穿了很多洞,舌頭、胸口都穿洞,戴著金屬環,結果很多人都罹患病症。也有的人認為太胖了,吃減肥藥,從國外探聽某種藥可以減肥,或者吃了以後會降低食慾,沒經過衛生機構認定的藥物實在很可怕,白花了很多錢,還造成了敗血症,兩個腎臟都壞了,洗腎,甚至一命嗚呼的也有很多。眾生為了貪欲造作種種不對事情,不能出離,這就是苦因。又想到欲界的報身,有餓渴寒熱病痛以及刀杖等等種種苦逼,這是苦果。我們現在也是住在欲界當中,在最近世界發生的災禍,九一一事件(西元二00一年九月十一日)美國兩棟大樓被劫持的飛機轟炸,死傷近萬人。被火燒,還沒死前的感受如同在八熱地獄裡頭,溫度三四千度,一眨眼間有的人連骨骼都燒化成灰,可是他們受苦的一剎那,那個心念可以說是非常痛苦,非常恐慌。台灣發生的納莉颱風災害(西元二00一年九月十七日起兩天),很多人的樓下淹了水不退,人雖然免於溺斃,可是缺水飲食,沒電煮飯,不但口渴又是肚子很餓,這種境界豈不是很痛苦?有的人要征服高山,爬到極高處,失事,遇到山難,將死未死,數日之間寒風刺骨,又不敢睡著,睡著可能要昏死,不睡又是非常痛苦,又渴又餓,受寒又受熱。氣溫升高到攝氏三十四、五度,大家都忍受不住了,何況在數千度的境界裡?有些地區受到熱氣流侵襲,有的人忍受不住熱浪,跳入水裡游泳,因而溺死的人也有很多。記得過去金門在八二三炮戰時,住在外島的人要逃避炮灰,搭乘小船出門,卻在海中央沒了用油,失去動力,也失去方向,在海裡漂流數天,有的人能忍受餓不能忍受口渴,將海水取來飲用,結果被海水鹹死了。可以從醫院看得出來病痛實在是一種活地獄。有的人舌頭長癌,索性將一邊的下巴割掉,然後割下屁股附近的皮來彌補。有的人舌頭有癌細胞,要切除半個舌頭。平時我們的舌頭如果小小的病痛,我們就疼痛得無法忍受了,如果需要割掉半個舌頭是否很悽慘呢?有的人不小心手腳被切傷了,醫生說還要切掉更大的一塊,否則整條胳臂或整隻腳都要潰爛,我們眼睜睜的看著手腳被切掉,有的人實在無法接受。現在很多年輕人,血氣方剛,車子稍稍被擦撞,或有人吃東西時稍稍有不禮貌的舉動,就要打要砍,雙方都掛彩。這種饑渴寒熱病痛刀杖等等種種所迫,這是苦果。苦果當然起於以前造作了苦因,我們當然要生出厭離心。有的人以前抽煙得了毛病,很討厭人家抽煙,不願意聞到煙味,也不想看到人家抽煙。因為我的俗家裡,兩個弟弟都不抽煙喝酒,我的侄兒有心想讀醫學院,當然對於身體健康特別注意,看到抽煙會造成肝與肺部的傷害,甚至有一個已經退休的泌尿科醫生說,膀胱癌的男眾想要他治病,都會要求患者不可以抽煙,因為只要抽煙就無法治療痊癒。可見苦果都由於我們造苦因,抽煙飲酒嚼檳榔造成的。知道了這個道理,當然不再會被引誘,而且很不樂意那些,趕緊求得出離。
第二、厭粗(麤)觀。思維欲界的色聲香味觸這五塵,會造成我們的種種罪業,這是粗因。又想到我們這個身體被三十六種污穢的東西裝滿著,有屎尿臭穢的成就,這就是果粗。粗因有粗的果,當然要厭離。
