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地藏經講解(八)-2 /慧深法師 講

  以下再談如何消除三障,翻轉變成三德。
  因為我們有煩惱障、業障與報障的障蔽,所以我們永遠在六道中受苦。假使我們要脫離痛苦,需要將這三種障礙,三種污染反過來成為三種很美好的德行,也就是將三染翻成三德。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與解脫德。這三德都有常、樂、我、淨。常,永遠不變遷,常如此。一個人昨天好端端的,今天去世了,這是無常。以前生意很好,現在失敗了,這也是無常。這個人以前很漂亮,現在醜了,這也是變遷。常是永遠不變遷,永遠都是好的。樂,非常安穩、靜寂不改變。快樂,永遠都很快樂,快樂不會滅除。我們永遠長壽,不會短命么折。樂是完全不變化。我,自在無礙。可是我們現在這個我不是真實的我,我肚子裡長個瘤,不想接受開刀也就失去健康。腳斷了,感染了細菌,需要截肢,我們說腳是我們的,可是留下來會潰爛會臭穢,還會危害性命。所以現在的我不是真實的我,只是個假我,不自在的我,真實的我是自在無礙的。淨,離開種種垢穢,沒有汙染。佛認為這四者是很好的德。煩惱障、業障與報障要翻成法身德、般若德與解脫德。
  法身德,佛依法的軌道來做人做事,終於成佛。好像火車要走在軌道上,出軌就要發生危險。不久前有火車無法煞車,結果從豐原一路狂飆,直到台中,出軌,造成極大的傷害。一個人修持如法,自然可以得到法身。以此法身來說,佛並不比我們多,在眾生的法身也不減少,因為眾生迷而顛倒,諸佛因為悟得道理所以得到自在。迷、悟雖有不同,但是體性完全相同,實在都具有常、樂、我、淨,故名法身德。
  般若德。般若翻成智慧,佛已經對於始覺的智慧非常究竟,能覺悟諸法不生不滅,清淨無相,平等不二,不增不減,具足常、樂、我、淨,故名般若德。一切眾生自性非常清淨,我們如果能夠了解,便可以離開種種妄想,這是本覺。本覺的體忽然生起妄念成不覺。自今起我們覺悟一切諸法都平等不二,這是始覺。佛就是始覺已經非常究竟,有這個智慧,成就般若德。
  解脫德。不繫名解,自在名脫。一個人被繩子綑綁,我們急著解開,這是解。被綁住不能脫離,解開繩索就能脫離開來。佛永遠離開一切業果束縛,所以能夠得大自在。我們不然,我們造作了惡業,自然要被業果束縛。例如,你生意做得恰當就好,如果事業做得很大,日夜不停的工作,豈不是被事業束縛住了?今天某人說你一句話,你很在意,一定要求他照你的意思說話才肯罷休,你豈也是被這句話束縛住了?佛已經不必名利地位、財色名食睡束縛住,所以他得大自在。譬如你煮稀飯煮飯都可以,煮得爛些或煮得不爛都不要緊,吃得很自在。同樣的情況,有的人嫌太鹹、太淡、太燙、太涼、太甜,被食物束縛住,他不得自在。所以你能夠解脫,常、樂、我、淨,這是解脫德。
  我們能夠知道地獄名號,造什麼業到什麼地獄中受什麼苦,我們了解這都是由於我們的三障造作,假使能夠翻過來,當然變成三德。我們的本性就有它們,知道了,好好的修行,自然可以得到三種德。
