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地藏經講解(五) /慧深法師 講

世間的祕密庫藏,隱藏著很多金銀珠寶,有這些有價值的東西,才能救濟貧窮的人,利益世間所有的一切眾生。菩薩也具足如來藏性三德祕藏,無量妙法,可以度脫無數的眾生,使每個人甚至可以成佛,同登彼岸。三德就是法身德、般若德和解脫德。什麼是德?佛法常說是常、樂、我、淨。常,永遠不改變。現在我們所能體會的是無常,有一個人以前待我們很好,現在翻臉了,我們不知道到底如何得罪了他。以前對我們很熱心,很關顧,現在變得毫無情誼。這也是無常。以前我們身體很好,大冷天氣穿薄衣服也不覺得冷;但是現在人家穿薄衣服,我們穿了幾件厚衣裳還不覺得溫暖。這也是無常。晚上才跟我們一起吃飯的人,過不了多久,突然發生大地震,這些人死亡了。甚至有的人在剛才地震才一起逃出來的人,為了進去搶救一些財物,壓死了,永遠回不來。這也是遷變,是無常。

但是我們如果到了與佛的覺性相同時,就能得到常。樂,安穩寂靜。現在我們的樂都不是安穩的樂,今天我拿一些錢買一張股票,賺了多少錢,很歡喜。沒多久,股價跌落至不到原價的十分之一。本來我們很有錢,又向朋友借更多錢去買股票,卻連血本都無歸。這時候我們的快樂還在嗎?沒了。樂極生悲。最近這段時間經濟不好,大地震之後,有的工廠關閉,什麼生意都不能做,甚至有的董事長想不開,走上短路。這種情形很多。在他事業有成就時是樂,但是現在樂全沒了。我們到了與佛相同的佛性顯現,就得到永遠的快樂。我,自在無礙。現在的人想到某處玩,可是有事不能去。常聽人家說他很愛到寺裡拜佛,可是家人需要他做某些事情,不能去拜佛。這是不自在。希求身體健康,但是身體不能作主。可見這個身體不是真實的我,真實的我可以自在無礙。不但身體不自由,甚至你想要健康,未必能夠得到;你希求長壽,未必能夠長壽。所以這個我,我們不能作主,怎麼能說是我呢?到了成佛時,就會有了真我。淨,已經離開種種煩惱污染。佛就以常、樂、我、淨為德。

  法身德、般若德和解脫德,菩薩也具有這三德的本性。法,一種規則。譬如火車一定要走在兩條鐵軌上,軌寬有一定的標準,軌寬變化不定,火車無法安全行駛,太寬太窄都不能行駛。每一種事物一定都有法。譬如汽車走在公路上,我經常以為直走再左轉的路,如果有斜向左前方的岔路,一定也可以到達相同的地方,而且比較近。結果越走越窄,最後只是一條田埂路,小轎車走不動了。我們不依法行走,分明指示高雄到嘉義應該走哪一條路,我們偏偏不走,最後沒路可走了。諸佛由種種的軌法能夠成佛,依成佛的路修行去,能夠成佛。這是法身。法身於諸佛並不比我們多,眾生也不比佛少,但是眾生因為迷而顛倒,佛因為已經覺悟而得以自在。迷悟雖然不同,體性完全相同,具足常、樂、我、淨,這是法身德。諸佛的法性不比我們多,眾生不比佛少,只是眾生迷悟不同,佛得到自在,我們不得自在。

由前面的例子,人家分明指引著一條路,從高雄到嘉義應該怎麼走,我以為走斜角的路比較快到達,其實假使有近路可以走,路標自然會指引那條路可以到達我們的目的地,但是路標分明指著直的路,我們偏偏要右轉,以為右轉之後再左轉可以較快到達,結果沒路可走了,這是我迷了。人家已經悟了,要我們一定要依循某條路徑來走,絕對不會錯誤。他悟了,所以他開車開得很自在。我們迷,硬是要以頭髮試火,開到沒路可走,倒車也不能,向前走去又一定掉到田園裡。眾生都有個不好的習慣,像我,分明走過幾次這種路,還是喜歡嘗試抄近路,害開車的人汗流浹背,緊張萬分,還是走不通。我以前常有這種出錯誤主意的情形。這是迷,並非不會開車,但是開到不對的路上去。我們想要與佛菩薩一樣有成就,可是佛菩薩走的路我們不跟著走,自然有煩惱,有種種顛倒。佛有法身德,依照著修行成佛的路走去,修行成佛。我們雖然也有開車的本領,不依正途來走,人家已經到達幾個小時,在那裡休息了,我們開到三更半夜還沒到達目的地。佛祖與我們不同,所以他能夠成佛嗎?不是。佛陀指引的路我們不走,偏偏走到岔路去,怎麼能夠得到成就呢?

