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地藏經講解(十一)-2 /慧深法師 講

  大智慧光明雲。它從佛的大智慧光裡發出來,故名大智慧光明雲。當知,本來我們所有一切眾生的智慧和佛應該相同,但是因為眾生受到前面說的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種種煩惱遮蔽住,如同昏迷不醒,我們的智慧無法顯現。佛修證得一切的智慧,知道我們的心乃至所有一切的心法都是無常、苦、空、無我,他自已經證得解脫的妙道,所以來到這娑婆世界,用種種的妙法來放出大智慧光,使眾生接受這智慧以後,心地開朗,自然開發出與佛相同的智慧,當然主要是救度眾生出離一切苦惱。佛所證得的智慧可以說是清淨沒有缺點。一般人說的聰明未必很好,書讀得好的人,很聰明,但是所讀的書是用來設計害人,像電腦駭客的頭腦都很好,才有本事入侵人家的電腦,讓全世界的電腦在當天都不能操作,因而損失許多金錢。甚至有人知道某種藥可以使吃的人昏迷,就拿它來做壞事,例如將它加入飲料當中,迷昏女孩子,欺負她。這些人的頭腦不差,但是將聰明用到不好的方面去,這種聰明是有缺點的。佛的智慧沒有缺點,不是世人擁有的聰明。世智辯聰是學佛的八難之一,有的人不肯好好學佛,他說:「你相信嗎?現在太空船登陸月球,月球上沒有月光菩薩也沒有其他生命。」舉了很多歪理,說明他不相信佛法的理由,當然對佛法沒有清楚認識的人無法駁倒他。這種人似乎以為自己比佛菩薩還有智慧,什麼都知道,甚至懂得很多很多,但這種人絕對不能脫離痛苦,如果依照他們說的法實行,只有永遠沉淪於苦海中,無法出離。如果不想超出世間,姑且不論,若想要超出世間,一定要離開世智辯聰,因為世智辯聰就是自以為見解正確。不要有世智辯聰,應該依照佛的教訓,修行出世的清淨妙智。這種妙智本來每個人都有,無人不具,只因為長久以來被塵垢遮蓋,不知道我們自己也有,所以佛特別放出這種大智慧光明雲,照耀得清楚,使每個眾生都能夠迴光返照,了解本來就有的妙智,不必向外馳求,只要向本性開發就可以。
  佛經有一則故事。有個小孩子要遠離,離開家庭很遠很久。父母認為孩子出門在外,如果沒錢將會困難重重。沒錢,在家裡還多少有東西可以吃,在外,那就叫天天不靈,叫地地不應了。但是他又怕兒子知道有錢,就胡亂花掉。於是為孩子準備幾件出外穿的衣服,將一顆價值連城的夜明珠縫在衣角裡。孩子出門,沒有能力謀生,錢花光了,開始四處乞討。有一天遇到親戚,知道他的父母縫了一顆價值連城的夜明珠在衣服裡,所以向他說:「你何必乞討呢?其實你自己非常富有。父母在你的衣服裡放了一顆夜明珠,靠著它,你就享用不盡了。」這時候他才知道自己身上有至寶。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凡夫不減少,聖人也不比凡夫多。我們有水,別人也有水,我們的水本來就很清淨,只是拿來洗手洗衣服,髒了,不能飲用,如果將污穢澄清,我們的水又是清淨無染,和別人的水一樣了。我小時候常想,我們一天到晚喝水,一旦水被喝完了怎麼辦?水在大自然界會循環,雨水或許有污穢,但是經歷大地的過濾、樹根、岩層,穢物被濾得清淨了,所以泉水很乾淨。這是大自然的循環。我們有了水不知道保持清淨,拿它來洗手腳洗髒東西,就不再能飲用。大地震後,大家知道災區的水受到污染,就送進大量的礦泉水,有些災民不知愛惜,拿礦泉水來洗手腳,讓省吃儉用送進礦泉水救災的人瞧得心疼。我們的本性也有很清淨的妙智,因為眾生胡亂污染它,要設法將污穢澄清,使它還原清淨才能飲用。愛河、淡水河的水以科學方法澄清,有些水可以直接拿來飲用。眾生將不好的習氣:貪、瞋、癡、慢、疑、殺生、偷盜、邪淫等等改變過來,我們也有清淨的妙智,本來所具有的就顯現出來了。