我們身上有三十六種污穢物,外相方面有十二種,譬如我們的頭髮、體毛、手爪、牙齒、眼屎、流目油、口水、屎、尿乃至一身的汗,外相上就是很骯髒的東西。有的人頭髮愛美,走到他身邊,感覺頭髮很臭。我們的指甲裡頭藏著很多污穢的東西,以這麼污穢的手指來端食物做食物,如果看清楚這個污穢的指甲,還敢吃那些食物嗎?我們的牙齒,老實說幾天不刷就很臭,甚至有的人長了牙結石,牙床時常化膿有膿胞潰爛著,這也不是很清淨的。一天到晚流著眼屎、流鼻涕、吐痰、屎、尿乃至有臭穢的汗水,這是從外相可以了解的污穢。我們的身體有十二種:皮膚血肉筋脈骨髓肪膏腦膜。膚是表面的,皮較深層,有的人在皮上頭長了種種瘡,流膿,或血流出來,或肉爛了,或某部位的筋脈有了問題,骨髓不再能增生,罹患了白血球症,也是一種癌症,需要抽取別人的骨髓輸入才能救治。肪膏是身體當中的油脂。有一位出家師父說過,有一回龍捲風來襲,他被捲到空中,再重重的拋下,跌坐在地上,第二天不但頭暈,肚子痛。他騎車去找醫生治療,問醫生為什麼肚子會痛。醫生說他跌下來,肚子部位的一些脂肪已經破裂了。豬有網紗油脂,其實人有肚子很大的,就是油脂積了很多,重摔會摔破。尢其我們的腦膜,有的人被車子撞了,腦髓都流出來,這個東西也不是很清淨的。前年九二一大地震之後,很多軍人到災區處理被壓死的人,看到血肉筋骨露在外頭,有的人嚇得回到營區吃不下飯。我們的體內有肝膽腸胃脾腎心肺生臟(小腸)熟臟(大腸)赤痰白痰,這些都是很污穢的東西。欲界對外頭的色聲香味觸攀緣,是用我們這個不算清淨的身來承受這些。有的人要擁有一個清淨心,將這個不好的身去除。厭離這種粗身,像念佛的人要求趕緊把對於五塵的攀緣去除,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再是父母血肉之身,這時候就得到清淨了。
第三、厭障觀。我們的思維煩惱,會障覆我們的真性,使它不能顯發,這是一個因,因為我們有思維煩惱才會障礙真性。又想到這個身體有個質礙不得自在,這是果的障礙。因是障礙,果也是障礙,所以我們需要討厭這個障礙。
有的人執著自己的想法,不能夠依佛菩薩教導的來做,真性當然無法顯發。譬如某人的心量不大,得罪了別人,認為那個人很可惡,罵他是應該的。因為你每次口出惡言,別人當然待你也不客氣。或者你在其他的觀點上有錯誤,有人勸人東西要趁著新鮮拿出來大家同享,為什麼要放到壞了呢?你說你周圍的人有好東西都是自己吃,不曾給你吃,因此你有好東西也不願意給周圍的人吃。你這種障礙存在,東西有再多,你都捨不得布施,時時嫌所擁有的還不夠,福報不大,必定是我們思想觀念錯誤,有了因的障礙。我們這個身體有什麼質礙不得自在呢?我們的身體是肉體,肉體有太高或太矮、太胖或太瘦,沒身體質礙的人心思一想,就要到某地去。這當然是一種果報的障礙。譬如有的人很愛去朝山,但是交通不方便,人家租了一部車子,卻太遲報名,額滿了,不再能搭上那部車子。假使我們沒有身體的質礙,車子能載的人數就不會有限制;就因為有質礙,我們想去朝山,車子被坐滿了,不能上車了,這是身體的質礙。我只是舉一種來說明,還有很多原因我們有身體的質礙而不得自由自在,這是果的障礙。
第四、忻勝觀。既然討厭欲界這種比較粗劣下劣的貪欲的痛苦,相信這個人必定很歡喜有初禪這些比較好的禪定的快樂,這是較好的因,在因方面比較殊勝。又討厭欲界有飢餓口渴等等痛苦,喜歡初禪這種禪味的快樂,這是果勝。得到能夠快樂的勝果,當然心中應該歡喜。在一個修持的人,假使不在道場裡接受規範,可能一天到晚貪吃這個,貪吃那個,沒有節制,結果病痛出現了,這是欲界很下劣的貪欲。有個道場看到這種情形,在道場裡修持很久,道念都不能發出來,就要在飲食方面減少貪欲:過堂,煮的菜力求簡單,只要菜裡營養足夠,能夠維持這個色身就可以。