  印度話般若,譯成智慧。佛能夠徹底始覺之智,能夠了解種種法不生不滅,而且是清淨無相,平等不二,不增不減,具足常樂我淨,是名般若德。這個智慧在佛並不比我們多,眾生的不比佛少,都具足常樂我淨,只是我們的智慧被烏雲遮蔽,不能顯現。好像每天白天都有太陽出來,只是烏雲遮蔽,我們就說是沒出太陽。其實不是太陽不出來,只是被遮蔽而看不見它。

  解脫,不受束縛是解,自在是脫。我們都被自己的業束纏,因為造業才被業束縛住。簡單的說,很多在家信徒很羨慕出家人自在,娶妻嫁夫結果被束縛住了。我們造作了結婚的業,既然結婚,當然妻子要款待丈夫,丈夫要照顧妻子,互相束縛了。有的人羨慕人家很清心,寺眾都是菩提眷屬,而自己卻被兒女束縛,被親人束縛。這都是眾生造這些業才受到束縛。有的人說他沒有出家的命,所以要在家被業束縛。當然我並不是要大家出家,因為心不得解脫,出家沒有用。心得到解脫,出家之後,每天你都會很快樂。佛永遠離開一切業累的束縛,得到大自在,具足常樂我淨,名為解脫德。

  菩薩看到眾生不能有常、樂、我、淨的德,他能夠教化眾生,將我們的三種污染變成三德。眾生到底被什麼污染呢?有的人說出生就痛苦,所以嬰兒才出生就哭著。我們又有種種煩惱,因為沒有智慧,不該回嘴的,我們回嘴了。那個人看我們一眼,我們就動刀殺他。結果我們被抓到治安單位接受責罰。因為我們不能明白,眼睛一定可以看到人,怎麼人家看我們一眼就不能善罷干休?耳朵總會聽到聲音,怎麼聽某人說話就一定要認為是在批評我們,我們不歡喜,生氣了,造業,就要受果報了。因為苦、惑、業都會染污我們的本性,不得清淨。假使我們有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就能夠沒有種種痛苦。

  一將苦身翻成法身德。現在這個身體生滅無常,我們若能觀察到色、受、想、行、識這五蘊本來是空的,是不生不滅,自自然然不會和人計較,受到某種遭遇也不覺得痛苦。談到受,人家招呼我們去玩,我們很高興;人家要我們留在家裡整理環境,要洗碗、洗筷子、洗地板、洗被單,我們認為這是很痛苦的。但是也有人看到某處做法會,主動去幫忙洗碗、洗被單、整理環境。工作相同,感受不同,就會將痛苦變成一種快樂。這部經裡,地藏菩薩看到眾生都在痛苦的六道中沉淪,他要教化我們,使我們將苦身翻成法身。二將煩惱翻成般若德。我們的意根裡所起的種種無明,若能觀察無明惑的體本來是空的,不是真真實實有的,於一切法就能夠真正了解,真正明達,成為智慧,翻煩惱成般若。

最近有一位青年佛教徒,學佛之後聽佛法,父母在兄弟當中,因為這個弟弟比較不認真工作,哥哥工作賺得的錢都交給父母,弟弟要用錢,父母都拿哥哥賺的給他,這個哥哥起初很怨嘆,弟弟一天到晚都不肯認真工作,這個哥哥卻要打拼賺錢給弟弟用。等到大地震發生,很多很有錢的人一夜之間變成沒錢的人,所有的財產都沒了,田園不見了,山移位,田也消失了,一生的打拼成果化為烏有,甚至一棟很好的房子,一夜之間沒了,有的人親人都不見了。他明白了,世間錢只是借我們使用的,何必那麼計較?從此,父母怎麼使用他的錢,他都不再煩惱了。已經有智慧,能夠了解世間的無常,心裡所起的煩惱:我的錢被別人平白的享用著;某人怎麼待別人較好。觀察到一切是因緣所生,自性並非如此,於是將煩惱翻成般若,他非常快樂。人家問他為什麼這麼快樂?他說他常聽師父說世間的一切根本不是真實的,何必那麼計較?你計較又煩惱,父母還是那麼打算,你快快樂樂的隨父母打算,父母還是那麼打算,我們怎麼不快快樂樂的過呢?他增長智慧了。三翻結業成解脫智。解脫即自在。

