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地藏經講解(十二) /慧深法師 講

大功德光明雲,大歸依光明雲,大讚歎光明雲。

  大功德光明雲。釋迦牟尼佛未成佛之前,累生累劫當中修六度萬行,不只一世二世這麼做,修了很多世,所積的德行。例如,我們看到一個人建造很好很大的房子,可能是他一生當中打拼工作,做了幾十年,儲蓄下來許多錢,才能建造出與眾不同的好房子。佛的大功德也是因地當中累生累劫積下來的。這些功德有種種功能,故名大功德。
  功德有兩種分別,一是世間功德,世人做一些好事,必定有所求。有人沒有子女,發願生個兒子就要建寺或救濟孤兒或做某些善事,等到生了兒子,果真依願實踐,這是有所求的功德,雖然出了很多錢,照顧很多孤兒或照顧很多老人,都是有所希求。世間的功德,只要做一件好事,有人不是求現生得到什麼利益,而是希望來生到天上為天人。小時候我常聽老人不懂佛法的人說,我虔誠的禮敬天公,以後要能到天上幫天公祖掃地泡茶就很歡喜了。有的人希望今生大富大貴,能有很高的地位,有很多錢。或者將來庇蔭子孫,使子孫能過很好的生活,甚至過去的人希望子孫昌盛,一切如意。這種功德可以說是有限量的,不是極大的功德。另一種是出世間的功德,做善事,只求利益眾生,不論多少,並不希求對方回報,所以他做的時候,今天看到一個人跌倒,趕緊送醫救治,然後離開,傷者事後想知道是誰送來救治,他不希望人家知道,所以不留姓名。有些人暗中拿錢給貧困的人,讓他們有飯吃,或幫他們的孩子繳學費,自己並不出面。他想,只要這個孩子有錢註冊,或他家吃飯的問題得到解決就好,何必執著對方回不回報?這就是佛法說的三輪體空,布施的人不計較對方他幾年幫忙支付註冊費用裁培的,錢拿出去了,他也不記對方某人是受他裁培的,也不記得這當中花費多少錢。布施者、受施者、所施物全不執著。對方受我們幫忙,日後我們有問題,也不求對方來回報我們。這在真諦方面也做得圓融,知道世間萬事都是假,今天正巧有一些人缺錢讓我們有幫忙別人的機會,每個人都有錢,我們這些錢就不能幫忙別人;我們要布施醫藥幫忙別人,如果大家都身體強健,不需要服藥,我們也沒有幫忙別人的機會。有人生病,我們不怕被傳染,每天到醫院照顧病人,為病人把屎把尿,並不求他能感恩回報。所以於真諦和假諦都修得很好。雖然每天都行很多善事,但也不以為是行善,做得很自然,看到人家需要某方面的協助,就在這方面加以協助;另一個人又有某困難,再去解決他的困難。所做的一切,並不執著有功德,不求功德,也不認為有何功德可得。無求,但是真真實實的行善;不想得到,也能得到功德。譬如一個人努力行善,不求別人誇讚他,也不誇耀,但是別人都會說:「這個人時時刻刻行善,都不求回報。」並非不求功德就沒有功德。能做到這個程度,做了一百件,也認為自己做了一件好事,這種功德才可以說是大功德。
  佛放這種大功德光明雲普照眾生,要使眾生將有為有希求的功德都捨去,將它放下。我常看到寺裡很明顯的事情,有人布施幾包水泥或做了一塊匾額,怕人家不知道,常常向人家說:「這裡建寺時,我布施了多少的水泥。」或說:「我拿了很多錢買鋼筋。」甚至說:「這根柱子是我出資建造的。」像這種心中有所希求,一旦所希求的不能求得,會非常失離。
  自從我到能仁寺以來,我想,一些能力不大的人,可能也有心要做些善事。所以我主張,只要有能力出資,不在柱子上或牆上刻名,有十萬元捐十萬元,只能捐十元就捐十元。我不希望大家有比較心,出資多的人以為功德很大,出資少的人以為沒什麼功德。十幾年來我都以這個方法做著。有一次我想將大殿莊嚴,書寫上一些鼓勵人心的字句。念佛堂應該鼓勵大家老實念佛,老實是念佛時心都放在念佛,不打妄想,不起貪瞋癡的念頭,不求念多少佛就要求佛放光現瑞,用這個匾額時,有人發心打造,木製很重,地震時重物摔落很危險,他打造出來的匾額很輕又很莊嚴,但是未經同意,就在匾額上頭寫上「某某人敬製」。又有兩個空位,我打算再製兩個匾額,鼓勵大家「願生西方」、「願見彌陀」,大家在念佛堂裡看到這兩塊匾額,能夠勇猛精進的念佛。這位居士又發心製匾,還是打算題自己的姓名在上頭。我說:「前面你未經同意就題名,現在又要題名,我不同意。其他發心出資的人還有很多,並非你一人。如果你認為需要工資,請你估個價我付給你。」他不同意,堅持這個工作要花費好幾天的功夫,很辛苦,寫字的人寫「某人敬題」幾分鐘就寫好,他做匾要幾天時間,他堅持題名。我向他說:「既然如此我就要說抱歉了,因為我希望所有的人都不要希求自己做某些事情能有某些功德,別人我這麼規定,你破例,讓人起心動念就很不好。」他堅持這麼做,我說:「既然如此你就別寫了,因為寫上去就希望有名,這不是很正確的念頭。」這就是希求世間的功德。他說:「其他地方都可以題名上去,只有你不肯,我要看你這種作法能夠堅持多久?」各位,假使我們有心,希望大家捨去有所希求的心,我們也不能製造機會讓其他人起心動念。結果我沒讓那位居士製匾。