  地獄名號,最主要是讓我們明白。將三染翻成三德,也就是首先將苦身翻成法身。我們現在的身體是生滅無常的身。不久前有個電視名星的父母,久病纏身,尋短見,讓這個名星非常傷心。早上出門還看他除了腳走不動以外,身體沒有其他狀況,忽然聽說父母去世。這就是生滅無常的身。我們假使能夠觀察色受想行識這五蘊本來是空,本來是不生不滅的,就不會在色上頭起心動念,看到什麼色就生起貪念,或受到什麼遭遇而忍受不住。像那位電視名星的父親,休的腳痛得無法忍受,沒想到是由於造業而有此果報身,才會走上不應該走的短路。我們的想法不正確,或許說了一句不正確的話,引來很大的侮辱,引來很大的麻煩等等,其實五蘊本來是空的,我們了解了,好好的修持,就成為法身。這是將苦身翻成法身德。
  第二是將煩惱翻成般若德。在我們心意當中所起的種種無明煩惱,假使觀察它,體會它本來是空的,自性並非如此,於一切法了達,有了智慧,自自然然可以放下。例如,飯是米煮的,稀飯也是米煮的,煮得硬些就吃得少,煮得稀就多吃一些,都可以吃得飽,所以人家煮什麼我們吃什麼,非常自在。這是有智慧,可以觀察。有的人不肯吃炒米粉,堅持要吃米粉湯,有執著嗎?有執著的人自然有煩惱。吃炒米粉就多喝一些湯,煮米粉湯就多吃一些,都吃得飽。米粉是米做的,飯也是米做的,人家吃米粉我們吃飯也不在意,二者只是製作方法不同,滋味不同,可是營養相同,於是煩惱沒了,因為我們有智慧。我們將凡夫的煩惱翻成般若。
  第三是翻結業成解脫。解脫是自在,我們的身口所造作的諸業,假使我們能夠觀察本性本來是空的,沒有纏縛的相,一切法我們都能夠自在,就是解脫德。例如每個人都愛面子,假使客人來訪,或要出門去,都會穿著漂亮而且較有價值的衣服,但是我們的經濟不大好,或衣服被勾破了,原本我們要去參加一場上流社會的宴會,我們想:「我怎麼可以穿這件被勾破了的衣服呢?」我們被這件衣服束縛了。如果我們想:「不要緊,他是要和我見面,並非和我的衣服見面呀!」我們得到解脫了。記得一休和尚成為國師之後,有個大官請他吃飯,門房看到一個出家人穿著隨便,衣服又舊,門房以為應大官員邀宴的人絕對不會這麼穿著,硬是將他管出門外。主人一直等不到一休和尚,一休和尚回去換了新衣服再過來,門房非常恭敬的請他進去。主人每次上的菜,和尚都將菜倒到袈裟上。主人訝異的問原因,和尚說:「你有所不知,剛才我很準時的赴宴,因為穿著舊衣服,守衛不讓我進門,換穿這件新衣服,守衛才讓我進門。可見你們要請的是這件新衣服,不是要請我,當然要請這件衣服吃。」一休和尚有沒有解脫?穿什麼衣服都可以,並不固執身分,堅持要穿什麼衣服才肯出門。我們如果身分不如人,穿著也不如人,我們的心被束縛了。穿什麼都很自在,豈不就是解脫?我們將結業翻成解脫德。
  由此可知,我們翻三染成三德,就有法身、般若、結業得到解脫。這三品是為打開久遠以來不好的,以智慧將四惡斷除。當知最主要的是讓我們知道地獄並非真實有的,完全由我們的心造作。我常這麼舉例,一個拳頭用來為年老腰酸的人捶捶背,這個拳頭是好的,大家都很快樂,似乎是生活在天堂。你這個拳頭握住,心生惡念,將人打得吐血,這不就是一種地獄嗎?如果我們不將心打開,佛的知見永遠埋沒在羅剎、地獄、餓鬼、畜生這四惡道裡,永遠都不能脫離六道,不能脫離人天。
  上面三品,一品接著一品,先觀眾生業緣,再談眾生的業感乃至地獄的名號,相續而來。一下子完全開顯之後,我們知道有種種業緣,造作了業,自然要遭受業感,遭受業感之後必然要墮落地獄。所以我們要知道地藏菩薩的威神力,實在不可思議。地獄名號品也就是說造業之後,到地獄裡,所受果報的地獄名號。
  上上眾生業緣品、閻浮眾生業感品和地獄名號品等三品,已經將前面說的煩惱、造業和受果報這三障變成法身、般若和解脫等三德,當然都是地藏菩薩用他不可思議威神之力來化導眾生。因此,釋迦牟尼佛在人天大眾面前,特別讚歎地藏菩薩,主要是顯示地藏菩薩無數劫以來,都以他的慈悲神力來度化六道眾生。其次在勸未來眾生,供養地藏菩薩,能得到極大的福報,所以才有如來讚歎品
