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地藏經講解(六) /慧深法師 講

經是通題,通一切經故。「地藏菩薩本願經」七字當中的「地藏菩薩本願」是這部經的別題。每部經介紹的不同,佛說阿彌陀經的佛說阿彌陀就是另一部經的別題,與這部經要介紹地藏菩薩本願不同。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也是不同的別題。每一部經都叫做經,是一切經的通題,共通的名。林某某先生、陳某某先生、王某某先生,林、陳、王和名字各有不同,都稱呼先生,先生二字是共通的。

  印度將經字稱為修多羅,經文當中有很多留下原音的,像般若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為什麼不翻譯成中文,讓我們看一眼就了解呢?有的一句話包含著很多意思,甚至包含了五種意義,所以不翻成中國文字,保留印度文。五種含義如下:

一、湧泉,義味無盡,一句話裡意義體會得無窮無盡,所以說義味無盡。誦經的人很用心的誦一次,可能領會一種意義,誦了很多次,可以領會無量的意義。譬如地藏菩薩本願經我在以前曾經說過,甚至不說的時候也在持誦,每次講解的領會各有不同,誦一次有一次的領會,說一次有一次的另一種領會,二十年前講地藏經,與現在講解不會完全相同,好像泉水,越湧越多。

二、出生,經能生出很多微妙的善法。誦持經的人,不久可以依仗經的力量,將本來很剛強的個性化為溫柔,過去很愚癡,會越來越有智慧。過去造作許多業還不自知,現在了解經義,能將種種罪業消除,生出很多福慧,成就種種善法。假使你很用心的持誦經典就會感覺,甚至有的人感受到父母或姊妹與過去不同,現在完全變成一個好人。

我遇到許多這類的例子,過去有一個女孩子到親戚家幫忙工作,別人對她的阿姨的話都會聽從,唯有她不肯聽從,個性很剛強。慢慢學佛之後,完全改變,連她的表弟甚至舅媽都感受到她的改變,可見佛法對她的薰陶很深。有的人過去造作很多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種種業,了解佛法之後,做人做事完全改變了。有的人以前是黑道的,很壞,現在完全變成一個人,全心的幫忙別人。佛經有出生這麼多妙善的功德,經有出生的意義。

三、繩墨。不曾見過做家具或建築的人大概不知道繩墨,建房子或裁木料都要使用墨斗畫線,裁起來才能平正,不會有大小不均,也不會將線畫歪。一部佛經能夠楷定邪或正,修行到底是對或不對,都是以佛經的話為準則。現在有很多人只是到寺院拜拜,認為佛菩薩會保庇。最近有一個人要求歸依三寶,問他為什麼要歸依?他希望最好在春節之前歸依,因為地理師說他要歸依才肯為他改善住家的風水。我說如果是抱持這種心態來歸依並不正確,為了家裡有某些事情,歸依之後未必肯修持,只是拜拜,就希望使事情圓滿,這是不對的想法。後來他說運途不好,多病、事業不順利,有人要他到寺裡讓師父命個法名,以後不叫本來的名,只叫法名就好。對於這種要求我不接受,因為只是改個名字,你的個性不改,你的生活都不改變,怎麼可能滅罪生福呢?以佛經為準則,不依佛經言行舉止,即使取得很好的名字,房子建築有個很好的風水,或者祖先葬在很好的風水地理,也不能改善。佛經裡頭的話是我們修行的準則,好像墨斗的繩畫了線,裁木料就以這條線作為標準。金剛經說: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我們的心如果執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名為菩薩。我們以此為準則。

有的人很貪愛名,莊嚴道場願意拿出大筆的錢,但是他要求柱子或牆要刻著他的姓名。自從我到能仁寺來,經常向信徒說明,假使執著這個會有很多苦惱,「某根柱子我出的,某片牆也是我出的錢,某尊佛像也是我出的」,因而生出絲毫的我慢心,以為這個道場都是他在護持的。我說這麼做沒破我相、人相。甚至有的人說:「以後我死了,我的子孫如果來這座寺院會看到這是我的祖父(母)出錢建的。」這就有了壽者相。大殿需要匾額,有人說:「我來製作,可是上頭要寫我的姓名。」我說:「你來學佛這麼多年,怎麼還執著名聲?如果不落款寫你的姓名,這個匾要多少錢我都可以買下來。」因為你有這種執著,在人前或到外頭說:「某座道場的匾都是我做的。」我們沒依佛經作為準則,如此修行有什麼用處?

四、顯示,能顯示正理。誦經,心與道理相應,在誦經時候就能夠得法,了解道理。六祖慧能聽到金剛經,馬上大徹大悟,將自己的心降伏,知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論做什麼事情心都不執著。拿出多少錢,或捐獻一塊地建寺,甚至某個貧窮困苦的人因為我們裁培,他讀完大學,現在於社會上很有地位。我們不需要執著這些。某人說一句壞話,說的人無心,聽的人將話牢記一輩子,心有所住,你對這個人就恨了,與他結怨。六祖聽到金剛經,大徹大悟。五祖要大家將有見地的話寫出來,他不識字,要人幫忙寫,他念經就能了解,能夠徹悟,可見了解佛經未必要認識字,只要能夠了解道理就是好的。

五、結鬘,好像將頭髮整齊綁在一起。一個一個的字不能表現意思,貫串許多字成為一句話,很多話集合起來,有了一番的道理,經能貫串諸法,莊嚴法身。「經」字在中國的解釋有訓常,因為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也如此。中國孝經專談孝,過去世的人應該孝順,現在世的人也應該孝順,未來世的人也應該孝順。又有訓法的意思,法是十方同尊,無論何方的人都要遵守的。中國人要孝順,日本人也要孝順,荷蘭人、美國人、英國人都應該孝順。另一個意義是訓貫,能貫穿一切法。又有包攝的意義,因為所說的道理能攝化所度的一切眾生。對上根智的人說較深的道理,對下根智的人用粗淺的話來說,上根、中根、下根都可以攝化,名為經。

  又依我國聖賢的典籍名為經,因此佛經也名為經。但是在中國多加一個契字,謂如來所說的法,向上契合諸佛的道理,向下也契合眾生的根機,若不能契合眾生的根機,怎麼教化都不能接受,不能度化他們。佛說法是應機設教,這個人來聽覺得不深,了解道理的人來聽,雖然話語粗淺,可是包含的道理很深。能夠深入淺出,對每一種根機的人,都能夠接受。能契理又契機,所說的都契合道理,也契合所有讀經者的根機。法華經方便品說:「舍利弗,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眾心。」佛能夠用種種分別,觀機竇教,像孔子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無論何種人都能教得讓他們了解。學校一個班級有很多學生,假使這位老師說的專門說給較沒智能的人聽,較聰明的人早就理解了,覺得無聊;若要專門針對根智深的人說,根機粗淺的人就聽不懂了。這個老師如果很有智慧,所說的每句話,都能夠使上根智、下根智的人都能理解。佛能巧說諸法,有時候用道理來說,有時候用實際上的例子譬喻,說的話都很柔軟,所有的人聽了都很歡喜。根據這段來說,可見釋迦牟尼佛能夠將很不可思議的妙法,以智慧用種種權巧方便,說得聽眾都能了解,因此經字不但可以契合真理,又能契合每個人的根機。向上可以契合二諦的道理,向下可以契合上中下三根的根機。契合二諦,二諦是真諦和俗諦。真諦,這個道理永遠不變,無論有智慧或沒智慧,無論何國家的人,無論年紀大小,這個道理永遠不變。俗諦,一切的事情所有的緣起,真理不變,但是因緣不同而有不同。例如綠豆是一樣的,煮綠豆湯本來你都加糖,現在沒有糖,正巧有蜜,綠豆煮好,加些蜜,還是可以吃。便宜的糖沒有了,我們有冰糖,加冰糖也可以,正好有這個因緣,我們就用這個法。俗諦就是談緣起的事情。佛事門中無論何法都不捨棄,譬如過去說大臣要忠,以現在來說,無論當總統、行政院長,都要愛護老百姓。勸兒女要孝順父母,勸執政的人要將國家治理好,勸家庭的人要使全家彼此和和樂樂,勸學佛的人修行將來可以到很好的極樂世界,甚至勸做壞事情的人,我們說:「現在你造作殺生、偷盜、邪淫,不孝父母,打父母,罵父母,傷害父母,將來就要受到地獄的果報。」這麼勸化,他們才能好好的理解,好好的改變。