地藏經裡有一品談到造作什麼業就受到什麼苦報,若不造作那種業,怎麼會受到那種苦報呢?所以能夠於身口意所造作的諸業,觀察它的本性本來是空的。不是錢會害人,錢放在那裡,你不偷盜,還拿自己的錢去布施,怎麼要吃牢飯呢?所以不是錢會造業。酒放在桌上,不喝就覺得怪怪的,結果你去喝酒,弄壞了肝臟,胃也壞了。若知道性本來是空的,怎麼會受到錢財、女色、種種所愛物品的繫縛呢?有的人以前新款式衣服上市就去買,現在他認為跟隨流行沒有意思,將十年前的衣服翻出來穿,只要是合身的,人家還以為現在正在流行那種款式。以前買的衣服每件拿來穿都覺得很好。若不如此,心不得解脫,總以為人家穿新衣服,自己穿舊衣服不好意思,以為型式已經過時了。心這麼想,天天追求才上市的款式,被那些衣服束縛住了。堅持某處的飯菜好吃,被那些飯菜繫縛了。我們能夠了解所有一切的造作的業,本來本性是空的,不會被繫縛住,於一切法也不會不自在,這就是解脫了。菩薩能夠將結業翻成解脫。

  菩薩有無量的法門,有這麼多的祕藏,可以解脫無數眾生,是為藏的意義。 藏是以譬喻來說,世間七寶的庫藏,也就是出世間的三德祕藏。

  涅槃經說了一個譬喻,如人七寶,不出外用,名之為藏。其人所以藏積此寶,為未來故。一個人買珍珠、瑪瑙等寶,並不是要拿出來佩戴。現在有些人將餘錢拿來買金塊或礸石等等,不拿出來使用,將它們藏起來。為什麼要藏起來,要積蓄它們呢?當然是為了未來。穀子充沛時,價格貶了,買起來儲藏,等到穀價昂貴,拿出來輾米吃,當然不會受到穀價上漲的苦。現在的青年可能比較不能了解這一點,年紀六十以上的人可能知道,過去台灣稻穀欠收時,自己積蓄一些稻穀,米價上揚時可以不受飢餓。遇到了惡王,可以拿寶來贖命,將命保住。經濟不好,很多公司裁員,做生意卻沒有顧客上門。如果以前我們就積蓄一些錢,藏著較有價值的東西,現在可以慢慢的將這些拿出來運用,度過難關。平時積蓄的人,現在雖然經濟發生這麼大的不景氣,有些佛教徒說他平日就很節約,即使現在生意不好做,省吃儉用還可以度日子。所以我們藏一些錢,儲蓄一些錢,當然在需要時候可以拿來運用。諸佛的祕藏因為眾生不能了解,以為佛有成佛的祕密,其實佛的祕藏在法界都具足,用之不盡。眾生也有這些佛性,只是被煩惱賊遮蔽,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攀緣外面的境界,好像盜賊,沒看顧好,它們就去造作種種業,然後我們要受報。

譬如一個女孩子長得漂亮並非罪惡,如果我們因此起心動念,造了惡業,我們說都是那個女孩子長得太漂亮才會陷害我們入罪。其實她長得再怎麼漂亮,我們不起心動念,對我們又會有什麼影響呢?有的人在飲食方面,舌根愛吃自認為美味的,但是好吃的東西真能讓我們健康嗎?聽說河魨的肉質鮮美,有的人冒著生命的危險也要吃它。不是魚的罪業,即使放著很多盤在你的眼前,你都不去動它,那些毒也不會害到你。可是眾生以眼、耳、鼻、舌、身、意去攀緣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結果我們被意識的惡王陷害。佛菩薩以三德祕藏來贖我們的身命回來。很多人說幸虧學佛,對某些事情能夠看得了達,所以不受那些事情所害。地藏菩薩如同大地,能夠含藏三德密藏,故名地藏。

  十輪經說明為什麼稱為地藏,經云:「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祕藏,因此故名地藏。」三寶感應要略曾記錄一段地藏菩薩的事情。過去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時,地藏菩薩遊行諸國,教化眾生,到毘富羅山下,至喬提長者家。長者家裡,所有的人都被鬼奪精氣,其家五百人,全都悶絕不醒人事,經過十天。地藏菩薩看到這件事情,說:「他們實在很可憐,很痛苦,世間怎麼有這種不可說的事情?現在我為了憐愍這些眾生,要加以救拔。」說這些話時,便即騰身到靈鷲山,向釋迦牟尼佛說:「世尊!我看到喬提長者家裡五百餘人,都被惡鬼奪去精氣,悶絕在地,已經數日。我見這件事情,生出一個憐愍心,生出一個愛護他們的心。希望世尊,允許我設此救濟之法,令諸惡鬼降伏於人,令諸行者隨意驅使,使長者家人都恢復過去一樣清醒。」於是釋迦牟尼佛從頭頂上放毫光萬尋,照地藏菩薩的身。這時候聽經的大眾,各相交談:今天如來,放光照菩薩身,這位菩薩必成大法,教化眾生。當時地藏菩薩向釋迦牟尼佛說:「我現在有一個神咒,可以去邪心,又能驅使諸惡鬼等。我念過去無量無邊久遠劫有佛,號燒光王。其佛滅度之後,於像法中,我住凡夫地。有一仙人,在俱特羅山,善行道術。我看到很多眾生受惡鬼所惱,如彼長者家無異。我在那時候就發一個誓願:如遇到一個善知識,一定要學習行降伏的法。說完這些話,就到俱特羅山,向那位仙人說明。仙人看到我很歡喜,我向他請教降伏惡鬼的方法。當時仙人,於三日之間,令我開解,預知萬理消息善惡,明白種種道理,甚至知道每個人何時要行善法或行惡法。又一切惡鬼,全集到我那裡,我依仙人教的方法,調伏他們的心,讓他們也都發道心。於須臾間,一切地獄受苦的眾生,各乘在蓮花上,所有的苦都停止了。當時仙人,見我得如是神通力,為我授記,而作是言:汝於無量無邊世,佛與授記:名曰地藏。而且在五濁惡世當中,入人天地獄,常當化身救度一切眾生,使令離開災難。現在看到長者,與過去完全相同,我今到喬提長者家救護。」釋迦牟尼佛允准。地藏菩薩去教化,五百餘人全都活了過來。

