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段說到觀眾生業緣品,因為眾生有煩惱而造業。第四品是閻浮眾生業感品,說明因為造業必定感受到果報。譬如一個人站得很直很端正,影子必然是直的;水源混濁,流到下游也一定不能清淨,很污濁。所以源頭髒了下游不清淨,站立得歪歪,影子不會端正。果報絲毫不差。
閻浮是印度話,具足來說是閻浮提,譯成勝金。閻浮是樹名,提是洲名,在這個洲上面有閻浮樹林,樹林裡有河流,河下有金沙,叫做閻浮檀金,以閻浮樹故,將此地名為閻浮提洲。這個洲周圍有五百小洲,都名為閻浮提。好比我們的鄰國菲律賓、印尼,都有大大小小的島,很多,名為千島之國。玄奘大師的西域記說,南贍部洲,以我們這裡無法適當的翻譯名稱,所以沒翻譯,保留印度話語。唯記音義中,將閻浮樹翻譯為穢樹,可是沒寫為什麼這麼翻譯。過去有位大德說閻浮樹所結的果實,果汁點在其他東西上頭,這個東西就會被染成金色。所以閻浮樹果實成熟,果汁流入河裡,所有的石頭都變成金色。以它的果汁來染,稱為穢,實在是說明這種果汁很好,染了它就變成黃金。這與秋天時候,樹葉凋零,將地面污染,將溪水污染,這類不好的污染不同。說是穢樹,其實是在讚嘆這種樹的果實汁液染上任何東西都可以變成金黃,是一種嘉稱。阿毘曇說過去王舍城有兩位比丘,都有神通力,是很要好的朋友,想去看閻浮樹,到了閻浮樹下,看到樹的果實成熟,掉落地面,果實破了,一位比丘從果實的蒂摘下,有了一個洞,手伸到裡頭,他最長的指頭還不摸到果實的核,抽手出來,手和指甲都染紅了。那時候有一個人名叫長脛,走到樹邊,取一個果實,還到本處,將果實供奉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接受果實,將果實剖開切成許多片,拿給大眾。果汁染在佛的手上,手成了紅色,佛以手擊打石壁,至今石壁還是紅色的,與過去完全相同,沒有脫落或褪色。牆壁如果塗了油漆,幾年後油漆會脫落,可是那個手印在石壁上到現在還是殷紅的,不太溼也不太乾燥,手掌的痕跡非常清楚。因為當年釋迦牟尼佛將果實切成很多片,所以將這個石頭稱為片片巖。此文可以證明穢樹不是說它很污穢,而是它能染紅一切東西。
眾生二字在上頭解釋過,也解釋過業的意思,由於我們造作了業,當然我們要感受到種種果報。感,咸上心下,咸是皆,皆是我們心所動而感。大乘起信論說,我們不知道真如的法是一,所以不覺心動,心動搖了,想要吃個好食物就會有動作。最近有的人吃了受污染的食物,中毒,進醫院了。佛菩薩的靈感是感,吃了髒的東西就感受到中毒或瀉肚子的痛苦結果。所有的果都沒離開因,譬如我們很認真讀書,結果我們所感受到的是好的成績。我們很懶惰,做這個工作嫌艱苦,做那個工作也嫌艱苦,結果別人有錢來享受時,我們的口袋還是空空的。南嶽曾經說過:「隨緣不變名性,不變隨緣名心,豈非心動而感乎!」隨緣不變四個字義似乎很深,簡單的說,譬如一塊布是棉紗的,這是它的本性。請人在上頭畫上蓮華或山河大地,這是隨緣,但是布的本性沒有變化。鹽的性是鹹的,將它放在一大碗的水裡,它變淡了,水少些,會感覺水很鹹,可是鹽的本性根本不曾改變。