  佛陀鼓勵我們修持無為無希求,與法界清淨性的大功德,我們才能有真實的享受。金剛經說:「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菩薩心執著一個法行布施,例如那位居士雖然很有心莊嚴道場,不拿錢,卻堅持要題名,我問原因,他說那樣大家才知道那是他製作的,以後子孫到這裡也能知道是他製作的。這種人如同進入很黑暗的地方,什麼都見不到。我不讓他這麼做,他生起煩惱了,四處向別人說,希望別人向我說情讓他如願。我堅持要使學佛的人有正確的觀念,不可以為了省下一些錢就容許他這麼做。我們的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不執著一定要有名或求得什麼才願意做。有人發願孩子考上某知名大學就要布施幾萬元或做舖橋造路的事情,不是為了看到大家遇到大雨行車不方便或有危險,而是為了希望孩子考上好的大學或得到某個職位才要做,這是不對的想法。不住法而布施,好比一個人有雪亮的眼睛,日光照耀清楚,能看到種種色。我們要有大功德,應該是求世間的功德,還是要求出世間的功德呢?仔細想清楚。
  大歸依光明雲。歸依,歸投依靠。歸或寫皈,同樣的意思。一個學生想要求得知識,當然要歸投依靠老師,否則不能學得知識。讀英文國文需要老師,學習衣服的裁剪、設計衣服,也要求老師教授;剪髮的美容師也不能胡亂剪,必需老師指導。遇到一個好老師,做法正確的老師教導,我們的作為非常圓融。眾生於茫茫苦海當中,似乎船在汪洋大海中遇到暴風雨,船本來有羅盤、指南針可以開向目的地,但是暴雨中失去方向,非常危險。現在氣象報告進步很多,颱風未來之前就知道了,如果失去方向,颱風就由某方過來,船還一直朝那個方向駛去,會遭遇災難沉船。我們在這當中歸投依靠導師,好比船能順利開到陸地上,只要登了陸地就沒有危險。每當颱風來襲前,都要求船入港避風。眾生假使歸依三寶,以佛為我們的老師,佛說的法為治療眾生種種毛病的藥,出家眾為我們的朋友,交了益友,他能夠說法讓我們離開不好的習氣不好的行為,使我們走到正確的路途去。我們的心有所歸,身就有所依靠,依法修行當然可以離苦得樂。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的心如果沒有道理作為依靠,就不知道該怎麼作為。歸依三寶的人會想,我有時間要到寺裡拜佛、了解經文義理,請出家人為我開示。我們能夠好好的做,當然可以離苦得樂,最後還可以了生脫死,捨離生死的苦海,到快樂涅槃的彼岸。這好比小船趕緊駛進港口,登上陸地,無論風浪多大,對我們來說,都可以化險為夷。佛陀放出大歸依光明雲遍照一切眾生,希望一切眾生歸依自身的法性,歸依自性的三寶,依地藏菩薩的孝行法門天天行持,自自然然過一段時間可以返本還源,找到回歸的路。
  大讚歎光明雲。讚歎,以聲音稱讚表揚人家的德行。上面諸佛都異口同意讚歎釋迦牟尼佛,能於五濁惡世行難行之事;現在釋迦牟尼佛也以他的音聲,讚歎諸佛的威神力,這是禮尚往來,人家讚歎我們,我們也讚歎別人,人家向他恭敬讚歎,他也向人家恭敬讚歎。同時,地藏菩薩自歷劫以來所做的自己修持與教化別人的種種功行,也是值得讚歎。現在佛放大讚歎光明雲,一方面表揚諸佛與地藏菩薩的威德行願,另一方面也是要使眾生以地藏菩薩為模範,依地藏菩薩於因地中所作所為,向地藏菩薩學習,向地藏菩薩看齊。將來所有的眾生因圓果滿時,也是都得到十方諸佛同加讚歎。
  我將這一段做個總結:在這個時候佛含著笑容,放出百千萬億,很多很大很光明的雲,這些雲叫做大圓滿光明雲,大慈悲光明雲,大智慧光明雲,大般若光明雲,大三昧光明雲,大吉祥光明雲,大福德光明雲,大功德光明雲,大歸依光明雲,大讚歎光明雲。其實不只這種幾光明雲,有很多很多光明雲都從佛那裡放出來。

放如是等不可說光明雲已,又出種種微妙之音。所謂檀波羅蜜音,尸波羅蜜音,羼提波羅蜜音,毘離耶波羅蜜音,禪波羅蜜音,般若波羅蜜音,慈悲音,喜捨音,解脫音,無漏音,智慧音,大智慧音,師子吼音,大師子吼音,雲雷音,大雲雷音。

  當知佛不但放光明雲而已,放了光明雲以後接著放出很多很微妙很好聽的聲音。佛出世是為利樂一切眾生,所以他用種種權巧方便的方法,如同醫生開出種種藥方來治療眾生的種種病症,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佛就說八萬四千法門來對治。佛放光明雲以後,又用種種微妙音來向大眾說法。