  智慧可以分成兩種。一是梵語般若,名慧,六度中的第六者。印度話說遮那,是智,屬於第十度。這裡說的慧屬於第十度的智,決斷,沒有不明白,對法了解,我們當然很歡喜,真真實實證入佛的智慧,清楚沒有障礙,這與後面說的大般若光明雲有所不同。智,有自己受用法樂的智慧,和成熟有情的智慧二者。例如自己原本不會烹調,每餐都是胡亂煮來吃,一旦學會了烹調技術,能煮出一道又一道的美食,自己受用,非常喜樂,這是自己受用法樂。成熟有情是將會煮的美食,不但自己享用,還煮給別人吃,還教會大家煮。佛於人有生老病死種種痛苦當中,了解之後,找出脫離的方法。不是得到不生死就歡喜,還將這些方法教導大家,說:「你們體會到生老病死等非常痛苦,希望得到不生不滅,我有方法大家遵循著就可以如願。」學習他的方法,我們也都得到不生不滅。老師懂的知識,如果不懂得教學,學生聽不懂他的教授內容;如果他用對了教學的方法,學生都能接受。有些學生被這個老師怎麼教都不懂,換個老師,用簡單的方法教導,學生立即理解了。這是大智慧光明雲。
  大般若光明雲。般若是慧,與前面的智慧聽起來似乎相同,實在有些差別,只是道理上完全相同。般若是學佛最要緊的智慧,有般若可以破除一切妄念,甚至我們很多癡迷都破除。佛放出這種大光明雲,要眾生接受這種光明雲,可以得到般若智。般若有五種差別:
  一、實相般若。眾生本具,能夠遠離一切虛妄的染污相,所證得的實性。例如水有水的真實性,金有金的真實性,純金二十四K,十八K則是加入銅或其他金屬,金的真實性是二十四K。糖的真實性是甜的,若含有鹹味,一定不是純糖。
  二、觀照般若。觀照實相的智。某人做事情很好,我們一定要詳細觀照他的做法。有一個美國人到台灣學習麵食,他們吃的麵食大概都是麵包餅乾,很少有麵條和水餃,他發現水餃很好吃,發心學習。人家教他切菜做餡和製作水餃皮,趕皮、包水餃的方法,所有的製作過程、方法都學會了,煮水餃時他因為勞累就到旁邊休息,他以為煮水餃很簡單。回到美國,他很高興自己會做水餃,邀請很多朋友到家裡準備吃水餃餐。忙了一整天,做出很多水餃。將水餃放進鍋子裡用水煮,結果煮成一鍋子的麵糊。他想,每個步驟都做得好,怎麼是這個下場呢?再去請教朋友,逐步又做了一遍,每道手續都做得很好。只是煮水餃的時刻弄錯了,他將水餃放在冷水中煮熟,水餃直接進了冷水,等到煮開當然成糊。應該等水煮開了放進水餃才正確。可見這個人沒能好好的全程觀照,所做出來的事情沒能做好,觀照般若就是這麼重要。很多人只差一個小小的動作沒做好,就失敗了。像我在講經,有人不能每星期日聽講,希望能夠有一套錄音帶帶出國外聽,我想我講的經不登記智慧財產權,就製作CD片送給他,來買一部機器,做了很多片子,但是要多製作幾套送人,怎麼做都不成功。找來專家,他說錄製完成以後,有一個動作要做,表示所錄製的內容不再更改了,機器才會將內容正式的燒錄下來。我所有動作都做好,只是沒完成最後這個小動作,白費了我好多時間。