因為食物都是分發下來的,有的人就感覺到,以往隨意的夾菜隨意的吃,沒多久肚子就餓了,現在過堂吃飯,吃的較少,貪念不生起,覺得吃了很歡喜。其實吃東西要能沒有妄想沒有攀緣,實際也需要有一些定力,否則一定會生起煩惱,過堂沒有自由,不能不穿海青吃飯,還要披披衣,想吃的又不能隨意的吃。如果生起苦惱心來吃,我相信再好的禪味他都感覺像在吞針一樣,因為沒將粗劣的欲念去除,當然是苦。有一些道念的人,慢慢的體會到這麼吃比較歡喜,也能體會到供養時念的「禪悅為食、法喜充滿」,一些些的禪味就感到很快樂。這種在果報上的殊勝,能夠得到的快樂比以前的痛苦多,我們應該要有一種歡喜心。這是用很粗淺的來譬喻,當然生到無想天的人所承受的不只如此。
第五、忻妙觀。既然很討厭欲界貪欲的色聲香味觸五塵的快樂,認為我們的心看到人家穿的漂亮衣服就起心動念,看到美色就起心動念,聽到唱靡靡之音,心也動搖了,覺得這些太粗,認為很沒有意義,很討厭,也就必定會歡喜初禪禪定的快樂,心中就定著不動搖,這就是因妙。說到這個我想到我媽媽這位老菩薩,在去世之前的後期,我因為弘法不能與其他的人過著相同的生活,不是不過出家人的生活,只是在生活上調整出較多時間用來弘法,老菩薩住在我那裡。初時她想:「我不拿妳的錢,不花十方的錢,吃飯時只要有錢就可以拿出來幫忙精舍買東西,妳總不能禁止我看報紙吧!」我有時候會向老菩薩說:「您買來一份報紙,精舍裡的人眾有空閒也會拿來看,對於一個定力還不大足夠的人,報紙上所刊的一些社會上污染的事件,不知不覺中被這些天天刊登的殘暴殺人手段、偷盜、詐欺、邪淫事件動了心行,修行人本來應該將這些都斷絕的,可是這些訊息不斷傳進來,有的心沒有定力,吃飽飯就急著拿報紙來看,沒想到在佛法上多了解一些,多用功夫。如果您能夠不看報紙就不要看,電視會播報新聞,您不要看連續劇,不要看唱歌跳舞的娛樂節目,這樣子可以嗎?訂閱報紙讓家裡積滿了廢紙,造成環保上與我們心靈上的污穢。」老人家看了一段時間的報紙,她說這實在是很沒有意義的東西,每天報導的都是砍砍殺殺,偷盜、破壞人家家庭的事情,她不要看報紙了。後來她認為電視新聞也不值得看,因為外頭發生任何事情,跟她一點點關係也沒有,她說她應該找尋到阿彌陀佛淨土的方法。這個心定下來,當然每天連一般人的俗事都不再理會,唯獨人家有病痛有困難她則很關心,使她後來往生之後,很多人看到姑婆走了,很傷心的說以後沒有能像她這麼關心與照顧他們了。我心中也很欣慰說,一個老人家來了,不是吃飽飯閒著沒事做,只想看看某些人如何如何,能夠好好的用功,甚至最後往生時自知時至,先向朋友說:「你們某個時候才要再來看我,我已經不在了。」蓮池大師七筆勾說:「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我也因為這位老人家有這種道念,感到非常歡喜。每天她都歡歡喜喜的念佛,對外面粗的欲念都能斷除。討厭欲界這個很臭穢的身體,這是粗的,很歡喜接受初禪的身,如同鏡中的像,雖然有形色,但是鏡裡那個人並沒有質礙,這是果的方面很妙。我常說這個身體是個臭皮囊,根本不是我們的。古代的大德說「藉假身修真理」,到了這個時候不會注意今天穿什麼衣服會不會被人取笑,會失了身分?沒面子嗎?吃得太簡單會不會沒有營養?絕對不會有這些念頭。到了沒有粗淺身體的執著,當然果就很妙了。得到很殊勝的妙果,當然勝過粗的,心中當然很歡喜。