  前面佛所放的光明雲多到我們無法說清楚,前面說十種不過是百千萬億的代表而已。佛放了光明雲以後,又出種種微妙的音聲。當知,所謂微妙是很好聽的音聲,因為佛要度化一切眾生,他會用種種方法使眾生能夠了解道理,得到好處。維摩經說:「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有音聲語言文字而作佛事。」當知,在佛的世界,有時候佛放光明來作佛事,有時候以種種音聲、語言來作佛事。娑婆世界的眾生可以說很剛強難化,但是我們的耳根敏利,所以佛為我們說種種剛強的話調伏我們。楞嚴經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卻取三摩諦,實以聞中入。」佛的真理,我們用音聲來聽佛的清淨法音,要得到佛的智慧,有定力得到這個智慧,由何下手?由聲聞,聽聞之後努力思維,然後依之修持,聞思修具足,才能得到三摩諦。因為佛對於眾生,知道這種人是什麼根機,看我們的根機設法教化我們。所以佛放了種種光明雲以後,馬上發出種種微妙的音聲。佛的音聲也是從累生累劫修持得來的,所以不但他的音聲很大很微妙,一般人大聲說話就要拉長脖子,粗言粗語的,好像在吵架。佛的聲音很洪亮如鐘聲,又很柔軟動聽,使聽到的眾生諸根清淨,所有的煩惱消除,證得清涼的境界。
  有人很煩惱很痛苦,與一位出家眾說話之後,心情比較開朗了,這是聽聞清淨的法音之後,自然消除了熱惱。談到聲音洪亮,想起我初出家,三四十年前,有一位道安老法師,人矮小,但是聲音洪亮,講堂那麼大,他說法不用麥克風,不用擴音器,他的聲音很洪亮,我故意走到講堂的最後一排,他的聲音還是清清楚楚的傳來。一個有修行的法師說出來的音聲尚且這麼洪亮,何況佛的音聲是從無始劫以來,因為他有很多的善根福德累積得來的,所以他的聲音之洪亮不同於一般眾生,當然他在利益眾生也比較普遍又徹底。某人說話大家都願意聽,而且願意依他的話實行。某人說話,大家聽來,左耳進右耳出。佛於自無始劫以來,他說的都是契機契理的話,聽聞的眾生自然都得到好處,不但一個地方的眾生受益。現在世界各地都有人學佛,依佛說的道理來做。所以現在雖然不是用他的音聲,但是以文字使大家了解佛說的道理。
  佛所得到的音聲廣大無量,有八種音聲是凡夫所無。
  一、極好音。這種聲音是由於佛的德行廣大的緣故,所以使眾生聽聞這種聲音,都知道在人世間是極為痛苦,歡歡喜喜願意修行,走入正道裡。一般人所說的話,原本要引導別人,但是說的話不圓融,聽的人很生氣,不但不聽,甚至感到厭煩。
  二、柔軟音。這種聲音因為佛很慈悲,有很慈善的德行,所以眾生聽聞以後非常歡喜,自然會捨棄剛強的心,趣向有規律的生活。我常想,同是一句話,我們說話的語氣硬梆梆的,人家不願意接受。例如,我們很疼愛某人,他生病,你很生氣,卻是對他說:「早就告訴你出門要多穿一件衣服,你不穿,你看,現在著涼了!來!這個藥拿去,吃了看看會不會好?」這個人已經病得很苦,聽到你這種硬梆梆的聲音,一定很不快樂。如果你用柔軟的音聲說:「早上要你多穿一件衣服,你就是沒穿,淋了雨,感冒了,我想你一定很難過。來,這個藥拿去吃,也許病很快就好了。」用柔軟的話,眾生比較容易接受。或者人家問:「某人,某種東西放在哪裡?請你告訴我,好嗎?」你卻大聲的說:「叫你收好你不收好,你看,就放在那裡。你是大目新娘沒看見灶嗎?」分明是只要指出東西在哪裡就可以了,你卻還要罵人一頓。或許有人說:「某人,你的某本書借我看,可以嗎?」你說:「好,書就在這裡,我看完就借你。你看完請趕緊送回來,因為我還要使用它。」這是一種柔軟音。如果你說:「要看就拿去看,自己怎麼不買,想要就來向我借!」分明要借他書,但是你說的不是柔軟音,別人就不容易接受。
  三、和適音。佛陀已經證入中道的理趣,所以他的聲音很調和,既然聲音很調和,說的又很有道理,眾生就能夠融合於這個真理當中。假使我們說話沒有和適音,如同我說的那樣講話硬梆梆,或說話不適當,在某些場合裡講出不適於那個場合的話,大家當然無法接受。
  四、尊慧音。由於佛的德行很尊高,所以他的話使聽的人都很尊重,智慧開解。假使我們有雖然有智慧,但說話不尊重別人,當然對方也不尊重我們。佛說話處處為別人設想,自然人家對他說的話自然會尊重。
  五、不女音。因為佛的聲音是由佛住於首楞嚴定中發出來的,有大雄的聲音,使聽聞的人起敬,天魔外道歸服。我差不多二十幾歲,因為種種因緣就開始在電臺講佛法,講佛法需要說的有理,讓聽聞的人願意依著做。假使說的聲音嬌滴滴的,說的道理大家會尊重嗎?所以在當時我雖然只有二十幾歲,有很多老菩薩聽我的節目,我說的都是佛的道理,很正經的說。就有聽眾相互打賭,有人主張我至少有四五十歲,因為我對每種道理都了解清楚,家人往往是怎麼吵架,某些事情都怎麼做,我說得清清楚楚。也有聽眾知道我剛到電臺服務幾年,應該只是二十幾歲。有人堅持我是中年人的為多。又有人說:「電臺裡頭怎麼可能還有四五十歲的人還當播音員的?」後來他們寫信來問我到底多大年紀,我沒直接回答,反而請教他們為何要知道我的年紀。他們說:「因為妳說話很正經,很肯定,事事似乎都經歷過,所以我們幾個人打賭,有人說妳有五十幾歲,有人說妳才二十幾歲。」我覺得很有趣。假使我以女孩子那種嬌滴滴的聲音來說法,可能有人要說:「這個人尚且乳臭未乾,她怎麼可能說什麼好的道理給我們聽?好比女兒在教老母親剪(嬰兒的肚)臍」。他們聽我說法很穩當,認為我有很多的閱歷,所以才能那麼肯定的說法。我一個普通人要講解佛法,我就非常慎重的說,何況佛在說法,當然不會以女子聲音來說。有一個歌仔戲演員,她的聲音實在很嬌嫰,聽到的人骨頭幾乎都酥軟了。說正經的佛法給人家聽,用那種嬌滴滴的聲音,我相信就不能得到大家的尊重。甚至有人說:「聽到她那種嬌滴滴的聲音,就想入非非。」佛說的音聲是不女音。