  三、方便般若。分別諸法的權巧妙慧,因為一切眾生的根器不同,菩薩為了化度這些眾生,需要想出種種權巧妙法,才能化導所有眾生。我有一個侄兒,小時候母親餵他吃飯,一口飯要追著他跑遍幾條街道,還不肯吞下去。後來乳齒掉了,再長出恆齒,還沒長好,恆齒已經有些蛀了,大家非常苦惱。有一天他媽媽說:「快,我們要出去玩,我幫你準備了一個便當。」小孩子看到便當,很快的吃完飯,準備出門。從此他媽媽知道該怎麼辦了,她將飯煮好,菜炒好,放到便當盒裡,小侄兒很高興的吃飯。其實飯菜都一樣的。現在侄兒長大了,我們都會笑他:「真奇怪,同樣那些飯菜,只要放到便當盒你就很愛吃,裝在碗裡你就不吃。」將飯做成小白兔、偶像的形狀,把菜裝成頭髮,小孩子認為有洋娃娃,吃得很高興,這也是一種權巧方便。有般若智才能化度眾生。
  四、境界般若。真智所緣一切差別的境界。知道境界不同,有些人不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說他將來要度眾生,只發願到東方藥師佛的琉璃世界,以後再來化度所有病苦的眾生,所以往生時,大家助念為他念阿彌陀佛,他不願意,要大家幫他念「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境界的差別我們也要了解。我這麼說不能完全講解境界般若。
  五、眷屬般若。和慧性隨行的一切所有眷屬,每個人都有圓常的慧性,都是福智雙修,空有齊照,能夠斷除一切煩惱寂照,能夠契證萬福圓融的真理,所以當知所有一切能夠圓成,使眾生離苦得樂的,我們所做的都屬於眷屬般若。
  般若於一切波羅蜜多當中,是最殊勝無能勝者。現在所放的光明,是從佛的萬德圓融的慧性當中發出來的,能夠照破眾生一切所有的不好的習性,不好的障礙,使眾生於黑暗當中找到光明的大道,都能體悟真空妙理,證悟圓常的真實性,名為大般若光明雲。
 般若是印度話翻譯過來的,譯成智慧。上面說到五種般若,約略說過。為了讓大家更加明白,現在再將五種般若解釋一遍。
  一、實相般若。實相是真真實實,它是般若的體。一個人若有智慧,對某種東西能夠認識得清楚,知道現在於娑婆世界所看到一切諸法都不真實,本來都是空的,有此智慧就能夠離開一切虛假的相。例如:我們看到人家在胸前別了金花,這個花是假相,師傅拿金子打造出來的;金手鐲也是假相,金戒指也是假相,金項鍊也是假相,它們真實的體是黃金,同是一錢黃金,打造成項鍊看起來很長很多,打造成一朵金花,看起很厚實,其實它們是一錢的黃金打造成的,因為有了假相,眾生就於假相上起分別,以為什麼比較好。以前小時候家裡需要我負責煮飯,一早起來就去買豆腐,賣豆腐的人切豆腐很精準,每塊豆腐差不了多少,誤差很有限,但是在我們來看卻妄起分別。超商賣的食物也都標示內容物份量,多或少只是少量而已。買切仔麵,我們看別人的好像較尖,別人則看我們的一碗比較飽實,其實份量差不多。我們都在假相上打轉。譬如麵粉是它的實體,麵粉做成水餃、包子、薄餅,都不是真實性,而是用實體的麵粉,以種種不同的方法製成的。了解這一點,這是實相般若。