說到這個我想起一件很好笑的事情。以前我沒時間運動,有時候血糖會偏高,大家吃著好吃的東西:綠豆湯、紅豆湯或糖果,大家都說東西好吃,看到我沒東西可吃,他們覺得過意不去,有人說:「師父,您吃少一點,多喝一些開水沖淡它就比較不甜了。」譬如我那一碗裡面有一湯匙的糖,即使加了三碗的水,將全部喝光,還是吃進了三湯匙的糖,並不因為感覺不甜就沒吃到那麼多糖。有的人愛吃鹹的,以為多喝一些水不會太鹹,不會傷害身體。其實一天當中我們只能接受少量的鹽,吃過量了,那些鹽都在肚子裡,即使再喝十碗水,鹽並沒減少,造成高血壓或腎臟傷害。鹽的本性是鹹的,它雖然隨種種緣或有不同的感覺,而它的本性不曾變化過,這是隨緣不變。但是這個本性不變的東西,隨著種種因緣,可以變成種種不同的東西,這是不變隨緣,叫它為心。譬如一塊布拿來畫圖它成了一幅畫,拿來製衣服它成了衣服,製成桌巾它成了桌巾,本性不變的東西怎麼變化出這麼多東西呢?因為這一切都由於我們的心造作所成。心動搖了,每個人的動心不同,所做出來的成果自然不同。不變隨緣叫做心,隨緣不變叫做性。隨緣不變是本性,好比一塊布可以隨著不同的造作而成為不同的東西,但是不變隨緣,布的本性是棉紗或化學纖維,不會隨著種種緣而改變它的本性;雖然本性不曾改變,可是做成種種東西,它都能隨緣變化出各種式樣,全在乎每個人的起心動念。由此可知我們的本性很清淨,因為種種因緣不同,有了不同的結果。人應該是相同的,「和好人走有布織」,他會很認真的織布、生產,「和壞人走有仔生」,會做壞事情。同樣的人,被好的朋友牽引,可能將來有好的成就,當個醫生救活許多人,或者研究法律成為律師,或研究建築學成為建築師。這個人的本性相同,但是若被壞的朋友牽引去賭博做壞事,可能一天到晚都在監獄關著。本性雖然不變,可是隨著種種因緣,心動了,就有不同的變化。由此可以了解,心動了,感受的果便有不同。
地藏經裡說:「一切眾生未解脫者,性識無定,為善為惡,逐境而生。」一切眾生還未得解脫的,性識還不確定,有時為善,有時為惡,全看境界如何而造作。有錢的人不會搶劫,可是結交了壞的朋友,將錢花光了,於是成為強盜。有錢時候他經常布施行善,交了壞人為友,反而做了一些非法事業。
十法界眾生都由於造業而感受到種種果報。止觀說,我們所造作的業有有漏業、無漏業和非漏非非無漏業等三種。有漏業,六道的眾生因為所造作的業,好比一個水桶裝著水,可是桶底有漏洞,水一直漏失,將眾生漏到六道中接受生死輪迴,居住在污穢的國土。這幾年當中我們真實的感受到經濟漸差,人心越來越可怕,許多想像不到的事情發生。譬如讀好學校,成績很好,可能是大家所羨慕的,可是之前就有個建國高中的高材生,資優生,又是該班第一名的人,不知為什麼自尋短路。有的人為了要搶人家一些錢,造成對方行車發生事故死亡,也有謀財害命的,種種事故都發生了,你說住的這種社會不就是穢惡的國土嗎?這是造作有漏業,感受到的是生死輪迴。第二種是無漏業,二乘聖者乃至菩薩,因為修戒定慧清淨的業,不再漏於生死中,因為清淨業能感受到法性的身,住在清淨國土裡。非漏非無漏是菩薩所造作的業,感於三土當中。三土就是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和實報莊嚴土。到了佛的境界,所有的煩惱已經斷盡了,已經有無漏清淨的慧業,住在常寂光淨土裡。華嚴經解釋眾生所有的業一切都是由心所做的,所以在十法界當中我們要知道,並非由無忽然生出來,造作成佛的業當然最後要成佛,造作成菩薩的業就成為菩薩,造作地獄業就生到地獄裡,造作畜生業就墮落於畜生道中。絕非無緣故,忽然墮入地獄,或不必修行,就可以成佛成菩薩。經中說過,我們不曾看到別人造作我們承受,或我們造作由別人承受的。各位別以為這句話錯誤,還舉例說明別人煮飯,我們拿來吃。譬如我吃了有毒的東西,不會由別人承受;我自己砍了手指頭,不會是別人的手指頭斷了,別人剁指頭,我們也不會承受他的痛苦。所以每個人都是自作自受。
