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地藏經講解(九)-2 /慧深法師 講

  「一時」。這二字是敘明時的成就。世間上的人辦理一件事情,必定要揀個時間。娶媳婦就要挑個好日子好時辰才舉行。現在釋迦牟尼佛要宣揚很微妙的道理,當然也要有個時間,大家才知道要從何時開講,講到何時結束。甚至不只從哪一天講起,還要說是早上或下午幾點說,大家依照時間來聽,才可以成就眾生。如果只說某日要講,沒說明幾點開講,大家不容易準時來聽。
  時有實時與假時二種。實時,即戒律中所講的食時、藥時、衣時,何時應該吃:十一點、十二點,何時應該穿什麼衣服,這是實在的時。假時名叫三摩耶,即經中所說的一時、一日乃至一劫的時。因為時間可以說是念念遷流,剎那生滅,已經消滅的時是過去,未到的是未來,現在暫時存在的叫做現在。一時就在過去、現在、未來這個相續之中假立的。譬如我們說一點,一點零一秒、零二秒、零三秒,時間一直遷流。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但是在不可得當中我們還是安了一個時間,好比我們在每個星期日下午兩點到三點講解地藏菩薩本願經,大家一看到星期天到了,下午一點五十五分,就準備聽經。這是時。佛經中說是「師資道合,始終聽說之時」。說的人與要接受的人,說的人願意說,接受的人也正巧有時間來聽,甚至從頭聽到結束,這叫做時。譬如我們從兩點說到三點,大家這段時間不做別的事,專心的聽經。為什麼佛經不說某年某月某日呢?因為世尊說法的處所有許多國土,每個國家的曆法不同。譬如我們在這裡說是中華民國幾年幾月幾日,日本可能說是昭和、大正或其他年號,在印度也有印度的年號,西曆則說是一九某某年,每個地方的曆法說明方式各有不同,所以將「一時」當作佛說法的時候。佛經經論說,說一時指說與聽的時候。
前面說過,時間是剎那剎那相續不斷,說的人說到圓滿,聽的人聽到究竟,這是一時。好比我們說在某年某月某日到某講堂聽某法師講經,就是指講經與聽經的時候。講的一個字一剎那間,他能夠如實的做,如實的說,將一切法門行持又說出來,聽的人因為耳根清淨,聽一個字的剎那間,其他的一切法都能夠沒有障礙,都能夠領受,是為一時。或說的人與聽的人合在一起,名為一時。所以時就是假立的,不是行蘊所包含的時。因為每個地方日夜不同,譬如台灣白天,美國是夜晚,要說是晚上幾點,或白天幾天,沒有個定時,全世界的時間不同,日本與台灣就相差一個小時,我們十一點,他們已經十二點了。我們在這裡的下午幾點,其實是美國天將亮幾點,所以總說是一時。佛當時說法相信是有一定的時間性,現在不說年月日,只說一時,結集法藏時,結集的人非常費苦心,不知道該用印度的曆法或中國的曆法或其他國家的曆法,所以只說個「一時」。因為佛說的經法很多,甚至有在天上說的,有在人間說的,有在龍宮說的,而且人間與天上的時間又不相同。人間五十年,才等於四天王天的一日一夜。人間一百年,等於忉利天一日一夜。前面說過,每個地方的曆法不同。如果照現在的時曆計算,中國的時間比印度早了三個半小時。地方不同,無法統一,因此說「一時」。
一時也可以說是每個人善根成就時,我們的善根成就,人家招呼我們去聽經,我們願意去聽。如果善根不成就,人家招呼我們聽經,我們不肯。以我個人來說,其實在我們還沒出家之前,我的外婆學佛很久,住在嘉義雖然不像台北有很多法師講經,在當時嘉義的人很有善根,廣欽老和尚與慈航老和尚都曾被邀到嘉義講法,可是當時我的外婆怎麼招呼,我都認為那是迷信,只是隨人拜拜而已,我不知道佛法有很好的道理,怎麼招呼我都不肯去聽經。等到我高中畢業之後,正好煮雲老法師到嘉義講地藏經,外婆招呼我就去聽。可是起初我還是沒去聽,等到法會將要結束我才聽,才知道原來地藏經有這麼好的道理,我開始願意接受。所以說起來很奧妙,我開始聽講法是從地藏菩薩本願經聽起,從那時起有些許善根成熟,了解道理的好,這可以說是我的「一時」:某某人來講的時候。現在的地藏菩薩本願經,釋迦牟尼佛來世間度化眾生的機緣已經要圓滿了,將入涅槃之前在忉利天宮故意講解地藏菩薩本願經,其實是為他的母親說法。當時當然有很多聽眾,因為感受到佛所說的道理,了解了,佛看在座眾生的機宜,適應他們的根機來教化,應機說法。譬如我們對於一個小孩子說得很深的道理,小孩子聽不懂。對於一個程度很深的人說淺顯的義理,他聽得索然無味。佛能夠觀機投教,看在座者的根機來說。說的人說得圓滿,聽的人也聽到最後,名為一時。我們在這裡說的一時,為什麼不說是某年某月某日,原因在這裡。這是時間的成就,我們要來聽講,如果沒有時間安排,怎麼能夠聽講呢?