  經也可以翻譯成線,貫穿等義。念珠也是以線貫穿成的。佛陀滅度之後,大迦葉等五百大阿羅漢聚集於王舍城,將如來一生的教化,依文義的次第,用美妙的文句,書寫在貝葉上面,用線裝訂,成為一部經典。

 經字上頭中國人又加了一個契字,叫做契經。契經有什麼含義呢?約略說有兩種含義。一、結集義,二、刊定義。結集義,佛所說的話可以攝持很多道理,好比一條線可以串起很多花。串花的人以一條線串成一個花環,戴在頭上。很多人到夏威夷遊玩,那裡天氣很好,有很多漂亮的花。旅遊的人到達,當地的人都會拿個花環戴到頭頂上或脖子上,因為以繩子串住,花不會散落。佛說的教義結集起來,放在有情的心中,許久都不會忘失。有機緣到寺裡聽經,法師的話數十年後都還記得。譬如我二十幾歲開始在電台講解佛法,至到現在六十幾歲,已經有四十餘年,年紀大的人還會向我說起以前聽我講過的話,而且一輩子當中大概都依這些話來做。當然我非常感動,我說的話他能牢記一輩子,但這不是我所說的,這是從經中拿出來,能夠讓眾生奉行的道理。由此我也體悟到,說話不可以隨便,不能說沒有用處的話。我們說有意義有用處的話,人家會記得一輩子。如果我們說沒有意義的話,有的人可能也會記得何時我們胡亂說些沒意義語,這些話不能給人好的影響,只留下不好的印象,當然很不好。佛經是佛說的道理,都是很有意義的,能夠滅罪生福,使我們的剛強化為柔軟,永遠不會忘失。刊定義,佛所說的話可以裁斷正法或邪法,可以裁斷對不對,可以裁斷善或惡,好比師傅拿個墨斗,繩子彈畫出來的線,裁圓方長短都依這個成墨,好比一個木匠所有裁剪的材料都依線來施工,由此去曲留直。

佛教我們的道理都能刊定是非與有沒有意義,很容易了解是非,將惡去除,留下善的。窺基大師曾經說:「經者,為常為法,是攝是貫。常則道軌百王,法乃德模千乘,攝則集斯妙理,貫又御彼庸生,庶令畢離苦津,終登覺岸。」常,永遠不變;法,每個人應該遵循的道理;攝,包含,經中包含我們應該做的道理;貫,貫穿。譬如我們穿衣服,若非線連接起來,布剪得零零碎碎的,怎麼能穿呢?可以將所有文字貫穿起來,成就很好的道理。常,永久不變的道理,所有一切的人所應該遵循的。法是過去諸佛菩薩依之修持得到成就聖道的。攝是集斯妙理,將所有妙理都聚集起來。貫,對一個平凡的人都能指導。使所有的眾生都離開苦海,登到覺岸。這是窺基大師對經字的解釋。

  「地藏菩薩本願經」的名目是由願來起行,由行然後才能發生本誓力的作用。地藏菩薩發願度化眾生,真真實實依願來做,然後眾生有痛苦真能得到地藏菩薩救拔。願與行發生力量,這三者表示這位菩薩的誓願宏深,而且行力廣大,並非一般普通的菩薩可比。前面曾經說過這部經有三個名:地藏本願、地藏本行、地藏本誓力經。既然有三種名,現在將經名稱為地藏本願,因為一個人的願能夠發出種種行為,能夠生出我們所發的誓願的力量,所以將三個經名取第一個,不用其餘兩個名。譬如一個人發願身體健康了,要到醫院擔任義工照顧病人。因為身體健康了,他果然經常到醫院擔任義工,自然那些病人能夠依他的誓願得到照顧,若有人病苦,想到他發願照顧病人,自然願意去接受他的照顧。

地藏菩薩在累劫所發的誓願,好像千百億恒河沙那麼多數目,一粒恒河沙算計一劫,有那麼多恒河沙數的劫數還力行不止。地藏菩薩又以救度地獄眾生為重,所以有「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宏願。所以釋迦牟尼佛特別將還沒度盡的眾生—-從釋迦牟尼佛滅度到彌勒成佛再來度化眾生之前的一切眾生—-都囑託於地藏菩薩加以教化。由於地藏菩薩的悲願宏深,利益人天的功德,無有窮盡,所以為一切諸佛菩薩所稱歎。這部本願經囑累人天品中,釋迦牟尼佛讚歎他說:「地藏,地藏,汝之神力不可思議,汝之慈悲不可思議,汝之智慧不可思議,汝之辯才不可思議,正使十方佛,讚歎宣說汝之不可思議事,千萬劫中,不能得盡。」稱揚地藏菩薩的神通力不可思議,慈悲不可思議,智慧也不可思議,甚至他教化眾生的辯才也不可思議。即使十方諸佛讚歎地藏菩薩不可思議的事情,讚歎千萬劫也不能讚歎完。

  由於地藏菩薩的悲願宏深,佛陀不但要地藏菩薩救度未來一切眾生,並且再三囑咐:未來一切眾生於佛法中,雖然種少許善根,微小到同一毛或一粒塵土或一沙或一滴水,絕不因能因為他的善根微末而不肯去救度,應該運用你的神通力維護他,使他的善根漸漸增長,不可以使善根退失。第二個吩咐,一些應該隨業墮入地獄、餓鬼、畜生這三惡道的眾生,假使他們已經墮落到地獄的門口,他有一念心反悔以前所作為錯誤,要懺悔要改變,他念一佛名,或念一菩薩名,或念一句經文,或念一句偈頌,都應該以方便現身救度。第三項吩咐,還沒出離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火宅的沉淪眾生,我吩咐汝絕對不可以讓這些眾生墮落惡道裡,即使讓他墮落一日一夜也不願意,何況墮落無間地獄,動經千萬億劫,無有出期,這更不可以。墮入一日一夜,好比一個人做錯事情,被關一日一夜尚且不捨得,如果被判了無期徒刑,或判了死刑,他更是捨不得。地藏菩薩對佛陀的慈悲,愛護一切眾生,好像一個很慈心的母親對待兒女一樣,可以說不但愛心很深又很切,所以地藏菩薩很受感動,向佛說:「惟願世尊不以後世眾生為慮,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一念恭敬,我亦百千方便度脫是人,於生死中得解脫,何況聞諸善事,念念修行,自然於菩提道,永不退轉。」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一念恭敬,地藏菩薩就要以百千方便度脫他,於生死中得到解脫,何況這個人聽了很多善事,念念修行,自然於菩提道要使他永遠不退轉。