佛向首迦長者說:「一切眾生,繫屬於業,依止於業,隨自業轉。以是因緣,有上中下差別。」一切眾生都被業束縛住,依止於業,隨我們造作的業而隨業流轉,以此因緣而有了上中下三種差別。
眾生造最壞的有漏業所以輪迴生死。二乘與菩薩修戒定慧,不會淪落生死當中,可以生在清淨國土。最高最好的,如佛,三惑都已斷了,所以住在常寂光淨土。當然這不是我們看得見有形的房子價值幾百萬幾千萬或上億元,而是他們的心所起的念頭不同,感受的果報不同。
三惑,佛已經斷盡了。三惑的第一是見思惑,第二是塵沙惑,第三是無明惑。所謂見思惑,我們的意根對於法塵生起種種邪見,故名見惑;思是思惟,而起貪染,名為思惑。譬如我們的眼睛看到一個很漂亮的人,心裡生起一個見解說那個女子很漂亮,不論她是否已經結婚,或者她是清清白白的女子,不應該污染她,但是卻無論使用什麼手段都要到手,這就是邪見。既然有了不應該有的見解,心中生起貪染的念頭。鼻子聞到種種香氣,也會生起念頭。譬如我們被人家殺一下,感覺得很痛。眾生也怕死也怕被砍殺,可是我們為了鼻子聞到人家燉當歸鴨或炒鱔魚的氣味,我們認為這種東西很好吃,氣味很香,沒想到我們不肯被人家砍殺,可是為了要吃,殺害眾生,見解錯誤了,心一直想要造業。過去有一個年紀很大的信徒說,他要在六齋日吃素食,但是他經過煮當歸鴨的攤子,口水一直流,很想吃。在過去已經造作了許多業,知道殺生業造多了,身體一定不好。最近我到美國去,看到一位陳姓小姐,她的脖子皮膚長了牛皮癬,脊椎骨不正,站立起來,左肩低右肩高,看遍了醫生都治不好。有一個人問她是不是很愛吃鱔魚炒?他看到許多鱔魚,裝滿了許多桶子,都口吐泡沫,她脖子上的那些癬其實就是鱔魚吐的沫塗上去的。又問她是否脊椎骨不正?陳小姐想:「我根本不曾向人家說起這個困擾,他怎麼知道呢?」她說:「真的,以前我在台灣因為住在水產盛產的地方,很愛吃鱔魚炒,吃了多少實在無法計數。」那個人說:「妳知道身上的毛病,正是許多鱔魚向妳索報的結果嗎?」她很害怕,說:「我在今生當中經常到道場去,大悲懺、水懺、梁皇懺我一定都去拜。」拜歸拜,一面懺悔,還一面吃眾生肉,懺悔好比些許的清淨水滴進桶子裡,可是桶子底下有許多很大的洞在漏失清淨的水,怎麼可能將所失的彌補呢?陳小姐很害怕,發願從此不吃眾生肉。她想,過去殺的已經無可挽救,唯有認真念往生咒回向,希望他們早日往生極樂淨土。於是認真的稱念往生咒,要拔除那些鱔魚的業障,使他們早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念了一段時間之後,十餘年來的苦惱,牛皮癬只剩下一些疤痕,已經開始乾化硬化,即將脫落了,人也特別輕鬆。由於我們的鼻子聞到香氣,想要吃,這也是見解錯誤,心中思想沒想到,人要命,眾生也要命,怎麼可以吃眾生肉呢?見與思不正確,接觸到色聲香味觸法,眼耳鼻舌身意起心動念,起惑造業,這是見思惑。聲聞、緣覺和菩薩都要斷盡見思惑。
第二種惑是塵沙惑,這是無法了解。眾生見思較多,如大地的塵沙那麼多,菩薩為了教化眾生,使眾生斷見思惑,於菩薩就是斷了塵沙惑。眾生有很多煩惱,造漏業,因為菩薩能夠一直教化,使眾生斷見思煩惱,菩薩就斷塵沙的無明。
