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站在我的墳前哭泣,我不在那裡,我沒有沉睡。我是千縷微風吹,是輕輕的飄雪,是柔柔的落雨,是成畦的吐穗。」-瑪麗・伊莉莎白・弗萊
死亡,是生命交響樂譜上的休止符,是樂曲中最令人低迴的章節。死亡,不是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除了哀傷、失落,面對死亡的巨大陰影,我們想要回憶過去和思考存在的意義,往往注定失敗,然而,知因識果,有了佛法依靠支撐,無論對亡者與生者皆是最大的寬慰。
家母這十幾年來慢性疾病纏身,加上情緒受過重創,使得原本開朗豪爽的個性在疾病的拖磨中漸漸失去活力,即便如此在病程中依然展現堅韌的生命力挺過多次危難。過年前兩周,一月十一號,是母親的國曆生日,我們買了她最愛的布丁旦糕(純素)慶生,一月十二號我們如往常一般生活與陪伴她,一月十三號(週一)清晨五點多我比平常早一個小時清醒,此時外籍看護來門口叫我說覺得母親的嘴唇乾乾的,母親睡的很深沉全身放鬆,臉上的體溫比平日低,再用聽診器聽心臟、觸摸脈搏之後,平靜的跟外勞說:「阿咪,媽媽已經往生了,我們先不要動媽媽」。在母親安詳的面容上親親她,並且輕聲地感謝母親這輩子的付出與養育,此時,也向父親告知母親已經往生,父親輕輕的跟母親說請她放下。我們也與家人交替著陪伴在母親身邊念誦佛號。從死亡相驗、聯絡葬儀社、告知醫院洗腎室、稟告寂光寺的常住師父和平日友好的親友們,一下子集結所有善因緣來成就母親。殮儀師說母親的身體非常柔軟,沐浴更衣皆順利,握著母親的手,雖然冰冷卻像豆腐般軟綿綿的,一切的發生就像日常生活那樣平靜、祥和以及順利。
此次籌辦喪事的禮儀公司是我們的好鄰居,在我們診所已經就診到第四代,鄰居說非常榮幸能為母親盡心,不厭其煩的打點所有的事項。告別式之前需要為母親尋找塔位,出發的前一天至佛堂上香看著母親的照片,請母親協助找到她想安放的居所,到達後我們在塔位小繞了幾分鐘隨即看到與母親國曆生日同樣的空塔位,下訂、簽約、離開、不到半個小時,一如母親生前的行事風格乾淨俐落,讓我們省下許多心思。事實上我的心中早已認定母親已經跟隨著慧深法師身邊,然而世間上所有的事情皆是做給活著的人看,畢竟家族中依然有許多長輩親友們的關切和多方詢問,做的周到圓滿比較符合母親生前的態度,對不捨母親離世的親友們也是最療癒的慰藉。
一月二十五號是母親的告別式,選擇遺照時與父親商量後決定選一張母親在大家心目中最有風範的照片,如此讓大眾親友不因母親往生而過度悲傷,亦能將母親開朗、活躍的性格留存在大家心中。
母親的離世教會我幾件事:
- 命由我造,福由我求: 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
母親開始洗腎之後開始變得少言,即使多次進出醫院乃至住院搶救進加護病房,從來沒有聽過母親抱怨哀號,當我們不捨時,母親會張開眼睛對我們笑一笑,甚至母親的意識直到往生前都是清楚的,雖然往生的那一刻瞳孔的對光反射消失並未擴散放大,整個身體放鬆自然,相貌莊嚴,助念兩個小時後母親的肚子依然是熱熱的,直到助念圓滿回向之後母親的脖子周圍依然是熱熱的,這些跡象顛覆醫學上的認知,也檢討自身對臨終、往生後與中陰身之事瞭解太淺薄。
母親往生後總是會聽到不同的聲音,有一些人說他們不看好母親,擔心母親臨終時的狀態?! 沒想到卻走的那麼好,我的回覆是不要低估每個人的善根與智慧,也不要太高估自己的能力,尤其自認為是修行者的更需謹慎自身的「心念」。「心」為一身之主,引領我們的言行舉止, 一旦有所偏差,好比自己起了妄念、道聽塗說、未經求證的毀謗誣陷他人,製造子虛烏有的情境和事件霸凌他人,謗無功德及利益之事,或露齒笑,或背面非,或勸人共非,或一人非,或多人非,乃至一念生譏毀者.. ,自身之心已被染著,何來光明澄淨? 所謂「口出善言可渡人,口出惡言可毀人」,年紀漸長更加體會時刻檢視自己的起心動念是否合乎正知正見的重要,尤其是對生命價值的探索也隨著謹慎而為之。