  二、觀照般若。觀照,有了智慧,以智慧去觀看一切,知道所有一切法沒有實相,實在都是空寂,我們就能夠知道這個體可以有什麼作用。廚師們出去吃別人的菜餚,靜靜的吃著,他知道那是糯米加入什麼作料會有不同的滋味。糯米是實體,作法和作料只是使它變化而已。不懂得觀照的人,吃再多次也不知道那是怎麼做出來,因為沒有智慧。有觀照的人知道這個實相,實實在在的體之外沒有實相,體性加以變化,糯米可以做成粽子、米糕、甜粿,這些相都是由真實體:米而起的,因為觀照而知道所有一切法沒有真實的相,相是空寂的。甜粿做成小小的,或做成大大的一塊,乃至獻供拜完以後切成小片,中間夾著紅豆,拿去煎炸,每一種形相都不同,這是本體就有的種種作用。本體是糯米,能做成米糕粥、粿、粽子等等,所以觀照之後知道怎麼做就能出現什麼相,甚至可以開發新的作法。美國有位吳居士愛吃美食,經常帶太太到外面吃,回來以後,太太就有本事做出和餐廳一樣的美食,甚至味道、火候都勝過餐廳,因為她有觀照的智慧。
  三、文字般若。依文字解釋方法或道理,方法與道理是智慧,般若是所解釋的法,有文字能解釋道理,所以文字的本性也是空寂的,這是文字般若。現在印刷術發達,以前要了解收錄什麼,需要動手抄寫,所以以前的經書要抄寫,食譜也要抄寫,現在只要去買一本食譜,上頭註明材料各要多少份量,料理的程序和時間火候都寫得明白,文字用來說明這種種方法。佛經裡說的道理,佛在兩千五百餘年前講的,到了現在,他不是親自向我們說法,我們依傳下來的經本來學習佛法,經本是文字般若。食物有食譜,醫藥有藥典,甚至買種種東西,怎麼應用,都以文字解釋,依文字而能了解。我對青草很有興趣,因為外出到野外常看見青草,我買了藥草百典,知道牛筋草有什麼作用,薄荷有什麼作用,某種體質的人不能吃某些東西,因為會發生副作用,這就是文字般若。
  四、境界般若。境界,所有一切法的境界。所有的境界也沒有自性,有智慧的人可以將它顯發出來。台灣有很多寺院,寺院就是境界,某寺的大殿有多大,佛龕有多麼好,其實它們都只是以水泥、大理石鋼筋乃至木材製成,雖然材料相同,但是每座寺院的風格呈現都不相同。以它來建造土地公廟,在農田旁邊,小小的一間而已;也有人將廟建得大些。每個設計師的智慧不同,看法不同,所營造出來的境界當然不同。為什麼有境界般若?以根本智和後得智照了一切諸法境界,能知道這本來是空,從境界得到種種名,例如說這是寺院,這是皇宮,這是普通民房,日本式或西洋式的,設計師有了根本智以後,能夠生起作用,造作種種東西。正確的解釋是,菩薩證得本來所有的智慧之後,以他所證得的智,起化度一切眾生的作用。一個人假使沒有能力,就學不會煮菜,學會煮菜才能教別人煮菜。台灣人平時不用日語或英語,若有需要就學好日語、英語,然後就有辦法以學習得來的能力教導別人,這是境界般若。你到美國那個境界,你就要說英語;你到日本,當然要說日語;到法國要說法國語;到義大利要說義大利語;到西班牙要說西班牙語。某種境界裡,你沒有智慧,交談起來往往是雞同鴨講|聽不懂。有境界般若,到任何地方都能了解事情的原意,例如聽得懂當地人說的話語。我對語言有一些興趣,聽人家說國語,聽得出他是廣東人,我就以廣東話和他交談,他很訝異我能說廣東話,其實我經常和廣東人交談,遇到日本人,我也能說幾句應酬的話。如果我們沒有根本智,沒有這種智慧,怎麼能接受這些?每個人都有根本智,因為有根本智,了解種種事情之後,還可以教化別人。我之前常想:一個人能說台語和國語就很好了,又不會出國去。直到我有機會出國,才知道應該學好英語。如果沒有智慧怎麼能學會呢?我們都有這個智慧,認真學習都能學會。學會了之後,跟別人交談順暢,還可以為旁人翻譯。這是境界般若。