第三種惑是無明惑,於一切法因為不能明了,稱為無明。無緣無故生煩惱,這是無明火起。對於事理不明白,也是無明,對事理明白的人不會生起煩惱。一個人不明白事理,生起煩惱了,我們都說他的無明火又燃起了。無明可以說是業識的種子,煩惱的根本,所有的聲聞、緣覺不知道它的名,差別在大乘菩薩,他們已經定與慧雙修,有智慧又有定力,已經萬行具足,才能斷這個無明惑。
三種惑都已經斷盡,當然已經成佛了。種下上上的因,自然可以成就佛的果位。種中品的因,自然成就了菩薩、聲聞、緣覺的果位。種下品的因,有漏的因,三惑具足,便在六道當中輪迴。業感既然通於十法界,為什麼在這裡唯獨說閻浮眾生的業感?當知菩薩教化眾生不分處所,任何地方的眾生都受他們教化,應該四大部洲的眾生都要教化才對,為什麼現在只說閻浮眾生?因為閻浮提眾生很容易造不好的業,將來會感受到極大痛苦的果報,所以地藏菩薩特別偏向南贍部洲。為什麼說他特別偏向南贍部洲呢?四大部洲裡,有的洲由眾生完全行善的菩薩或聲聞、緣覺這三乘聖者共同居住,凡聖同住。有的造業較為輕微的,不是很急要度化的。同是生病,重症的掛了急診,需要先診治,不依號碼來排序,因為重症的人很痛苦,不立即診治可能就要丟了性命。在其他三大部洲的眾生不像閻浮眾生造業所感受的果報,唯有這個世界其他十方國土所不收攝的惡劣眾生多數託生到這個娑婆國土。這個世界有四大部洲: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南贍部洲和北俱蘆洲。法會當中念疏文都會念「一四天下南贍部洲」,在一個世界當中四大部洲裡的南贍部洲。為什麼經中不談其他三洲,長阿含就說到東勝神洲(東弗婆提)人多欲,只求享受,這種人未必肯接受度化。不說東勝神洲的人,即使娑婆世界裡很富有的人,心臟病、高血壓、血糖高、血脂肪過高,要他不能吃不恰當的食物,他偏偏一天參加兩場應酬,每場都吃六、七千元一人份的食物,吃的無非是鱘、龍蝦、鮑魚、魚翅之類,對身體很不好。可是他們急於造業,要他吃得清淡,吃一餐蔬菜水果,他絕對不肯接受。所以多欲的人很難教化。當然在東勝神洲也有一些修行的人,從生到死都沒有種種食色兩方面的欲。西牛賀洲造業很少,當然不會墮落,既然不會墮落三惡道,何需菩薩急著拯救?南贍部洲的人如同重病患者,醫生需要優先診治。菩薩知道南閻浮提眾生造業極重,將來要受苦果,當然優先談閻浮提眾生。北俱蘆洲是長壽天,享受很好,壽命又長,所以聖人不去居住那裡。唯有南贍部洲的人,在地藏經說:「舉心動念,無非是罪,脫獲善利,多退初心;若造惡緣,念念增益。」心一動,念頭生起,大部分是造業。有一個太太說她的先生似乎很有福報,做任何生意都賺錢,人際關係又好,所以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早上起來不吃,中午應酬,晚上也應酬,一年當中在家裡吃飯不到三餐。甚至為了要去香港吃紅鱘,在香港買了一棟房子,朋友去香港,不必住旅館,從台灣去那裡吃鱘吃得高興才回來,甚至他要娛樂不限於台灣,招呼朋友到馬來西亞、美國乃至各地打球,機票很貴,飛行時間又長,他偏偏說是朋友的盛情難卻,打球五天才回國。回到國內,聽說某地很好玩,他又去了。他有錢,出外自然造作了許多惡業,所以說舉心動念無非是罪。脫獲善利,多退初心。