母親往生前若有一點點的福報,相信也是她自己在病榻中嚴守口業而種下的一顆善的種子。
- 困境難免,保持樂觀正念
母親病得不輕,卻從未改變她的本性。即便身體虛弱,她仍舊掛念著身邊的人,親友們來探望她,她總是強打起精神,微笑著說:「坐啊,吃點東西。」哪怕自己已經沒有力氣,她還是習慣性地關心別人。朋友們心疼她,說:「你先顧好自己吧。」她卻輕輕擺手,努力撐起活力地說:「謝謝你們來看我。」
告別式之前父母親許久未見的患者朋友們前來捻香,訴說以前醫療資源很匱乏時,他們來診所敷藥,敷了一段時間不敢來,母親會不斷索命連環call請他們不用擔心醫療費用,先把病治好再說,就這樣的俠女個性讓人懷念。
也有醫師聯誼會的前輩夫人告訴我說當年他們夫家因為聽信旁人讒言導致投資失利,整個家庭陷入極大的經濟壓力,無論是誰見到他們避之唯恐不及,甚至落井下石。有一次這位夫人在某一個聚會上遇見母親,母親拍拍她肩膀加油打氣,讓她備感溫馨,這件事讓她銘記了將近30年,談論這段往事泣不成聲。我看著這一幕,心裡又酸又暖。母親這一生,無論順境逆境,總把熱心與溫暖帶給別人。
- 愛的回聲:與人為善,付出關心
母親生前待人真誠,無論是鄰里親友,還是偶然相識的人,總是無私地付出。隨著時間發芽、茁壯,終於在她最需要的時候,化作溫暖的回聲。
她生病後,來探望的親友絡繹不絕。老鄰居帶來熱湯以及很多她喜歡的食物,說是母親以前常送她家飯菜;多年未見的朋友特地趕來,只為握住她的手,告訴她:「妳對我們的好,我們一直記著。」。甚至醫護人員也格外細心照顧 。母親曾說:「人與人之間的情誼,就像河水流轉,終究會回到你身邊。」
也有一整個村莊的村民由長老帶隊前來,長老和村民說以前偏鄉道路太窄又多是石頭路,水果收成時鐵牛車要爬上果園採摘非常困難,當時反映給地方首長也無人理會,經常有壯年果農開鐵年車就翻到山下受傷或傷亡,影響一家老小的經濟。直到母親擔任公職時一家一家了解情況,申請有限的經費為山裡的果農拓寬道路,加強路面整修,幾年之後果農的生活和交通安全得到很大的改善。
如今我才真正明白,她的愛與善意,並沒有因為時間流逝而消失,反而在她生命的後半程,化作一雙雙溫暖的手,輕輕托住了她。
- 同理的深度,來自自我的覺察
同理心是天生,然而需要後天的不斷覺照,反觀自己,才有辦法溫和的對待自身與他人。
同理心,彷彿是與生俱來的本能,當我們見到他人受苦,會自然地感到不忍。然而,這份天賦若不經後天的培養與反思,往往流於表面,甚至淪為一種自以為是的憐憫,而非真正的理解。真正的同理,不僅僅是感受他人的情緒,更需要我們時時回望自身,審視內心的動機與偏見,否則所謂的修行,不過是空談。
沒有自我覺察的同理心,容易成為一種偽善。我們或許覺得自己已足夠理解對方,卻未曾意識到,我們的理解其實帶著個人經驗的過濾,甚至無意間強加自己的價值觀。因此,真正的同理,不能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揣測,而是要先深入自己內在,看清自己的情緒、期待與盲點,才能在理解他人時,做到真正的開放與純粹。
當同理心與自我覺察結合,關懷就不再是一種單向的施予,而是一場雙向的對話。我們既能感受他人的情緒,也能察覺自己的情緒波動;我們不再急著給出安慰,而是願意靜下心來,聆聽、理解,甚至在必要時選擇沉默。這樣的同理,不是基於「我要幫助你」的施捨,而是「我願意與你並肩而行」的陪伴。