  五、眷屬般若。使我們啟發智慧的如同附屬的條件,全包含在內。眷屬:煖、頂、忍、世第一、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都是智慧的眷屬,因為這些法都是觀照智慧本性所要有的條件,故名眷屬般若。例如要請某人到家作客,他說他也要帶著妻子兒女才行,這是條件。煖|熱氣。有人在野外沒有火,將木棒削尖,在大木頭上一直鑽,還沒有火花,但是鑽得熱了。沒參加童軍活動鑽木取火的人不知道,現在有打火機更加不會鑽木取火了。煖,加行位的人還沒得到智慧的火將煩惱燒掉,已經有煖氣了,再鑽下去,自然會有火燒起來,將煩惱燒去。頂|觀照的觀行越來越清楚,好比登山,在山腳下不能看清楚周圍環境,爬到山頂上,四周的境界都能看得清楚了,這是到頂的位。忍|忍苦,於苦集滅道諸法都能了解,這是苦,會受苦是由於我們集種種苦的因。例如有人肝不好,不是因為喝一杯兩杯酒,而是長期一直喝,想要將這種苦去除,就要修斷酒的方法,了解之後就很歡喜願意去修行。修行也需要忍。譬如我們吃素食,看到人家吃眾生肉,一份鮑魚多少錢,你不願意吃,因為知道吃它血脂肪升高,對身體很不好,就會向嘴巴說好話,勸嘴巴別貪吃它們。看到人家嚼檳榔,以前你也嚼著。現在看到嚼檳榔的人得了口腔癌,即使人家請客也不再嚼它了。你願意歡歡喜喜的修行,當然對所有的事情都要忍可。世第一,於道理雖然還不能證得,但是於世間,我們知道這道理是最殊勝的,既然知道它最殊勝,就願意好好的遵從修持。我們要有智慧也要守戒律,還要有定力,定是禪定。例如前面說的,你知道偷盜不好,看到地上有不明物主的錢,守戒的人要有定力:「既然不是我的錢,我絕對不拿,我要將錢交給警察機關處理,供失主領回。」慧,智慧。有了智慧,守戒有了定力,才能得到解脫。一般都被看得見的假相束縛住。有人知道兒子不聽話,成天只是賭博、喝酒,可是害怕兒子回家大發脾氣,就趕緊回家煮飯給兒子吃,飯後兒子又出去做壞事,你歎著氣說:「誰教我們是母子!」我們被這個束縛住了。有智慧,就能夠得到解脫,解脫就是自在。解脫知見,知要有智慧才能知道事情到底對不對,見以眼睛來看,這不是真實的見,以智慧的眼睛看一切諸法皆空,對我們沒有任何障礙,就能得到自在。這是五種般若,知道之後才能明白大般若光明雲,因為有智慧有般若照見,讓我們能夠照見得到解脫自在。
  大三昧光明雲。三昩是梵語,譯成定、正受、調直定。每個人的心平時眼睛看到外面境界,耳朵聽到外面的聲音,就隨著境界流轉跑掉;如果能夠將心收回來,停留在某個境界,不論外界如何變化都不動搖,這是定。調心的方法,觀境界正直來受,例如現在我念佛,真真實實的念佛不想別的,看書就專心看書,學煮菜就專心煮菜,不會一方面看老師煮菜又想著別的事,這是正受,也就是學東西或做事情當中,永遠都沒有彎彎曲曲,將心用到別處去。我小時候附近有城隍廟、普濟寺和地藏庵,本來普濟寺和地藏庵供奉的是觀世音菩薩和地藏菩薩,但是一般人有神教的信仰,所以某個季節就會遶境,將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城隍爺、媽祖的塑像扛出來遶境,非常熱鬧,陣頭兩個小時才全部通過,大家都爭著出去瞧。人家問我怎麼不出去看熱鬧?我說:「沒什麼看頭,每年都差不多那個樣子。」我利用這個時間看書,能多看許多書。調心的法,把本來狂暴散亂的心,將心放在很好的境界裡,這是調直定。佛的正見正定的功夫,與凡夫修學佛法不同,我們不能有正確的見解,聽說某人相命非常準確,就跑去相命了,聽說佛法解冤釋結緩不濟急,神道較快,就跑去神道,不能有正定。現在佛從定中放出大三昧光明雲,使眾生狂心安定下來,於定境中住著,將我們的煩惱障與所知障去除,使我們證得不退轉。凡夫接受之後,能得到正見正定的功夫。