  地藏菩薩過去在忉利天宮,受釋迦牟尼佛咐囑,於釋迦牟尼佛涅槃之後彌勒菩薩成就教化眾生以前,每天早上入恒河沙定,觀察一切眾生的種種機緣,加以教化,使所有一切眾生都能夠離苦得樂。所以地藏十輪經說,這位菩薩於每天早上,為了要成熟所有有情眾生,入殑伽河沙諸定(恒河沙諸定)。出定之後,他到十方諸佛的國土,感化一切所化有情,眾生機緣成熟了,他就去度化,隨他們所應利益安樂的方法加以教化,使所有一切眾生都得到利益安樂。不只是釋迦牟尼佛時才咐囑這位地藏菩薩,已經於無量無數大劫,五濁惡世時,前佛涅槃,後佛還沒出世,他都教化眾生,使眾生得度的機緣成熟。不但如此,釋迦牟尼佛又說,將來他要度化眾生的數目,比前面無量劫教化眾生的數目還多。譬如有的世界刀兵劫起,會害所有眾生,一次戰爭要死傷許多眾生,菩薩看到這種事情,早上以種種定力除刀兵劫,使所有一切眾生彼此慈愍。

我們說佛入定或菩薩入定可以教化眾生,最近我到高雄參加一個會議:尋聲救苦,全在教化父母,如何使家庭和樂,如何使子女與父母彼此感情融合。他們平日經常去上課,經常了解這些道理,使許多本來會破碎的家庭不破碎,本來不圓滿的家庭現在很圓滿了,本來夫妻感情不好,現在感情很好了,若非他們有定力,遇到某些事情,過去一定大吵一架、大罵一場,現在能夠有這種融洽的相處情形,家庭和樂。社會局的人參加了,他們很希望這個組織更加擴大,配合社會局,相信那個地區的每個家庭都會很和樂。地藏菩薩從過去,若遇到刀兵劫,他都入定以定力來除刀兵劫,使所有有情互相慈悲,互相愍念對方。譬如有的世界有種種傳染病發生,受到傳染會死傷許多人,這時候這位菩薩看到這種情形,早上以種種定力,除疫病的劫,使所有有情都得到安樂。若有世界饑荒發生,當然會有很多人餓死,這位善男子看到這種情形,早上以種種定力來除饑饉劫,使所有有情得到飽滿。現在世界有很多國家的人都沒飯可吃,不說別處,台灣就有人發起一個月捐一些錢,就能夠使某些地區的人民飽滿一個月。這就如同地藏菩薩的悲愍心來做這件事情。一個普通人就能夠這麼做了,何況是一位菩薩呢?地藏菩薩用種種定力,不只做上述的那些事情,做了許多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利益安樂諸有情事,做許多利益安樂所有一切眾生的事情。

  佛在世時的大智文殊師利,大行普賢,大悲觀音,大願地藏四大菩薩,與我們中國的眾生最有緣。所以這四大菩薩不但在各地名聞十方,即在我國的人也是個個知名恭敬的。在中國有所謂的四大名山,這四大名山就是四大菩薩應化的道場。山西的五臺山,是文殊師利菩薩應化道場。四川的峨嵋山,是普賢菩薩的應化道場。浙江的普陀咯伽山,是觀音菩薩應化的道場。安徽的九華山,是地藏菩薩應化的道場。四大菩薩應化的四大名山聖跡很多,就來談地藏菩薩的應化道場。據地藏菩薩感應錄所載,佛滅度一千五百年間,地藏菩薩在新羅國(現在的韓國)出生在皇族,姓金,名喬覺。唐高宗永徽四年(西元六五三),二十四歲,剃髮出家,帶著一隻白狗名善聽,航海到中國,在安徽省池州府青陽縣九華山的山巔端坐七十五年,到玄宗開元十六年(西元七二八)七月三十夜成道,時年九十九歲。山下有閣老閔公,本來就很慈悲,樂善好施,每次齋僧一百名,一定空下一個座位,請地藏菩薩補足百數。後來地藏菩薩向他化緣一塊地要建道場。閔公說:「九子山頭都是我有的,你要多大都可以。」菩薩說:「一袈裟地就夠了。」閔公答應了。菩薩將他的袈裟一展,遍覆九子山峰。閔公看到了,很歡喜,將袈裟所覆蓋的地都布施給菩薩建大道場。而且要兒子出家,號道明。不久,閔公也捨俗出家,反而禮拜兒子道明為師父。所以現在菩薩兩邊的侍者,左道是道明,右邊是閔公,菩薩騎的是白狗是善聽。

