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2019

2017年新年禮物―五戒之旅(中) /讌婷

那一期在家戒戒子約300人,大部分都是要來受菩薩戒的,要受五戒的人少,大約占總人數的四分之一。

我從報到開始,就常常會聽到鼓勵五戒的人轉受菩薩戒的聲音,若在戒壇裡集合,也會有師父要我們這些排班排在後段受五戒的人好好考慮轉受菩薩戒,並歡迎隨時「晉升」。每天戒場也會公開讚嘆有哪些五戒的戒子轉移到菩薩戒的消息。

不管戒場怎麼激勵或戒子間怎麼影響,我在每次有五戒的戒子轉班移動到菩薩戒的時候,總是不為所動。一來我覺得自己會消化不了菩薩戒「十重四十八輕戒」那麼多條戒,二來我對於戒場要大家轉為菩薩戒的鼓吹方式有點不以為然。

五戒正式開始的第一天,也是2017年元旦,我彷彿像要參與寺裡的大法會一樣,精神振奮。由於前一晚被選為班長,班長的職責像是寺裡的內護一樣;課誦時需要發經書、注意各個時間點、負責領發點心…等等,任何幫忙照顧該班其他九位戒子的工作都得做,而我那一班幾乎全是可以當我阿嬤的老菩薩,也有需… 閱讀全部

2017年新年禮物―五戒之旅(上) /讌婷

2016年跨2017年的年底,對我來說是個特別的跨年,朋友們計劃了各種相聚歡樂的跨年方式,我則是安安靜靜地去受五戒。

2016年春天,得知某道場會在年底舉辦三壇大戒,有傳授在家戒。

因為先前聽一些受過戒的蓮友敘述受戒的過程,感到好奇而生起去受戒的念頭,但另一方面又覺得師父平時嚴格的教導就已經像戒律一樣了,是否不太需要特別去戒場受戒呢?這樣想著則又打消念頭。

就這樣舉棋不定的過了半年,到了十一月才下定決心去受五戒。我詢問了師父,在得到師父的同意後,就向公司請了十幾天的長假,打算去受戒之前先回寺裡把心靜下來,待受戒結束後再回到寺裡住上幾天。

不知道為什麼,覺得這段「受戒期」的開始與結束都要回到寂光寺好像才比較完整。

――受戒之前先出坡

受戒前提早一兩天回寺裡,正逢常住一年一度的「出坡」大掃除。

我雖然來寺裡學佛十幾年,但都只是回來參加水懺或是大法會,鮮少平時在寺裡參與常住的活動,別說一起出坡過,那時連「出坡… 閱讀全部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 087

  各位蓮友:

  此次介紹:如何念佛,才能讓我們心念專一?

  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提出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他說我們在念佛的時候,有三個重點要注意:

  第一個「念」:「念從心起」。很多人念佛的時候,佛號不是從心裡生起,是從嘴巴生起,嘴巴念佛,心裏沒有佛。在內心深處 ,要生起依靠佛的心,這個叫做「念」。

  第二個「誦」:「聲從口出」。很多人念佛不出聲的,這就不對了,不一定要念很大聲,但是多少要創造聲音,金剛念(嘴唇動)也可以。要靠嘴巴的振動,創造一點聲音出來,當做「所緣境」。

  第三個「聽」:「音從耳入」。再把自己所念的佛號,再聽回去。如果是打佛七的時候,有一、二百人在念佛,每個人都創造一個聲音出來,佛號要與大眾和合,當下只能夠聽你自己的聲音,音從耳入,才能夠達到一心不亂。

  「一句彌陀念、誦、聽(專注力),十句成片三、三、四(相續力)」

  這是印祖常常教導念佛人的名言。

  「寧可少念,不可草率」,這個很重要。當佛號在心中運… 閱讀全部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 086

  各位蓮友:

  《彌陀經》上說:「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然而,我們念佛已經念了好幾年,甚至數十年,為什麼還不能達到一心不亂呢?常常會把佛號忘掉而不能一向專念?那是因為:

  一、業障太重,罪業過失太多。《地藏經》上說:「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惡念多、善念少,都是自私自利的心。

  二、出離六道輪迴的心太薄弱,追逐財、色、名、食、睡五欲之心太強。

  三、不知佛號在我們生命當中,到底扮演什麼角色?是可有可無?還是非它不可?

  上次有提到《善導大師》是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為根本,對於念佛,他提出要具備兩種深信:

  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地藏經》上佛告閻羅天子:「南閻浮提眾生,其性剛強,難調難伏;又說閻浮眾生,結惡習重,旋出旋入,勞斯菩薩,久經劫數,而作度脫。」

  「旋出旋入… 閱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