  地藏菩薩本願經是發揚地藏菩薩的大願為主,地藏菩薩已經是十地菩薩,也就是菩薩果位當中的最高。這裡說的地位,並非總統、行政院長的官位,他對菩提道已經到了將要成佛了,以分數來說是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九….,只餘零點許多個零之後加個一,只差一點點而已,已經到了要成佛的地位,他已經證悟到諸法的空相,知道一切都平等無異,所以他不怕生死,也不希望立即證得涅槃,他發了一個菩提心:地獄未空,誓願成佛。他發了這個大願。因為菩薩已經了解三世因果,了解一切眾生無非每個人的父母兄弟姊妹眷屬,所以他當光目女和婆羅門女時,為了救母親,他發了悲願:非但我的母親受苦很難受,一切眾生凡是墮落其中也都很痛苦,發願廣大的救度一切眾生。所以這部經的特質不是宣揚大乘深奧的道理,最主要是重事相的說法。因為世界上的人舉止動念都在造業,都受著種種罪苦,「無非是業,無非是罪」。地藏菩薩秉持著救度眾生的大願,所說的法門都切近我們的每個家庭乃至整個社會的需要。而且這個道理是人人所應該實行,也是可以實行的,故能普遍地有益於人生社會,尤其以地藏菩薩救母親的孝道,更能有益於倫理道德,故本經不但學佛的人應該持誦、了解,應為家庭教育必讀的經典,可以補眾生偏私的想法,而且可以救眾生的毛病,好像藥當中一帖很好的藥材,也可以說是安定社會的根本。

  曾經有一部分人認為受了現代教育,過去那種孝順父母的觀念,以為是老古板。父母向他說話,他說:「現在的時代不同了,你懂什麼?」父母說他一句,他反駁了十幾句話,只知道照顧兒女,不肯照顧父母。後來讀到地藏經自覺錯誤了,徹底改變。本來他的父母認為娶了這種媳婦,養了這種兒子,實在很苦慘。因為兒子持誦地藏經,夫妻都改變了舉止,他非常受感動,怎麼一部經有這種力量教化他的下一代?

  這部經的另一個特質,所說利益人天的功德,完全仗著地藏菩薩的本願力,不同於其他的大乘經典,完全仗著自力,故有一瞻一禮者,能超越三十劫罪。對菩薩看一眼,頂禮一下,就可以超越三十劫罪。曾經有一個人說,以前他對佛教沒什麼印象,有一天和朋友到寺裡,看到一尊地藏菩薩的像,因為很莊嚴,合起雙掌拜了菩薩。老實說當時禮拜並不是用很虔誠的心,只是回到家還有很深刻的印象。後來他發生了一個災難,竟然看到地藏菩薩現身救他。我們虔誠的瞻禮,可以超越三十劫的重罪,這是絕對真實的。「乃至聞是經三字、五字,現前獲諸安樂,一切災難,悉皆消滅。」說起聽到這部經三字、五字就能夠得到種種安樂,我想起過去我看自己的外祖母拜佛,以為那是一種迷信。後來我聽地藏經,是講席的最後一天,我才恍然大悟,說:「這部經是孝經!」我初學佛是從地藏經開始,了解道理,不但發心學佛,從那一天開始我就發心一定出家,依佛菩薩的教導來做。

  佛陀說阿彌陀佛的淨土是在西方極樂世界,地藏菩薩要淨化少婆世界,要求每個人都消除罪業,得到安樂,來說易行法門。所以這部經是適應人間淨土的根機。
  以上將經題解釋完畢,下面開始講解經文。

前面已經將「地藏菩薩本願經」的經題解釋完,現在談顯體,這部經的體。可能大家不容易明白什麼是經的體,我先以簡單的例子來說明。

摸一個東西,知道是四方、圓、三角形,硬、軟,這是體,不但有固體,還有液體,濕滑如水的,又有氣體,水燒開之後只見水蒸氣,水蒸氣是氣體,有些氣只聞得出香臭,摸不出它來。軟的體像麻糬,硬的如鋼鐵。煮稀飯有的愛吃稠黏的,有的愛吃很稀的。香,花香或香柴的香味,都有氣。看不到東西,但是很臭,糞尿就是會散發看不見的臭氣。人有高短肥瘦的形體,可以看得出某人瘦高,圓臉或方臉,這是體。樹有粗大或細小的形體。東西有方圓長短、三角形、四方形或八角形。交通工具,車子有大小,大車載較多人,小車較的人少,貨櫃車載貨物,每種車都有它的車體。做衣服也各有形體,旗袍、和服、西洋裝等等。萬物都有它的自體。有一些形體明顯易見,有的只能依靠感覺來體會。佛經中所顯的體當然不是方圓等可見的,需要認識、體會。在這裡的顯體,說明不可思議的性識為這經的體,大約有三種意義來建立。一憑準經論,二迷悟根源,三菩薩本識。

地藏菩薩本願經中說:「一切眾生未解脫者,性識無定,為善為惡,逐境而生。」一切眾生還沒得到解脫的,性識不定,本性還沒顯發出來,第八識當中也不能全部選擇好的,為善或為惡全看當時的境界而生出某種作為,譬如那個人不是壞人,平時有東西吃可能不會犯罪,但是肚子餓得受不了,可能會偷盜別人的財物。現在有些人賭博輸了,拿刀子恐嚇取財,他本來不是壞人,因為缺錢而出此下策。甚至有的人欠人家上千萬元,竟然假裝被綁票,向父親要拿一千萬元來贖回肉票。他本來可能不是這麼壞,因為經營錢財沒做好,隨逐這種境界,生出這些惡念。地藏經又說:「念佛菩薩名字,歷臨終人耳根,或聞在本識。」念佛菩薩的名字,經歷臨命終人的耳內,或聽到他的本識裡。這個識指第八識。佛經常問我們心到底是什麼東西?當然這裡說的心是指緣慮心,當中有煩惱習的種子,有煩惱的習氣,這些習氣好像種子播在我們的第八識裡,善惡完全由我們的心所起,心是第八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是什麼呢?可以將它當作倉庫,不一定都裝不好的,也未必都裝好的,有的東西都放到倉庫裡,等到需要運用時,才從倉庫拿它們出來。倉庫沒有好壞,我們裝入好的東西,倉庫就藏著好的,裝入壞的東西,倉庫就藏著壞的。例如我們從來不曾跟人打架,有一天我們看到甲被乙一直欺負辱罵,後來甲生氣了,跟乙大罵,什麼話都說出口。我們將這個印象放在我們的第八識裡。有一天朋友說話較過分,百般的欺負,我們忍受不住了,就將以前看到別人打架相罵的印象拿出來運用,也跟那個朋友打起架來。我們到一個朋友家吃到某種東西覺得味道好,向他請教怎麼煮,學會了煮法,以前我們或許在菜市場不曾看過這種東西,譬如台灣人到美國,很多美國人煮我們不會煮,有一天朋友煮給我們吃,我們覺得好吃,請教煮法,我們學習過來的這些就放在第八識裡,以後再到菜市場,看到這個東西,買回來,也依朋友的教導來煮它。我們將學習過來的東西放進第八識。性識無定,由前面說的烹飪來說,這個朋友教我們這種菜可以水煮再加入醬料,另一個朋友教我們煎,都很吃。未必學到水煮的,以後就一定要將它水煮,看到煎的也好吃,我們也可以改變作法。麵粉製作饅頭,很好吃,我們一定都要將麵粉拿來做饅頭嗎?未必。人家做包子、水餃,我們也可以改成做這些東西。我們會執著境界,生出善惡,或出種種主意。所以我們這種心,緣慮心,今天攀緣這種,明天攀緣另一種,心是我們的阿賴耶。