第六、忻出觀:歡喜出離的心想。既然討厭欲界的煩惱覆蓋障礙,就很歡喜初禪,心中能得到出離,這是因已經出離。又討厭欲界的身是個質礙,不能得到自在,就能歡喜在初禪能得到五通的身。五通不只是佛擁有,菩薩、羅漢乃至外道有修持的都能得到五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痛、神足通。有這五通之身,自然得到自在無礙,這是果方面得到出離。得到很好的出離這種果,就能勝過障礙,當然心中很歡喜。
這就是在無想天的人,從中帶異計與六種觀行漸厭漸捨,將粗的污穢漸漸的去除,只剩下一些細的污穢,還是去除,只剩下微細的,又去除到淨盡,一直修持不休止,就能夠捨到無可捨,連捨也沒有了,心中沒有任何東西,到了這個時候就能夠入無想定。這些外道命終之後果報當然就生到無想天。在無想天裡,壽命五百大劫,除了初生那裡半劫時心想還存在,後來又退,退了半劫,心想又起。有的人修行到某個境界,起初很好修,好像將粗的垃圾撿掉了,以為沒有垃圾了,但是比較仔細的人說還有垃圾,有細的垃圾,心想又生起,然後又退。中間共有四百九十九劫都起心想退心想,直到五百大劫才沒有了。剛才說過,我們因為發心以來,帶有異計:計一、計異、非一非異、即一即異,有這種想法,用六種觀行漸漸的壓伏下來,慢慢的捨掉,壽命五百大劫。
再談無想天與福生天。福生天是四禪天裡頭的老百姓,壽命一百二十五大劫,身量有一百二十五由旬那麼高(約五千里)。福愛天是四禪天裡的大臣,壽命二百五十大劫,身有二百五十由旬高,是福生天的兩倍,是一萬里。廣果天是四禪天裡的天王,壽命長五百大劫,身量五百由旬,是二萬里高。無想天的壽數與高度是廣果天那樣。無想天與廣果天在相同的地方,是相同的境界,並非另外有個地方。譬如我們住在同樣的地方,有人學佛,有人學道,都同住一個境界裡。只因為無想天是外道的,所以另立一個名稱以作分別,其實與廣果天完全相同。到了第四禪天,不但火水風三災所不能及,而且遠離憂愁、歡喜、痛苦、快樂、尋、伺、出息、入息,八種災患,所以勝過下界諸天。尋,用這個粗心攀緣外面境界,譬如看到一個東西,想著這個東西不知道好不好吃,這麼粗是尋。伺是細的分別。舉個容易明白的,譬如喝茶,有的人才喝一小口就知道這是鐵觀音或凍頂,人家說他很厲害,才吃一口就知道茶品名稱。伺則更加微細,喝了普洱茶或鐵觀音或凍頂,仔細體會那是春茶或冬茶或夏茶,這種茶到底焙了幾分熟。尋時很粗,攀緣這個東西,到了伺則細心分別。乃至因為到了四禪,對於出息吐氣,乃至入息吸氣,八種災患都沒有了。四禪天水火風這三大災都不能到達,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以台灣來說,幾次的颱風,造成土石流,一些貨櫃阻礙流水,大台北地區淹大水,甚至後來利奇馬颱風過來,雖然不是大風吹襲,可是大雨也破壞了許多房子,甚至有的人被溺斃。有的人在大水來襲還去釣魚,為了拉住流動的竹筏,三十幾歲的壯年人被大水流走了。水火風其實在台灣大家都能體會它們的可怕。大三災於四禪天都不再有了,也沒有憂、喜、苦、樂、尋、伺、出息、入息這八種災患。出息入息重不重要?輪胎公司被大火燒著,冒出濃濃的毒煙,救災的人受到災害。如果我們沒有出息與入息,也就不必怕吸進毒氣。可見到了無想天的境界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