  六、不誤音。誤,錯誤。佛說的話都是正知正見,沒有錯誤,遠離邪見。佛因為有智慧圓融,他說的話都沒有錯誤。我們有時候會說錯話,第二天再來改正。佛則說話從來不會錯誤,他的音聲是從佛的智慧海流露出來的,所以可以使眾生聽到這些聲音,都得到正知正見。我們說話有時候會被人誤會,做了錯誤的解釋,但是佛說的都使眾生清清楚楚的知道什麼是對什麼不對,不會模楞兩可,似乎是這個意思又似乎是那個意思。話往往經過轉述,就會出現不同的意思,但是佛所發出的音聲不會被誤解,這是不誤音。
  七、深遠音。佛的智慧,佛說的話,直的來看,過去、未來、現在都是智慧的話,並非某時候聽來有道理,換個時間來聽則沒有道理;橫的來看,於十方來聽都是有智慧的話,在中國應該說要孝親,在印度也要孝親,在中國不能殺生,在美國也不能殺生,在印度也不能殺,在歐洲、美洲、非洲,不應該殺生的道理十方都共同遵守。所以說佛的智慧豎窮三際(過去、現在、未來)、橫遍十方。而且佛的德行非常的尊貴到了極點,這種音聲是由佛的實德發出,他真真實實有這種德行,並非他要大家不殺生自己卻在殺生。有醫生向患者說:「你不可以喝酒了。」叫人家不能喝酒,醫生自己卻在喝酒。醫生告誡病人:「你的肺部不好,不要抽煙了。」醫生知道煙抽多了傷害肺部,卻還是抽著煙。這種醫生說的話不是從他的實德發出來,能夠得到別人的尊重嗎?佛的深遠音可以透徹十方,使所有的眾生,在近處聽不覺得聲音很大,遠遠的地方聽也不覺得聲音很小,或遠或近來聽他的聲音都能證得甚深的理。談到這一點,每次法會假使音響沒裝好,擴音器附近的人耳朵快被振聾了;但是坐在遠處的人卻聽不清楚聲音,聲音太小了。佛所發出來的聲音,無論遠近來聽都一樣。坐在前排的人不覺得耳朵被振得受不了,或坐在遠處的心不會聽不清楚。前面我就說過,釋迦牟尼佛在說法,有一次目犍連尊者想:「我在這裡,極遠的地方也能聽清楚佛講法的聲音,在這個世界聽得見,我到他方佛世界聽聽看。」於是他離開娑婆世界極遠,到他方世界聽。因為那個世界的眾生非常高大,娑婆世界的目犍連到那裡去,大家看到他以為是一條從未見過的蟲,覺得很奇怪,問佛說:「我們這裡從來沒見過這種蟲,這是什麼蟲?」當地的佛說:「這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懷疑佛的聲音到底有多麼深遠,到什麼地方還可以聽得見,所以跑到我們這裡來聽佛的聲音。」我們平時就有很多的懷疑,現在科學極發達的國家可以知道深遠音,譬如美國好來塢有個深深像碗的場所,演唱或演奏音樂者在很遠的地方,要看到一個人,那個人身高七尺,可能看起來只有幾吋,使用望遠鏡才能看得清楚。坐在最後一排的人,聽演出者的聲音,卻似乎那個就在耳邊演出,坐在前面的人來聽也是如此。這是深遠音,藉由設備產生出來的效果。幾十年前我在新加坡音樂廳,廣場裡只有戲臺上有遮蔽物,其他都是空曠的室外,可是在任何座位聽聲音都好比在眼前演唱一樣。在臺灣的文化中心或國家劇場也是,演唱者不使用麥克風,但是每個角落都能聽見他的聲音,聲音都一樣。佛於過去因地所講,使遠近的聽眾聽的都一樣,所以目犍連尊者要測試佛的音聲,到極遠極遠的他方佛國土來聽還如同在眼前說法一樣。
  八、不竭音。佛已得證得極果的身,他的願力與所修持的無窮無盡,因為佛住在無盡的法藏,所以他的音聲濤濤不絕,使眾生依他說的話,都得到無盡常住的果報。一般人說法一段時間後,說:「我肚子裡的墨汁都倒光了,能說的都說完了,再說就是重覆了。」佛說的話無窮無盡。
  種種微妙音,是佛放出來的音聲,很好聽,不會吵人,故稱微妙音。佛說出來的音聲,也不是數字可以計算,不過在這裡說十六種,其他的沒辦法說。

所謂檀波羅蜜音,尸波羅蜜音,羼提波羅蜜音。毘離耶波羅蜜音,禪波羅蜜音,般若波羅蜜音。
  佛放種種光明雲以後,又出種種微妙之音。當然佛所放出的聲音,不是我們以數字可以計算的,但是於地藏經裡舉其中的十六種名稱,其實不只這十六種微妙音聲,由這十六種微妙音聲,可以包含所有的微妙音聲。