起信論說:「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梨耶識,則無明法性共住為因,不其然乎。」說到這一點大家可能聽得迷糊了,我就以一件容易體會的事情來說明。譬如我們將一杯水拿來煮,加熱度,水燒乾了,水滅了;假使我們以一根管子將水蒸氣收集好,它們是蒸餾水,這些水根本不曾消失。這杯水看起來是沒了,其實它只是變成了水汽。水汽上到高空,凝結成雨滴,還會以水的形態降落地面。水拿去冷凍為冰,水沒了,生出冰塊。其實冰塊溶了以後,又是水。眾生以肉眼來看有生滅,其實東西不生不滅,但是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非一,冰與水不同,水與水蒸氣不同,故為非一;非異,彼此不曾有差異,只是溫度低了,它成為冰,溫度加高,水成了水蒸氣,非異,完全是水,絕對不曾不同,只是環境變遷了,這些東西有了不同的形態,說它們有所不同。這就是我們的阿賴耶識。無明起,如火在燒,水的法性可以變成氣體,也可以變成固體,眾生因為無明所以感覺有生滅,在法性來看它們是不生不滅。

在真理上來說,翻譯成無沒識—沒有失去。無沒就是不生不。玄奘大師就這個意義翻譯成藏識,能含藏諸法種子的緣故。因為這個識體有能藏、所藏、執藏三法,故名為藏。一個倉庫可以藏東西,是能藏。拿糖進去,拿鹽進去,倉庫裡放有糖和鹽以及各種東西,這些東西是我們所藏的。倉庫可以保管這些東西,這是執藏,使東西不會失去。宗鏡錄說:「第八本識,廣大無邊,顯心原而無外,包性藏以詼通。擅持種之名,作總報之主。建有情之體,立涅槃之因。據此立體,諸法咸收。可謂挈衣之領,而提網之綱矣。」第八識不是三坪五坪的倉庫,這個識廣大無邊,從孩童年到年老,所知道所認識的都放在裡頭,記得三歲時如何,四十歲時如何,與某人到某地遊玩,遇到某件事情,吃過什麼東西很美味,這個倉庫藏有的東西永遠無邊無際,所以它將所有一切都能包含著,故名持種,保持種種事物的印象,好像種子一樣,到了某種機緣,這個種子就萌發。例如我小時候曾經學過日語,很久都不再說它,有一天遇到日本人來訪,我將小時候所學習的,這是種子,慢慢的與日本人溝通,可以談得來。我學過客家話,學過廣東話,學過英語,都放在第八識的倉庫裡為種子,有機緣就萌芽了。因為眾生將一輩子當中所造作的善惡業都放在第八識裡,因此我們是總報之主。造惡業較多,將來受惡報,造善業較多,將來受善報。好像倉庫裡,賺的錢多,放了很多金子,以後拿出來享用;如果堆的是垃圾,或者向人家借錢,藏著很多借據,以後要打拼來還債,或者辛苦的清理那些垃圾。識性建有情之體,由於今生所造作的,將來要在地獄、餓鬼、畜生道,或要做人的體,或做鳥做雞做其他的體,或者將來我們由於今生所造作的都是清淨無染的,將它放在第八識裡,將來就成為涅槃的因。以此立體,種種法都包含其中。

過去的大德說,一件衣服從領子提起,整件衣服都很平整;拿網子,要抓住網子的綱要,整件網子都能 抓起順暢。由此可知,第八識也是我們迷悟的根源。起信論說:「此依阿梨耶識,說有無明不覺而起能見能現,能取境界,故名此識為所知依,能與染淨所知諸法為依止故。又名種子識,能遍住持世出世間諸法種子故。」譬如我們了解佛法,知道不可以殺生,不可以偷盜,不可以邪淫,不可以妄語,不可以飲酒,我們向這方面做去,這是清淨的。讀了佛經之後,你還是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你依止別人為惡你也跟著為惡,所以這個識又叫做種子識,將我們以前所見所聞變成種子。占察經說:「但從無始世來,與無明心俱。癡闇因緣熏習力故,現妄境界。以依妄境界熏習因緣故,起妄相應心,計我、我所,造集諸業,受生死苦,說彼法身,名為眾生。若如是眾生中,法身熏集而有力者,煩惱漸薄。能厭離世間,求涅槃道,信歸一實,修六波羅蜜等一切菩提分法,名為菩薩。若如是菩薩中,修行一切善法,滿足究竟,得離無明睡者,轉名為佛。當知如是眾生菩薩佛等,但依世間假名言說故,而有差別,而法身之體,畢竟平等,無有異相。」

我們從無始世以來,與無明心在一起,因為有癡闇的因緣熏習,我們所看到的所顯現的境界都是虛假的境界。由此虛假的境界熏習的因緣,我們又與妄心相應,計較這是我、我所有的,認為我的被拿走,就要與拿的人打架爭吵,你待我不好,損害我的名聲,不肯與你和睦相處,因為有種種業而受生死苦。這個法身名為眾生。如果眾生當中有法身熏集有很大的力量將煩惱漸漸薄去,厭離世間,求涅槃道,就能夠好好的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六波羅蜜一切的菩提分法,當然這是菩薩了。菩薩當中有修行一切善法都圓滿究竟離無明,將來就能成佛。要知道眾生、菩薩、佛等,是依世間的假名來說彼此有差別,其實我們的法身之體平等沒有差別。

