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2018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 009

各位蓮友:

上次講到「議論第一」的迦旃延尊者,這次講「答問第一」的摩訶俱絺羅尊者。

摩訶:是「大」的意思。

俱絺羅:中文是「膝」的意思,合譯是:「大膝」。大概這位尊者的膝蓋很大,從形貌特徵而立名字。

這位尊者口才很好,隨便問他什麼都能回答,所以稱為「答問第一」。他是舍利弗的舅舅。

前面有講到舍利弗尊者有一位舅舅,常常跟他的姊姊辯論,每次都贏過她,後來姊姊懷孕了以後,再辯論就都輸了。他想以後若再輸給外甥,那就太沒面子了,所以奮發前往南印度去遊學,博覽當時18種經書,及詳細研究《四吠陀經》(很深奧的智慧之書),每天精進不息,忙得連指甲都沒空修剪,所以指甲很長,大家都叫他「長爪梵志」(梵志是指修外道的修行人)。

遊學十六年,滿腹經論學問廣博,一回來就想找他的外甥辯論比比高下,那知舍利弗已經跟佛陀出家了,他知道後一肚子氣,想說:瞿曇(釋迦牟尼佛的姓氏)是什麼人,竟敢收我的外甥做徒弟,難道他的智慧辯才比我的外甥… 閱讀全部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 008

各位蓮友:

上次講「頭陀第一」的迦葉尊者,這次講「議論第一」的摩訶迦旃延尊者。

迦旃延:中文叫「文飾」,是印度四姓階級中的婆羅門種族。

迦旃延尊者辯才無礙,出口成章,說得非常巧妙,聽了讓人心悅成服。所以世尊在經中讚歎他:「說法人中,迦旃延第一」。

在一些事例中,可以看出他的辯才無礙:

1,有一無神論者,認為「人死如燈滅,什麼也不存在,那有來世?」如果惡人死了會去受苦,按理他應該回來哭訴,怎麼就沒有回來過?

尊者答:譬如人間犯罪之人,被判刑關在監牢裡,他還能逃脫回來告訴我們嗎?同樣道理,作惡的人死後墮到地獄去,每天受刑罰,又怎能回來告訴家人他受苦的情行呢?

2,那我再問一個問題:做善事的好人死後能生天,行動自由,應該可以回來告訴我們天上享樂的情形,但是他也沒有回來,可見是沒有後世的。

尊者答:譬如人墮糞坑,全身又髒又臭,有人把他救起來全身洗乾淨,那他還會回到糞坑去嗎?同樣道理:生在濁惡世間,是受苦的地方,一… 閱讀全部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 007

各位蓮友:

上次講「神通第一」的大目犍連尊者,其實神通是人人本具的,只要恢復自性清淨心,神通自然能夠顯現出來的。

此次講「摩訶迦葉」,在佛陀弟子中他是「頭陀第一」。

摩訶:是「大」的意思。迦葉:中文叫「飲光」。過去生曾與一貧女發大虔誠心,共同裝佛金身,感得九十一劫都成為夫婦,同心學佛一起修道。迦葉尊者更是生生世世感得全身發出紫金色光,這種光把日,月光明都掩蓋了,像是把光明都吞掉了,所以叫做「飲光」。

「頭陀」:中文叫做「抖擻」或「苦行」。隨時隨地都振作精神,不怨不悔專修苦行的意思。

有十二種苦行:

衣服方面:
1,着糞掃衣:專門去檢人家不要的破布縫做衣服穿。
2,着三衣:衣服只能有三件不能多。

飲食方面:
1,常行乞食:不受他人之請食。
2,次第行乞食:不能專挑有錢人或貧苦人家去乞食。
3,日中一食:只吃中午一餐。
4,節制食量:不可貪吃。
5,過中不飲漿:中午過後流質東西都不能喝。

住的方面:
1,住阿蘭若:住寂靜處,… 閱讀全部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 006

各位蓮友:

上次講到「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心經》裡面提到的「舍利子」,就是舍利弗尊者。

這次講「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

摩訶目犍連。摩訶:是大的意思,目犍連是姓氏。

佛陀的出家弟子當中,有許多姓目犍連的弟子,為了揀別不是其他的目犍連,同時他的學問和道德都比別人高超,所以叫他「大目犍連」。

何謂神通?神妙莫測,通達無礙。

神通分為六種:

1)神足通:也叫如意通。想到什麼地方,心念一起就立刻到達,還能以大變小,以小變大,如意自在。

2)天眼通:無論隔著什麼東西,或距離有多遠,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3)天耳通:不管距離多遙遠的地方,都能聽得到。

4)他心通:隨時隨地都可以知道別人心中在想什麼,都是一清二楚。

5)宿命通:能非常清楚知道過去和未來,更可預知將來死後會到那裡去,會受到什麼樣的果報。

6)漏盡通:「漏」就是煩惱。各種煩惱都已斷盡,可以脫離生死,免受輪迴之苦。

以上六種神通,前面五種天,仙,鬼神都有這種本事… 閱讀全部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 005

各位蓮友:

上次講到「阿羅漢」的三種意義,今天講佛陀身邊的常隨眾,十六位大阿羅漢。

長老舍利弗:

長老:德長,臘高。修行好,道德高超叫德長。出家的年份久叫臘高。有分出家多久,叫僧臘多少?受戒多久,叫戒臘多少?不是說老年才出家叫長老。

舍利弗:在佛陀的弟子當中,叫做「智慧第一」。

舍利是一種鳥,眼睛長得很漂亮。舍利弗的母親,眼睛也長得很漂亮所以取名字叫做「舍利」。弗:是「子」。舍利弗就是舍利的兒子。當時母親懷了舍利弗以後,每次跟她的哥哥辯論,都能侃侃而談,把哥哥辯得啞口無言,未出生時就能以他的智慧來幫助媽媽。

舍利弗八歲時,就把全印度的經典學完了,曾經跟十六國的學者辯論,沒有一個能辯得過他,他跟隨佛陀出家,七天後就精通佛法,所以稱為「智慧第一」。

舍利弗還沒出家以前,跟目犍連是同門師兄弟,有一天舍利弗遇見一位威儀很莊嚴,舉止很安祥的出家人―馬勝比丘,便問他:您的行持這麼好,您的老師一定更了不起,請問您是誰… 閱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