釋迦牟尼佛滅度一千五百年間,新羅國皇族金喬覺,唐高宗永徽四年,他二十四歲出家,帶白犬善聽航海到中國,在安徽九華山打坐七十五年,到玄宗開元十六年七月三十夜成道,時年九十九歲。他在九華山時,曾向閣老化緣,要求一塊地建立道場。閔閣老說:「這九座山頭都是我的,你要多大都可以。」菩薩向他說:「我只化一件袈裟的地就可以了。」閔閣老想:「一件袈裟能有多大呢?我有九座山頭的地,他要多大都如願。」菩薩將袈裟展開,九座山頭全被覆蓋住。閔閣老非常歡喜,將所有土地都布施給菩薩建道場,而且又要兒子出家,之後閔公也捨俗出家,反而禮兒子道明為師,所以在菩薩二邊的侍者,左邊是道明,較年輕,右邊是閔公。地藏菩薩所騎的是白犬善聽。我不知道其他的道場是否以地藏菩薩為主,嘉義有座地藏庵,供奉的以地藏菩薩為主,在我們看過去的右邊,站著比較年輕的出家人,是道明,我們看過去的左邊,就是地藏菩薩的右邊,有一個鬍鬚斑白的,是道明的父親閔閣老,他也跟隨地藏菩薩修行。菩薩入滅之後二十九年,至肅宗至德二年(西元七五七年)七月三十日,菩薩顯靈異起塔。現在九華山成為四大名山之一的大道場。

  又據宋高僧傳記載,唐池州九華山化城寺地藏傳說,地藏,姓金氏,新羅國國王的支屬,是皇族。慈心而相貌看起來很莊嚴,甚至看起來令人害怕,很有智慧的人。身材高大,有七尺。頭骨長得異於常人,他很有力氣,一人可以敵過十人。曾這麼自己說過:「六籍寰中,三清術內,唯第一義與方寸合。」世間的這些書籍、經典乃至種種道術裡,只有佛法與他的心相合。因為已經有了覺悟,落髮,搭船到中國各地遊方,到了池陽,看到九子山,感到九子山是個好地方,非常歡喜。登到山上,谷中的地,土都是黑色的,該是很肥沃的,那裡的泉水很甘滑,有巖石,有一條溪流,有山有水,他就在那裡修行度日。至德年初,有諸葛節,率村裡的老人家從山麓登入深山,深山沒人居住。那一天天氣很好,他們慢慢的走著,到了一個石室,看到地藏菩薩獨自在那裡閉目打坐,石室裡有一個已經斷腳的鼎。古時候沒有灶,用的是鼎,三隻腳立在地上,鼎下燒柴煮水煮飯。諸葛節看到斷了腳的鼎裡有一些白土和米,這位出家人煮來吃的東西就是這麼簡單。郡老驚嘆,這位出家人修這種苦行,甚至連米也沒有,還得加上白土來煮,責怪大家住在山下,竟然不知道有這樣的出家人修行,是大家的過失。於是相約在那裡建造寺院,供這位出家人修行,教化眾生。大家一發心,不到一年,已經建造成一座很大的寺院。

建中初年,西元七八0年,安徽官員張公,敬仰地藏菩薩的高風亮節,所以曾經奏皇帝為他建造一座寺院。貞元十九年,公元八0三年夏天,菩薩忽然間將所有的信徒召集過來,向大家告別。大家並不知道他在這裡修行這麼久了,到底想到何處去?等到向大家告別以後,只聞山鳴,大石頭一直崩落,扣鐘嘶嗄。地藏菩薩結跏趺坐,入滅了,時年九十九歲。他的屍體放在函中,沒裝入棺木,而是裝在龕裡。經過三年,要開龕入塔,想不到他的相貌還如生時。各位,台灣慈航菩薩入滅時,也是要門人三年後才開龕,結果肉身不壞。後來還有清涼法師,也是台灣的第二位肉身菩薩。地藏菩薩在過去也如此,開龕移動,骨節如搖動金鎖聲響。建了小小的塔在九華山的南臺,那裡是過去地藏菩薩打坐的地方。