  大吉祥光明雲。每個人都希望事事如意吉祥,吉祥是大家喜歡的。過年或喜慶時都彼此祝賀萬事如意、時時吉祥。大吉祥光明雲是從萬德圓融的心胸上的卍字發出來的,所以說這個卍字是吉祥的意思。記得以前有很多法師知道台灣大多數的人不了解佛法,不知道要歸依,為了鼓勵大家歸依,打造很多黃金卍字,送給來歸依的人,祝福他能夠如意吉祥。如意吉祥,事事都順利,事事都很好。當然我們希望能夠如意吉祥,並非求或掛個卍字就可得,必需時時刻刻都行善事、正心意才能得到如意吉祥。「作善降之吉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如果時時刻刻做善事,事事都吉祥。行一善有一個善報,行十善有十個善報,行百善有百個善報;假使自作孽,做了壞事,種種災殃必然降臨身上。以前很多師傅工作時我向他們說:「事情不能胡亂作。當然認真做要花費很多時間,胡亂作很快就完工,可是使用起來不順手,以後就沒人要請你們來做了。」工作認真的人,在景氣不好的時節,需要修理房子、做水電工程,還是照樣有工作,因為他的信用好,不受景氣影響。胡亂工作的人,即使景氣好,因為幾次都沒能將事情做到理想境界,大家也不願意再請他,即使工錢要得少也沒人僱用。這裡所謂的災殃,不是指跌倒摔斷骨頭。一個人學習一手功夫,不肯認真,大家都嫌他;如果很認真,大家誇讚他,有事就請他做。「天道福善禍淫」,老天有眼睛,行善的人自然得到福報,淫不只是邪淫,為惡的人就要受到種種災殃。易經也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兩句話大家常聽到,一天到晚行善,這個家庭必定天天都很吉祥,喜慶不斷。最近佛門當中常聽說一個歡喜菩薩,她教孫子:「歡喜,阿彌陀佛!」嘴裡都說「歡喜」、「感恩」的人,她會做壞事嗎?時時刻刻家裡都是好事降臨一般,大家歡喜。一天到晚做壞事的人,家裡一定有很多災殃。每個人想要得到吉祥,一定要行善,不行善不能得到吉祥。有些人是福將,大家買房子都買到貴的,他買房子時則是房價低迷,他將房子賣出時,房價正值高點,轉手間賺了一些錢。他買股票也是買低賣高。這個人有這種福報,不能好好把握,把錢拿來吃喝玩樂,雖然不是賭博或做邪淫事,身體吃得很胖,走一段路就氣喘吁吁。他覺悟有錢不好好用是不好的,發願花錢做很好的事情,不再講求吃喝玩樂。過了一段時間,身體健壯了,行善事麻煩減少了。佛知道眾生心中想什麼,我們想要事事吉祥,但是眾生被無明遮蔽住,心中黑暗不了解道理,所以佛特別發慈悲心放出吉祥光明雲,照徹眾生的心,使眾生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既然要得到吉祥,當然不可以行惡,行善當然可以得到好的果報。了解之後,自自然然知曉不好的不做,好的努力去做。主要的目的是讓每個人去惡存善,修善使每個人都得到大吉祥。我在高中時讀到兩句話牢記心中,我的國文老師另有高就時,我裁了紙條,請老師寫字,讓我裱成書籤。