  檀波羅蜜音。檀,檀那的略稱,翻譯為布施,施字要讀去聲。將所有的錢財、佛經說的國城妻子、我們的生命,我們都願意分布給一切的眾生,甚至本來是我們應該得的東西,我們不願意得,讓別人得到這個好處,這是布施。以錢財布施,現在很多慈善機構,每個月會員出資雖然不多,但是有人遇上困難,這些錢可以拿來運用,這是錢財的布施。土地也有人拿來布施,例如國王想:「鄰國要來侵佔我的土地,如果與他打仗,我是國王,有很多軍隊保衛我,可是老百姓沒人保護,一定遭殃。我寧願將國城奉獻出去,使所有的國人都不受到戰爭殘酷的傷害。」他將國城布施出去。甚至自己的妻子兒女都寧願布施。
  談到這一點大家認為較困難,有的人自己有幾個兒子,但是別人非常需要有兒子,他寧願割愛,等到他的兒子離開很久,他的心還是很疼。但是他想,別人沒有兒子,自己的兒子去當他的兒子,孝順他,這也是一件好事。甚至自己的生命也要分布給一切眾生。不久前有一個中年婦人,生了小兒子以後發現肺部越來越壞,如果沒有新的肺部來更換,她的生命要終結。她的父親說:「若有人願意捐出肺臟救我女兒一命,我一定非常感謝他。」有一個車禍住院的女孩子,在她最需要肺的時候死去。你想,兒女死去是非常苦慘的事情,通常都不願意再去損害他們的屍體。可是他這個父親想:「人死了,掩埋或火化沒什麼用處,如果割下肺臟捐給需要的人,女兒也可以算是有一部分活在世間。」將肺臟布施給那個需要肺臟的婦女,使婦女重獲健康的人生。可見布施身體給人,能救活他人。不久前也有一個孩子肝壞了,媽媽懷孕幾個月,聽到消息難過得幾乎死去,不顧肚子裡有孩子,接受手術,將胸腔剖開,割了一塊肝臟給女兒。母女手術後都很平安。這是布施給自己的親人。也有人願意布施身體給毫不相識的人。也有人說:「我已經年紀大了,活著沒多大的用處,對社會的助益不多,某人對社會的貢獻力量大,他如果身體健康可以多做許多事業。我願意將身心施捨給他。」也有人捨生取義,例如為了破除砍人頭祭祀的習慣,就前往讓那個族人砍下他的頭顱,從此那個民族不再砍人頭來祭祀了。這也是捨自己的身命。捨國城妻子、財產比較容易,捨自己的生命困難,若非有菩薩心,誰人願意這麼做呢?
  布施應該有三種:一、錢財的布施。以種種財物,自己不用,送給貧窮困苦的人。例如錢是我自己持有的,寧願寄在銀行裡頭,養晟兒女沒有教育費,或飲食沒有好的品質,或要住好房子需要用它來買,保有這些錢財,才不會沒地方住。有的人寧願放棄這種福報,將它們布施給真實需要的人。因果感應實錄,清朝末年有個家庭很貧窮困苦的人,收買人家不要的東西變賣維生,有一天撿到破棉襖回來,裡頭包著很多錢。他想:「奇怪,連破棉襖都變賣的家庭,一定非常貧困,裡頭有這麼多錢,主人家一定不知道裡頭有錢。」他慢慢的回想起破棉襖收買的家庭,於是連夜送回去,怕遲了要出人命。想不到這一家欠放高利貸的人很多錢,還債的期限在明天,若還不清債款,要將他的媳婦搶去當妻子。古時候就有這種沒良心的人。媳婦很不甘願改嫁,公公婆婆也想:「一旦妳改嫁,我們倆老活著也沒有意義。」他們發現這個收買舊貨的人老實勤儉,看起來家庭也很困苦,於是將家裡剩有的幾十兩銀子包在棉襖裡,當作舊物賣了。他找到這一家人,發現他們三個人都準備上吊自盡。問原因,他們說:「欠錢沒辦法還,債主要將我們的媳婦搶走,我們三個人不如一起死去。」他說:「別死,我明天一定為你們想到辦法清償債務。」趕緊回家去,將居住的房子變賣了,連宗祠裡頭放他祖先牌位的權利也變賣了,籌得一些錢,全部拿去為那個家庭清償債務。後來他的兒子跟他四處住在荒郊野外的亭子或借人屋簷過夜,兒子去私塾念書識字,後來兒子考取狀元。主考感到訝異,認定他的家人一定做過大德行的事。回家詢問,父親才說起救人一命的往事,說:「以前有一家人要自殺,我不希望他們死亡,就將我們的房子賣掉,錢不夠,又把宗祠祖先牌位的權利賣掉。」結果兒子中了狀元,回家鄉祭祖,沒有祖先牌位,因為賣掉了。可見這個人雖然很窮困,錢財的布施他很樂意去做。把錢財給窮人,使大家有衣服穿,有房子住,有食物吃,這是錢財的布施。
  二、法施。眾生為什麼在欲界、色界、無色界裡流轉呢?因為我們不了解道理,不知道該好好修行,有權勢就霸佔人家的財物,來生來世可能就要變成窮困人家;今生破壞人家庭,可能來生來世我們也要妻離子散,有種種痛苦,於六道中受生死輪迴。菩薩發心,不是自己能脫離欲界、色界、無色界就好,他了悟之後,發現所有的眾生於過去未覺悟時相同,糊里糊塗的還做著錯誤的事情。所以寧願於五濁惡世當中,幫忙佛菩薩,教化一切眾生,將佛法弘揚,為一切眾生說一切法。例如一個人貪色欲,他就說要修不淨觀;一個人有瞋恚,他就說要修慈悲觀。一個一個不懂得法的人,他都為之殷勤講解,使大家都得到解脫為止。我今生當中,雖然自己對佛法的了解不多,但是有因緣,我才入電臺,二十歲開始就有機緣講解佛法。我常想,每個人的造業不同,壞習氣也不同,想將佛經說的,以具體的方法說日常生活當中發生的事情,使大家確實了解每句經文的意義。每次看到佛經,我都以我能了解的話語來解釋,數十年來都如此。我還沒出家時曾聽一位出家眾說:「妳知道我聽誰說法而出家的?就是聽妳佛教之聲的節目才發願出家。」