譬如聽說布施很好,他忽然發起一個布施的心,擔任義工,做著許多善事,可是一眨眼間,大家認為他會改變了,從今以後都會做善事,招呼他再行善,他卻認為很無聊,他說:「這些事情我拿錢請人家做就好了,我想去享樂。」花錢行善,自己卻又去造作殺生業或邪淫業,沒有一件好事情。稍有善念,也只是發個露水道心,一會兒就沒了。造作惡緣卻又念念增益,今天吃什麼東西還是個外行人,明天再吃它,已經會教別人怎麼吃了。我曾經與人去賣場,其實我今生很少到賣場去,在家時期雖然負責煮飯給家人吃,可是油鹽一切食品都不是我買的,媽媽買回來的,我又很早出家,所以外頭賣場情形如何我不了解。那一次到美國跟人家到大賣場走走,家具、服飾和廚房用品都有,就有一種叉子很尖又很長,又有夾子,我問人家夾子的用途。曾經用過的人說:「師父有所不知,這是夾鱘腳的,因為鱘的腳很硬,要用它夾破,然後拿叉子挑肉出來吃。吃鱘就有一套專用的器具。」我們造業時,起初人家請我們吃,我們不懂得怎麼用那些器具,硬是敲打用牙齒咬,後來學會輕鬆的吃法;有人教我們某種眾生要吃某個部位最美味。我們將這些不好的業一件件的學會了,越來越做得精,這是好的嗎?當然不好。行善,增長我們的智慧與定力,這才是好的;造業方面,以前比較不專精,現在錢有了,越造越是專精,將來豈不是要受到更悽慘的果報?南贍部洲的眾生造業既然越來越精,舉心動念都是造業,所以地藏經特別標示閻浮眾生的業感。可見地藏菩薩其實對於所有的眾生都很慈悲,平等對待,為什麼說是平等呢?他要使所有眾生都快活,其他三洲的眾生已經較快活了,南閻浮提眾生比較痛苦,所以他急著救這裡的眾生,使眾生的痛苦減少,可見他的悲心極大。因為眾生太多了,所以他分身千百億,到處現身救度眾生。但是他看到南閻浮提眾生實在很可憐,所以他慈心的偏向南贍部洲的有情,因此在這裡說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在這個第四品裡,專門說閻浮提眾生造業所感受到的果報,將來於本文裡解釋,大家就能明白眾生造什麼業感受到什麼果報。
我以前很單純時想的是,人家拜拜就跟著拜,求佛菩薩保庇。但是有的人雖然現在拜佛,卻不知道自己還在造作著惡業,受到果報才覺得可怕。將來談到本文,我會舉一些實際的例子,讓大家深切的了解造業的可怕。
前面談到眾生的業感,如果完全說明,需要從佛、菩薩、聲聞、緣覺和凡夫的六道都包含在內,如果以六道來說,有三善道與三惡道。三善道:天、人、阿修羅,這三道的眾生有苦有樂。譬如父母養育兒女,看到兒女很可愛,父母很快樂,兒女生病了,急著救治,父母很痛苦。等到兒女稍長,不聽話,父母很傷腦筋。過了一段時間,父母認為兒女長大也不中用,偏偏兒女後來孝順父母,使父母晚年很快樂。夫妻間有時候甜甜蜜蜜的,有時候吵起架來,似乎是仇人見面。事業順利時很快樂,失敗時很痛苦。所以三善道苦樂相間。三惡道完全是痛苦,沒有絲毫的快樂。三惡道:餓鬼道、地獄道和畜生道。餓鬼與畜生的痛苦較輕,餓鬼道的眾生有時候可以得到一些不太美味的食物填飽肚子,畜生道被飼養時沒什麼痛苦,一旦將被殺被割時非常痛苦。有的人看到狗或貓被主人疼愛著,他則做人卻很痛苦,他說:「我寧願做富翁家裡的貓或狗。」這種人實在很愚癡,不做人,甘願做畜生。地獄道可以說是最最痛苦的。地藏經裡說:「罪苦之事,不忍稱說,百千歲中,卒白難竟。」