其中有兩句話:「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不要因為善事小小的,認為做它沒什麼好處。例如看到一個人受苦,或許花十元、二十元就可以買個藥給他治病。但是我們想,十元、二十元丟在地上,小孩子尚且不願意撿起來,做這種善事沒什麼意思。其實能幫助一個人,雖然只是一個小善事,也應該努力的做。不要以為小小的惡事做了沒關係。譬如我知道某種青草很好,但是生在懸崖邊,底下是深淵,如果將那棵草拔下來,日後下雨,鬆動的土壞會崩塌,小小的鬆動漸漸成為大大的土石流。奮起湖有位郭先生帶我去看,他說:「許多人到山裡玩,聽說某種藥草很好,拔了那些青草,結果大雨一來,土石崩落了。」惡雖然很小,沒想到以後造成土石流。他說:「人如果沒有正確的常識,雖然做的只是小事,也不應該。」我們到國家公園或山林裡,很多人看到藥草就拔,其實它或許是珍貴的植物,拔它,絕種了。雖然是小事情,原以來它會再長出來,其實未必。做任何事之前應該仔細考慮。一個持戒精嚴的人,行住坐臥間任何戒律都不肯破狍,有很多護戒神會保護他,即使有種種災難,因為善神隨身保護,也都能逢凶化吉,災難化成吉祥。我們有肉眼不能看見,但就有純行善不曾犯五戒的人,出門時路邊都有人跪著頂禮,因為這個人看到無力下葬的人,他布施棺木;家庭貧窮的,他出錢救濟。受幫助的那些人去世以後,都很感謝這位大善人,自自然然就尊敬他、保護他。萬一他過去生造作惡業,今生應該受果報,因為今生行善,也較容易逢凶化吉。同時,我們知道佛具足種種殊勝的功德,如果眾生供養、讚歎佛,自然也能得到吉祥,這是大吉祥光明雲。
  大福德光明雲。因為我們修種種善行,所得到的果報名為福德。佛的福德與人和天上天人的福德不同。一個人當了總統或五院院長,要什麼都有,大家都恭敬他,我們就說他很有福報,他凡事都為老百姓的利益設法,自然他的福報更大,有句話說:帝王鴻福齊天,好像他的福報與天上的天人一樣大,其實未必。天人住很好的宮殿,想穿什麼衣服就有什麼衣服,想吃什麼就有什麼,福報很大。但是娑婆世界有福報的人未必能如此,他當了帝王有福報,政治方面,老百姓都沒有災難,很太平,可能他可以坐在總統府裡享受清閒。如果今天地震倒塌,明天山崩,死傷很多人,後天又有空難或水患,大官就得一天到晚去災區巡視。景氣不好時,總統、副總統自願減少一半的薪水,與大家共渡難關。所以人間的福報不如天上那麼好。一個人能夠享天人的福報,不但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住的宮殿春夏秋冬都舒服,冬天不會冷得凍人,夏天熱得如同在蒸籠裡過生活;又有宮女侍奉,甚至天上每天都散滿香花,乃至時時享受天樂。所以人間的福報有限量,甚至福報享盡要受苦。很多國家的總統因為沒有德行,在位時搜刮人民的錢財揮霍,像菲律賓馬可仕總統,不但不見容於該國,逃亡他國,也不能過著好生活。現在也有很多國家的總統要被罷免、定罪。所以人間的福報不能永久享受。現世有一些人很有福氣,都是在過去生堅持受三歸五戒,依戒奉行、修福。歸依之後不再吃肉、做壞事;要奉行五戒,才能感受到今生的福報。末法時代修行困難,平時我看到造殺業的果報很可怕,儘量勸大家吃素食,不再和眾生結怨,但是也有人說:「我已經受五戒乃至菩薩戒,師父說為了度化更多人來修行,方便吃肉不要緊。」五戒的第一個就是不殺生,我們雖然沒有動手殺害眾生,別人不殺,我們怎麼有肉吃呢?