最近有一位老法師往生時我去念佛,他的高足說:「我的俗姓與您相同,都姓李,對您感到格外的親切。我之所以出家,因為聽您講佛法,覺得佛法很好才出家。」有一些在家居士說:「我的朋友最近打電話向我說,幾年前他不肯相信我這一個五專畢業(酒、菸、賭、嫖、檳榔都有)的人,能夠將它們全部戒絕,所有的壞習慣去除了,還熱心的助人。說我的面相與以前完全改變了。」雖然我對佛法的了解不深,只是大家聽我說的東西容易了解。有菩薩說:「師父妳真有耐心,有些道理我們在別處聽不懂意思,妳說的我們都聽得懂。聽你說法,對我很適合。」我很高興的是,這個人本來脾氣不好,現在整天都笑嘻嘻的。也有人以前媳婦稍稍犯錯他就容不下,現在度量很大。我感受到佛法對一個人的改變實在很大。我很努力,雖然現在六十幾歲了,我還想:「我不知道還有多少時間,能夠這麼有精神將佛的道理說給大家知道。希望今生當中,我的頭腦都清清楚楚,甚至希望無病無痛,不求自己長壽,假使可以,希望我講法講到往生極樂世界,這是我最大的歡欣。」我不希望身體照顧得健壯,只是要人家說我活得長壽。我想,活到六十幾歲已經不錯了,假使能夠為法,留一些精神力量。我偶爾向人說:「說是不要顛倒,我還沒有把握。有一些老人年紀大了,記憶力差,說話反覆,一句話說幾十遍。希望我活的時候,能開口就是說佛法,最好沒有老人癡呆症。」我不像一般人為個人求佛菩薩保佑沒有老人癡呆症,我希望沒有老人癡呆症,因為希望我能夠有更多機會布施佛法給眾生,幫忙佛菩薩來向眾生說一些道理,使大家得到解脫。有些人孩子小時候很乖巧,長大以後全不聽話,交了女朋友之後,回到家關上門,甚至要求父母要將家裡做新的裝潢。母親不是做生意的人,是上班族,薪水固定,兒子還一直向她要錢,這個媽媽非常煩惱。我向她說:「以前我就要妳有個心理準備,不是現在孩子都一定如此,但是孩子果真如此我們就要看得開,不要母子說話口氣不好,造成親子關係更加絕裂。這不是要將孩子寵壞,或孩子犯錯我們不教化。只是跟孩子講話時我們的態度不同,孩子的感受也有不同。」所以法施非常重要。很多人常常遇到很危險的境界,當下大家都很恐慌。眾生沉淪在生死海當中受種種厄難和痛苦,當然在最痛苦最恐慌時,需要有人幫忙。大雨將來,農民希望有好的收成,溪水尚未暴漲,就涉水過去溪的那邊將作物收穫,但是回頭時溪水暴漲了。有人明知風浪將會變大,有瘋狗浪,偏偏還去海邊或溪邊釣魚,結果被大水沖走。或獨自去登山,迷路了,下不了山,遇到山難。他們都需要人家幫忙。經常看到電視新聞的一個鏡頭,分明溪水湍急,救難人員也知道,一失足自己也要被大水沖走,可是他還安慰受困的人說:「別怕,我就過去救你!」這是無畏施。大地震發生,災難中有人心中充滿恐慌。如果我們想:「也許我衝進去救人時,還要發生地震。」其實接下來幾天都不會再有大的地震,我們還是害怕再發生地震將進入災區救人的我們壓死,於是我們不敢勇往直前去救人。可是很多救難人民有無畏施的精神,看到人家有災難,地震還沒停歇,還是衝進災區救人。也有很令人感動的,消防人員冒著大火,甚至大火燒得屋頂隨時都有塌下來的可能,救人很危險;即使鄰居看到災難發生了,也肯冒生命的危險來救人。這些都是無畏的布施,使原本心裡很恐慌的人,因為你的發心,使他們得到安慰。有人受驚,害怕時你說:「別怕,我來了!」自自然然的從怖畏當中得到無畏。我們要行無畏布施,不一定要擔任消防人員。我小時候要去南投縣的山頂。在平地看每一條路都很平很大,旁邊還有地。而山中小徑,羊腸小徑,平日是山羊走的路,路很狹隘,一邊是無底深淵,一邊是山壁,走到那裡,幾乎是用爬的過去。每次提到要回我故鄉,就嚇得腿軟。如果大人過來說:「別急,我牽著妳的手走過去。」或說:「我背妳過去。」雖然還是害怕,但是我想:「有他牽著我的手或背著我,絕對沒有問題。」心裡自自然然安定下來。無畏施的機會實在太多了。眾生沉淪於生死苦海當中,厄難太多太多。有的人到山裡遊玩,突然前後山崩,站在中間,聽到雨水澕啦啦的下著,山上石塊不時滾落。這時候如果有一個人過來說:「不要緊,我有辦法救你出離這個痛苦。」心頭的大石塊放下來了。所菩薩於眾生有厄難時,都能使眾生離開厄難。菩薩不只自己對厄難不害怕,因為他已經有種種能力,而且他能夠布施一切眾生,使眾生心中沒有任何驚惶。這是無畏施。
  一般人雖然行布施,有時候無法三輪體空,有分別心,不能如理如法。行布施時我們應該很小心,一、既然感到對方需要我們幫忙,不要選擇這個人有沒有德行。因為那個人現在肚子餓,或他現在受冷沒衣服穿已經快凍死了,你要布施衣服時卻想:「那個人早死早好,他平時為人處事很不好,凍死不要緊。」我們只要看到有人凍得要死,要平等普濟。也不可以挑選,說:「那個人做人不好,與我結仇。既然是對頭冤家,今天看到他受凍,當然我很高興。」我們這就是有分別心。歷史記載,譬如日本人攻打中國時,你知道日本人打死你的父母親,甚至眼前受傷的這個日本人,正是打死你父母親的人,他今天受傷,只剩下一點點的生命氣息,我們是醫生或救護隊員,在這個時候你認為:「他是我的仇人,找到他就是想要打死他,現在他受傷快死了,我不願意拿擔架將他送到醫院急救。」我們行布施時,假使有這種分別心,就不是無相行布施。有的人因為對方德行很好,生起愛敬心,好東西願意給他吃。對於沒有德行的人,討厭他,不願意救濟他。我們應該要有憐愍心,或許那個很壞的人,受你救濟之後,他受到感動,從今以後改善行為。所以第一點,我們行布施時,不管是錢財的布施、法的布施或無畏的布施,我們都不應該選擇有德或無德的對象,只要需要就布施給他們。