  我們的性識是種子識,所以我們將好的學習起來,可以出離世間;學習了壞的,當然還要在世間輪迴,所以我們的第八識可以含藏世間、出世間諸法的種子。既然如此,我們做不好的種子熏習,我們是眾生;若能好好的將我們的法身熏集,發生一種力量,慢慢的煩惱沒了,我們就是菩薩。完全做到究竟,離開無明,我們就是佛。當知眾生、菩薩與佛是依世間的假名來說的,彼此有差別,但是法身的體實在平等沒有差別。譬如我們看到一大堆的土壤,其實裡頭有純金,我們卻以為那只是土;如果將土篩除,我們說那是金沙;將金沙的雜質都煉除,純金顯現了。礦沙是眾生,還有無明沒去除;金沙將雜質去除了,這是菩薩;提煉到純金的階段,這是佛。金沙、礦沙與純金,老實說沒有差別,只是給一個假名,表明彼此的不同,在法身來說都平等沒有差別。我們如果不能了達三達德的德識身,便須緣真如理,而斷九界染修惡,將一切不好的斷除淨盡。這實在很不可思議。由眾生慢慢的將壞習氣斷除,我們就成佛了。一般人以為不可能,自以為就是一個什麼都不懂的眾生,其實在我們什麼都不懂當中,也有如來真實清淨的本性。在宗鏡錄說:「此(第八)識建立有情無情,發生染法淨法。若有知有覺,則眾生界起。若無想無慮,則國土緣生。因染法而六趣回旋,隨淨法而四階降。可謂凡聖之本,根器之由。」假使我們有知覺,眾生界起,無想無慮國土的緣就生。因為我們有染法而在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六道裡輪轉。依淨法來修,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四聖境界裡,一步步向上前進。可見不論凡夫或聖人,都依此性識為根本,完全由我們的根器,利根的人知道速求出離,不願再於六道中輪迴。能夠了解識的本源,什麼事情不能了悟呢?都能了悟。堯和舜都是聖人,為什麼他們成為聖賢呢?其實有為者亦若是。佛菩薩是聖人,只要我們願意成為佛菩薩,好好的依他們的修持法來修持,追隨他們的腳步,我們也能證悟。所以我們能夠證到佛的心性,又有何種境界不是真的呢?

故立此體為迷悟的根源,我們的心翻向淨就悟了,迷,一直造作不好的業,我們就會墮落。這才能夠顯示地藏菩薩在娑婆世界裡,分散身形,於生死海中,隨機接引,救拔所有眾生,使本來迷的人都能夠覺悟,這正是在顯不生不滅法性的體。其實這個不生不滅法性的體,在生滅無明妄想當中。各位,前面說的水,為什麼成為水蒸氣?為什麼化成堅固的冰?這是我們的妄想無明,其實水還是不生不滅,因為眾生妄想,看成有生有滅。南嶽禪師說:「道源不遠,性海非遙。但向己求,莫從他覓。」道其實在我們心裡,地藏菩薩能夠了解我們要成佛或落地獄,一切都是由我們的心所做。例如我們說一闡提沒有佛性,其實一闡提也不曾斷除他的性德之善,只要他能夠了解,不再造惡,他也有成佛的可能。邊見、邪見的人,若將見解翻成正確,他們也能守住中道。弒父、弒母乃至出佛身血、殺阿羅漢等五逆罪的人,心轉向善,也能得到解脫。因為地藏菩薩了解這個道理,所以普現他的色身,分身到六道中教化所有的眾生,將眾生迷的地方點化一下,讓大家知道我們的本性與佛性平等,因為有這個本識,所以才能夠度化很多的眾生。因此,地藏菩薩不但自己修行,得到自利,而且教化在迷的眾生,這種利他的功德也很偉大。因為有這三種意義,所以這部經的經體是不思議性識,也就是這部地藏經的正體。這個體在節目開始時說明,每種東西都有它的體,這部經也有經的體,就是要使我們了解不思議的性識。

  無明是開始將真迷而不覺,我們的法性完全指無明無始以來其實本來是真的,但是在俗來說,百界千如完全在我們一念之中。這是同一個本性同居一個念頭,所謂「三千不出一念法性,三千不出一念無明」是也。三千不出一念法性,以簡單的例子來說,土有土的法性,同一個土,可以做成盤子、杯子、碗、小動物、四方、圓形,形象各異,都是以土來製造成的。三千不出一念無明,每個人要做的事情,心念要做這個便成就這個,要做那個便成就那個。同樣是人,因為每個人的念頭不同,所造作出來的事情也有不同。大家身體很好,有的人做傷害別人,作奸犯科,有的人抽時間當義工,努力行善。由此可知三千不出一念法性,三千不出一念無明。

  無明的體相,本自沒有,因為妄想因緣和合而有,我們的心有不善思惟而造作這些事情。例如你想打人,心想打人,才會有這個行為。你想誇讚某人,心裡想,嘴就說出誇讚的話。這個人很讓我們生氣,心很想罵他,嘴巴就說出種種壞話。好像魔術師在四衢大道裡,分明沒有的東西,他以種種因緣變化出來,一切都是幻化的。一個人的愚癡,將假的認為真,有智慧的人知道一切非真,都是無明所幻化出現,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六道,依報與正報,當知本來是沒有的,但是因為眾生有種種無明造作,所以有六道的差別。不說六道,在人道裡頭,有的人過去看到人就微笑,拿很漂亮的花來供佛,今生就長得莊嚴。看人愛瞪人,嘴巴罵壞話,今生就長得醜陋。正報如此,結果我們的依報也有不同。有的人較有福報,富有;有的人很窮苦。記得以前曾聽過一個故事,有一隻鳥很得爺爺的疼惜,奶奶卻想要殺他,結果「阿婆吃來都是骨,阿公吃來肥滋滋」。被丟掉以後,長成竹子,爺爺將竹子拿來做成椅子,結果「阿公坐來好好好,阿婆做來翹翹倒」(台語),各人造業,結果依報和正報不同。其實根本沒有這些,因為無明所作,便有了六道的差別。因為大家所造作各有不同,都從一念無明心出來,所以我們將它立為體,就是要點出過去的迷,使現在能夠了悟,能夠好好的修行,將污染和惡習氣去除淨盡。了解佛性,大家都走上佛道,將來我們的果報當然是好的,這是很不可思議的。

  今生我學佛,而且在家時期便於電台講解佛法,平時有很多人接觸我。有的人認為沒有救的人,嚼檳榔、抽煙、飲酒又賭博,這種人沒有救了。但是道然好好的向他說佛法,他將檳榔、煙、酒都戒了,甚至以平日這麼花費的錢拿來做一些有意義的工作,買好的東西與別人結緣,和過去成為完全不同的人。很多人看不出這個人能夠有這麼大的改變。這當然是他了解佛法之後,好像找到了一條正路,可以回到本來的地方。因此我們說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以性德為體,主要是讓六道的眾生破無明殼,成法性身。

  以上將顯體說完。

  第三,明宗,明白這部經的宗旨。這部經的宗旨,地藏菩薩很不可思議的行願為宗旨。文殊問經說:「地藏菩薩因地作何行,立何願,而能成就不思議事。」地藏菩薩在因地做什麼行為,立什麼願,怎麼能夠成就不思議事呢?「又大士於過去不可說劫前,身為大長者子,因見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相好莊嚴,因問彼佛,作何行願,而得此相。」這位大長者子看到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相貌很莊嚴,所以問如來以前做什麼事情,發什麼願,怎麼能夠得到相好莊嚴?又如來自結經名,一名地藏本願,一名地藏本行。故知行與願是這部經的宗要。諸菩薩行業清淨,自然得到清淨的果報。為什麼要立願然後才能得到果報?譬如種田的人收成稻穀哪裡需要立願呢?但是要知道,做事情如果沒有願,到底目的為何呢?例如稻穀種植成熟,收成了稻子,你打算變賣或自己食用?收成之後自然可以依願來做。願為先導才能成就。現在地藏菩薩在莊嚴佛界的事業,他只是做許多功德,不能成就,一定需要有願力。