  其次是說法主成就。這裡說的佛是釋迦牟尼佛。佛是覺者,眾生沉迷在苦海裡,流浪生死,在六道中好像睡不醒,在這裡一直輪迴,在欲界、色界、無色界裡,我們都很貪著。有的人明明在娑婆世界很痛苦,卻還說下輩子要與某人為夫妻,或下輩子要為母子,或下輩子要成為兄弟,甚至有的朋友很要好,好得比兄弟還好,說:「我們今生不是親兄弟,下輩子一定要出生為親兄弟。」我們在這裡有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熾監等種種痛苦,我們尚且不想出離,還是在這裡貪戀不捨,不覺醒,不相出離。但是釋迦牟尼佛知道欲界、色界、無色界,好像在空中的花,空中的花怎麼是真的?頭暈的人,蹲著一下子站起來,「滿天是金條,要抓沒半條」,看到滿天都是金條,真的嗎?不真。佛知道三界好像是空中的花,根本不存在,六道如同水中月,空花水月道場,因為我們將水中的月當作有個月,拿器皿撈它,撈不起來,因為是虛無的。所以我們這個身體如同幻化,像是泡沫,小孩子吹的泡泡,拿不到它。我們不能了解六道的虛假,佛則要除掉我們這些無明,消去我們的貪著,斷我們的煩惱障,他知道我們所受的不是真實的,能證一切智和一切種智。所以佛是己經得到覺悟,又能夠使一切眾生都得到覺悟。自己覺悟與度化別人,功行都做得圓滿,所以叫做佛。
  佛與菩薩、聲聞、緣覺有何分別?大家常問佛較大或菩薩較大或是聲聞、緣覺較大?其實不是指地位勢力的大小,譬如一個人不分地位大小,但是以國文、英文或數學來說,他能夠了解到考試都得一百分,沒有缺點,事事都了解得清楚。有的人比別人好,可是還未達圓滿,只是九十八分或九十九分,這是菩薩地位。一般人有時考六十分,有時候考五十分。所了解的都圓滿又究竟,才能稱為佛。聲聞與緣覺,雖然自己能夠了解,可是他們只求了解義理,自己不落入生死不有煩惱就滿足,自己覺悟就滿足了,他並不進一步希望使所有眾生都覺悟。只有自覺,沒有讓別人覺悟的心,所以不能稱為佛。菩薩是自己覺悟之後,雖然能夠想到眾生,要使眾生都得到覺悟,可是處於進行中,還未達成十分圓滿,所以稱為菩薩,不能稱為佛。只有佛自覺和覺他、覺悟都很圓滿,到達極高的地位,才能說是佛。
  前面將講經六種成就當中的信成就、聞成就和時成就講釋完,現在說主成就、處成就和眾成就。
  佛是說法主,不只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和過去一切諸佛,乃至未來能夠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都稱為佛。佛對於世間與出世間的一切道理,甚至這件事情有漏、無漏、常、無常、污染、清淨、痛苦、快樂都了解非常清楚,不但自己了解,又將所了解的讓世間一切的眾生也都了解,得到覺悟,所以我們又將佛稱為智者。因為佛有智慧,他沒有種種煩惱障礙,對所有一切都知道,不若眾生許多事情不了解,會造作許多錯誤的事,甚至有種種痛苦。所以佛不但自己正遍知、明行足,又能夠將所覺悟的使所有一切眾生都得到開解。佛經說「三界猶如火宅」,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如同火宅,但是眾生在火宅當中還沉迷不悟,佛是一個已經醒悟的人,看到眾生還處在火宅裡,他以種種辦法叫醒眾生,使大家不再沉淪於生死當中。最近台灣有很多火災發生,住在家裡的人半夜火起不知覺,等到火燒得猛烈,想要逃竄已經無處可走了,活活的被燒死在屋子裡。眾生就如同處在半夜發生火警的地方還睡著的人,佛就以種種方法叫醒我們。譬如我們造殺業,受著殺業果報,他要我們別再造殺業。