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2018

善知識教我的事 /王欣宜

今年清明報恩佛三,在四月一日的下午是蒙山施食,三樓大殿法會一開始,跟著維那師父唱唸楊枝淨水讚中的「楊枝淨水、遍灑三千」兩句後,就感覺自己的身體一直搖晃、噁心、想吐,完全無法再往下唱念。此時還有很奇怪的感覺:舌頭一直想要伸出來。

因為以前也曾有在大殿法會進行時感覺身體不適的經驗,就照著之前請教法嚴師父的方法:心中就跟眾生說:「若是我傷害過的您們,誠摯跟您們懺悔道歉,我們先一起做完這個功課,若還很不舒服,我們再去找師父。」後來就比較能跟著大家念誦經文、不適症狀也稍微減輕,但仍感覺噁心、脹氣。

之後一直跟著大家做功課到大約五點十分左右,當時長跪要念觀世音菩薩聖號時,身體仍覺得很不舒服,心想應該要向師父求救了。一走出大殿,遇到正站在「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陶磚作品附近的是楊濟鴻醫師,於是先拜託楊醫師把脈確定是否是身體的毛病,楊醫師把了脈說:「你的腸胃沒問題呀。」之後進了師父會客室,向師父說明情況,師父… 閱讀全部

懺悔文―只要用心就夠了!? /杜鴻祥

我從教職已退休六年多,退休前五到六年斷斷續續回來寺裡朝山也曾參加法會。在學校裡教書我很用心,自認為只要盡全力把孩子帶好,我沒有也不敢做壞事應該很妥適,當然不會有眾生來找我。但是,被我傷害的眾生已慢慢的找上我……

二○一七年十二月底,我如常的參加佛七。

第一天早上三點鐘就起床,盥洗後睡不著,如常換穿海青參加早課,都好像沒事。可是一進了大殿就不一樣了,步步沉重總是走不穩,都是跌跌撞撞的。硬撐著,持續到早課結束,非常的不舒服。告訴美香師姊,她說持續這麼久一定有問題,要我到會客室求救師父。我心想,可能是太早起床睡眠不足,早餐就隨便吃一些,睡個回籠覺應該無妨。

第一炷香開始,比早課更嚴重!幾乎走不動,大概有四到五次感覺要暈倒。心想,去年的梁皇法會第一天一早就在大殿中暑而昏倒,現在在大殿又要暈倒太難看了。內心自我鼓勵,一定要撐下去。這一炷香確實很難過,終於撐到休息。帶著無奈,只好走進會客室求救師父。師父要我… 閱讀全部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 028

各位蓮友:

上次講到「及釋提桓因等」,這次講「無量諸天大眾俱」。

上次提到佛教所講的諸天,就是三界二十八天(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

欲界:有男女情慾,飲食,睡眠的眾生所住的世界。

上自六欲天,中至人界的四大部洲(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南瞻部洲、,北俱盧洲),下至八大地獄等,都屬於欲界的範圍。南瞻部洲:又名南閻浮提,就是我們所居住的世界。

欲界六天:是一層一層上去的。

1,四天王天:在須彌山半山腰,東方有持國天王,西方是廣目天王,南方是增長天王,北方是多聞天王。此天一晝夜合人間五十年,天人壽命五百歲(合人間約九百萬年)。

2,忉利天:在須彌山頂,就是釋提桓因居住的地方。此天一晝夜合人間一百年,天人壽命一千歲(合人間約三千六百萬年)。想一想此天的天人,看我們是不是「朝生暮死」?

3,夜摩天:譯成中文是「時分」,這裡的天人每個時分都非常快樂。天人壽命兩千歲。

4,兜率陀天:譯成中文是「知足」,內院是彌勒… 閱讀全部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 027

各位蓮友:

上次講到「與如是等諸大菩薩」,這次講「及釋提桓因等」。

「釋提桓因(帝釋天主)」是佛經中常常講到的「忉利天主」(地藏經就是在忉利天講的),世俗所稱的「玉皇大帝」。因為過去生中修集了許多福德,具足了忉利天天主的德行,所以也叫「能天主」。

佛教所講的天,計有三界(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二十八重天。

欲界的第二天叫「忉利天」,譯成中文是「三十三天」,在須彌山頂。不是指豎的三十三層天,而是平面的共有三十三天,中央是「善見城天」為帝釋天主所居住;東、西、南、北四方各有八天,合起來共有三十三天。

佛經中有一段典故:過去迦葉佛時代,有一位女子在迦葉佛將入涅槃時,生出善心發願要造一座塔供養迦葉佛,只是她太貧窮了,經濟能力不夠,到處請人幫她完成這個願望。剛好找到三十二位女人也有這個願望,就共同發心出錢出力,集合大家的力量,終於完成了她建塔供佛的心願。

由於這種善業不可思議的功德,那一世她死後就生… 閱讀全部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 026

各位蓮友:

上次講到彌陀法會中,十六位大阿羅漢及四位大菩薩的典故。

在此補充說明:佛陀說法有二種處所,一個是在「穢土」,一個是在「淨土」。

如果是在穢土說法:參加的大眾,聲聞眾是排前面,菩薩是排後面的。若在淨土說法:像講《華嚴經》等……很多處所都是在淨土,那就菩薩排前面,聲聞排後面。因為本經是在娑婆世界講的,所以把聲聞眾排在前面。

淨土宗九祖蕅益大師有提出三個理由,為什麼聲聞眾要排在前面:

1, 出世相故:一個出家人無論他修行如何都要恭敬,為什麼?因為他披袈裟,是現三世諸佛之相。菩薩有的是現出家相,有的是現在家相,相狀比較複雜,為了尊重出家僧相,所以排在前面。

2, 常隨從故:這些聲聞眾,經常跟隨在佛陀的身邊修學,所以也值得尊重。

3, 佛法賴僧傳故:因為這些僧眾在穢土,有住持正法,續佛慧命的功德。

在經典上有記載:有一次文師殊利菩薩遇到了迦葉尊者,文殊菩薩他的功德雖然超過迦葉尊者,但是他請迦葉尊者走在前面。為… 閱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