譬如牛的力量雖然可以拖動車子,但是車子要拖到何處?一定要先有個目標。我們要使世界清淨的願也如此。但是菩薩有通願和別願二種,使眾生快樂不無上中下差別,下願,要今生使眾生快樂,中願,要使後世快樂因緣,上願,使所有一切眾生都得到涅槃的快樂因緣。現在地藏菩薩立願,唯依最上一乘,要使法界一切眾生都得到無上正等正覺。發願之後,菩薩依願來做,所以要知道這是以行願為主因。現在地藏菩薩看到所有一切眾生破戒造罪,失去人天的快樂,更不能得到涅槃的快樂,於是知道所集的因都是往來生死受惡道的果報,即是知道是苦。苦集與戒定慧相違,就是不依道理來做。不依道理來做,所以不能得到涅槃,則永遠有輪迴,不能證滅。地藏菩薩為了拔除眾生的痛苦和集,而起大悲興兩誓願,要依道理來修持,滅除了生死的痛苦,所以生起大悲心,有極大的誓願。發誓願後,他好好的行持,戒定慧三學六度、若干願行,成就眾生,清淨佛的國土。但是行名進趣,要進到圓滿菩提沒有智慧不可,以智慧引導,我們的境界才能正。智慧如眼睛,實行如腳,可以使我們到清淨地,了解是修行的根本,修行可以成智,故行滿而智圓。

上面解釋經典的五重玄義,從解釋經題的名字,又談到顯經的體,乃至明宗,今天再說第四個:論用。這部經有什麼作用呢?有不可思議方便的作用。這部經中佛向地藏菩薩說:「吾於五濁惡世,教化剛強眾生,令心調伏,分身千百億廣設方便。」又告四天王說:「如是菩薩,於娑婆世界,閻浮提中,百千萬億方便,而為教化。」又向地藏菩薩說:「地藏汝須百千方便,勸是等人。」又說:「菩薩以方便力,拔出根本業緣。」又說:「菩薩方便力故,使令解脫。」地藏經裡地藏菩薩自己也說:「我亦百千方便,度脫是人等。」這部經有很多地方談到方便,所以這部經的作用就是方便。

  方便二字很多人能夠了解意思,譬如我們要到某地,沒有車子,別人開車子,我們問:「你方便嗎?我要到某地,如果方便請你讓我搭個便車。」那個人說:「可以,你從嘉義要到台中,我從高雄到台北,車上只有兩個人,到嘉義我就繞過去載你到台中。」這也是一種方便。法華經中佛也以方便度眾生。三時繫念說:「善知方便度眾生,巧把塵勞為佛事。」譬如我們知道殺害眾生果報很可怕,但是你一下子要對方不可以吃肉,多吃蔬菜,可能有的人不相信因果。正好有一個人血壓高,或肝臟不好,血脂肪過高,你對他說:「其實現在你所吃的食物,對你的身體都造成了傷害。」還舉出醫學研究報告來與他研究,他漸漸的改吃素食了。即使不是吃眾生肉,只是使手段殺害眾生,自己也會遭受果報。有的人不知道這個情況,知道這道理的人,以自己親身經歷說給別人聽。

最近有一個認識我數十年的佛教徒,住在北部,少有機會來參加共修,可是只要有時間他都設法趕來參加共修。與他熟識的這段時間,接連發生好幾次的車禍,都受了重傷。這次春節他抽時間回娘家:嘉義,向我說起一件很不可思議的事情。他說他以前一直想不通為什麼常常遭受車禍,最近哥哥又在他車禍不久,春節大掃除時候從二樓摔到樓下,身體又受到很大的傷害。他慢慢的回想,他們兄妹二人,過去在鄉下養雞養鴨,小小的雞常被狗追殺,活活的咬死,吃掉了。這如果在現在可能難以想像,因為住在公寓的人不養雞,如果養了狗,吃的也都是很好的狗飼料。老一輩的人知道,古時候家裡養的狗不可能有專用的食物,丟到地上的肉骨頭是牠最好的食物,通常我們也不餵牠飯吃,孩子大便了,就呼叫狗來吃掉。現在的孩子都用紙尿布,我們的食物豐盛,狗也不會挨了餓,住在狹窄的公寓也不養雞,絕對不會看到狗咬雞咬鴨的情形。但是在古代,的確在鄉下沒錢的人都會養一些雞鴨,客人來了才抓來殺。這個佛教徒已經五十餘歲了,當然經過經濟不好的時代。他家養的狗常常偷咬小雞吃,他們兄妹很生氣。

有一次忍無可忍,拿布袋將狗裝著,綁得很緊,兄妹拿大棍棒和門栓,狠狠的打狗,打得狗的骨頭斷了,慘叫而亡。他們回想起這件事情,他說:「這該是真的,每次車禍的發生,都是狗從路旁衝過來,將我的車子撞倒,或者很兇狠的追我的摩托車,我慌張的跌倒而受傷。這必然是我過去將這隻狗害死,現在才受到這種果報。」他向人家說這個道理,不是引用佛經,以自己的經歷來警策別人,也是一種方便度眾生。他還記得一兩年前曾經這麼想過,有一次打精進七還沒圓滿,就有人打電話找他。他說:「來打精進七時就要大家別找我,既然有電話,必定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想不到是他的父親去世,使他無法圓滿的參加共修。這帶給他極大的遺憾。後來有其他的活動,他抽空誦持地藏經,他的女兒從台北打電話過來,說:「媽媽,我們家發生火災,幸虧很快的滅了火,我們三個孩子都沒事故。」突然聽到這個消息,手腳顫抖冰冷,堅持將地藏經誦完。想不到誦完地藏經,他全身冰冷,蓋了三床被子也不覺得溫暖。後來有一天遇到一個人向他說:「你過去生為了霸佔妻子的財產,將妻子和她的兒子燒死,現在他們也要等候你不在家時,將你的兒子燒死。」他很害怕,自己的三個兒子並不算大,已經會自己吃飯做一些事情,他放心的讓孩子在家裡,結果竟然發生火災。他說他這輩子從六歲讀書開始就去賣些東西,籌些學費來讀書,直到大學都如此,稍稍有些積蓄就要花光。他覺悟了,霸佔妻子那些財產,又不要他生兒子來繼承丈夫留下來的財產,將他的三個兒子放火燒死,如今才會遭受到這種果報。因為向他說這些話的人並不知道他的家發生火災,所以他自此知道因果非常可怕,常常以此勸別人。這也是方便度化人。地藏菩薩方便度化的事例很多,這部經的作用也是以種種方便教化眾生,經文會將這個道理好好的作個解釋。

  智者大師以三個意思解釋方便二字。一、方是方法,便是用,巧用種種方法,隨機利益眾生就是方便。像我剛才說的這個人,遇到兄弟計較財產,妯娌計較財產,他就說自己的事情,娶大小老婆,兩個女人爭吵不休,他說:「已經造了業,千萬不要再造我類似的業了。以我自己的遭遇,今生很痛苦,很可怕。」這是以種種善巧方便,隨眾生的機緣度化。二、方便也是門。房子密閉沒有門,無法通行,有門,將門打開,可以通達我們要去的地方。所以方便是一種權巧,我們用權巧的方法作真實門。法華經中釋迦牟尼佛以種種方便度化眾生,譬如一個人在台北,要他一下子走路到高雄,他一定認為不可能走到高雄。先說新莊有很好玩的地方,招呼他一起走路到新莊,他或許肯走。到了新莊,又說新莊距離三重市不遠,再走去三重。然後說桃園也有美景,相約走到桃園,這個人認為既然有本事從台北走到三重市,再走到桃園必定沒有問題。慢慢的引導,有一天他能夠走到高雄。起初要他從台北走到高雄,他絕對不答應,但是慢慢的以方便法引導,他就能夠真真實實的走到目的地。所以真實很明顯,能達到目的地,完全由於方便。三、方是祕密,便是妙。很多人看到某人病苦能痊癒,因為人家摘些青草給他。不過同樣是青草,別種青草治不好病,唯獨這種青草可以治病,為什麼呢?這也是一種神祕的事情。但是你說明這青草含有某些成分,有某些毛病可以用這種青草治療痊癒。