我們造偷盜,業受著貧窮苦楚的痛苦,佛教導著說:「一個人貪得無厭,永遠都是窮苦的人。」種種眾生的煩惱各不相同,佛能說種種法來度化眾生。我們要知道,所有的一切佛都是已經覺悟的。有人誦藥師經,有人誦彌陀經,知道佛不只是釋迦牟尼佛,還有其他的諸佛,春節時候還要拜三千佛,有過去的佛,有現在的佛,也有未來的佛,要知道每一位佛都已經覺悟了,所以說佛佛相同。他們完全相同,如同每一所學校裡都有老師教導國文或經文,但是我們比較應該來教導的老師是誰才對,在忉利天宮為我們講地藏菩薩本願經的這位佛,就是指娑婆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他是這部經的說法主。釋迦牟尼佛本來老早已經成佛,為了勸化這個世間的人,特別再投胎為人,在中印度迦毘羅國出世。他是出生在王宮裡,父親淨飯王,母親摩耶夫人,於中國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年四月初八,從摩耶夫人的右腋下生出來,是釋迦太子。等到他長大了,看到世間上的人受種種苦惱,看破一切,不願意為太子,發心出家修行,十九歲到三十歲當中,經歷十二年的苦修才成就佛道,當然他成就佛道之後,到各地弘揚佛法,勸化世間的一切眾生,或在人間,或到天上,或入龍宮說法,七十九歲入涅槃。在將入涅槃之前,為了報生母的恩惠,特別到忉利天宮為生母說法。在忉利天,這是佛說法的處所。佛要說法一定有個處所,有時在天上說法,有時候在人間說法,他在人間說法較多,在天上說法較少。佛曾經有兩次到忉利天說法,第一次是佛初成道時講華嚴經,到忉利天宮說十道品。第二次到了將入涅槃,與弟子一同到天宮居住三個月,為母親說法,也就是說這部地藏菩薩本願經。他在天宮特別將六道的眾生交代地藏菩薩說,在彌勒菩薩出世以前,教化眾生的責任,都交代給地藏菩薩。在忉利天宮說這部經,處所的因緣成就。
  何謂「在」?簡單說是在某處所。佛示跡在人間,他的所有行動,無論行住坐臥四種威儀都叫做在。譬如我們在走、坐著或住在某處,或他在房間睡著,都叫做在。智度論說在有四種,第一天在,指六欲天人。六欲天人所感受到的果報,是由他們在過去因地之中修持布施持戒十善心三事而生到天上,因為天人的心是純善的,所以六欲天的人以善心為在。第二梵在,梵是清淨,指色界、無色界的天人。色界、無色界天人的果報,是他們過去未為天人時修行慈悲喜捨等等清淨梵行,所以感報到天上。色界天常修四禪八定,沒有欲界的汙染;無色界常修四空處定,已經捨棄有形有色的身體。這些梵天的人都依清淨的地方居住,心無雜染,因此名為梵在。第三聖在,指三乘聖人。因為三乘的人所修的都是出世間的無漏聖法,如聲聞緣覺已經斷除了界內的見惑思惑,菩薩已經斷除了界外的塵沙惑,這些聖者斷除了煩惱,已經超越了欲界、色界、無色界,不再到世間,常在空、無相、無作三聖三昧中住,住在這種境界,故名聖在。第四佛在,佛於首楞嚴等等諸佛的三昧已經證得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的佛法,所以他有一切智等等智慧,乃至有八萬四千法門能度化所有的眾生,做種種的佛功德,所以於本無所住之中,隨種種因緣度化眾生。譬如我們在普門品說,應該以佛身度化他就現佛身,應該以女人身度化他就現女人身。佛也隨眾生緣,隨眾生的根機,來現諸相度化眾生。所以有時候我們看到一個阿婆或阿公,其實是佛現這些身來度化眾生。因為佛的法身遍滿一切處,無所不在,所以可以隨一切處應物現相,直到要度化摩耶夫人時,他就現身到忉利天。忉利天是帝釋天所居住的宮殿。前面也解釋過,現在再為沒聽過的人介紹忉利天。