  上述這一段是九華山建地藏菩薩道場的由來,地藏菩薩應化在中國的事蹟,以及度化眾生的因緣。至於地藏菩薩過去在因地,譬如為光目女,一世世為了救度自己的親人,行孝道,度盡一切眾生,諸多勝舉勝事,後面的經文再詳細的解釋。

  菩薩有無量的法財,布施一般苦惱眾生,且使他們都能修行成就,好像寶藏一樣,所以叫做藏。眾生如果不了解道理,在娑婆世界胡作非為,最後因為造業受苦報。了解道理,做事會很小心。菩薩將所有無量的妙法布施給所有眾生,而且使所有眾生都能夠修行成就,好像寶藏,故名為藏。地藏二字,是譬喻菩薩的道德,再因為這位菩薩看到地獄眾生的苦,發心學佛,已證得如來藏性—-眾生與佛都有清淨的本性,而且平等,不是佛較多眾生的較少,他能夠了解這一點,鼓勵大家做佛成菩薩,所以救拔地獄眾生,是他的特別本領,所以叫做地藏。

  「菩薩」,是梵語菩提薩埵的略稱,譯為道眾生—-依道理行持的眾生,或有情—-已經覺悟的有情。或說是摩訶菩提質帝薩埵,譯為大道心眾生、大覺有情—-已經有極大覺悟的有情。菩提是覺的意思,或者叫做道,這是求覺道的人所應求得的果位。薩埵是眾生的意思,或者稱為有情。有些眾生尚未覺悟,是求覺道的智人所要化導的對象。摩訶是大的意思,質帝是心的意思。即是說這種求覺道的眾生,時時刻刻都依自己的宏誓願力,趣向大道方面努力邁進。等到妙慧成就,就能夠繼承佛位。而處於妙覺的時候,其心仍未滿足,因為還繫念著許多眾生還沒覺悟,還在六道當中輪迴。自己雖然已經了脫生死了,但是還有許多苦惱眾生於業海裡浮沉,所以菩薩雖然已經到了妙覺的地位,為眾生的緣故,而再運用他的慈悲與智慧的力量,到染污的五濁惡世化導無量眾生,使眾生超出生死的苦海,登涅槃的彼岸,因此具足的說是摩訶質帝薩埵,略稱摩訶薩埵,大菩薩。

  菩薩向上求佛道,向下化導眾生,所謂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菩薩要度眾生,必須先求菩提,以菩提法才能下化眾生。簡單的說,我們很希望到海邊擔任救生員,因為夏天很多人愛到海邊玩水,往往有人被海浪沖走。我們看到眾生有這種痛苦,有這種危險,我們想要救人,自己沒有游泳、避開湍流漩渦危險的技巧,怎麼能夠救人?國外或台灣的海水浴場,都救了高高的觀望台,有人在上面看守,發現有問題,立即下海救人。這些救生員自己要接受過訓練,通過考驗領有執照才可以。我們要成為菩薩,首先要將救人的方法學好。有人看到病人受著極大的痛苦,如果他不學醫,胡亂開藥給人服用,這是不可以的。甚至有的人骨折,或五臟六腑壞了,你要為他開刀,假使你沒有學好外科手術的技巧,怎麼能夠這類病苦的人呢?所以我們要成為大菩薩,當然要有覺道,才能夠救人。不只是成就菩薩道了生脫死,甚至我們在世間裡開車,若未經過訓練,上坡下坡以及狹路交會車不能操縱得好,往往不只害了自己的性命,還可能危害別人。我們先求菩提,以菩提弘法,才能夠下化眾生。求佛道必需先度眾生,眾生度盡,菩提才能顯現。所以上求菩提是為了要下化眾生,為了要下化眾生,就應該上求菩提。兩者意義完全相同。如果不肯救人,學醫有何意義?學醫術,當然是為了要救人。

  本願,現在先講願字。對於某一件事情,立志達到目的,滿足自己所希求的志趣,名為願。摩訶止觀說:「發願者,誓也。如許人物,若不分券,物則不定;施眾生善,若不要心,或恐退悔,加之以誓。又無誓願,如車無御,不知所趣,願來持行,將至所在。亦名陀羅尼,持善遮惡。如坯得火,堪可盛物。二乘生盡,故不須願,菩薩生生化物,須總願別願。」發願就是發誓。譬如我們允准東西給人,如果不是確定要給某人的,東西只是嘴巴說著要給某人,結果沒給他,這個東西未必會到那個人的手裡。現在我們要布施善法給眾生,假使我們沒有立心,有時候我們會反悔,所以一定要發個誓願。不發誓願,如同一部車子沒有開車的人,到底要開向何方呢?船在海裡,沒有駕駛員,就沒有目標與方向。現在我們要以願來持行。願,譬如我在嘉義,想到台北,當然要向著台北行進。如果我想到高雄,就要向南走去。搭車沒有目的地,到了火車站,到底要搭車南下或北上都不明確。因為有了願,想到台北或高雄,便決定要搭南下的車或北上的車,能夠到達目的地。願又叫做陀羅尼,願意持善遮止惡。好像以土做好了坯,沒經過火燒,這個杯子、碗盤,還不能裝飯菜。必需經由火燒過,熱度還很高,這個東西才能拿來裝茶水、飯菜。二乘的聖者,羅漢等,了脫生死之後,不想度眾生,他們不需要有願。菩薩都發願生生世世度化眾生,所以他們要發願,而且願有總願和別願。