前二者解釋不是這部經說的意思,是第三個解釋:有種種祕方讓我們達到痊癒的方法。可知,地藏經雖然是一種祕妙之談,但是其中也有與前面說的:用種種善巧方法利益眾生、有個門路通達業障消除乃至成佛的門路。三個意思完全具足,也是這部地藏經的大意,因為地藏菩薩在我們無法計數的塵點劫的時間以前(一粒沙塵為一劫,那麼多塵土就有那麼多劫數)其實他已經現身教化眾生,他教化眾生都是隨機逗教,都以善巧方法,無論何種眾生,普遍都能接受。譬如小朋友不懂得二加三等於五,但是拿五個蘋果,一邊放兩個,一邊放三個,兩堆放在一起,要他從一數到五,知道兩堆相加等於五。這就是一種隨機教化。很多人忽然聽聞真實理無法接受,需要以種種權巧方便教化才能夠接受。所以一扇權巧方便的門讓我們進來,啟發我們的菩提心,讓我們在第八阿賴耶識裡,從無明心中點明如來藏,將所有的無明去除,好比烏雲散盡可以看到明日,我們將無明完成去除,對所有道理明明白白,就不會做錯誤的事情。

  地藏菩薩說:「一毛一渧,一沙一塵,我漸度脫,使獲大利。」如同一支細微的毛,一小滴的水,一粒沙,一個塵,人有千萬個不好的習氣,他慢慢的將習氣改變,使他獲得大利益。有的人到寺院裡,老實的承認自己是五專畢業的,所謂的五專是:酒、賭、檳榔、煙、嫖,五者都有。一天到晚走動於花街柳巷裡的壞習氣革除了;漸漸的嘴巴不再是紅通通的,檳榔也戒了;後來下決心不賭博了,因為以往賭博很痛苦。漸漸的將所有的不好去除,當然對個人來說能有正常的生活,對他的家庭,也使家人都得到溫暖,這也是得到大的利益。好比孩子玩沙,將沙聚成塔,他也能夠有些許善根,將來也可以成佛。

  有些青年看起來很生疏,但是他說小學階段曾經來參加育樂營,現在他已經大學畢業了,當然有時間就要回來拜佛。當年我們雖然不知道他叫什麼名字,只要有時間就帶他來拜佛,這與孩子玩沙時不玩別的,將沙堆成一座佛塔,以後也跟佛結緣。到寺院慢慢走動,我們又向他說些道理,將來因緣成熟,他也就能夠學佛了。何況釋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宮集會那麼多人,甚至將地藏菩薩的千百億的分身集合起來。這一點連文殊師利菩薩這麼有智慧的人,都無法測知地藏菩薩修行已經有多久,好比地藏菩薩是突然從地中冒出來,所以一定要前面的三個解釋都集合起來,才能夠知道地藏菩薩是用種種方便利益眾生,以發菩提心為因,以無緣大悲為根本。所以方便是究竟利生,假使他沒有種種方法,好像我們要救跌落溪裡或海洋的人,若無船舶或救生圈,當然無法將溺者拉拔出離波浪。或許我們的游泳技術不好,可是我們有方便,好比駕著一艘船,去救度溺水的人,自自然然可以救濟出離。台灣最近幾次下大雨,在街上走需要橡膠船,如果沒有橡膠船,沈溺的人很多,救生員只有兩三個,怎麼能夠救大家出離?有了橡皮艇,可以將所有受難者都救出來。甚至不管年老年幼,我們都能夠使他們感受到離開痛苦得到了快樂。所以地藏菩薩日日夜夜救拔眾生,但是他的心都不計較,好比天上的明月高掛空中,並不執著只照耀某個地方。想想看,地球運轉著,月光也可以照遍全世界各個角落,已經歷過不知數量的億劫度人,好似鴈影飛過水面,水面根本不留下鴈影。更以種種方便讓我們了解佛的真實的道理。所以用也有將宗旨顯現出來的功德。前面說的宗,有讓我們明白為什麼能夠有作用的力量出現。所以知道方便正是慈悲與拔苦的妙用,所以用不思議方便為力用。

  五重玄義的第五:判教相。地藏菩薩本願經的教相判屬於無上醍醐。醍醐是最好的東西,沒有比它更好的。教,只是能分辨是非、辯說其中的道理、分判,都叫做教,所以其他的宗教也都名為教。為什麼說是教?因為能夠解釋道理,來教化所有的眾生。所說的道理能解釋真真實實的理,轉化人心,所以名為教。

  化轉有三種意義,將惡的轉為善、將不懂的迷轉成了解、將凡夫轉成聖人,如果不聽道理,怎麼能夠由凡夫漸漸的轉變成聖人呢?現在地藏菩薩現身於六道裡,隨機緣向眾生說教,轉化眾人心。不說別處,常到我們這裡走動的人,我常向他們說:「你們要知道造什麼業有什麼果報,看地藏菩薩本願經,持誦它。」現在有很多人不孝父母,我向他們說:「你們看看地藏菩薩為了救父母親,於過去生中很多次發願:父母得救,也願意救眾生都脫離痛苦。」由此可知,地藏經說的義理,地藏菩薩能將惡的轉為善,將迷惑的眾生轉成開悟的人,也引導眾生轉凡成聖,所以將這個教相鄰為無上醍醐。

  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分成五個時段。第一個時段是華嚴時,藏經裡有華嚴經,在第一個時段說的是華嚴,以經立名。第二個時段是鹿苑時,因為佛在鹿野苑講了許多經典。第三個時段是方等時,佛所說的法使大家了解無上法,以此法立名。第四個時段是般若時,專說般若經,心經屬於般若經,金剛經也是般若經。第五個時段是法華涅槃時,釋迦牟尼佛說了妙法蓮華經,是一部大經,後來又說涅槃經,都是以經名立為時段名稱。前後四個時都有定,以經立名,以講經處所立名,般若時與法華時也是以經立名。若不屬於前面以處所立名或,也不屬於後面以經立名的,都收入方等時。譬如勝鬘夫人經、光明經、大集經、楞嚴經都在方等時說的。現在說的地藏菩薩本願經也合乎方等時說的,但為什麼說它是無上醍醐?這是有根據的。

