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少欲知足 身心自在    /王安隱

     談到的「少欲知足」,就是貪欲少求,放下對自我求欲的執著,為了成就眾生,對個人的私利、私欲要少欲知足,對於利益大眾之事,則要積極奉獻。

    知足是我們能夠在困難時保持冷靜和滿足,追求內心平靜。茹素的人,最能感受少欲知足心常樂。

     《佛遺教經》說:「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 不知足的人,常為五欲所牽絆、所役使;知足的人,修身養德,不為物欲所縛,必能怡然自得。

     我們在生活中,除了物質的需求,更要重視精神生活。社會上,每個人都想追求生活豐裕,以此做為人生幸福、快樂的目標。因為生命是無常的。有些人爲了追求富貴,而引發了貪、瞋、癡、慢、疑的心。

    佛法上「淨心」,就是不貪著財、色、名、食、睡,一有煩惱,馬上忍下來,凡事都能退一步想。當心清淨了,走到那裡,人家都會尊重你、喜愛你。

     佛法提到「凡事皆有因有果」,過去曾植善因,如今因緣成就,就有好的「果報」。

    容易滿足、沒有欲望的人,雖然貧窮卻很快樂;欲望無窮、不知滿足的人,就算榮華富貴,仍貪慾不止,還要追求更多的財富,最後身心俱疲,健康日衰,身體無法享受,一切只是徒勞。

    其實無論貧窮還是富有,只要知足常樂,身心快樂,並不是來自名利的大小多少,而是來自內心的知足少欲。

     社會上本來就是一個充滿「苦」與「樂」環境 ,我們不妨多體認苦、勇於受苦,如果只是享樂、享福,福享盡了之後,受的苦會更多。現實的生活中,如果想要生活得更自在、安樂,就必須「少欲知足」。唯有少欲知足,我們才不會想去追求各種的欲望,也才不會埋怨外在的環境總是不如人意。

    「少欲知足」並不是要我們放棄現實的生活。雖然自己要做到少欲知足,對他人仍然要努力地付出,奉獻我們所有的智慧和能力。

    一個擁有幫助別人慈悲心的人,就不會太過於重視自我欲望的滿足,才能做到少欲知足,而擁有真正的快樂。

    《佛說八大人覺經》說:「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一般人不了解多欲是苦,總是認為:想要過舒適、自在的生活,必須擁有很多財富。我們要知道,追求財富,總是多欲苦,生活離不開情欲、色欲、食欲、婬欲的染污與困擾。

     經云:「有求皆苦,無求即樂。」心有所求,則為欲望所牽,終日攀緣馳逐,不得自在。若能知足感恩,安住此心,身心自在。