  我們頭頂上的第一層是四天王天,在須彌山的半山腰。第二層是忉利天,在須彌山的山頂,通俗都稱它為三十三天。忉利天的天主名叫釋提桓因,有時候稱休為帝釋天。他還沒成為忉利天的天主之前,本來是個平凡的女人。當時有個迦葉佛已經涅槃,她就發起願心建塔供養迦葉佛,其他還有三十二個女人一同發心,大家幫忙她建成塔。如同現在有人要建道場,某人發心,招呼別人共同幫忙完成道場。這三十三個人建好了一座塔,供養迦葉佛。有此善根,發起的人成為忉利天王,在忉利天的四周每個方向各有八天,共三十二天,每天各有一宮殿,加上中央忉利天主居住的宮殿,成為三十三天。由這裡可知,建塔或建寺的功德極大,她們因而得到這種果報。中央的天宮是帝釋天所居住的地方。在中間的善見城,四周有四萬十千由旬,每一由旬是四十里,都是黃金造成,城的四面都是千門樓,城的中間又有一重金城,有五百城門,門都以種種寶貝莊嚴。寶貝如佛經說的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等等,種種的寶都有,裝飾得很漂亮,說也說不盡。金城的中間又有寶樓重閣,長五百由旬,寬二百五十由旬,重閣最上面的中間又有一個圓室,寬三十由旬,周圍九十由旬,高四十由旬,這是帝釋天居住的地方。重閣也是以琉璃眾寶所成。釋迦牟尼佛就在這裡昇座,為母親說法。俱舍論也形容在忉利天有一個善法堂,大家有事情討論如法或不如法,都在善法堂裡討論。佛是能在的人,忉利天是他所在的處所。佛無論到任何地方,都說一些妙法,當然是要使一切眾生得到開解。現在佛在忉利天,當然也是為了度化眾生。佛為了要度化眾生,既然會到各地說法,佛母摩耶夫人在生出佛七天之後已經離開人世間到忉利天為天人,現在佛為了報母恩,在他將要入涅槃時,想到生母的恩惠還未報答,所以發起一片孝心,特別飛到忉利天上,專程為母親說法。當然是為報母親生身的大恩。他將這部談孝的地藏菩薩本願經,不但在那裡說,還將它流傳下來。談到孝義的問題,是人人應盡的天職。佛在忉利天為母說法,就是眾成就,也是行孝的表現。經中都以孝為根本,我們就從每一句佛說的話中,可以看出他在提倡孝心。現在一般人說出家人入空門,說出家人不理會俗事,不敬重父母,不但不孝,也是佛的逆子。自過去直到現在,佛菩薩以及祖師,每人都孝敬父母,不孝敬父母的,當然應該不是真正的佛子。
  這部地藏菩薩本願經著重子女盡孝道,若非父母結合生我們下來,我們怎麼能存在呢?所以今生最親的就是生我們、養我們的父母,我們的父母一生撫養的恩德,長大之後應該報答應該孝順,做為子女的責任。報恩經說到為人子女者,左肩擔父,右肩擔母,經微塵劫,也不能報答父母養育我們恩惠的萬分之一。微塵劫,將一粒灰塵當作一劫。不說如恒河沙那麼多,抓一把的塵土,就無法計算其數量了,經過微塵劫挑父母,都無法報答他們的恩,何況一生呢?假使有人對父母不孝,這個人失去做人的人格,與禽獸無異。最近常在報紙或電視上頭看到,兒子長大不但不想孝順父母,奉養父母,甚至向父母拿不到錢,就拿刀子殺害父母。大概兩三年前,一個尚未成年的孩子,要錢到外頭亂花,父母不肯給錢,就招呼朋友將父母都殺死。甚至有的人已經三四十歲了,不找工作,只知道向父母伸手要錢,父母不肯,也拿刀子將父母殺了幾十刀,被警察抓到了,鄰居都很憤慨,痛打他一頓。那種人雖然看起來是人,卻與禽獸無異,甚至比禽獸還不如。人與禽獸的差別就在人懂得道理,知道兒女應該孝順父母,兄弟姊妹互相慈愛,對人要盡忠守信。禽獸當然不懂這個道理。而且孝養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假使我們捨棄應該做的不做,也與禽獸相同。