  「如來」在佛法上來說有法身、報身、應(化)身等三身。現在於忉利天宮讚歎地藏菩薩的釋迦牟尼佛,應該指法身、報身或應化身呢?當知講這部地藏菩薩本願經,是在妙法蓮華經之後,可見得到天宮聽法的菩薩、聲聞、緣覺,乃至天龍八部,都是已經有圓機,也就是已經住在中道實理,因為他們自己都有修持,所以在這裡應該是一種應身。當同龍女所謂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相相如海,不須現起,方名尊特,即釋迦牟尼佛的本定身,而是圓實部主的真身。在這裡指的是法身。
  讚,稱美之詞。歎者,咨嗟之意,例如說:「這個人實在很好,很有本事,又很慈悲!」有的人以歌聲來讚歎,因為地藏菩薩的威德無窮,可以說是極為慈悲,只說一聲「讚」一聲「好」,還不能說明地藏菩薩如何的好,所以唱個歌甚至加上稱歎的聲音。
  有人問,佛為什麼不讚歎地藏菩薩六度功德,而獨讚歎威神慈悲之力?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因為眾生有兩種,一種很愛善法,另一種很愛善法的果報。為愛善法的人說種種功德,為愛善法果報的人讚歎他的大威神力,這與這部經的意思相同,所以說了如來讚歎品第六。
  前品如來讚歎地藏菩薩威神之力,現在說他的威神能夠利益現世存在的人,以及去世的人,表顯他實際上有的好處。古聖說,假使我們說空言,不如看得到事實。譬如我們一直誇讚某人是多麼的好,我們應該拿事實證明這個人很值得我們讚歎與誇讚。利益存亡品也就是表明為什麼地藏王菩薩得到釋迦牟尼佛讚歎,當然有利益在世與去世的人。
  利,自私。所有的東西我們都希望能變成自己所擁有的,這只有自己得到這種利,所以古人嚴厲的禁止自私。利字,以禾轉注以刀,求利,則害處隨著來到。益者,進也。譬如我們將水倒在一個器皿裡,倒在碗裡,量恰當就不能再倒水進去,碗要空虛才能裝進水,太滿了就不再能裝水,水倒進去也要流出來,水滿了再加水就溢出來,這就不對了。存者,還在世。為什麼存字有個子字呢?彰顯父母經常煩惱甚至很打拼,為了誰?生個兒子,煩惱兒子能否養大?以後會不會比別人賢能?會不會經常生病?為了讓兒子吃飽穿暖接受教育,他們很認真的工作。父母生兒女,常怕不能養育成人。如果很幸運的沒有么折,至於成才當然心裡非常歡喜。我相信這是大家可以體會得出來的。亡者,失去的。存字有個子,既然存是取諸子,亡則是指失去了親人。身為孝子,父母去世,入殮時,好像父母還躺臥在那裡。既葬,想要看他們也不能得見,似乎是隱到某處,我們祭祀父母,還希望能看到他們,或者父母能夠回來託夢。我們對於失去的父母親,奉事他們如同還在人世。清明時節我們去掃墓,還希望親人去了之後還再回來。這是依世俗的例子來解釋。其實以玄妙來說,地藏菩薩所做的功德利益,利益與功德相同沒有差異,可是要分別它們,譬如我們做了一些事情,能利益自己,這是功德。譬如我們布施,這是功德,幫忙別人也是功德。這件事情能夠利益別人,這是利益。因為我們布施,他能拿錢買東西給家人吃,一個窮困的人家,子女沒錢註冊,我們給錢繳註冊費,使那些孩子能夠繼續讀書,這是利益。現在地藏菩薩勸所有的人應該為病人修福念佛。我們要很謹慎,千萬別因為父母在世時吃葷的,現在去世了,要殺一些畜生來拜,甚至父母在世慶生,也大開殺戒。