  二、不說善惡。例如你幫忙一個人,你說:「這個人有多麼的壞,我不應該幫忙他,救濟他,他很惡劣。」或者我們本來沒錢行布施時,別人要去幫忙他,我們卻說:「那個人十惡不赦,這種人我們需要布施給他嗎?」甚至說:「你這個布施是如何的,你怎麼要行這個布施?或許你行這個布施時,不是幫忙了他,反而助長他不好的習氣。」有時候我們看到手腳健全的人也要乞討。有一個人以前當過乞丐,後來改變了命運,成為富有人家。他說,他家還有幾個殘障的人,靠著他賺錢,實在無法使一家人得到溫飽,不得已向人伸手。當然他不像現在一些手腳良好的人,搶劫人家的財物。甚至現在也有人失業之後,姊弟聯手恐嚇人家,說:「如果不給我們幾萬元,我們會到丟汽油彈將診所燒光,或將你的家人殺死。」不是這個樣子,但他是一個手腳好端端的人,可能他有很大的為難無法向人道及的困擾,只有低著頭,伸長手,希望大家給他一些幫忙。所以行布施時要平等布施,我們有力量幫忙,沒力量時,不可以別人要幫忙,我們卻在旁邊說壞話。或者另有一人需要幫忙,你說:「這個人我們可以幫忙。」當知,在這個時候各隨所願,我們都能夠饒益他們,不計較受施者的善惡。我們不可以說:「他是一個惡人,幫忙他做什麼?」或者別人說佛法給他聽時,你說:「想要那個人改變成為好人,非常困難。那種人我們不需要幫忙。」無布施或法施乃至錢財的布施,我們都不應該分別善惡,善的才幫忙,惡的不幫忙。
  三、不應該選擇他的種姓。並非他姓李姓陳姓黃,過去印度分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四姓,不應該分別種姓。我們既然要幫忙眾生,以智慧行布施時,不要因為這個人地位很高就願意供應,他的所有需要一切都願意給他;那個人地位低,給他沒有用處。如果我們有這種分別心行布施,出資塑造佛像,每座寺院都有佛像,可是眼前就有一個窮困得沒飯吃的人需要你救濟,你說:「布施錢讓他得個溫飽,沒有多大的功德,塑造佛像的功德最大。」或者你說:「我這些錢要拿去幫忙某某首長和某人。」我們不可以生起這種心,凡是有人有所需求,我們都願意布施。這是不選擇對象的貴賤、種姓而行布施。
  四、不輕求。一個菩薩行布施時,看到一個人求乞,就以非常虔誠穩重的心,將他所需要的給他。不可以說:「不要緊,現在你既然需要我幫忙,這樣吧,你做工來抵。」或者說:「我今天幫忙你這件事情,來日請你來幫我某個忙。」這都是條件交換,有條件交換才願意幫忙。有的人買奴才婢女,過去就有善人買了奴婢回來,了解他們的經歷和處境,不但送回去讓他們一家團圓,還送錢幫忙這個家庭,使家庭圓滿。這是不輕求。有人則是拿錢買奴婢來,約定工作三年或五年。或許一個小孩子書讀得很好,你說:「我願意借你註冊費,但是你要來幫我洗碗盤幾個月。」這都是有輕求。我們願意布施出去,不可以附帶著條件。
  五、不惡口。很多人布施時用惡口氣罵人甚至侮辱對方,這是不好的。
  我小時候外祖父常常布施給經濟不好的人,當時經濟不好的人很多,養很多兒女,自己偏偏又生病無法工作賺錢,不得已拿著破碗公乞討,不管是給他們錢或給食物,外祖父要我一定將錢或食物直接交到他們手裡,不可以遠遠的丟到碗裡還發出聲響,也不可以給飯時,怕自己的碗碰到他們的碗,高高的倒下去。外祖父說:「我們要把他們的碗拿進廚房,幫他裝好飯菜,才送給他們。」我也曾聽外祖父說:「今天我們的飯菜不多,這些請你吃,不知道夠不夠?」其實我們還沒吃飯,求乞的人上門了,外祖父就將飯菜布施出去了。從來不曾聽外祖父說:「我們還沒吃飯,請你等一下,如果還有剩飯剩菜再給你。」外祖父教我們這些孫子,不可以瞧不起這些人。當時我還沒學佛,外祖父這種行為,他要去世時,媽媽趕緊回去陪伴他身邊,當然我這個外孫女也陪伴著他,因為外祖父很疼我。外祖父問媽媽:「妳有沒有聽見,天上鼓吹八音很熱鬧,他們是來迎接我走的。」這位老人家行布施時,他不懂佛法,布施離五種法,他都做到了。外祖父很慈悲,看到人家來求乞了,還沒到門口,就說:「來!來!我們的飯煮好了,我拿給你。」甚至他以前在電力公司服務,每年都分制服,他會找需要的人說:「這套衣服還沒破,今年又發下新的制服,這套你拿回去穿。」並不是舊了破了才送人穿,而是公司有規定要穿規定的制服。有些人則是上班穿新制服,舊的留在家裡時穿,不肯送人。過去有時候連一件衣服都求不得,外祖父則將衣服送給窮苦人家。我看到的點點滴滴,布施如果不準確,布施也不能得到好處。行布施時應該要有正確的觀念。現在有一些人一生都賺不到錢,或錢進來就發生事故將錢花掉,永遠都很窮苦。我的外祖父說:「我們如果能夠給人家五角,那表示我們花用以外還剩餘五角,所以能夠給人五角錢。所以經常有錢給人的人,是不是很富有?」過去不說是百萬富翁,能夠儲蓄幾萬元,就是很富有的人。如果連一毛錢都不肯拿不出來布施,這就像是很有錢的窮人家。