各位,我常看到父母們,兒女出生以來身體不是很健康,他們很煩惱,多病不健康,想盡辦法買東西讓孩子吃得營養,希望養得長大成人。孩子讀書了,他們又非常費心。你現在養育小兒女,用這種心養育著,難道你的父母以前養育你不用這種心嗎?或許過去經濟較差,教育受的少些,他們寧願自己不吃,穿較差的衣服,也要將兒女教養成功。可是現在往往有些兒女們,自己有了成就,瞧不起父母,對父母說話大吼大叫,甚至過去我們生病時,父母不分日夜的保護照顧,現在父母身體稍有不適,我們照顧幾天就厭煩了,將他送到養老院,請人照顧,自己根本不肯照顧父母,這種情形太多。子夏說:「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對待父母一定要盡能力孝順父母。我曾經看到一些人,父母愛做的事情,他沒空閒陪伴,就請親戚朋友陪父母做他們愛做的事情,讓父母覺得快樂。甚至我曾經看到一個出家人,他的師長在世時就很恭敬很有心,等到師長去世,他知道師長愛看晚報,所以每次晚報送來了,他就點個香,將晚報拿到桌上,還將師長的老花眼鏡拿來,還倒杯茶,說:「師父,報紙來了,請您看報紙。」這是法身的父母,他還是這麼恭敬,讓我非常受感動。
佛在忉利天為母親說法,也就是地藏經發起很特別的原因,佛要表現做人的孝義。但是談到孝義,他先將地藏菩薩介紹給我們認識,因為地藏菩薩在過去為婆羅門女和光目女時,對母親所盡的孝,感動了諸佛,甚至感動了鬼神,因為他這種孝超過世間一切的孝。世間的孝只要在生時給好的食物,給好的衣服,給好的住處,去世以後祭拜與奉事,就說是很孝順。如我剛才說的,師長去世了,他還拿晚報給師長看,不是只做一天兩天,師父去世還很久了,他還是這麼做著,如同師長還在世。這我們已經說是盡了孝道。地藏菩薩為婆羅女與光目女時,不但母親在世時他能盡孝,而且母親去世之後,又能以孝心感動諸佛,超度母親離開地獄,離苦得樂,這可以說是自古以來很偉大的孝德,現在釋迦牟尼佛為了報答摩耶夫人生他的恩德,藉著這個機會要使大家了解孝道,所以特別將地藏菩薩感動天地的孝行說給我們知道,他極力讚揚地藏菩薩,也是為了勉勵未來的眾生,每個兒女們都能對父母盡孝,這是釋迦牟尼佛故意在入涅槃之前到天宮說這部地藏經的本意。
  在天宮講地藏菩薩本願經,最主要是說給母親聽,但是也有很多人一同到忉利天宮聽經,這是聽眾的成就。佛經說佛有三身:法身、報身、應化身。法身是清淨本具,每個人都有這個清淨的法身。但是我們這個清淨的法身,眾生都是受到汙染,好像金沙裡頭雖然有純金,卻雜著很多沒用的沙土,一定要盡量將沙土篩除,將我們不好的習氣,將我們不對的言語行為修改過來,要用種種工夫來修,所以報身是我們的功德修得圓滿才有這個果報身。有了果報身之後,佛不但自利還要利他,就以應化身處處應化。什麼是應化身呢?千江有水千江月,其實天上的月只有一個,可是我們端一盆水,或拿一杯水,或到一條溪邊看溪水,都可以看到各有一個月。其實我們要知道天上只有一個月而已,為什麼無論我們走到何處,只要有水,不論水多少,都能將月照到水中?佛如同月照水一般,只要我們願意低下頭看,都能夠在水裡看到一個月,只要我們願意接受,佛就以他的化身度我們,這是應化身。我們要知道,今生當中佛會到娑婆世界出生,他並不像我們凡夫來這裡受果報,前面說過,佛早就成佛,為了到娑婆世界教化眾生,所以特別投胎為人。他這一次投胎時,早就將清淨的法身具有了,他用十二年時間苦修,這是在世間示現給我們看的,其實他早就已經會了,他示現十二年的苦修,所以有了報身,才來應化人間。