經中說,已經死去的人,不可以殺害眾生祭拜,不能殺害眾生來拜祭鬼神,這與大辯長者說,在世或去世以後,我們誦經獻齋的因緣,都不為自身,只有為現在還存在的眾生,所以只說利益。譬如孩子出生,慶祝彌月,宴請朋友不可以殺害眾生,或者去世的人我們殺害一切眾生來祭拜,以此,不會讓初生的孩子因為我們殺害眾生拜祭而母子不得平安,去世的人也不會因為我們殺害眾生,好比添加石頭在挑重擔的祖先身上。所以我們如教奉行,就可以存亡利益。
  利益有三種:遠益、近益、當文益。遠益,如在忉利天宮集合的這些人,從佛菩薩已經成熟已經解脫的,天龍八部等等已經種善根很久,但是還未得解脫。近益,自地藏王菩薩在賢劫拘留孫佛,到釋迦牟尼佛等共四位佛以來,有的種善根,有的善根已經成熟,有的已經得到解脫了,全都到忉利天宮聽聞佛法。這是近益。第三是當文益,看到這一品文的利益。聽聞到這一品以後,有千萬億那由他的閻浮鬼神,都發無量的菩提心,以及前後問法得到利益。
  說到聞法可以得到利益,古代的大德主張聽經有十種利益。
  一、見聞益。我們能夠見聞如來,常常說,普遍說的大經典。常常說,過去、現在甚至盡未來際,永遠都說一些利益眾生,使眾生開解。遍說,不限於娑婆世界,十方無盡世界都說這個法。當知自古至今,每一尊佛所證的道理都相同,所說的經都能使所有的眾生入佛的境界。這是只要見聞就得到利益。
  二、發心益。聽佛說他過去在因的大願大行,發誓願度眾生,所以我們發了信心,學佛的行願,就是有發心益。譬如我在以前聽聞地藏經之後,感覺地藏菩薩的確非常偉大,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他這種大願大行,我們是否也應該學習他這麼做呢?我發一個心,只要我有能力,可以幫忙地藏菩薩度化一些眾生,這種事情我絕對願意做。因為聽聞經典才發心。
  三、造修益。我們聽聞佛來說大經,譬如現在所說的地藏經,發起當機眾,增長他的智慧,行善業,都使所有的眾生如法進修,這是造修益。
  四、頓得益。聽佛初成正覺就來講法為根本法輪,義理玄妙,含種種德,使所有眾生都能開悟,這是頓得的利益。
  五、滅障益。聽佛說佛法,告訴我們依報與正報二者果報,我們完全相信,歡喜修行,滅除我們的煩惱障,這是滅障益。
  六、攝位益。聽經說圓融地位,於一位之中包含種種果位的功德,非常希望自己也能證入這種果位,這是攝位益。
  七、起行益。聽聞一部經之後,經中談論許多圓融的妙行,我們做得如理如法的行為,成為諸佛,於是可以起深信,可以了解,發意修行。假使沒聽,怎麼會知道這個這麼好的道理,怎麼會想要依道理來做呢?所以聽聞之後有起行益,從今起開始依佛說的理來實行。
  八、稱性益。聽聞經之後,依本性談論得非常圓滿,談到真實的法,我們需要了解,依道理來修持,這是稱性益。
  九、轉利益。聽聞經典之後,知道一切眾生都有如來的智慧,我們想:既然他們也都有這個智慧,說給他們聽聞,他們一定可以了解,增長智慧,斷煩惱,甚至將來可以成就佛道。所以我們聽聞之後說給別人聽,別人又說給他周遭的人聽,輾轉演說,所有聽聞的人都可以得到利益,是為轉利益。
  十、速證益。我們所聽聞的都具有前面諸法門,好的我們好好的修行,所以可以廣修眾德,譬如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修得圓滿,很快出離生死,頓證菩提。假使我們不曾聽聞,三千年、五千年、三劫、五劫,甚至無數劫,都還是輪迴著,因為聽聞之後,趕緊修持,就能夠很快的脫離輪迴,證得佛果。