  付法藏經說施果感五不死。布施食物,感受到五災難時得以不死的事情。在毘婆尸佛時,有一比丘患頭痛,薄拘羅尊者,持一訶梨勒果,布施給病比丘。佛經裡常說佛看世界如同看手中的菴摩羅果,我去印度朝聖時,曾向導遊請教菴摩羅果是什麼,其實就是臺灣的番石榴,它在印度很普遍。訶梨勒果是不是番石榴?我不知道,布施給病比丘,他的病就痊癒了。因為他有布施的心,使生病的比丘得以痊癒,繼續修行,所以感受得九十一劫天上人間享福快樂,不曾生病。到了天福享盡之後,生到婆羅門家裡名為薄拘羅。修行者婆羅門在印度社會中地位最高,其次才是當帝王和官員的剎帝利族。婆羅門有家庭,薄拘羅尊者的母親早亡,父親再娶後母,後母不疼薄拘羅,她想:「如果沒有你在這裡礙手礙腳的,少個人吃飯,我也不必照顧你。」後母比較疼自己的孩子。後母五次加害薄拘羅,都沒害死。他長大出家,證得阿羅漢的果位。第一次,油滾沸,將薄拘羅丟到油鍋裡。那時候薄拘羅很小,後母在煎餅,向後母要餅,後母很恨他,還嫉妒他的父親比較疼他,就把他丟到煎餅的油鍋。這個鍋子熱得能把餅煎焦,但是薄拘羅在上頭沒有任何傷害。第二次,薄拘羅的後母煮沸湯煮肉湯,鍋子很大。他忘了要東西後母都不會給,他向後母要肉,後母生氣的將他丟到沸湯裡。雖然沸湯溫度很高,薄拘羅也沒有受傷害。第三次,水沒能將他淹死。薄拘羅的後母到河邊,薄拘羅很小,沒想到後母很壞,追隨到河邊,後母實在恨他絆手絆腳,趁著他的父親沒看見,將薄拘羅丟到河裡,水雖然很深,也沒將他淹死。第四次,魚也不能吞食害死他。薄拘羅的後母將他丟到河裡,被大魚吞到肚子裡,卻沒能害死他。第五次,刀不能殺死他。那是大魚將薄拘羅吞到肚子裡,大魚很快的被抓住,送到菜市場,他的父親到菜市場,看到那條魚的肚子很大,以為有很多魚卵,就將大魚買回家。利刃一舉,將魚肚子剖開來,薄拘羅就在裡頭,還活著。向他的父親報平安,刀子沒傷害到他。父親看到薄拘羅非常歡喜,將他緊緊的抱著。
  一個人假使願意行布施,自己也能夠得到不死的果報。一個人肚子餓,一碗飯可以救活他的性命,因為救人一命,自己有生命危險時,往往也都能夠逢凶化吉。雖然我這麼說,有的人以為說的是故事。但是有很多眾生無法體會的、很不可思議的事情,有人地震被磚瓦埋了好幾天,救難人員判斷應該沒有活命的人了,竟然被意外的發現,救出來以後,連皮膚都沒有損傷,真是奇蹟。有人跌落大河,或於海上跌落海洋裡,船遇到海難,在水裡游了幾天,還是得到活命。這一類不可思議的事情很多,有的人今生做善事,有的人可能是過去生中救過人命。剛才說的薄拘羅尊者,小時候被後母殺害五次都沒能害死。因為他在九十一劫前,只是拿個訶梨勒果布施供養給生病的比丘,就得到這個果報。當然我這麼說,不是說只要布施給出家人,如前說過,不論是何種人,只要需要幫忙我們都加以幫忙。
  檀波羅蜜,波羅蜜具足來說是波羅蜜多,譯成到彼岸。由茫茫大海到達岸邊,從河的這邊到另一邊,能夠很平安的到達目的地。過去譯成度無極,無極是菩薩所修的行法都沒有限制,事事都能幫忙使所有的眾生了生死。波羅,彼岸。一個人有了覺悟,能夠到達不生不滅的竟然的果地。蜜多,離開。一切眾生本來迷失了本覺的理性,永遠在生死的彼岸流浪。菩薩修六度萬行種種波羅蜜多,所以能夠離開生死的障礙,有染污的此岸,到涅槃清淨的彼岸。波羅蜜多有到彼岸的意思。我們要修波羅蜜多,能夠度過生死的此岸,到不生不滅清淨的彼岸,要有七種極為殊勝的,才能稱為波羅蜜多。
  一、住菩薩種。種菜要挑好的種籽,我們的條件與菩薩相同,自然不會像凡夫胡亂做壞。
  二、具大菩提心。大菩提,大大的覺悟。一個人從凡事都不了解,慢慢的能夠覺悟,行布施時也能如理如法。
  三、悲愍有情。對於所有一切眾生,我們要有慈悲同情的心。
  四、具行事業。我們真真正正的依佛教的來做有益眾生的事業。「所作皆辦,具諸佛法。」念布施時,我們應該做的都做,都依佛法來做。
  五、無相智所攝。這個人已經具有不執著的無相的智慧。我們通常有相,分別那是高貴的人或貧賤的人,那個人有德無德,這都是有執著,無相才能做好事情。
  六、回向菩提。希望將來大家都要到達成佛之道。
  七、不為種種煩惱障礙。
  如果其中欠一個善業,就沒辦法度過生死的此岸到清淨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