實賢禪師云:「常聞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迴。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實賢禪師說,常聽說入道的要門,最主要是發心;修行的急務則是立願為先,因為立了願,眾生就可以有辦法度化,我們發了心,就能夠成就佛道。假使我們沒發廣大心,不立堅固願,即使經歷塵劫的修持,還會在六道當中輪迴。所以沒有願,雖然在修行,都是徒勞辛苦。好比一個人賺了很多錢,想要買一棟舒適的房子讓父母居住,妻子兒女不必再受風吹日晒的苦楚,你賺的錢就會用來買房子。現在我有衣服穿,有飯吃,以後如果賺了錢,願意遊世界,拓展眼界。自然的,積蓄了一些錢,你就會到世界各地旅遊。你如果不確認目標,賺了許多錢,全部積蓄下來,捨不得使用,那麼你賺錢是為了什麼?願有總願和別願的分別。「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四弘誓願是總願,所有的佛都由這四個願來成就佛道,所有的菩薩也依這四個願來修持,因為無論何種願,都離不開這四弘誓願。明白願字了,現在來談本願二字。

  本願是過去所發的願。例如台灣有個到日本經商很有成就的人,他小時候家庭很窮苦,放牛時看到水果成熟了,窮人家沒吃過水果,兩母子過著清苦的日子,於是他發願:「日後賺錢有了成就,一定要建立果園,種滿果樹,使窮苦沒錢買水果的孩子,能到園子裡摘水果去吃。」因為他過去發這個願,他果真很有成就,於是在台灣設立了兩座秋茂園。它不像收費的娛樂場所設備著許多遊樂器材。他開發這兩個地方,請人管理,供人入園遊玩。

  所有一切菩薩都有他的本願,譬如文殊師利菩薩發願,令一切眾生得大智慧,發菩提心,此是文殊師利菩薩過去發的願。普賢菩薩發願,要令一切菩薩修萬行,趨萬德。普賢菩薩有十大願。我們修萬行,將來就能夠有萬德。這是普賢菩薩過去所發的願。觀世音菩薩發願,若有眾生求救,他要尋聲救度所有眾生的苦,而且應現何身說法就現那個身來說法,譬如應該現國王身來說法,他就現國王身說法。應該現婦女身說法,他就現婦女身說法。甚至可以現比丘、比丘尼身來說法,他就現比丘、比丘尼身來說法。我們常在觀世音菩薩的感應錄裡看到,觀世音菩薩現個老婆婆的身相,也顯現過提籃賣魚的姑娘,其實她為了要救全村的人別再造作殺生業。

  在台灣最近有個團體:尋聲,教育所有的父母,使他們能夠了解兒女有什麼問題,或者夫妻之間有煩惱,要怎麼幫忙,使他們減少吵架打亂的煩惱。這也是效法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的精神。所以尋聲救苦,現身說法,是觀世音菩薩的本願。

  不但菩薩有過去的願,釋迦牟尼佛在妙法蓮華經由也說起他過去的願。方便品世尊說:「舍利弗當知,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如我昔所願,今者已滿足,化一切眾生,皆令入佛道。」世尊說他在過去就立了一個誓願,要令一切眾生都與他相同:每個人都能夠了脫生死,離苦得樂,甚至可以成佛度化眾生。世尊說如同他過去所發的願,現在已經滿足了,已經成佛了,因為已成佛,要化度所有一切眾生,使一切眾生能夠立佛道。又云「諸佛本誓願,我所行佛道,普欲令眾生,亦同得此道」。過去的諸佛,本來的誓願,我現在所行的佛道也如此,欲令所有一切眾生都得到佛道。