地獄的罪苦事情,想了就替他們難過,不忍心說出來,即使想要說明地獄的種種刑罰,種種痛苦,經過百千年也說不盡。所以普賢菩薩既然聽聞到眾生業感這一品,就接著問地獄名號到底如何。他這麼問是有用意的,立世阿毗曇論說,地獄,印度話說是泥黎耶,正音那落迦或捺落迦,這個翻譯比較音接近。意思是無有。新婆沙論說,那裡的有情沒有絲毫的歡喜,沒有絲毫的愛心,沒有絲毫的趣味,生在那裡沒有任何利益,因為在那裡根本沒有歡喜和快樂,故名無有。過去的婆沙論譯為不自在,在那裡的罪人,一天到晚都被獄卒牛頭馬面拘制,想不被束縛也不可能,想不到要走上刀山劍樹也不可能,不得自在。這都是以這個人過去造業的正報──真正的果報──的意義來翻譯的。居住處(依報)到底在哪裡呢?地藏經說,是在三海之內。新婆沙論說,在南贍部洲之下,是真正的地獄。地獄在地下二萬由旬,旁邊的地獄,有的在地上,有的在鐵圍上中間。現在說很多很多都是使眾生受苦的,這是地獄。婆沙論又說,在南贍部洲有正獄和邊獄,真正讓眾生受極苦的地獄,較旁邊還有稍微不那麼痛苦的地獄。東勝神洲和西牛賀洲二洲,只有邊獄,沒有正獄。好比公司有總公司,也有分公司。地獄有總地獄,比較大,也有分地獄,在旁邊,規模小些。北俱蘆洲沒有正獄也沒有邊獄,沒有任何地獄,所以那裡的人都是很有福報,不造業的人居住。三洲的人造作較重的罪,都來南贍部洲的正獄,以及東勝神洲和西牛賀洲的邊獄受苦。當然正的較重,邊的較輕。什麼是名號?地獄的稱呼,後面談論地獄名號品,會將每個地獄的名號說明,都是我們取的名稱。掃地的用具我們稱為掃帚,點亮來照明的是電燈泡,走路時穿在腳上的稱為鞋子,我們不會拿掃帚來穿,拿鞋子掃地,因為每個名號都有它的作用。人也如此,有一個人生了五個兒子,不給個別的名號,只叫「兒子」,實在不知道叫的是哪一個人,一定都要有名稱。過去黃帝時候將所有的東西都命了名,說名號大家能夠知道所指的東西。名叫得正,所有的東西我們都知道該怎麼稱呼。以水果來說,人家談到西瓜,我們知道那是什麼水果。人家要買冬瓜,我們也知道那是煮菜用的。要買蓮霧,我們絕對不會買了蕃石榴。名,夕上口下,為什麼?周禮說,有大司馬掌名號,晚上只要說出號令就可以辨別身份。當兵時,在戰場上,或演習場合,大家都要有共同的號令,號令說對了,證明是己方的軍士,如果號令說錯了,證明是敵人。名,晚上用來辨別身分的。閻羅王向罪人說,你自己做了壞事,並不是父母或國君(總統)或天或沙門道人的罪過,因為罪是由個人親自造作的,罪罰判了十年、二十年乃至死刑,不能因為你不願意接受就免於受刑。殺人放火的人被判死刑,他不願意接受死刑,可是業由自己造作了,必定要接受這個罪刑。傷害別人,偷錢財,貪錢財,要坐牢幾年,你雖然不願意失去自由還是要坐牢。因此,到地獄的人一定要接受刑罰。由此可知,地獄的名,是由於我們造作種種的業,地獄就由我們自己命名。說這句話大家會覺得奇怪,地獄怎麼由我們自己命名呢?以日常生活的事例來說明,譬如台北有監獄,新竹也有監獄,台中也大監獄,嘉義也有監獄,雲林有監獄,台東有監獄,甚至綠島過去也有監獄,送到綠島的人無法私自逃走,所以重刑犯都送到綠島管訓。我們要知道,雖然各地都有監獄,可是有的人活到八、九十歲,不曾犯法,不曾偷,不曾搶,不殺人,不姦淫良家婦女,甚至不曾說人家一句壞話,不曾喝酒開車撞死人,你們說,即使一輩子都住在監獄旁邊幾條街,或許他都不知道監獄裡頭是什麼情況。有的人住在很遠的地方,一天到晚偷搶打架,三天五天就進到監獄裡。