我們知道要應化人間的身體並非由無忽然出現,如果由無忽然出現就不需要父母,但是他示現在人間,在娑婆世界出現,他也如我們人一樣,當然有生身的父母。不但釋迦牟尼佛有生身的父母,阿彌陀佛也有父母。經中說阿彌陀佛還沒成佛時,他的父親月上轉輪聖王,其母后殊勝妙顏。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的父親是淨飯王,母親是摩耶夫人。佛在人間成道,在人間說法,將所有他應該度的眾生度盡了,將入涅槃,可是摩耶夫人還沒聽法,所以佛特別昇到忉利天為母親說法。觀佛三昧海經說到,佛到天宮時,帝釋天(釋提桓因)向摩耶夫人說:「如來大雄,為報恩故,來至此處。」佛是一個能救度眾生很有力量的人,所以稱呼為大雄。為了報答母親的恩惠,所以特別到忉利天宮。佛母聽了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悟道了,最後證得須陀洹果。當然報答母恩是盡孝順之道,他做個好模範讓我們看,讓末法的眾生,人人都孝順生身的父母。梵網經說:「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是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學佛修行的人不但要孝順生身的父母,甚至我們的法身是老師、出家師父教的,所以也要孝順師僧三寶。孝是佛所說至高至高的法,孝也是一種戒,佛制止每個人不能不孝父母。所以釋迦牟尼佛為摩耶夫人說法,最主要是宣揚孝道。儒家也說「百善孝為先」,所有的一切善最重要的是孝,假使對父母不孝,怎麼可能做什麼善事呢?所以佛經說孝是至道之法。古大德又說「在家無孝子,出家無高僧」,一個人在家時期對父母不孝,出家之後怎麼可能慈愛所有眾生,對一切眾生很好呢?這個人在家不孝,他出家也不能成為有德的高僧,可見孝非常重要。又說「稽首三界主,大孝釋迦尊,累劫報親恩,積因成正覺。」現在很虔誠恭敬欲界、色界、無色界的至高無上的佛,這位佛是誰呢?他是大孝釋迦尊,我們稽首恭敬大孝的釋迦牟尼佛,他不但在這一世報答父母的恩,已經累劫以來,生生世世都報答親恩,他累積了許多在因地孝親的行為,所以現在成就正覺。
看到了這首偈頌,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能夠成就佛道的正因,因為他非常孝順。因為他累積了許多孝心的德行,所以能夠成就正覺。釋迦牟尼佛為母親說法,去那裡參加法會的弟子,大家都聽到了,這些人都可以增長孝順的善根,所以是眾成就。佛來講經,若無人聽聞,這個講經的法會也不能成就,講經要有人聽。說到講經能夠有很多人聽,這也是多生累劫與眾生結善緣。
  我曾在初出家時聽說有人很會講經,但是結不了善緣,人家都不願意來聽。甚至現在也有很多有好內才的人,他說法竟然聽眾很少,這是他無法出廣長舌相,不能觀機投教,大家不願意聽,要說給誰聽呢?因此眾成就才能夠講一部經。
  其實在佛門當中除了釋迦牟尼佛的孝行,乃至地藏菩薩的孝行以外,從古至今有許多大德也都有孝親的行為,很讓人感動。以後有機會我會介紹給大家了解。因為佛乃至地藏菩薩都因為有孝才得到成就,由此可知出家人也應該恭敬父母師長,這才是每個學佛的最根本的道理。
  我在這裡將前面「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忉利天,為母說法」做個簡單的總結:如以下所要說的話,是我阿難親自聽到佛說的。佛是在某個時間,於忉利天,專程為母親說這部地藏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