  聽經有以上十種利益。
  釋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宮說法,將釋迦牟尼佛以前在靈山會上說法,釋迦牟尼佛經常在靈鷲山說法,他所說的道理其實就如同現在有遠益、近益和當文益,不但他在人間靈鷲山或祇園說法才能得到這些利益,其實他到忉利天宮說法,也包含著這三種利益。這些利益我們在世的人也可以得到,因為我們若不知道理,為了慶祝父母生日,或母親新生個兒子,殺害了眾生,反而害得子母不得平安,或有人去世,後代殺害眾生來拜祭,結果他因為子孫增添這個重擔而墮落惡趣。因為我們聽經聞法之後了解義理,不造作不好的業,自然他們能夠得到益處。
  談到存亡利益,在地藏經說到,假使有七分功德,亡者只能得到一分利益,現在的人六分利益自得。曾經有人問,假使祖先去世,為他們誦許多經,最主要目的是要祖先得到利益,我們得到六分利益,祖先只得到一分利益,做這些功德豈不是不大有效果?其實不對,我常常這麼想,有很多人在世時不肯親近出家人,不肯聽聞佛經,完全憑著自己的意思來做人做事,祖先以來傳承如此,生孩子就要宴客,慶生也要宴客,明知道應該吃素食,可是又覺得素食很不好吃,宴客用素食客人怎麼願意吃呢?現在還有人結婚宴客,如果筵席不準備葷的就不吃。他若能了解佛法,今天我們很歡喜,卻使許多眾生短命,我們怎麼可能有長壽、家庭幸福的果報呢?了解這部經,為亡者誦持這部經,亡者當然可以得到一些利益,可是誦經的人最能了解原來有許多事情不能做,亡者我們希望能夠求懺悔,往生善趣,而我們了解這一番義理之後,時時警誡自己,不敢造作惡業,我們所得到的利益豈不是許多?在世時就不做惡業,將來怎麼會因為有不好的果報而墮落地獄呢?有的人問,在世的人能夠得到六分的利益,亡者只能得到一分利益,關鍵何在?我的見解就是,因為在世的人要超度亡者,看到經本,有的人以前不肯學佛,因為看經的因緣,依佛法來實踐,在世時就不造作惡業,不用等到死後才受人超度。這是念經者得到七分之六功德,亡者只得七分之一功德的因緣。
  為什麼將閻羅王眾讚歎品放在存亡利益品之後呢?這有兩種含意。第一,從分身地藏菩薩到忉利天宮時,其實閻羅王與鬼眾也跟著一起來,為什麼前面沒說呢?主人與客人應酬著,忙得沒空閒出來,到了這一品才說也有閻羅王眾讚歎地藏菩薩。第二,既然聽聞地藏菩薩的威神力,又看到如來讚歎地藏菩薩的功德,他們心中思惟:地藏菩薩都到地獄裡化度眾生,我是住在地獄當中的閻羅王,可以說地獄的主人,怎麼可以不利用這個機會詢問他一劫又一劫救苦的事業?問了使大家都知道,也都加以讚歎一番。於是才會有閻羅王眾讚歎品第八。所謂閻羅,印度話,具足來說是閻磨羅,或夜磨盧迦,翻譯成雙世鬼官之總司,也說是閻魔羅社,譯為雙王,兄妹都成為地獄主,兄治男事,妹治理女眾犯罪的事情。又在那裡連閻羅王也是苦樂兼受,故名為雙。閻羅王屬於鬼趣,六道當中他屬於鬼趣,地獄也包含著,因為他住在地獄中。在淨度三昧經說,過去他擔任毗沙國王,與維陀如生王戰爭,因為他的兵力不強,無法戰勝,因此發誓要擔任地獄主,旁邊十八閻羅是大臣,領百萬眾,他們的頭上都有角,而且大家都很容易生氣,所以立了誓願:以後要治犯罪的人。毗沙王是閻羅王,以前的十八大臣是十八閻羅。有人說墮入十八層地獄,其實是在地獄裡有十八閻羅殿。他們所率領的百萬眾,就是那些牛頭馬面:阿傍。