可見監獄是由於自己的造作才命名的。我曾問當地人監獄在哪裡,有人答不出來,不曾去過。一生都不造惡業,雖然有監獄,他也不會聽聞監獄的名號,不必住到監獄裡。雖然不知道監獄在哪裡,因為造作了惡業,自然會被帶進其中。可見眾生造業必定墮入地獄,無法逃竄。閻羅王如果不立地獄名號,便無法警誡罪人,說:「你造了某種業,絲毫都不能逃避果報,應該墮入某個地獄。」這是要鼓舞我們改惡向善。說諸地獄名號,聽聞名號就知道不能造作某些惡業,否則有的墮入號叫獄,有的墮入刀山劍樹林地獄中,實在可怕,從今以後絕對不可以造作惡業。雖然個人造作的業不同,人人不同,等到墮落地獄所受的痛苦則沒有差別,每個地獄都很痛苦,沒有較輕鬆的。到刀山劍樹林很痛苦,抱銅柱飲鐵汁快活嗎?一樣的痛苦,地獄不同,可是受的痛苦都是大家無法忍受的。好像節目開始時說的,那種受苦的事情,實在一談到就感到殘忍,即使談論數千年數萬年也說不完。這些施加刑罰的,都叫做地獄。
獄,兩犬中一言,訴訟中人如二犬爭吠,相互吠叫咬傷,這是亡身的地方,也是讓罪人迴心的地方。去那裡很痛苦,有的人發心絕對不做惡,從今以後要改過從善。在人間一個親戚朋友或自己的兒女坐牢了,全家人都覺得害怕,痛苦。地獄,六親墮落,聽聞到這個消息都會害怕,不知道他們要承受多少刑罰,不知他們能否忍受。既然墮入其中很痛苦,無法忍受,所以我們要勞煩地藏菩薩,一劫又一劫救拔墮落地獄的眾生。可是菩薩雖然一個一個的救拔出離,卻還是有許多眾生不停的造罪又墮落。過去監獄的犯人很少,現在造業的人多了,監獄人滿為患。在娑婆世界所造作的業尚且這麼重,將來怎麼能夠不墮落地獄?所以地獄的罪人也是越來越多。普賢菩薩問地獄名號,看到地藏菩薩的大行,一直救拔所有眾生,不曾休息,「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是地藏菩薩的大願,有了願就努力實踐,度化所有眾生,至今不曾休息。地藏菩薩看到眾生痛苦,不忍心,這種悲心永遠不間斷。有的人發心擔任義工,幫助痛苦的人,但是顧慮自己的健康,偶而也要休息,而地藏菩薩度眾生則永遠不肯休息。所以為什麼普賢菩薩要問地獄名號,就是有這一層深意,要讓我們明白地獄的痛苦,地藏菩薩都是如何慈悲的救拔我們。
上面觀眾生業緣品和眾生業感品以及地獄名號品,名為三道,亦名三障。為什麼說這個呢?要打開三惡道,將三障消除,使三障翻轉變成三德。我們經常念著「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正明了」,三障就是眾生被惑業障礙,遮蓋住,不能見聞正道,善心無法生出。障蔽正道的三障,第一個是煩惱障,一個人糊里糊塗,心情煩悶,心神惱亂,故名煩惱。因為我們有貪念、瞋恚、愚痴,貪不得就生起煩惱,某人不如我們意,我們也生氣,當然我們的身心都障蔽住,不能使正道顯現,這是煩惱障。第二是業障,因為貪瞋癡而動身口意來造作種種無間重罪,有五無間罪。到那裡去,沒有正道了,所以說是業障。我們所造作的業有,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第三是報障,因為我們的煩惱惑業,就生到地獄、餓鬼、畜生,有此果報,所以障蔽正道,名為報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