佛祖統紀說,在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年,佛先到忉利天,三個月安居。要文殊師利菩薩到佛母摩耶夫人處,告訴她應該禮敬三寶。摩耶夫人聽了之後,乳自動流出,直流入佛的嘴裡。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才出生沒幾天,摩耶夫人就去世了,由他的阿姨摩訶波闍波提養育長大,摩耶夫人去世之後生到忉利天宮,所以文殊師利菩薩到那裡,要她禮敬三寶,摩耶夫人聽後乳水自動流到佛的嘴裡,與文殊師利菩薩一起到佛所(在忉利天宮),佛為摩耶夫人說法,夫人得到須陀洹果。三個月將過去了,佛要涅槃了。帝釋天曾做了三道寶階,佛與摩耶夫人離別,大眾和他一同回到人世間,在祇樹給孤獨園裡。行法經說:「卻後三月,我當涅槃。」說行法經時佛自己說再過三個月就要涅槃了。由此可知,佛說行法經是在辛未年十一月十五日。升忉利經說:「三月安居。」因此知道佛說行法經之後就到忉利天宮,經過三個月將盡要入涅槃,也就是第二年的二月十四日下到閻浮提祇園精舍裡,二月十五日釋迦牟尼佛便入涅槃。所以涅槃經說:「二月十五日將入涅槃。」這部經是佛在忉利天宮為母親說法時,將大眾集合,佛放光現瑞相,而且將分身的地藏菩薩集合起來說的。故說此經在佛講法華經之後,講涅槃經之前。所以將這部經收入無上醍醐為經的教相。

  佛升到忉利天是為了什麼?首先是為母親說法,因此可以報答母親懷胎十個月生下他的恩德,這也可以獎勵後世的人,要大家對父母孝順,自己有成就之後應該報父母恩,不孝的人也由此覺醒。第二,慰別天神。因為自從他成道以後,在這一生當中,所有的天神都擁護他。不但如此,又吩咐末世的比丘,要大家慰護所有的眾生,使眾生沒有種種障礙,當然也希望所有的出家人都好好的修持。第三,為了六道眾生在世界造業輪迴不已,想要出離痛苦卻沒有限期。犯罪坐牢也只是關個三年五載,可是我們無始劫以來一直在娑婆世界輪迴,求出無期,所以佛吩咐地藏菩薩保護眾生,不讓眾生再造業墮入地獄中,直到彌勒菩薩出世,才將責任交給彌勒菩薩教化眾生。這又顯現釋迦牟尼佛的慈悲,不但他在世時要救度當時的眾生,甚至兩千五百餘年後的眾生佛也很關心,不但關心我們,以後的眾生佛也很關心。所以說這部經可以說是無上醍醐。這部經以開顯無上醍醐為教相。這部經的前面說它是一部非常不思議的經,為什麼?以這部經說的,地藏菩薩的威神誓願都很不可思議,他的智慧辯才也很不可思議,又用種種的方便法來教化眾生,也很不可思議。所以這部經,從經名、經體、宗旨、力用,一一都與所說的教相相同,是因為整部經都以不可思議建立經題。

  前面說到釋迦牟尼佛到忉利天宮度化母親摩耶夫人,有的人心存懷疑:我們為已經去世的人講經,他們真能得到益處嗎?因為我們沒有宿命通,也沒有天眼通,當然無法了解。不過最近有邱女士在人間福報將自己親身的經歷寫出來,我就引用來說明,使大家更能夠相信。標題說「三業前引,百業後隨,過往親人回來聽經聞法。」以現在的人所看到所聽到的來證明,是我們沒有那種心量,沒有不可思議的智慧與力量,才會心存懷疑。以現在來說可以證明,佛已經修行那麼久的時間,當然他的能力可以度化他的母親。這篇報導說,北部有一座殯儀館的館長,因為殯儀館老舊,僱人來整修,先拿一部數位相機,將全館的原貌攝影存證,以供將來木匠整修的參考。他在照相時,有一個館才有人去世,在館裡為往生的親人做頭七的佛事,請出家師父帶領誦經。館長認為每個館的造作不一樣,仍然將正在做佛事的館也拍攝下來作為紀念。可是想不到相片洗出來,突然發現有靈異的影相,只看到一個人下半身的形影。更加離奇的是,喪家的人很肯定的指出相片當中的影像,是他們那個往生的親人。由此來看豈非很不可思議呢?可見人死後並非什麼都沒了。「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我們今生做了什麼就受什麼果報,有的人一輩子賺取很多財物,命終時卻沒有一件可以帶著走的,但是我們所造作的業會追隨著我們,我們再去投胎轉世,就接受果報。

有一個佛教徒在父母去世之後,父母一輩子打拼買來的東西都不帶走一件。因為亡者有四個兒子,老人家命終之前認知帶走黃金沒有用處,便將黃金剁成四塊,其它財物也都分成四份,急著給兒子。這個女兒說:「父母將我撫養長大,我不想分這些家產。」母親堅持要分家產。她分得一些金塊,一回到家就丟了,現在也忘了丟到哪裡去,因為她對於錢很不重視。他說他以前很愛買首飾、項鍊、手鐲,可是看到父親去世時,什麼都帶不走,他就發誓從此不再買。他生下一對兒女,他說過去先生娶她時下聘的東西都留下來給兒子,說:「這就是你的爸爸當年下聘時給的,你也可以拿去向你的女朋友下聘。」她嫁來時的嫁粧以及後來買的一些東西都留給女兒,說:「我現在什麼都不買了。」他了解一個人要走時,兩手空空的,沒有能夠帶得走的東西。邱女士說,她想起二十餘年前的往事,當年她的丈夫學藝成就,想在高雄找個店面開店營業。初到高雄,暫時住在草衙二姐家裡,有一天午睡時夢見一個隊伍有很多人,很熱鬧,一直走過來,抬著一個神轎,前面的步將一直喊「萬善爺,萬善爺」,神轎威風凜凜一直搖擺著過來,到她丈夫面前停下來,結果看到一個穿黑衣戴黑帽的人從轎子下來,開口就說:「我就是本地的萬善爺,現在有一件事情要你轉達草衙朝陽寺觀光佛祖廟的人知道。只因為在明正國小旁的公墓有很多無人認的無主孤魂,需要聽經聞法以便脫離惡趣求超薦,希望佛祖廟的誦經團可以每個月的初一、十五到明正國小旁,為那些無主孤魂誦經超薦。」她的丈夫聽後不敢隨意,便將夢境說給廟祝聽,廟祝虔誠的請示觀世音菩薩。之後,她和丈夫離開草衙,經過二十年,突然想到二十年前的夢境,於是又到萬善廟走走,過去遍地草芒的情形已經沒了,周圍都是一棟棟高樓大廈,一時間他們找不到古時候的那條路。地方上一些年紀較大的人向他們說明,才找到萬善廟。現在這座廟已經翻修,又成立管理委員會,還建了一座里民活動中心,也有專人早晚來誦經奉茶。邱女士很受感動,她想:去世的親人會回來聽經聞法,無主孤魂也會要求大家誦經超度,一切都與六祖壇經說的:「三業前引,百業後隨,流浪生死,無有涯際。」由我們的身口意三業在前面引導,我們做了許多事情所以流浪在生死中永無出期,真是如是因,如是果,如是報。所以她說我們應該好好的把握,既然有學佛的因緣,應該好好的學佛。她也說:「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這篇文章可以印證,我們的親人去世,也需要我們為他們誦經,甚至我們不認識的也會來要求,何況釋迦牟尼佛要來報親恩,當然會到忉利天宮說法,這一點我們不用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