長阿含經說,在閻浮提南面有金剛山,其中有閻羅王宮,長和廣都有六千由旬。聞地獄經說,住在地獄當中,城的長與寬都有三萬里,金銀所成。日夜有大銅鑊自然出現罪人面前,鑊如果進入宮裡,閻羅王也害怕,將鑊丟到宮外,大鑊到宮外,閻羅王進入宮內,有大獄卒將閻羅王壓倒在熱鐵上,鐵勾將嘴拉開,烊銅灌入,從喉嚨燒到胃腸,全都潰爛。但是丁去之後再活過來,又與一些綵女共尋娛樂,大臣也一同受福。由此可知,閻羅王與他的輔佐大臣十八閻羅,都是要脫輪幽冥界的苦,因此對於地藏王菩薩加以讚歎,發起菩提心。這是根據老實到那裡承受痛苦之後才來受到快樂,生出這種感想。下文主命鬼王的本跡,與閻羅王眾實在都不是鬼,都是很不可思議的菩薩,其實他們是在定中應現到地獄裡治理罪人,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度脫地獄的眾生。如果他真是那麼兇惡,怎麼能夠參加忉利天宮佛說法的法會呢?一個老師現出一張很兇惡的臉,並非他是壞人,他要教化比較頑劣的學生,只好擺著一張難看的臉。這些閻羅王實在不是鬼,可以說是菩薩化身的。為什麼地藏菩薩有這麼不可思議的神力來度化眾生?為了去除大家的懷疑而讚歎地藏菩薩非常了不起。這是閻羅王眾讚歎品。前面數品,有的說明六道差別的相,或讚歎地藏菩薩的威神力,或向我們說明利益刈亡的眾生。假使沒向我們說明如何脫離地獄苦,廣植成佛的因,地藏菩薩要救拔眾生的心,與希望所有眾生都成就佛果的願力,要成佛果必需先稱念佛的名號,所以接下來有稱佛名號品
  印度的佛陀二字,譯成知者,對一切諸法能夠非常清楚的知道並覺悟。覺,包含自覺、覺他和覺行圓滿。對於迷的人我們能夠了解,這是知;對於愚癡的人來說,他已經覺悟了。我們知道佛對於所有的道理,已經了解得無一不知,所以叫做大覺。現在眾生於六道中生死輪迴,永遠睡不醒一樣,自覺、覺他的人,好比自己醒來了,又能叫醒別人,這就是佛。每一位佛都有十種稱號,以後經文的講解再詳細解釋。談到佛有十種名號,所有的名號都依實來稱呼,他真的做到了那些,才給他那個名號。但是世間的名都是名不副其實,名如此未必真是如此。有的人名字是至德,卻是作惡多端的人,實在稱不上至德。有的東西取名為堅實,可是它很脆很鬆,怎麼能叫做堅實呢?這是世間因緣法,名與東西都不是真實的,簡單說是名不副其實。但是諸佛的名號都是真實的,所以念一聲名號,所有萬德都包含其中。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是包含了佛的萬德的大名。釋迦牟尼佛有許多好處,阿彌陀佛也有許多好處,阿彌陀佛的好處,在我們稱一聲南無阿彌陀佛,就想起他的四十八願,他將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所要依報的處所建築得非常完美,住在那裡的人都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走到任何地方都可以聽到念佛與說法的聲音。阿彌陀佛的那麼多好處,就在稱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全都包含住了。所以為什麼在這裡要請佛名號呢?既然念一聲名聲,他所有的好處都包含其中,我們就能將所有的罪都消滅。但是我們平時所謂的念佛與現在說的稱佛相同嗎?有些許不同。念佛大部分是以心時時刻刻都念著佛,成就念佛三昧,心永遠都定於佛當中。好比一個青年人熟識了一個女子,心心念念都是這個女子的姓名,除了她的姓名以外,大概什麼都不再存在著。