吃三淨肉|不見殺、不為我們殺、沒聽到眾生被殺慘叫的聲音,以為這種眾生肉可以吃,大家都抱持這種心態規避責任。不懂得因果的人,為了賺錢就會去殺害眾生,不懂道理的人即使受戒還是吃著眾生血肉。《梵網經》說:「以財網諸肉,為利殺眾生,二俱是殺業,死墮號叫獄。」以錢買眾生血肉,或為了賺錢來殺眾生,二者都是殺業,將來死後必定墮落號叫獄。雖然歸依了,受戒了,不好好守持戒律,人天福報以後會失去。有一些天人因為堅持五戒,修十善法,所以受到生天的福報。但是若不再繼續修行,好比家裡很有錢的人,不再賺錢,坐吃山空,福報就沒了。富有人家的孩子,父母經營生意,以為留下來的錢財,足夠讓兒女三輩子也花不完,但是兒女只花費不賺錢,不用幾年,錢花光了,福報享盡自然墮落受苦。富有人家變成乞丐到處乞討的例子不少。佛因為在過去修六度萬行,利益無量的眾生,所得到的福德廣大無窮無盡,這種大福德有進無退,永遠不墮落。佛以這種大福德光明雲照耀眾生,牽引眾生,都能夠知道要修六度萬行的法門,當然大家都能得到廣大的福德。不是佛以大福德光明雲照我們,我們就能得到福德。因為佛說他能得到這些福德,是因為他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六度,才能得到大的福德。例如,一個人有錢財時知道行布施,心中常覺富足。我的祖父常說:「我們雖然是個普通的家庭,今天我們能夠布施一百元給人,表示我們家用所需之餘,還剩下一百元。」有些人平日寧願吃便宜的菜,認為這樣子身體就健康,某人缺錢,就將錢布施給他。他力行布施,當然有很多人感謝他。佛經說布施如同在井裡取水,一面取水給人,水自然會滿溢。力行布施的人,自然不會貧窮。有番石榴,就送一些給鄰居吃,這也是布施。鄰居有好東西時,他們也會想:「我吃他半斤,至少也得還他四兩。」好東西也送給我們吃。我們的福報就增大了,本來我們家裡沒有這種東西,鄰居種了沒用農藥的青菜,每次採收都送給我們。鄰居也客氣的說:「平時你都給我很多東西,這是我家收成的,也送給你一些。」親戚朋友送的禮物,他也拿來送我們。如果我們很慳吝,絲毫東西都不肯送人,寧可放到壞掉,人家認定你吝嗇,有東西也不會送給我們。一個修忍辱行的人,即使天天都受人欺負,旁人看在眼裡,總有一天要出面打抱不平,說:「這個人這麼好,你一直欺負他,我打抱不平。」如果你跟他計較,他打你一下,你打他一下,孩子打架就是這樣,甲輕輕的打乙一下,乙用力打回來一下,甲更用力打乙,結果雙方都惱羞成怒,到最後就得動刀動槍了。沒有忍辱行的人,往往小事要演變成大事。修忍辱行的人,可能化大事為小事,甚至化成無事。張良,老人家試驗他|坐在橋上,故意將鞋子甩到橋下,要張良下橋撿起來,張良明知他故意,還是下橋撿上來幫老人家穿好;老人家又將鞋子甩掉,張良還是耐心去撿。接連幾次,一般人大概會想:「我又不是閒著沒事做,你故意將鞋子丟到橋下,我還得每次都幫忙撿鞋子,這種事我才不做。」老人家試驗出張良很有耐性,又有禮貌,是個值得栽培的人才,就將兵書傳授給他,張良後來成為漢朝的名臣。這是他忍辱而得到的福報。一個人能夠對好的精進不休,對不好的全力去除,不好的習性沒了。例如找工作,人家看到我們是一個很好的人,自然願意僱用。這也是得到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