修行的路,不在於我們能夠說出多少善良的話語,而在於是否能透過不斷的內省,讓自己的善意更為純粹,讓關懷更為深刻。當我們真正看見自己,也才能真正看見他人。
- 善盡本分,用心過後隨順因緣
常說母親的往生好像是她自己找時間安排好的,父親與我如常回到寺裡為母親做七,母親在善因緣的協助下於頭七出來提點我們說她在往生當時被拖到一個地方關起來,全身都被過往所販賣宰殺和冰凍的水族類眾生咬的很痛,是師父上人找了三個地方才把母親救了出來留在寺裡,請菩薩幫忙醫治才好一些,在出殯前誦經、薦食和告別式當天母親向師父上人及護法菩薩請假幾小時,回家以女主人的身分向所有親友道謝,並且特別叮嚀囑咐我們未來要特別用心的幾件事:
- 母親告誡我們鄉下有很多辛苦的老年人,一生中都不知道自己為何那麼辛苦,因為尚不了解因果業力,未來若有機會可以和大家結緣素食便當,也許有一天他們的痛苦感減輕了。
- 鄉下的弱勢家庭不少,資源相對不足,有機會可以贈送白米給有需要的家庭。
- 當我們有能力應去關心與幫助需要的人們。
經歷母親往生的整個過程,原本以為我會情緒潰堤,卻是超乎的理智與平靜,彷彿無形中有一股溫柔堅定的力量承載住悲傷,取而代之的是一份理解與溫暖,以及母親留下來無形的價值,為人子女能在父母親最需要時陪伴在旁,外人看來無奈、可惜或不解,而我卻在陪伴中完整了自己,也成就了父母親,此生了無遺憾。無論發生何事皆有其因,與其掙扎不安,不如放鬆心情,永遠相信佛菩薩的安排,我們只須善盡本分,祂們的安排往往超乎想像。
感激所有陪伴母親與我們家庭經歷每一個生命過程的人們,因為您們的存在讓我們的人生得以學習與付出、得以圓滿。願諸位平安健康,福德慧長伴,諸事順心圓滿。
分享一首詩,是由美國詩人瑪莉·伊莉莎白·弗萊(Mary Elizabeth Frye)在1932年所寫的詩作。
《化作千風》 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weep (1932)
不要站在我的墳前哭泣, 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weep,
我不在那裡,我沒有沉睡。 I am not there, I do not sleep.
我是千縷微風吹, I am in a thousand winds that blow,
是輕輕的飄雪, I am the softly falling snow.
是柔柔的落雨, I am the gentle showers of rain,
是成畦的吐穗。 I am the fields of ripening grain.
我是早晨的靜謐, I am in the morning hush,
是優雅的疾飛, I am in the graceful rush
是群鳥的迴旋, Of beautiful birds in circling flight,
是夜晚的星辰。 I am the starshine of the night.
我在花朵的盛開裡, I am in the flowers that bloom,
我在安靜的房間裡, I am in a quiet room.
我在鳥兒的鳴唱裡, I am in the birds that sing,
我在可愛的事物裡。 I am in each lovely thing.
不要站在我的墳前悵望, 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bereft
我不在那裡,我沒有離去。 I am not there. I have not le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