  有的地方將四種三昧都叫做念佛。念是用我們能觀的心觀察一切,我們現在所要觀的就是佛的境界,只要看阿彌陀佛住處有多麼好,從彌陀經或無量壽經中可以看出在西方極樂世界是很微妙的境界,由十六觀經可以知道這位佛實在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覺者。禪祕要法經,有禪難提阿羅漢,問佛要如何滅罪,佛告禪難提以及阿難說,你們應該教未來的眾生,罪業較多的人,為了除罪,就要念佛,因為念佛的緣故,可以除種種業障、報障和煩惱障這三障。
  要念佛的人應該先將自己的身體坐得端端正正,兩手壘放在雙腳上,眼睛只睜開三分,因為閉得多了會昏沉打瞌睡,眼睛張得太開,會看東看西,掉舉了,心跑到別處去。舌頭頂住上顎,向佛一心繫念,心心相注,不讓心跑到別處去。心既然已經定了,然後觀想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然後將心專注在佛處。
  佛又說,在佛滅度以後,若眾生要滅罪,佛雖然已經不在人世,我們將心觀想佛的形像,我們種種的惡種種的罪業,可以很快的得到清淨。所以在寶王論說,在大海中洗個澡,其實數百條河流的水我們都洗遍了。念佛名的人,將來可以將心都定於佛號,這好比我們拿一塊明礬丟到濁水裡,濁水一定會變得清淨。年紀大的人以前取來池水或河水,一定拿明礬來使穢物膠結而沉到水底,年輕人都使用自來水,可能不懂得這個技術。三時繫念中也說,將想佛的心提起,心散亂時將佛號放到心中,散亂的心慢慢的全變成想佛念佛的心。念佛念到無一念不在念佛時,你也不記得是心在念佛,或佛被你所念。到了這個境界,所有一切因緣都在你的心中如如不動。稱佛好比彌陀經說的:「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這是稱佛名號。慈雲懺主說,念佛有的只是稱他的名號,能夠執持不散,在現在也就能見到佛。
  現在的一般人都是稱佛名號為多。懷感法師一向稱阿彌陀佛名號,而得三昧,現前見佛。所以現在開示稱佛的法,一定是要我們制心,使心不散亂,念念相繼,心都繫縛在名號上。我們的嘴巴一聲又一聲的叫佛,心中一字字都很分明。能夠百聲、千聲、萬聲,在念佛以外都不加入雜念,如此經過一日、二日、三日乃至七日,都一心一意,心想佛,嘴念佛,都相續下去,這樣子才可以一念滅八十萬億劫生死重罪。否則,嘴巴念佛,心想著別的事情,分明嘴巴念著阿彌陀佛,心想的是別人,如此祈求滅罪,非常困難。所以一心稱名,有事:嘴巴念著佛,心想著佛;有道理上的,用心,存著念佛的念頭都不曾間斷,名為事一心。假使我們達到四種心(自心、他心、共心、離心)不生起,與空慧相應,這是理一心。如此念佛、稱佛硬要做分別,其實二者沒有分別。所謂法無定體,神而明之,全在乎個人。可是地藏經中另外立許多佛的名號,許多經都讚歎阿彌陀佛,用一身一智慧和十力與四無所畏,若專念阿彌陀佛,即與稱諸佛相等,所以未必要稱那麼多佛的名號,喜歡怎麼做就那麼做,不能有個設定。因為諸佛的名號,都是他過去做的萬德萬行所成就,稱念他,不論事方面稱念,或在理方面稱念,都能夠脫離輪迴,同生極樂。故名稱佛名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