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2018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 025

各位蓮友:

上次介紹「乾陀訶提(不休息)菩薩」,這次講「常精進菩薩」。

常:是「恒常」;精:是「精而不雜」;進:是「進而不退」。

這位菩薩從早到晚,都是專心一意的用功,恆常不斷的為自己為別人,實行「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大願,所以叫做「常精進菩薩」。

常精進有兩種意義:自利與利他。

自利:利益自己。從自修方面說要修善去惡。時時向好的方面去修持,讓所有的罪惡行為停止下來。佛教有一個術語叫「四正勤」:已生惡令斷滅,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此四正勤就是精進,精進勤勞修習四種道法,以策勵身口意,而後斷惡修善。

利他:要幫助他人,要度生不倦。時時刻刻都要救度眾生,從不會覺得疲倦,不會感覺辛苦。

《寶積經》說:此菩薩為度一眾生,經無量劫,隨逐不捨,猶不受化,曾無一念棄捨之心。這種度生的精進心,可算達到了極點,所以稱為「常精進菩薩」。

《彌陀經》是提倡念佛,求生極樂的淨土法門。念佛,說起來雖然簡單,行… 閱讀全部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 024

各位蓮友:

上次介紹「阿逸多(彌勒)菩薩」,這一次講「乾陀訶提菩薩」,譯為中文是「不休息菩薩」。

大家都知道學佛最後的目的是希望成佛,但佛道長遠,絕不是一般小小的根機,或是微小的行持,就能達到目的的。

乾陀訶提菩薩為了完成佛果,自從發菩提心以來,經歷恆河沙劫,每天不休息的廣修六度萬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要救度一切眾生。

有一偈語講到:「世間無邊塵擾擾,眾生無數業茫茫,愛河無底浪滔滔,故此菩薩不休息」。六道中無盡的眾生,從早到晚不停的起惑造業,所造的業猶如大海一般的蒼茫無際。俗語說:「愛不重不生娑婆」,眾生受到無底江浪般的愛欲,無明煩惱所迷惑,在滔滔大浪的生死海中頭出頭沒,輪迴不息沒有了期。這位菩薩為了救度眾生早成佛道,就不能休息了。

在《彌陀經》中,乾陀訶提菩薩所表的法是要我們:精進不休息的修行淨土法門,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名號,這是修淨土必須具備的精神。 阿彌陀佛!

法滿 合十 201801… 閱讀全部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 023

各位蓮友:

上次講「文殊師利法王子」,這次講第二位「阿逸多菩薩」。

「阿逸多」譯為中文是「無能勝」,就是彌勒菩薩。彌勒譯為中文是「慈氏」,這位菩薩常常修「慈心三昧」,以慈心對待一切眾生,任何人的慈悲之行,都沒有可能超過他的,所以叫做「慈無能勝」。

彌勒菩薩現在居住在「欲界」的第四層天「兜率天」的內院,(外院是凡夫享樂的天宮,直到福報享盡又會墮入六道輪迴)經常在那裡為無量大眾說法,他的地位是「補處菩薩」(當來下生彌勒尊佛,賢劫中的第五尊佛,第四尊佛是釋迦牟尼佛),再經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才下生人間出家修行,在龍華樹下成就佛道,開三次大法會,度脫上中下三類根機的眾生 ,這是一般所謂的「龍華三會」。我們拜梁皇寶懺到最後不是都有「龍華三會願相逢,彌勒佛前親授記」,就是這個意思。

彌勒菩薩還要經過那麼久遠的時間才來人間成佛,所以佛在忉利天宮講《地藏經》時,就殷勤咐囑地藏菩薩,令娑婆世界至彌勒出世以來眾生,悉使… 閱讀全部

動物實驗、器官和骨髓捐贈(移植):生物醫學與業力法則的思辨 /陳怡貝 醫師

這幾年回台灣參加法會,善知識菩薩一定會反覆叮嚀:勸導停止動物實驗、器官捐贈,科技發達,有許多替代方案,莫再造業。

當自己多次嚐到醫療行為背後的果報,加上看著沒有醫療背景的蓮友,因無法判斷醫療行為的是與非,對外傳遞錯誤資訊造成的痛苦、悲傷與懊悔令我感受深刻,在與師父多次討論之後決定重新學習,由不同面向探討這些議題的背後我們希望了解什麼,盼望能夠提出更多資訊以供參考。

如果不做動物實驗如何間接了解人體機能?如果不做器官移植,病患如何得救?

佛菩薩給了我很大的家庭作業,挑戰著外界一面倒的「同意器官、骨髓捐贈(移植)」和「動物實驗是常規」的信念與普世價值觀。捐贈/移植,不單單是臨床行為,還包含了醫學倫理(Medical ethics)、道德(moral)、捐贈者與受贈者的個人-社會心理學(personal-social psychology)等不同層面。由於器官、骨髓捐贈和移植牽涉複雜、範圍涵蓋廣泛,前置作… 閱讀全部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 022

各位蓮友:

上次已經將彌陀法會中十六位聖弟子介紹完畢,其實這許多弟子都是「內秘菩薩行,外現聲聞身」。表面看來他們是羅漢,實際上他們都是大菩薩,有的是古佛再來,有的是菩薩示現,隱本垂跡。有的甚至是他方聖眾,作不請之友,為了擁護道場,特別來做釋迦牟尼佛的弟子。這許多的常隨眾都是來幫助佛,做弘法利生的事業,正所謂「一佛出世,千佛護持」。

「如是等諸大弟子」:包括以上的十六位大弟子,還有許多有聲望,了不起的大弟子。

「並諸菩薩摩訶薩」:同時在座還有許多大菩薩,他們也都來參加這個殊勝的講經法會。「菩薩」譯成中文是「覺有情」,就是自己能夠在佛道上用功追求覺悟(上求佛道―自利),又能夠把所覺悟的道理弘化,使一切眾生也都能夠覺悟(下化眾生―利他),這就是菩薩的精神。

「文殊師利法王子」: 在《藥師經》裡面提到的「曼殊室利」就是文殊師利菩薩,在所有的菩薩當中是「大智慧第一」,在過去生中曾經做過七佛(包括釋迦牟尼佛)的… 閱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