本願二字,是說菩薩所發的願,這個願是從他初發心以來,常常所發的,常常所做的,直到現在還沒斷絕。這不是地藏菩薩今生才發的,他在過去一世一世都這麼發,故名「本願」。而且這個願是他多生的菩薩行為所依據的,他有這個願才有這種行持,所以願是行的根本,故名本願。這麼看來,本字有本來和根本二種解釋。藥師佛的十二大願,觀世音菩薩的六願和十二願,普賢菩薩的十大願,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釋迦牟尼佛的五百願,以及地藏菩薩的本願,每一個願都有不同。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當中,托缽這件事情上,就持有兩種看法,有的人專找窮苦人家扽缽,因為窮人是過去不肯布施才貧窮,向他們扽缽化緣,讓他們種福田,來生來世就有福;有的人認為富有人家是過去生行布施,今生如果不知道繼續布施,將來他們會失去福報,所以願意每次都向富有人家化緣。這兩種看法各有不同。甚至有的人有錢,只要有需要的他都願意布施,看到窮苦人家,每個月都拿一些錢過去。但是有的人認為,他窮苦卻又不肯打拼,如果我每個月給他錢,反而讓他更加懶惰,不是不肯布施,急要時,大地震、大火災、大水災,在這個最急要時候願意拿錢出來布施。每個人所發的願不同,所做的當然不同。因此雖然藥師佛、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都有大願,可是每個人發的大願各有不同,故名為別願。

  本願的本是根本,初發心所立的根本志願,乃至到以後成佛,能夠完全符合過去所發的願,毫無差異,故名為本願。譬如這部地藏經裡,婆羅門女在覺華定自在王佛面前發了誓願,她說:「願我盡未來劫,應有罪苦眾生,廣設方便,使能度脫。」希望我盡未來劫,不只今生,來生來世,再長的劫數裡都一樣,若有罪苦的眾生,都要廣設方便,使他們都得到度脫。地藏菩薩為光目女時,在清淨蓮華目如來面前發誓願說:「如果我的母親能夠永遠脫離地獄、餓鬼、畜生乃至為婢子女兒的下賤,乃至能夠脫離女人之身,永遠不再受到痛苦的身,願我從今以後對清淨蓮華目如來面前,自今以後百千萬億劫中應有世界所有地獄及三惡道所有罪苦眾生,我都發願救拔,使他們離開地獄、畜生等等惡道。這些罪報的人都成佛之後,我才要成正覺。」這是地藏菩薩的本願。

大方廣十輪經云:「地藏菩薩,以不思議功德成熟眾生,於過去無量恒河沙諸佛所,久發大悲堅固誓願皆悉成熟一切眾生,莊嚴勢力,猶如雷震。於一食頃而能成熟無量億等,那裡他人,具足善根。」猶如雷震,表明名聲很響亮,而且很有威力。在吃一頓飯的時間裡,可以成熟無量億那由他的人具足善根。地藏十輪經亦云:「此善男子,具足成就無量無數不可思議殊勝功德,常勤精進利益安樂一切有情,曾於過去無量無數殑伽沙等佛世尊所,為欲成熟利益安樂諸有情故,發起大悲堅固難壞勇猛精進無盡誓願。由此大悲堅固難壞勇猛精進無盡誓願增上勢力,於一日夜,或一食頃,能度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數諸有情類,皆得解脫種種憂苦。及令一切如法所求意願滿足。」印度的恒河很大,河裡的沙細如麵粉,一粒沙代表一佛的世界。不說整條恒河的沙,只是抓起一把來算計已經難可計量,何況那條恒河貫穿印度許多地方,沙又是那麼細小,所以佛經裡經常以恒河沙來比喻數量之多。地藏菩薩為了成熟利益安樂所有的有情,發起了大悲堅固,我們無法破壞,勇猛精進的無盡誓願。

各位,一般人發了願,稍有事情,這個願就退了。但是地藏菩薩所發起的願非常堅固,甚至沒錢了也願意布施,身體不好,人家沒飯吃他也願意布施,不但如此,他的願力非常不可思議。一個人的願非常重要,而且願一定要堅固。現在地藏菩薩於無數劫以前就發弘誓願,荷擔罪苦的六道眾生道,教他們住持正法。假使現在有一所學校,有一些學生都是問題學生,一位老師發願教化這些學生,這是很難得的。聽說現在的孩子很難教,有一位老師教幼稚園,想不到那麼小的孩子,圍過來,抓住老師的手,這個捏一下,那個捏一下,拿鉛筆刺她,她的手滿布傷痛和瘀血。較大的學生,罵老師,打老師,老師教的他根本不肯聽。如果有一個人發願教化他們行為端正,這個老師非常難得。菩薩發這個心要有大慈大悲難忍能忍,故名地藏菩薩本願,地藏菩薩發這個願。

  我們的心如同大地,大地能成萬物,這個大家都知道。心地能生萬法,大家都不知道。我們一定要用佛法來發明我們的心地,我們的心地今藏有無量清淨功德,以此功德度化自己就能成佛道,以此功德度化別人也能使別人成佛道。地藏菩薩明白這個道理,依這個道理發願:「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先發度人的心,然後才願意成佛,這就是大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